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玲,楊莉莉
(1.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精神三科,浙江 杭州 310013;2.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隨著血管性癡呆發(fā)病率的不斷升高,探討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機制可為血管性癡呆的防治提供依據(jù)[1]。環(huán)腺苷酸反應成分結合蛋白1(cyclic adenylate response component binding protein 1,CREB1)在血管內皮化和血管內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2];在神經(jīng)元應激性損傷后的修復、再生及存活中發(fā)揮重要調節(jié)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CREB1在抑郁癥患者中水平下降[3]。本文探討CREB1在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組織中的表達,以及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和機制。
1.1.1 實驗動物健康、清潔級、雌雄各半、體重270~290 g的SD大鼠40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許可證號:SYXK(京)2014-0032]。
1.1.2 主要試劑CREB1過表達慢病毒載體和空載體病毒(美國Promega公司),兔抗大鼠CREB1多克隆抗體、兔抗鼠Caspase-3多克隆抗體、兔抗鼠Bcl-2多克隆抗體、兔抗鼠Bax多克隆抗體、兔抗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多克隆抗體、兔抗鼠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PKB)多克隆抗體、兔抗鼠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多克隆抗體、過氧化物酶標記的羊抗兔免疫球蛋白G及激動蛋白β(β-actin)抗體購自美國Santa Cruz公司。
1.2.1 實驗分組及血管性癡呆模型的復制將40只大鼠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假手術組)、模型組(血管性癡呆組)、陰性對照組(血管性癡呆+空載體病毒處理組)及CREB1過表達組(血管性癡呆+CREB1過表達病毒處理組),每組10只。采用四血管阻斷法復制血管性癡呆模型[4]:將大鼠用水合氯醛麻醉成功后,在枕骨下做長1 cm水平切口,暴露大鼠第1頸椎和第1頸椎兩側橫突翼孔,用電凝針燒灼兩側椎動脈,造成椎動脈永久性閉塞,縫合切口。24 h后水合氯醛麻醉大鼠,組織剪剪開頸正中線長約1 cm切口,分離結締組織,找到頸總動脈,微血管夾夾閉頸總動脈15 min,再通10 min,共3次,縫合切口。對照組僅暴露血管,不進行椎動脈燒灼和頸總動脈夾閉。
1.2.2 大鼠處理4組大鼠模型復制成功后2 d,采用腦立體定位注射病毒載體[5]:4組大鼠水合氯醛麻醉成功后,固定到腦立體定位儀上,常規(guī)備皮消毒后,沿矢狀縫剪開頭部皮膚,以矢狀縫和人字縫交點為原點,按照腦立體定位儀圖譜,鉆開顱骨,垂直腦表面進針,CREB1過表達組大鼠5 min內緩慢注入2.5μl CREB1過表達載體病毒;陰性對照組大鼠5 min內緩慢注入等量空載體病毒;模型組和對照組5 min內緩慢注入等量生理鹽水。緩慢退針,縫合皮膚。
1.2.3 Morris水迷宮實驗4組大鼠處理后第2天進行水迷宮實驗,將直徑100 cm、高50 cm水池分成4個 象限,將圓柱形平臺放入水池中,實驗前將水池注水至淹沒水池平臺2 cm,水迷宮實驗分為定位航行試驗(共4 d)和空間探索試驗(第5天進行)。定位航行試驗:將水池中注水至高出平臺2 cm,水溫保持約25℃,將大鼠依次從各個象限放入水中進行訓練,每只大鼠每天上、下午分別訓練4次,1次/象限,8次/d,訓練2 min/次,大鼠找到平臺并在平臺上停留30 s。如2 min內沒有找到平臺,則引導其找到平臺并停留30 s,然后休息2 min再進行下一次訓練。大鼠找到平臺的時間為逃避潛伏期,取每只大鼠訓練的平均值??臻g探索試驗:定位航行試驗結束后將水池中平臺去除,次日進行空間探索試驗,將大鼠放入水中,記錄大鼠穿越原平臺象限 次數(shù)。
1.2.4 曠場實驗取一個長47 cm×47 cm×40 cm的曠場,水迷宮實驗結束后,將大鼠放入曠場中心方格內,在曠場上方安置攝像機,記錄大鼠運動情況,記錄15 min內大鼠的活動次數(shù)和活動距離。
1.2.5 大鼠海馬組織CREB1、Caspase-3、Bcl-2、Bax、PI3K、p-PKB及PKB蛋白水平測定曠場實驗結束后,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快速斷頭,冰上取出大鼠腦組織海馬組織。采用Western blotting檢測大鼠海馬組織CREB1、Caspase-3、Bcl-2、Bax、PI3K、p-PKB及PKB蛋白水平:取大鼠海馬組織加入RIPA裂解液,勻漿后提取海馬組織總蛋白,測定蛋白濃度,經(jīng)電泳、切膠及轉膜,加入一抗(1∶1 000)過夜孵育,加入二抗孵育2 h,以β-actin為內參照(1∶2 000),ECL發(fā)光液顯影。采用NIH1162軟件(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分析各蛋白條帶光密度值,目標蛋白水平為目標蛋白條帶光密度值/β-actin條帶光密度值。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 意義。
4組大鼠曠場實驗活動次數(shù)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大鼠曠場實驗活動次數(shù)低于對照組(P<0.05),CREB1過表達組大鼠曠場實驗活動次數(shù)高于模型組和陰性對照組(P<0.05)。4組大鼠曠場實驗活動距離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大鼠曠場實驗活動距離短于對照組(P<0.05),CREB1過表達組大鼠曠場實驗活動距離長于模型組和陰性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4組大鼠曠場實驗結果比較(n=10,±s)
表1 4組大鼠曠場實驗結果比較(n=10,±s)
組別 活動次數(shù)(次/15 min)活動距離(m/15 min)對照組 223.42±25.46 12.14±1.15模型組 94.35±22.74 3.15±0.97陰性對照組 96.57±23.04 3.32±1.04 CREB1過表達組 165.26±24.37 7.58±1.13 F值 66.787 156.651 P值 0.000 0.000
4組大鼠水迷宮實驗逃避潛伏期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大鼠逃避潛伏期長于對照組(P<0.05),CREB1過表達組大鼠逃避潛伏期短于模型組和陰性對照組(P<0.05)。4組大鼠水迷宮實驗穿越原平臺次數(shù)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大鼠穿越原平臺次數(shù)低于對照組(P<0.05),CREB1過表達組大鼠穿越原平臺次數(shù)高于模型組和陰性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4組大鼠水迷宮實驗結果比較(n=10,±s)
表2 4組大鼠水迷宮實驗結果比較(n=10,±s)
?
對照組、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CREB1蛋白相對表達量分別為(0.78±0.11)、(0.11±0.03)、(0.15±0.04)和(0.42±0.08),經(jīng) 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81.905,P=0.000);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CREB1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CREB1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組和陰性對照組(P<0.05)。見圖1。
圖1 4組大鼠海馬組織CREB1蛋白的表達
4組大鼠海馬組織Caspase-3蛋白水平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Caspase-3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Caspase-3蛋白水平低于模型組和陰性對照組(P<0.05)。4組大鼠海馬組織Bcl-2蛋白水平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Bcl-2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Bcl-2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組和陰性對照組(P<0.05)。4組大鼠海馬組織Bax蛋白水平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Bcl-2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Bcl-2蛋白水平低于模型組和陰性對照組(P<0.05)。見表3和圖2。
表3 4組大鼠海馬組織Caspase-3、Bcl-2及Bax蛋白水平比較(n=10,±s)
表3 4組大鼠海馬組織Caspase-3、Bcl-2及Bax蛋白水平比較(n=10,±s)
組別 Caspase-3蛋白 Bcl-2蛋白 Bax蛋白對照組 0.15±0.05 0.94±0.12 0.12±0.04模型組 0.83±0.09 0.31±0.08 0.51±0.07陰性對照組 0.85±0.11 0.33±0.09 0.54±0.06 CREB1過表達組 0.27±0.08 0.77±0.10 0.24±0.07 F值 185.246 103.128 112.600 P值 0.000 0.000 0.000
圖2 4組大鼠海馬組織Caspase-3、Bcl-2 及Bax蛋白的表達
4組大鼠海馬組織PI3K蛋白水平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PI3K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PI3K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組和陰性對照組(P<0.05)。4組大鼠海馬組織p-PKB蛋白水平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模型組、陰性對照組及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p-PKB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CREB1過表達組大鼠海馬組織p-PKB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組和陰性對照組(P<0.05)。4組大鼠海馬組織PKB蛋白水平比較,經(jīng)方差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和 圖3。
表4 4組大鼠海馬組織PI3K、p-PKB及PKB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n=10,±s)
表4 4組大鼠海馬組織PI3K、p-PKB及PKB蛋白相對表達量比較(n=10,±s)
組別 PI3K蛋白 p-PKB蛋白 PKB蛋白對照組 0.67±0.09 0.57±0.08 0.63±0.10模型組 0.13±0.04 0.15±0.05 0.59±0.11陰性對照組 0.16±0.05 0.18±0.06 0.64±0.09 CREB1過表達組 0.38±0.07 0.42±0.08 0.67±0.11 F值 145.731 85.079 1.032 P值 0.000 0.000 0.390
圖3 4組大鼠海馬組織PI3K、p-PKB 及PKB蛋白的表達
血管性癡呆是繼阿爾茨海默病之后與年齡相關的中樞神經(jīng)功能障礙性疾病。其主要由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所致的腦組織局部腦血流量減少、缺氧及局部缺氧等所造成的腦血管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認知功能障礙。通過抑制血管性因素、改善腦血管損傷等均可減輕血管性癡呆的認知功能障礙癥狀[6]。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細胞凋亡在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細胞凋亡是生物界一種基本的生物學顯效,與細胞壞死不同,細胞凋亡指在病理因素或者外界生理因素的作用下,啟動程序基因,細胞按照一定的程序控制出現(xiàn)自我死亡[7]。細胞凋亡是缺血、缺氧所致神經(jīng)元損傷的一種形式,與多種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關系密切。在血管性癡呆的研究中,細胞凋亡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大腦海馬CA1區(qū)對缺血、缺氧很敏感,是海馬組織中與學習記憶關系最密切的功能區(qū),海馬神經(jīng)元的存活數(shù)量直接影響海馬神經(jīng)元對信息的貯存和處理[8]。研究發(fā)現(xiàn),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區(qū)神經(jīng)元大量凋亡丟失,海馬神經(jīng)元的凋亡丟失是血管性癡呆發(fā)病的病理基礎之一[9]。
本文通過復制血管性癡呆大鼠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海馬是與認知功能關系密切的解剖學部位,水迷宮實驗和曠場實驗是檢測認知功能的常用方法。Caspase-3、Bcl-2及Bax是目前最受關注的凋亡調控基因,Caspase-3是細胞凋亡過程中最重要的凋亡執(zhí)行蛋白酶,其激活依賴Cyc-c的釋放[10];Bcl-2、Bax是細胞凋亡的重要調控基因,可通過線粒體途徑導致Cyc-c物質的釋放,從而激活Caspase-3,執(zhí)行細胞凋亡。Bcl-2、Bax不僅可作為Caspase-3的上游調控基因,而且參與調節(jié)Caspase-3活性;可作為Caspase-3底物對Caspase-3下游發(fā)揮作用,Bcl-2/Bax可反映細胞的凋亡傾向,Caspase-3、Bcl-2及Bax在細胞凋亡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11]。PI3K蛋白參與調節(jié)細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多種功能,PI3K由1個催化壓積和1個調節(jié)亞基組成,為異源二聚體[12];PKB為其下游重要信號通路,PI3K被激活后可以產(chǎn)生第二信使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其磷酸化PKB蛋白的Ser308,導致PKB磷酸化,磷酸化的PKB通過下游因子調節(jié)細胞的增殖、凋亡等過程[13]。本研究結果表明,血管性癡呆模型大鼠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其發(fā)生機制可能與血管性癡呆大鼠腦組織缺血、缺氧,造成海馬組織通過PI3K/p-PKB通路促進海馬神經(jīng)元細胞凋亡,從而引起海馬神經(jīng)元損傷,導致認知功能障礙。
本文對血管性癡呆大鼠海馬組CREB1水平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CREB與記憶關系密切,在大腦神經(jīng)細胞活動時,CREB可幫助激活一些與長期記憶形成關系密切的基因,從而有利于長期記憶的形成。研究發(fā)現(xiàn),記憶力強的大鼠CREB處于活躍狀態(tài)[14-15]。CREB1位于2q32~q34染色體上,為CREB編碼基因,具有促進血管形成,抑制神經(jīng)元細胞凋亡等多種功能[16-17]。CREB1在腦缺血性疾病中具有腦保護作用[18]。抑郁癥大鼠海馬等腦區(qū)CREB1水平下降,其可能參與調控抑郁癥的發(fā)病過程[19-20]。本研究結果表明,CREB1可能參與CREB1的發(fā)病過程,過表達CREB1可能通過激活PI3K/PKB信號通路,抑制海馬神經(jīng)元細胞凋亡,從而發(fā)揮神經(jīng)保護作用,改善大鼠的認知功能障礙狀態(tài)。
綜上所述,CREB1可能通過PI3K/PKB通路抑制神經(jīng)元細胞凋亡,改善血管性癡呆的認知功能障礙,CREB1有望成為血管性癡呆預防和治療的潛在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