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禮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納入了一個革命教育題材的單元,教學中,筆者深入理解教材,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發(fā)揮革命題材作品立德樹人的作用。
一、以背后故事豐實人物
教學《朱德的扁擔》時,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朱德的精神,筆者帶領學生到井岡山革命歷史博物館參觀。學生看到這根扁擔時,發(fā)現(xiàn)扁擔上寫的居然是“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醒目的大字。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錯誤呢?筆者向學生講述了一段扁擔背后的真實故事?!吨斓碌谋鈸返淖髡咧炝疾攀钱斈昃畬降囊幻ㄓ崋T,新中國成立后被授予上將軍銜。1956年7月,朱良才寫了《朱德的扁擔》這篇文章。到了1980年,另一位當事人范樹德指出朱良才的文章有記憶錯誤——朱德扁擔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擔”“朱德記”這幾個字,而是扁擔的一端寫的是“朱德扁擔”,另一端寫的是“不準亂拿”,共八個字。那根扁擔,正是朱德讓時任后勤負責人范樹德給他做的。
范樹德的回憶被認定后,井岡山革命歷史博物館為了復制這個文物,派專人帶著一根井岡山毛竹扁擔,前往廣西桂林,請范樹德在扁擔上重新題寫這八個字。范在扁擔上書寫后,來人高高興興地返回井岡山。一位細心人突然發(fā)現(xiàn)“朱德扁擔,不準亂拿”的“亂”字,當年是繁體字,而范樹德卻寫成了簡體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件不真實的復制品。為了還歷史原貌,博物館又派人帶著扁擔赴桂林讓其重寫。然而范樹德已經(jīng)去世,現(xiàn)在井岡山博物館展出的朱德的扁擔,就是范樹德書寫的帶有簡化“亂”字的八個字。
后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擔的日子》的文章,更正了他過去回憶中的錯誤:“小學課本有《朱德的扁擔》一文。文中說,戰(zhàn)友們怕朱德下山挑糧累壞了身體,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這個藏朱德扁擔的人就是我。那時,朱總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敵情,白天和戰(zhàn)士們下山挑糧。我是他的通信員,擔心他累壞身體,就和其他戰(zhàn)友勸阻他,但誰也勸不住。后來,我出了個‘鬼點子,干脆把朱總司令用的扁擔藏了起來??伤圆涣T休,找到軍需處長范樹德,讓他花一個銅板買了一根毛竹,為自己做了一根扁擔,還特地寫上了‘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字,又高高興興地下山挑糧去了?!?/p>
以上補白和課文的故事相比,雖然稍有偏差,但是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文章的真實性,讓朱德的形象更可感、可親、可敬。
二、以情感熏陶取代乏味講解
《難忘的潑水節(jié)》描寫了敬愛的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在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歡樂情景,體現(xiàn)了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筆者以“情”為契機,利用情緒的感染性特征,讓學生通過情感體驗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借史激“情”。課前,筆者利用活動課為學生播放了有關周總理的紀錄片。在這些影片里,有周總理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參加革命后表現(xiàn)的沉著、機智、樂觀的精神;有新中國成立后總理的奔走呼告和他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地爭取外交獨立做出的貢獻。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總理赫然出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學生在觀看紀錄片的同時,情感上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感染。這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讀文悟“情”。筆者讓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中的關鍵語句。學生發(fā)現(xiàn)開篇的“火紅火紅”顯示了傣族人民的開心和幸福;文中的“特別”“敲起象腳鼓”“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體現(xiàn)了人民的高興心情,“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笑容滿面”“接過”“敲著”“踩著”等從總理的穿著、神情和動作著筆,體現(xiàn)出總理的和藹可親。
課后補“情”。課后,筆者給學生補充了老教材中的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并組織學生觀看了相關視頻。一幕幕令人聲淚俱下的場景,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文字,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和周總理的深厚情誼。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