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子
我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之前,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一個人在什么地方生活,才更接近和符合這個族類的自然本性,感到最安詳最安心和松弛?當(dāng)我置身于烏孜別克族人的另一個生存空間,引發(fā)的是一個從視覺到心理的過程。
“烏孜別克”是我在中學(xué)歷史教科書中見過的名詞,好像是一個絲毫不沾人間煙火氣的名詞。但此刻,這個名詞第一次讓我強烈地感覺到了它的入世性。
當(dāng)新時代的定居風(fēng)潮不可避免地到來,游牧民族的定居化已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在這個烏孜別克族鄉(xiāng),許多放下牧鞭的年輕人都先于老人們消失了,他們?nèi)チ穗x家很遠的大城市,要么讀書,要么打工,廣闊的世界為他們提供了隱匿之所。如今,烏孜別克族人站在了歷史文化的“十字路口”,探究烏孜別克族鄉(xiāng)牧民到農(nóng)民的定居化歷程,在文化多樣性的今天,是頗有意味的事情。
一天正午,車在前行,遠方的一片開闊平原在伸展,木壘縣烏孜別克族鄉(xiāng)喀因得布拉克山區(qū)遙遙未及。
終于,車在一道山谷中停下來。狗在叫,在黃昏里并不顯凌厲,只是一種溫和的呼喚。這是牧人巴海家的狗。在當(dāng)?shù)啬羺^(qū),幾乎每個牧民家里都養(yǎng)狗,沒有狗的牧人家多半是那些沉默之人,大概不想引起別人注意。
狗吠意味著陌生人的到來。
巴海是木壘縣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xiāng)最后一個下山的牧人,這位烏孜別克族人的臉黑而枯澀,牙床突出,一雙眼睛像巖石堅硬。從2002年至今,他在喀因得布拉克深山里經(jīng)營著一家至今沒有名字的客棧,客棧從山上到山下有8公里路程,當(dāng)?shù)厝私兴澳撩耋A站”。
它是供前來轉(zhuǎn)場的牧人中途休息的好去處。
還沒走進巴海的“牧民客?!?,柴草的煙熏味就遠遠飄了過來。房子是焦黃的土坯墻,門板枯朽,像補丁似的,堵在土墻的窟窿眼里。清油桶、白酒、一大袋子面粉以及一些雜物很敦實地放在木板上,大人和孩子的衣服耷拉在屋子里的繩子上,沉沉地垂了下來。太陽快要西沉,空氣中滲進來一些涼氣,屋子外邊殘雪斑駁,牧人扎依提的馬低下腦袋,用前蹄重重地刨著,費勁地啃食地上露出來的草皮。
巴海的哈薩克族媳婦胡艾汗很漂亮,但又有些邋遢,面對我們驚訝的注視,露出一抹溫和的淺笑。我還看見巴海有一張黑黑的十分端正的臉。黃昏的陽光投射在他的背部,猶如一張逆光照片。盡管他身上肥大的棉襖棉褲使整個身形顯得笨拙,腿還稍稍有些羅圈,但是,我還是感到他內(nèi)心豐沛的喜悅。他極像我觀察過的一些牧人,坐著時很安靜、坦然,紋絲不動,站著時結(jié)實、穩(wěn)當(dāng),走路時堅定、舒緩。
不一會兒,幾個山上的牧人圍過來了,有人吆馬,有人和巴海在一起閑話,身影在暮色中變得暗淡。
要知道,烏孜別克族牧人在歷史上以善于經(jīng)商而著稱,雖然他們在與哈薩克族人共同雜居的生活中,早已棄商從牧多年,但腦子里的經(jīng)商意識還是很強。
早在2002年,牧人巴海就在這里接管了山里唯一的一家飯館兼旅社,那時候,上山來往轉(zhuǎn)場、放牧的人很多,胡艾汗做的拉條子、羊肉湯、手抓肉都好吃得很。牧民們都特意繞道來這里嘗嘗她的手藝,然后與主人喝點酒,再聊一聊山下縣城里的事情。
可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上山轉(zhuǎn)場的牧民少了,原先緊挨著自己家的好多間房子,一下子空了好多。
我在北疆好多牧區(qū)見過這樣半癱垮的空房子。只要人一離開,風(fēng)就帶著沙子跟了過來,幾年前還住著人的房屋,一下子被灰塵掩埋,成了廢墟。牧民定居到“新村”,住上了“抗震安居房”。
巴海經(jīng)營的這家“牧民客?!蔽挥诤0?500米的喀因得布拉克山區(qū),隨著牧民定居工程的不斷實施,山上的牧民,包括他家隔壁的鄰居都紛紛下了山,按縣上的統(tǒng)一規(guī)劃,搬到了木壘縣大南溝的烏孜別克族鄉(xiāng),統(tǒng)一種植大棚蔬菜。下山的人多了,原先熱鬧的生意一下子冷清了好多,牧人巴海有些感慨:“大家都走了,山下的條件總比山上要好。”
“你也下山去吧。”這幾年,不斷地有牧民從山上搬下去,在走之前,他們和他打招呼時都這樣勸巴海,但巴??偸菗u搖頭。
這個晚上,巴海煮了羊頭肉招呼我們吃。一會兒,木門被撞開,又進來兩個穿黑棉襖的男人,幾個男人面對面坐著,撕嚼著羊肉,喝著酒。眼前,沒有濃郁的松樹林,沒有令人心里荒涼的戈壁灘,只有瓶中透明晃閃的液體和時斷時續(xù)的話語。此時天色混沌難辨,不知是黃昏還是破曉,他們就這樣喝著酒,唱著歌。
不管是喝還是唱,他們讓人感覺到踏實。
山上不通電。不過有太陽能,還是兩年前接到山里的。不時跳閃的昏暗燈光下,巴海佝僂著腰,幾道陰影把他的臉弄得亂糟糟的,瘦削的面頰布滿了褐色的曬斑。他像是有些怕光,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他細瞇著眼睛,把身子稍向后轉(zhuǎn)。這樣一來,昏暗的光線就從他的側(cè)面一下子涌入他額頭上一道深紫色的疤痕里。這道疤痕是巴海在多年前放牧?xí)r從山上摔下來留下的。
這幾道光為他雕了一尊像:牧人。
在來來往往的烏孜別克族牧人眼里,巴海的“牧民客棧”是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快活之地。打算今年7月下山的哈薩克族牧人扎依提放下酒碗說:“要是巴海也下山去了,我們上山就不知道該找誰喝酒了?!?/p>
巴海搖搖頭,說:“我不走,等這個山上的牧人全走光了,我才下山去。”
按照巴海的愿望,喀因得布拉克山區(qū)夏天的風(fēng)景還是很不錯的,只是游人知道得太少,山上一直沒有通電,牧民只好安了太陽能照明。巴海希望有一天山上能通上電,這樣,游人來這里旅游住宿就方便多了,而自己也就距離下山的日子要遠些了。
我在巴海的“牧人客?!弊×艘灰?,第二天就回到了木壘縣城。
我留意過有關(guān)當(dāng)?shù)氐男侣劊f是三天后又一場暴風(fēng)雪將降臨到這個地方。
還沒走進客棧,柴草的煙熏味就遠遠地飄過來。房子是焦黃的土坯墻,門板枯朽,像補丁似的,堵在土墻的窟窿眼里……巴海希望有一天山上能通電,這樣,游人來這里旅游住宿就方便多了,而自己也就距離下山的日子要遠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