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群英
(富順縣婦幼保健院,四川 自貢 643000)
高膽紅素血癥為新生兒時期常見病,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黃疸、血膽紅素水平升高,嚴重者會導致高膽紅素腦病,損傷新生兒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預后差[1]。藍光照射為常用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方法,可有效降低膽紅素水平,但是偶爾會出現(xiàn)染色體損傷、患兒腹瀉等不良反應。菌梔黃制劑為傳統(tǒng)退黃利膽治療藥物,有研究表明其用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效果顯著,但缺乏大量研究證實。為此,我院提出分別應用藍光聯(lián)合苯巴比妥、藍光聯(lián)合菌梔黃顆粒治療,對比兩種方法治療效果。
將醫(yī)院從2017年2月到2017年12月檢查確診的89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納入研究,血清總膽紅素水平>220.6μmol/L,胎齡≥37周,出生體質量為2500-4000 g,排除標準:家族遺傳病史、先天性遺傳代謝、畸形疾病者;早產(chǎn)兒。按照簡易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齡為3-18 d,平均(7.25±1.52)d。觀察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為4-19 d,平均(7.30±1.50)d。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科學可比。
兩組患者均接受藍光照射治療,用黑布遮蓋患兒的雙眼、會陰及肛門處,放到藍光照射箱中,照射治療時間6-8 h,結束后,讓患兒休息4 h,再繼續(xù)照射治療,并適當補充鈣劑、水分、核黃素。對照組在光療基礎上,口服苯巴比妥(陜西立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693)5 mg/(kg·d),一天2次。觀察組在光療基礎上,口服菌梔黃顆粒((魯南厚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0028),每次用量1.5 g,一天2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5 d。
①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以及黃疸消退時間。臨床療效判定標準[2]:痊愈:皮膚黃染癥狀徹底消退,血清TSB水平低于85.5 μmol/L;改善:皮膚黃染癥狀有所緩解,血清TSB水平為85.5-220.6 μmol/L;無效:皮膚黃染無改善,血清TSB水平高于220.6 μmol/L??傆行蕿槿逝c改善率之和。②對比治療前后的直接膽紅素(DB)、總膽紅素(TSB)、總膽汁酸(TBA)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外周血檢測DB、TSB、TBA水平,應用全自動分析儀進行檢測。經(jīng)皮膽紅素儀用于檢測TCB水平,取患兒的眉心中點、前胸、顏面部三個部位,取三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③對比治療兩組患兒的體質量增長、攝入奶量、大便次數(shù)。④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DB、TSB、TBA、TCB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DB、TSB、TBA、TCB水平對比(±s)
注:#表示與治療前相比,P<0.05,*表示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TBA(μmol/L) TSB(μmol/L) DB(μmol/L) TCB(mg/dL)對照組 治療前 35.45±4.25 167.75±6.55 80.25±4.15 19.25±1.40治療后 24.25±3.36# 41.45±1.96# 30.72±2.43# 7.80±1.00#觀察組 治療前 35.50±4.02 167.55±5.60 80.30±4.25 19.22±1.50治療后 10.30±1.24#* 19.77±1.72#* 8.70±1.00#* 5.17±0.74#*
軟件SPSS 21.0。對整理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t、檢驗,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①臨床療效及黃疸退黃時間對比。對照組44例,痊愈15例,改善2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9.55%,觀察組45例,痊愈25例,改善1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67%,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5.26,P=0.022)。對照組、觀察組的黃疸退黃時間分別為(8.77±3.00)d、(4.80±2.45)d,觀察組的黃疸退黃時間少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845,P=0.000)。②兩組治療前后的DB、TSB、TBA、TCB水平對比。治療后對照組與觀察組的DB、TSB、TBA、TCB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對比兩組間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③兩組患兒的體質量增長、大便次數(shù)以及攝奶量對比。對照組的體質量增長、攝入奶量、大便次數(shù)分別為(20.81±0.70)g/kg·d、(144.35±13.44)mL/kg·d、(2.70±0.34)次/d,觀察組的體質量增長、攝入奶量、大便次數(shù)分別為(22.25±0.85)g/kg·d、(161.32±17.85)mL/kg·d、(3.25±0.45) 次 /d,觀察組的體質量增長、攝入奶量、大便次數(shù)多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④不良反應發(fā)生。對照組皮疹1例,乏力2、嗜睡1例,觀察組皮疹2例,停止用藥后改善,觀察組不良反應略低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對比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新生兒高膽紅血癥也可稱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為一種兒科常見病,早產(chǎn)兒發(fā)病率較高。光療為當前臨床一種常用的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方法,因光療所釋放的藍光波長于膽紅素的分子吸收光線波長類似(420-480范圍內(nèi)),因此膽紅素可吸收藍光,并將體內(nèi)過量的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異構體,經(jīng)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降低新生兒機體膽紅素水平[3]。光療應用治療時,具有一定的治療優(yōu)勢,如簡單、高效、安全可靠,但光療是直接作用于患兒皮膚的,長時間光照治療可能會傷及新生兒的皮膚,導致新生兒出現(xiàn)發(fā)熱、皮疹等不良反應,再加上新生兒的胃腸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善,抵抗力差,極易受病菌影響,光療轉化產(chǎn)物經(jīng)胃腸道時,患兒可能會發(fā)生腹瀉、血小板水平下降的不良現(xiàn)象[4]。而且光療應用后,患兒體內(nèi)血清膽紅素快速下降后會再次升高,導致病情反復,增加患兒治療時間。本次研究提出,兩組均提出在光療基礎上,結合應用苯巴比妥、菌梔黃顆粒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菌梔黃顆粒聯(lián)合光療治療后的療效、退黃、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中醫(yī)聯(lián)合光療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指導臨床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時,可將光療與菌梔黃顆粒結合用藥。苯巴比妥為一種肝酶誘導劑,通過刺激誘導肝細胞微粒體,促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生成量增加,提高肝臟對膽紅素的清除能力,與光療結合,可提高降低膽紅素療效。但苯巴比妥用藥后容易導致患兒乏力、嗜睡,影響治療順利進行以及患兒病情觀察,臨床應用受限。菌梔黃顆粒同樣具有酶誘導作用,可提高降低膽紅素效果。從中醫(yī)學角度分析,菌梔黃顆粒的清熱解毒、利膽退黃功效確切顯著,其主要有黃芩甙、梔子、茵陳組成,茵陳苦泄下降、清熱利濕,促膽汁分泌、排泄,梔子清熱退黃,黃芩涼血燥濕、清熱解毒,多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相互協(xié)同,提高保肝退黃利膽功效,促胃腸蠕動,提高肝臟的膽紅素攝取、排泄,促受損肝細胞修復、再生,促膽紅素從尿液中排除,具有利尿效果[5]。而且該藥物還具有保護紅細胞、殺菌抑菌功效。而且研究表明,觀察組體質量增長、攝入奶量、大便次數(shù)多于對照組,表明菌梔黃注射液應用可促胃腸蠕動,維持胃腸道健康,對于提高新生兒的身體健康具有積極意義[6]。兩組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表明菌梔黃結合光療治療,可減少光療不良反應,應用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菌梔黃顆粒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可提高疾病治療效果,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