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輝
中小學的寫作教學,自始至終要追求和達到的目標,就是“寫真事”“抒真情”。如何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呢?
一、活用“真實”,寫出真情實感
“真情實感”的核心在“真”,在“實”。寫作中的真實,即說真話,寫實事,表達真情實感。
1.真實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
要想寫出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有些學生的作文中找不到生活的痕跡,不是胡編亂造,就是四處拼湊,導致作文失真,甚至看不出是學生作品。究其原因,正是缺少發(fā)現(xiàn)之故。所以,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體驗生活是一條必經(jīng)之路。
要想寫出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敢于真實記錄生活。有一個學生在《給XX說句心里話》的習作中,真實地再現(xiàn)了媽媽發(fā)現(xiàn)爸爸有外遇后的家庭戰(zhàn)爭。雖然這不是什么正能量,但這確實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是現(xiàn)實生活在文學作品(學生作文其實也是文學作品,不過稍嫌粗淺罷了)的反映,學生這種寫實的態(tài)度是值得稱道的。
要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教師就要及時糾正學生習作中的“不實”之處。比如,有個學生在《讓座》中寫道:“你坐吧,我是一名光榮的共青團員,應該站著?!苯處熢谠u講時,請學生討論。大家認為這是假話,有點造作,因為誰也不會把共青團員掛在嘴上。后來作者自己把這句話修改為:“你坐吧,我下站就到??尚睦飬s想,還有好幾站呢。”這就真實自然多了。
真實還包括“自然”,因為真實的東西必然是質(zhì)樸自然的,矯揉造作不是真實,也就無法表達真情實感。
2.真實取材于想象
不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真實,想象中也存在著真實,當然,想象并不是漫無邊際的瞎想、硬想、亂想,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合理、科學地想象。
一位初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想象寫作情境。
上課鈴響后,教師故意遲到幾分鐘,匆匆走進教室后,故弄玄虛地開展了“兩猜”活動。一是教師自己“猜”剛才教室里都發(fā)生了什么?教師“猜”到:文娛委員見老師未到多發(fā)唱了兩支歌,班長去教師辦公室找老師,值日生起身組織紀律,學習委員臨時布置學習任務,調(diào)皮大王張小明乘機搗亂,等等。學生都夸教師料事如神,猜得八九不離十。
教師接著又猜想有一只蝴蝶飛進教室,學生爭先恐后地捕捉……學生們連連擺頭,堅稱絕無此事。教師乘機轉(zhuǎn)開話鋒問學生:“蝴蝶一事不是剛才教室里發(fā)生的事實,不是現(xiàn)實中的真實,但這件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可能發(fā)生呢?”學生稍做討論,一致認為可能。
接著,教師相機引導:“可能發(fā)生就說明我的想象是合理的,是想象中客觀世界的真實,所以,想象必須建立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上,否則,就是瞎想,就是胡思亂想?!苯處熗ㄟ^示范告訴學生:想象是建立在現(xiàn)實生活基礎之上的,同時也可以超越現(xiàn)實。
第二“猜”是讓學生“猜”教師為什么遲到。學生七嘴八舌,猜鬧鐘壞了,路上堵車,遇到小偷,家長來訪,校長談工作,等等。教師相機引導:“同學們還能大膽想象嗎?”有學生猜,老師碰到孫悟空,孫悟空同情老師工作辛苦,就帶老師到花果山去旅游休閑,悟空看看時間,快要上課了,才駕著筋斗云送老師回來。還有學生猜,老師嫌知識不夠用,穿越到了孔子時代,去向師祖取經(jīng)學習了,等等。
教師讓學生討論:這些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你們認為合理嗎?學生激烈討論、爭辯之后,一致認為,雖然不可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但可能在虛擬世界里發(fā)生。教師乘機點撥,虛擬世界可能發(fā)生的事,是想象中的虛擬世界里的真實,也是合理的。
有這樣一句話:把真事寫假了是創(chuàng)作的失敗,把假事寫成了真事是創(chuàng)作的境界。我認為,這句話的前半句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而言的,而后半句正是對想象中的真實而言的。
二、激發(fā)“需要”,表達真情實感
所謂“需要”,是指作文應源于生活交際需要。學生應“為需要而作文”,不能“為作文而作文”。“需要”在中小學生的寫作中包括兩個方面。
1.現(xiàn)實生活中的切實需要
要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和社會,關注生活,尋找良好的寫作契機。比如給遠方的親人寫封信,給老師寫個請假條;參加活動后談點感受,看完電影后寫點感想;郁悶時寫作排遣,委屈時寫作申辯……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這些“需要”很容易變成學生寫作的動機,寫出的文章能自然流露出真情實感。
2.為學生習作而創(chuàng)設“需要”
這種“需要”就是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的情景,使學生產(chǎn)生寫作需求。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是創(chuàng)設“需要”情景的高手。筆者聽過他兩節(jié)寫人的說寫課:一節(jié)寫教師,一節(jié)寫學生。
在寫教師的這節(jié)課中,于老師對借班上課的學生說:“今天回家后,你們的家長可能要問,你們學校今天請誰給你們上的課?長什么模樣?給你的印象如何?你怎么回答?”接下來于老師便模擬家長詢問學生,學生便興趣盎然地介紹起這位外地的教師。在師生互動中,學生們不但說清了于老師的外貌特點(在討論中,于老師再三鼓勵,才有學生說出了他“就是嘴有點歪”的特征) ,還具體說了于老師的幾個性格特點、上課風格等。
接著,于老師又說:“我回徐州后,我的學生和家人一定會問我在宜昌的課上得怎么樣,大家對我的反應如何。如果你們能把剛才說的寫下來,我?guī)Щ厝ソo他們看看,不就行了嗎?同學們愿意幫我這個忙嗎? ”純真善良的學生當然愿意,于是興奮地寫起來。
在寫學生的這節(jié)課中,于老師對借班上課的學生說:“我今天不是來上課的,是來找人的。這個人就在你們班。請同學們不要指給我看,說說他的特點,看于老師能不能猜出來,行嗎?”接下來,學生便熱情地介紹起來,直到把這位同學各方面的特點說完后,于老師才“恍然大悟”似得上前拉住這位同學的手,要跟他交朋友。
最后,于老師又說:“于老師年紀大了,怕記不住你們剛才說的。你們愿意幫忙寫下來,讓我?guī)Щ丶覇??”天真無邪的學生沒有不愿意的。
人總是先有需要,然后才有動機,才有滿足自己需求的行動。因此,作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渴望寫作的需要,這樣才會寫出真情實感。
三、放開“自主”,寫出真情實感
寫作教學中的“自主”,是指為表達的需要而寫,寫自己想寫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但是,“自主”寫作要解決兩個問題。
1.在需要的前提下,寫自己想寫的
學生喜歡讀自己選擇的作品,喜歡寫自己想寫的習作,但學生想寫的不一定是教師讓寫的,不一定是習作訓練或考試內(nèi)容所要求的。寫作中的“自主”,著力解決的就是如何使“要求”和“想寫”保持和諧。
(1)放開命題。習作訓練中有相應的系統(tǒng)項目,考試作文有相應的要求規(guī)定。放開命題也不能置要求和規(guī)定于不顧,想寫什么寫什么。因此,放開命題主要體現(xiàn)在改變命題方式上,應采取以學生自擬題目為主、師生共同命題為輔的命題形式。所命題目應當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靈感,如《當個小孩不容易》《我們班上明星多》《我的臭脾氣》《虛驚一場》等題目,學生一看就樂于寫作。
(2)放開選材。寫作不能把選材內(nèi)容規(guī)定得太死,要寬泛,利于學生選擇。比如寫《我的媽媽》,就不能只限于母愛的主題。筆者遇到這樣一篇習作,在寫“我的媽媽”時,學生寫了媽媽“陰暗”的一面,選擇的素材有三個:媽媽嫌鄉(xiāng)下爺爺臟,給他用家里最破的一只碗;爺爺病了,爸爸要送他去醫(yī)院,媽媽不給錢;爺爺隨地吐痰,媽媽讓他早點回老家。這樣的選材能夠表達一個共同的主題,而這個主題恰恰是這個學生自己“想寫”的,我們不能因追求所謂的思想健康而隨意否定。
(3)放開時限。傳統(tǒng)的作文課型是教師當堂命題,學生當堂完成。這種作文方式適宜考試,但不符合文章生成的自然程序。為了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應采取符合文章自然生成規(guī)律的做法,把作文放到課外去完成。
2.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
一些教師喜歡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或教材中經(jīng)典的表達方式來要求學生,這是不符合學生認知實際的,也是寫作的大敵。對中小學生而言,要在表達形式上放低要求,更不能統(tǒng)一模式,不僅在布局謀篇、寫作技巧上要減緩坡度,就連語言上也要有所“照顧”。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總關情?!睂懽鹘虒W一定要引導學生重視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捕捉心情的瞬間變化,真實地描述自己的真情實感。
(作者單位:棗陽市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