屠國苗
【摘要】語言是廣電新聞文本的基本表現(xiàn)形態(tài)。正確地使用祖國語言,是廣播電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通過介紹“三農”新聞作品集《田園拾穗》一書的語言表述,從形象之美、構思之美、情感之美、流暢之美四個方面加以論述,對新聞文本應該具有的語文美學特質進行詮釋。
【關鍵詞】廣電媒體 新聞文本 語言審美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從2014年起,中國新聞獎對語言文字差錯的零容忍,在確保獲獎作品不僅是新聞精品力作的同時,也為推動精品朝著當之無愧的范文、美文的方向發(fā)展邁出了第一步。①
參評中國新聞獎的廣播電視新聞作品,不少因為邁不過嚴格的語言文字審核這道坎而被先期淘汰出局。對此,有人認為,評新聞獎主要看參評作品的新聞價值,沒有必要在語言文字上吹毛求疵。這種意識反映到業(yè)界,是新聞文本對語文的長期淡化,尤其是受網絡沖擊時期,問題更為凸顯。
新聞文本是由一個個字、詞組成的,它承載著當代中國和世界的變遷,記錄著社會生活的最新變化和世相百態(tài),反映著文風風向。如果缺乏對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表述的敬畏,那么新聞報道的新聞價值就不可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來。語言文字與新聞文本的關系,就像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作為大眾傳播最常見的文本——廣播電視新聞,其語文的屬性特征是題中應有之義。
一、新聞文本語文審美基本訴求
新聞文本無力承載諸體的語文之美,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兩種:
一是機制缺失。評獎的組織者和廣電新聞媒體的把關人,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對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表述的堅守,對參評作品語言文字沒有做出相應的剛性要求,評獎機制軟化。
二是意識薄弱。廣電新聞媒體在業(yè)務建設上,長期忽視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培訓,從事廣電新聞報道的采編播人員平時不重視語言文字的鉆研和積累,文字表達能力不強。
廣播電視新聞具有獨特的審美傳播屬性。這種獨特的審美屬性,既包括新聞文本在內容上具有的真實之美、新穎之美、思想之美(或導向之美),也包括新聞的語文之美、形式之美。
實踐表明,廣播電視新聞的真實之美、新穎之美、思想之美(或導向之美),要以語文之美為載體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才能傳播給廣大受眾,實現(xiàn)其新聞價值和傳播價值。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衣裝。語文之美,也要以真實、新穎的原生態(tài)新聞素材為原料、為基礎。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真善美的新聞素材,加上概括提煉、藝術再現(xiàn),才能使新聞文本錦上添花,更具語文之美,使新聞性和導向性更富有感染力和影響力。
二、個案解讀的范本價值
“三農”新聞作品集《田園拾穗》一書作者趙衛(wèi)明,現(xiàn)供職于浙江省諸暨市廣播電視臺,高級記者,良好的新聞寫作功力和扎實的文學功底,為他新聞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短飯@拾穗》所收錄的60多件新聞作品,是作者30年耕耘的心血結晶,除了常見的消息、通訊,還有故事、戲曲、廣播新聞劇等創(chuàng)新了表現(xiàn)手段的“復合體”。
瀏覽該書,起碼在以下幾方面?zhèn)鬟_了新聞文本應該具有的語文美學特質。
(一)形象之美
所謂形象之美,就是用形象的語言文字,去反映和解讀新聞事實,把那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內容,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文字,變成易于理解的內容,準確地描述出所要報道的新聞。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說過:“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質。在前面的兩種品質之上加以一些難得而出色的情狀,真就顯得美,善也顯得美?!雹谶@里所說的“加以一些難得而出色的情狀”,就是指生動的形象。俄羅斯作家杜勃羅留波夫說過:“我們的感情是被生動的形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概念所引起的。把形象刻畫出來,傳遞和感染受眾,使受眾導致感情上的激動,得到美的享受?!雹圻@些要求同樣適用于新聞報道。
《田園拾穗》的作者深諳形象之美對于廣播電視新聞的重要性。因此,呈現(xiàn)在書中的新聞作品,以審美的眼光,善于捕捉和運用傳神的細節(jié)、精彩的場景、典型的事實、鮮活的人物等形象元素,尤其是在語言的敘述與描寫上力求報道的內容可聞、可見、可觸、可感、可思,令人難忘。
作者善于運用白描手法,描繪事物的特征和形象,表現(xiàn)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性格,再現(xiàn)環(huán)境、氣氛、情景,構成一幅幅有情有景、有聲有色的畫面,形象逼真,生動感人(如《碗盤瓢盆變奏曲》《方院長的第一把火》等篇);善于運用修辭手法以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和逼真性。如在《秋收淀蕩畈》《回頭再看第一步》《暴富迷幻》等篇中,運用人們熟悉的比喻說明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增強了新聞的可聽可看性。如,“種田好比走鋼絲,一個閃失就會摔跟斗”。用“走鋼絲”形象地說明如今經營農業(yè)也有風險,決策失誤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等等。
作者還吸收和運用大量農民群眾中富有生命力的語言。如《鄉(xiāng)村新事》《禍福之間》《請誰來坐首席》等作品,從群眾口語中攫取具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濕手捏干面,放不下,拿不起”“燒香反而招惡鬼”“只見和尚吃饃香,不見和尚化緣苦”等。這些群眾語言豐富多彩,表現(xiàn)力強,生動形象,具有清新活潑的口語特點,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新聞的形象之美,實質上就是指語言文字的形象美。有鑒于此,語言要富于形象性,首先要多采集富于形象性的第一手材料,其次要掌握盡可能豐富的詞匯,準確地把握詞性,提高語言的修養(yǎng)和運用技巧,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意能稱物,文能逮意,把報道對象形象準確而具體地描述出來。
(二)構思之美
新聞寫作的構思,是指作者在對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深刻認識與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所確立的主題立意、謀篇布局、報道角度及其表現(xiàn)方法等。文貴立意,立意對新聞作品成敗起著決定作用,材料的取舍、結構的安排、表達方式方法的運用,都以表現(xiàn)中心思想為依據。
《田園拾穗》的作者根據表現(xiàn)主題的需要,從盡可能優(yōu)化地表現(xiàn)多姿多彩的新聞事實、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需求和實現(xiàn)最佳的社會效果出發(fā),在構思上大膽創(chuàng)新,汲取了散文自由活潑、靈活多變的特點,許多報道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結構像散文那樣富于變化,因而能夠充分展示事物的個性和特點,還原新聞事物的本來面目。
縱觀書中有些報道,從某一具體人物、某一場景、某一細節(jié)切入,經過過渡段落,進入新聞主體部分,新聞主體寫完以后又回到開頭的人物、場景或細節(jié),有時也用一兩句總結或者點題的辦法結尾。這種寫法有利于從小處落筆、向大處開拓,引導讀者從個別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聞事實。特寫《戲文夜飯》就是這樣安排構思的。作品通過一個山村的戲文夜飯,反映山村發(fā)生的變化。作者巧妙構思,有特寫、有閃回、有對白、有背景,進出自如,生動有致。作品寫到最后又回到曹嶺腳村的戲臺,并以一句“看戲去,好戲還留在后頭呢”結束全文,一語雙關,令人回味。
有的報道把個人作為報道的起點和終點,把注意力放在單個的人上,從個人的經歷、具體的事件出發(fā),放在大的社會背景下來分析,新聞的主體是介紹與這個人相關的社會制度和背景。這種結構方式講求對人的關注,并以此彰顯新聞價值?!度旰蟮奈帐帧肥沁@種構思的代表性作品。
有的報道采用了對比結構。廣播專稿《兩只爐子為何兩樣結果》是這種結構的代表性作品。作品先后講述了兩個從事爐子生產的農民,由于兩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經營理念、經營行為不同,對待技術的態(tài)度不同,結果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報道用具體事實分析了成功和失敗的主客觀原因。整個報道在結構上呈現(xiàn)出前后不同的兩個層次,相互之間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和反差,凸顯了新聞的價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田園拾穗》里的新聞作品采用最多的結構方式是將新聞報道故事化(如《姑娘辭退了“保鏢”》《奪來的市場》《還債》等)。在遵循新聞寫作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將文學作品的故事化創(chuàng)作手法運用于新聞寫作,把新聞的真實性和故事性結合起來,突出和強調新聞事實本身固有的故事性元素,捕捉生動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通過設置懸念來構筑受眾心理期待,從而激發(fā)受眾的收聽或閱讀欲望,增強報道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
(三)情感之美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梁衡先生提出了寫好新聞的“五要訣”:形、事、情、理、典。新聞不僅要見之以形,曉之以事,明之以理,用之以典,而且要動之以情。這里所說的“情”就是指新聞報道中的情感因素。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魯迅說過:“能愛、能憎才成文?!毙侣劜皇菬o情物,它需要記者真情實感的投入。只有感動記者自己的新聞作品,才能打動和征服受眾。
《田園拾穗》作者注意捕捉和突出新聞事實中的人性和人情因素來刻畫新聞人物,將自己的情感融化在新聞事實中,借以抒發(fā)對人物的喜怒哀樂之情、好惡愛憎之情。以廣播人物專題報道《功臣的母親》為例,這篇報道洋溢著對一位普通農家婦女、烈士母親虞素娟的褒揚之情,歌頌了這位母親只求奉獻、不求索取的高尚品質。虞素娟家里有6口人,丈夫去世早,21歲的兒子何關牛是家里的頂梁柱??墒牵敽侮P牛應征入伍時,她選擇了支持。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關牛應征入伍了。臨走時,關牛噙著淚水,拉著母親的手,戀戀不舍:“娘,我一走,家里的重擔都落到你的肩頭了。”可虞素娟沒有哭,她讓關??粞蹨I,笑著說:“傻兒子,娘身體結實,頂?shù)米?,再說你去部隊也是為了咱過上更安耽的日子,難過個啥?”
兒子何關牛犧牲了,作為烈士的家屬提些要求是合乎情理的,何況虞素娟家里生活很困難。但是當部隊首長和地方領導讓虞素娟談要求時,她選擇了放棄:
她揩干眼淚,邁著顫巍巍的步子,把子女、媳婦叫到一邊,捧著一等功臣的獎章說:“這是阿牛給我們換來的,要說榮譽,這足夠了,誰也不能再提這要那的……”
文貴有情,文美發(fā)乎真情。記者的感情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來源于自己的責任感、正義感和使命感,來源于對人民群眾的熱愛和對他們疾苦、心聲的體驗和感悟。
(四)流暢之美
所謂流暢之美,是指廣播電視語言說出來順口、聽起來順耳,就像活潑的流水一樣美。廣播電視語言最基本的特點,是在通俗化、口語化的基礎上,做到明晰動聽,使人們一聽就懂、一聽就明白。這個特點是由廣播電視線性傳播的屬性所決定的。
葉圣陶先生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把“語言上不上口,順不順耳”④看作廣播稿的寫作關鍵。圍繞上述基本特點,又歷經漫長的發(fā)展,廣播電視在詞語運用、句式選擇、語音安排和修辭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表達方法。
《田園拾穗》在遣詞、用字方面,不僅表達真實準確,而且通俗易懂,富有口語特征,既適合“播”和“說”,又適合“聽”,變不上口、不入耳為既上口又入耳。在句式選擇上,結構靈活,簡單明了,大量地運用短句、口語句式、簡單句式,很少用復合句式和長句,非常上口,流暢自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避免使用同音拗口的詞語,因為同音拗口,不光會產生歧義,而且說起來不順口、不流暢;多用雙音節(jié)詞,不用或少用單音節(jié)詞,因為單音節(jié)詞聲音短促,有時不容易聽清楚,雙音節(jié)詞音節(jié)舒緩,極易上口,響亮動聽。還可以借鑒詩歌、鼓詞、快板等語言藝術,如采用韻腳字、平仄交錯等手法,加強語言的感染力。以反映農村新變化的曲藝廣播專題《彈拉說唱農村事》為例,在作品里有一段唱詞,作者運用了“包、潮、佬、搞、了、搖、竅、到、苗、導、鬧”等韻腳字,造成抑揚頓挫、音節(jié)勻稱、節(jié)拍協(xié)調的表達效果,讀起來玉跳珠濺,唱起來悅耳動聽,增強了聽覺美感。
三、結語
誠然,廣播電視新聞的語文之美內涵非常豐富,絕非以上幾例所能涵蓋的。它包括文字學、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篇章學等內容,囿于篇幅,無法一一陳述。如何承繼規(guī)范,與時俱進,創(chuàng)造性地把它們應用在新聞報道的語言表達中,這正是廣播電視工作者所應追求的。
正確地使用祖國語言,是廣播電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廣播電視新聞的審美屬性也要求我們不斷提高對語言文字的表達水平。
注釋
①李梓澤:《語文之美的新聞回歸》,《光明日報》,2016年4月17日。
②〔法〕德尼·狄德羅:《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③〔俄〕杜勃羅留波夫:《俄國文學的人民性》,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④葉圣陶:《寫作雜談》,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2月版。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