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穩(wěn)定
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綠色潤澤。核心素養(yǎng)、互聯網+、慕課翻轉、生本理念、生命教育等新觀念、新方法、新策略撲面而來。在當前教育改革呼聲一片的浮躁時代中,我們應該冷靜地分析,堅守一些教育的“農家養(yǎng)料”。
思變和思辨誰更重要。一味求變只會“亂花漸欲迷人眼”,反復變、經常變一定會無所適從,政治運動式的變、外科手術式的變都會帶來行動的異化和走樣。比如“核心素養(yǎng)”,我理解三個詞最重要:超越——核心素養(yǎng)需要以知識和技能為基礎超越;反思——核心素養(yǎng)需要在真實情景中的運用與反思;聯結——核心素養(yǎng)需要在變化場域中的兼容與并蓄。
智能和智慧誰更科學。智慧城市、智慧學校、智慧教室、智慧課堂……許多的“智慧”,實質是“智能”。依照這個理解,我們應該可以清晰地區(qū)分、運用互聯網,現代技術所實現的技術現代化都是智能化的。智慧教育指向人的智力體系、知識體系、方法與技能體系、非智力體系、觀念與思想體系、審美與評價體系等。它是多個子系統構成的復雜系統,包括遺傳智慧與獲得智慧、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直觀與思維、意向與認識、情感與理性、道德與美感、智力與非智力、顯意識與潛意識、已具有的智慧與智慧潛能,等等。
課程與課堂誰更上位。理想課堂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關注和研究并孜孜以求的教育勝景,但我們在平時的行動中卻太碎片化、割裂化、學科局限化……用崔允漷教授的話說:就算是課堂,我們的課堂是依據教案、學案還是學歷案?我們更多的是在傳遞信息還是在引導信息加工?我們是否依靠所謂的外在有趣還是在挖掘知識的本真意義?我們的設計是一課還是一單元,是內容單元還是方法單元?課程是核心素養(yǎng)的表達載體,研究的低質、低品是因為缺乏課程意識,我們的研究需要從教學意識上升到課程意識,從學科邏輯、認知邏輯、教學邏輯、學科目標倒逼教學設計。這樣的路徑之下的學習內容選擇、學習目標確立、學習方式尋找、學習評價的采用才清晰地表達了學習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集體備課與集智備課誰更有效。在信息化技術發(fā)展的今天,集體備課很大程度上異化為下載、復制、粘貼,演變成備課任務的劃片、局部包干,以致于很多備課完全是白白的打印紙加油墨,絲毫沒有所謂的班情,沒有自己的個人特色。就算是學校要求重在寫課后反思,也都是三句話——成功、不足、構想,內容空洞,思想匱乏。我倡導“2+1+1”的學習分享式備課:“2”是兩位名師的同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或案例;第一個“1”是學習后的一個最核心環(huán)節(jié)的比較分析;第二個“1”是教師的一個改進環(huán)節(jié)。這樣的備課既能減負,又能促進學習。
成果與成長誰更值得期待。最近在努力思考著一個問題:什么是科研?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高大上,系統、有主題的學習是科研,課題研究是科研,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是科研,把實踐經驗提升為規(guī)律性策略是科研,日常反思是科研……盡管科研一定要寫論文,但寫論文不等于科研??蒲袑嵸|是培養(yǎng)問題意識、學習意識、反思意識、總結歸納意識、自我成長意識。我們不排斥論文、結題報告,我們更希望在研究的路上改變我們的教育視界、教育思維方式和教育話語體系。
教育需要創(chuàng)新,更需要變革,但教育更需要應有的理性,因為深刻的冷靜才會更逼近教育的真理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