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寧
作者:陳寧,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員,610072。
自唐以來,歷代學(xué)者對杜甫都非常推崇,集杜、注杜、評杜的集子相繼出現(xiàn),錦繡不絕,宋代更加鼎盛,出現(xiàn)了“千家注杜”之況。明代大型論杜著作略少,但在杜集文獻(xiàn)整理和箋注上,亦有自己的時(shí)代特色,對杜甫思想、杜詩特點(diǎn)、杜詩成就等方面的認(rèn)識和評論都更加深刻和精辟。明代進(jìn)步的刻印技術(shù),更加推動(dòng)了明人杜集的整理與研究。據(jù)近年古籍普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jì),存世明代杜集有近百種。明人在編選杜詩、箋注杜詩及翻刻前代杜集等方面都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杜詩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yáng)作出了卓越的貢獻(xiàn)。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作為國內(nèi)外收集整理杜甫資料最集中、最豐富的地方,擁有古籍上萬冊,包括善本古籍6000余冊,所藏古籍自成體系且獨(dú)具特色,古籍善本雖少卻精,宋元善本所占比例較高,品相好。2009年6月9日,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古籍重點(diǎn)保護(hù)單位。2009年、2010年先后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11部,包括3部宋刻本、3部元刻本、5部明刻本。其中,入選的明刻本有:明張潛輯《杜少陵集十卷》明正德七年(1512)刻本、宋劉辰翁批點(diǎn)《集千家注批點(diǎn)補(bǔ)遺杜工部詩集二十卷》明嘉靖九年(1530)石亭陳沂刻本、元高楚芳編《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二十卷》明嘉靖十五年(1536)玉幾山人刻本5部,均屬國家二級古籍,并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錄。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有明代古籍近200部,明代杜集近80部(不含《唐詩集》等唐詩選集),除去相同版本有30余種,基本反映了明人對杜甫詩集的研究和整理情況。所以本文重點(diǎn)論述的杜集版本大部分皆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所藏,非草堂所藏版本另行注明。文章將草堂館藏明代杜集分為杜甫別集、李杜合集、千家注杜、杜律選注、明人編注等。因內(nèi)容較豐富全面,故分類稍有交叉重疊之處,但此分類方法也基本體現(xiàn)了明代杜集較為突出的類別情況。下文將按類重點(diǎn)介紹草堂所藏明代杜集版本,并附帶提及館外所藏杜集情況,以期能反映明代杜集概略。
杜工部詩文集一直有很多類別,明人根據(jù)個(gè)人喜好或詩文風(fēng)格編選杜詩成集。此類別只選無注的杜甫別集。草堂所藏杜甫詩文集包括《杜少陵集》《杜工部詩》《杜工部分類詩》《杜工部全集》《杜工部詩集》《杜工部文集》等。
明正德七年(1512)《杜少陵集》,十卷,8冊,明張潛編,山西宋灝??瘫?,十行二十字,單邊,白口,線裝,鈐“石倉”“石倉藏書之印”等印。以詩體編次,各體之內(nèi)不編年,詩文無注,校訂甚精。內(nèi)容分類為:卷一、二為五古,卷三為七古,卷四絕句,卷五、六為五律,卷七、八是七律,卷九附錄,卷十雜文。該書由于其獨(dú)特的體例,且傳世稀少,具有重要的歷史、學(xué)術(shù)、版本價(jià)值。
明嘉靖五年(1526)凈芳亭《杜工部詩》,八卷,殘存卷一、六,10冊,明許宗魯編,十二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有朱筆圈點(diǎn),評語較多。中縫下有“凈芳亭”三字?!皟舴纪ぁ睘樵S宗魯齋名,此本為明刻小字本。詩先分體,后又依編年排序,與宋人之分門類略有不同。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萬虞愷、邵勛將李濂編《李白詩集》十二卷本與許宗魯所編《杜工部詩》八卷本重編為《唐李杜詩集》十六卷本。
明萬歷二年(1574)李氏自刻《杜工部分類詩》,十一卷賦一卷,明廣陵李齊芳編,6冊,九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魚尾,有朱筆批點(diǎn)。詩按內(nèi)容分類,首紀(jì)行、述懷,終送別、雜附。李齊芳編《杜工部分類詩》自序云:“杜詩傳者甚多,有古本、有蜀本、有集略、有小集、有少陵、有別題、有雜編,有千家虞趙注,序者持異同,解釋分戶牖?!枭羁?qū)W人之無宗也,暇日得別本玩之,為之分門別類,加以裁割?!笨梢娖渚幠砍踔浴V懿扇抖偶瘯洝吩u價(jià):“其所分之類,較宋代之門類為簡。但杜詩分類,為編杜之下乘,如本集秦州雜詩與秋興八首強(qiáng)作聰明,任意割裂……故其書不為世所重,未見有翻刻本。”但是這種嘗試為杜詩分類的精神還是值得贊賞的,只是限于才識,偶有謬誤。
明代劉世教編校《杜工部分體全集》,又名《杜工部全集》,為明萬歷四十年(1612)劉氏合刻李杜全集本,六十六卷,6冊。九行十八字,單邊白口,單魚尾。前有萬歷壬子年(1612)姚士麟等人序跋,次為黃鶴撰杜工部年譜。編次賦在前,次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排律、絕句等,末為雜文。
草堂所藏還有明崇禎三年(1630)毛晉重訂??瘫尽抖殴げ吭娂?,二十卷,6冊;毛晉自刻本《杜工部文集》,二卷,1冊。皆為九行二十字,小字雙行,白口單魚尾?!抖殴げ课募窌锈j有“鄰葛”“無是樓”“一氓藏書”“成都李一氓”等印章。“鄰葛”,楊宇霆(1885-1929)字鄰葛,系北洋軍閥執(zhí)政時(shí)期奉系軍閥首領(lǐng)之一。后三枚均為李一氓藏書印,可知其收藏來源。
除草堂館藏外,還有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傅振商輯《杜詩分類》傅氏刻本,五卷,5冊。傅振商,字君雨,汝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萬歷三十五年(1607)進(jìn)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抖旁姺诸悺肥加谕蹁ㄇЪ易ⅰ8嫡裆檀司?,則又因千家注本稍為更定而成?!端膸烊珪偰俊吩袨榇婺?,并加以介紹。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有藏。后清順治十六年(1659)張縉彥、谷應(yīng)泰、汪憺漪又再次輯定傅振商的《杜詩分類》為《杜詩分類全集》,有還讀齋刻本,可見其傳承。
此外,明本杜集白文本還有:明萬歷三十年(1602)鄭樸刻本《杜工部詩》,鄭樸編,八卷附錄一卷,4冊,二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天津圖書館藏;《新刊杜工部詩集》,二十卷年譜一卷諸家詩話一卷附錄一卷,為殘本,僅1冊,存三卷(一至三),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藏。
以上可見明人編排杜詩大致按體分類,體下或按編年排序,也有少數(shù)按內(nèi)容分類,如李齊芳編《杜工部分類詩》,卻不太被認(rèn)可。
李白和杜甫分別為兩個(gè)不同詩歌流派的代表人物。明人論詩尊崇盛唐,李、杜二人被奉為宗匠,且喜歡李杜并論,反映在詩集編著上,二人合刻之本甚多。草堂所藏明代李杜合集有四五種,包括《杜工部集、李翰林集》《唐李杜詩集》《杜詩選、李詩選》《唐二家詩鈔》等。
明正德八年(1513)鮑松刻本《杜工部集、李翰林集》,八十卷,16冊,宋蔡夢弼編,十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鈐“南疑子拄笏樓藏書”印。鮑松(1467-1517),明代藏書家,字懋丞,號鈍庵,安徽歙縣人,平生喜愛購藏圖書,先后達(dá)萬余卷。他根據(jù)所藏之書,多方征求異本,校核異同。此本為其精刻本。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無錫萬虞愷刻本《唐李杜詩集》,十六卷,8冊,明萬虞愷、明邵勛輯,十二行二十二字,左右雙邊,白口,首為李集古賦。萬虞愷(1505-1588),字懋卿,號楓潭,少曾受業(yè)于王守仁,嘉靖進(jìn)士,授無錫知縣,后擢南京兵科給事中,曾為山東參議,歷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yùn)、糧儲,終刑部右侍郎。萬虞愷學(xué)問精深,得王陽明真?zhèn)?,嘉靖間曾講學(xué)南昌,為一時(shí)盛況。此本國家圖書館、天津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也有藏。
明萬歷凌蒙初朱墨套印本《李詩選、杜詩選》,十一卷,2冊,明楊慎選,八行十八字,四周單邊,李詩古風(fēng)在前。明凌蒙初刻朱墨套印本還有名為《李杜詩選》的李杜合集,有張愈光編、楊慎等評的版本,也有閔暎璧輯、楊慎等評點(diǎn)的版本,北京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湖南圖書館等有藏。同名為《李杜詩選》的還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金瀾刻本,明顧明精選,十二卷,4冊,重慶圖書館藏。
明萬歷六年(1578)《唐二家詩鈔》,十二卷,10冊,李猷、鄭繼之刻,梅鼎祚選釋,八行十六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李詩樂府在前,鈐“粹芬閣”等收藏印。梅鼎祚(1549-1615),字禹金,號勝樂道人,是明中晚期著名的詩文選本家、詩人及戲曲家。據(jù)陳晨的《〈唐二家詩鈔〉版本考述》一文考證:在十二卷本《唐二家詩鈔》刊行之前,梅鼎祚已經(jīng)刊行過一部卷次稍小的《李杜二家詩鈔》,現(xiàn)存十二卷本《唐二家詩鈔評林》《合刻李杜詩鈔評林》都是梅氏《唐二家詩鈔》的衍生另刊本,其題署均系書坊妄題。明代,以“唐二家”命名的僅梅鼎祚一人,此書不僅體現(xiàn)了梅氏自身的重要詩學(xué)思想,還廣泛地反映了明代詩學(xué)演變、唐詩學(xué)運(yùn)動(dòng)、李杜詩歌批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除草堂所藏李杜合集外,還有明許自昌校輯的《李杜全集》存世較多,各大圖書館多藏有此本。有明萬歷三十年(1602)許自昌刻本,為宋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贇補(bǔ)注,明許自昌校輯;還有明云林五云堂刻本。許自昌(1578-1623)明文學(xué)家、刻書家、藏書家。字玄佑,號霖寰,又號去緣,別署梅花主人,江蘇長洲(今蘇州甪直鎮(zhèn))人。同名為《李杜全集》的還有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藏明正德八年(1513)鮑松刻本,鮑松編,9冊,缺十一卷(杜工部集一至十、外集)。
此外,還有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歷四十年(1612)劉世教刻本《合刻分體李杜全集》,明劉世教輯,14冊,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湖南圖書館藏明萬歷宗文書舍刻本《新刻翰林考正京本李詩評選、杜詩評選》,明何烓輯,明李廷機(jī)評,1冊,缺一卷(杜詩評選四);湖南圖書館藏明末書林汪復(fù)初刻本《分類補(bǔ)注李太白詩、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19冊,李詩二十五卷,由宋楊齊賢集注;杜詩二十卷文集二卷,元高楚芳編。
明代李杜年譜合編的不多見。國家圖書館藏有1冊明刻本《李翰林年譜、杜工部年譜》各一卷,分別由宋人薛仲邕、黃鶴編。
由上可知,李杜合集大都分體分類,李集在前,而編排體例又各不相同。正德、嘉靖時(shí)期,李杜詩集大多為單行本,在萬歷初期開始形成合流,可以看出明人李杜并重的觀念。
“千家注杜”產(chǎn)生于宋代,由于宋人對前代文學(xué)創(chuàng)作成就的重視,出現(xiàn)了一大批??奔液凸{注家對杜集進(jìn)行研究和整理,號稱“千家注杜”。宋以后,研究杜甫之風(fēng)益烈,其中有對千家注杜的翻刻,最受推崇者為宋人劉辰翁評點(diǎn),其門人高崇蘭編集的《集千家注批點(diǎn)杜工部集》,明代重刻之本甚多,草堂所藏各具特色,有《集千家注批點(diǎn)補(bǔ)遺杜工部詩集》《集千家注批點(diǎn)杜工部詩集》《重刊千家注杜詩全集》《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須溪批點(diǎn)選注杜工部詩》等,多為明人翻刻本。還有劉須溪批點(diǎn)、楊人駒編輯的《杜子美詩集》也是間采各家之語,可見千家注杜的傳布及劉辰翁在明代的地位和影響。
劉辰翁批點(diǎn)《集千家注批點(diǎn)補(bǔ)遺杜工部詩集》明刻本草堂所藏有5部。元末明初的《集千家注批點(diǎn)補(bǔ)遺杜工部詩集》,二十卷并附錄、年譜、目錄各一卷,十行二十三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此本紙質(zhì)、墨色及刻工均屬上乘,與元本風(fēng)格相近。還有嘉靖九年(1530)王九之依金鑾正德本翻刻的《集千家注批點(diǎn)補(bǔ)遺杜工部詩集》二十卷,與前本行字有異,其余相似之處頗多。
草堂所藏宋劉辰翁批點(diǎn)、元高楚芳編《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明刻本有20余部,可謂全國之最,多為明嘉靖、萬歷年間刻本,有嘉靖十五年(1536)的玉幾山人??瘫?、明易山人??瘫荆f歷九年(1581)黃升??瘫?,萬歷三十年(1602)長洲許自昌??瘫镜取F渲?,明刻千家注杜集子佼佼者為玉幾山人刻本。此本二十卷附文集二卷,8冊,八行十七字,四周雙邊,白口,雙魚尾。玉幾山人姓曹名道,字達(dá)之,玉幾為其號。此本依據(jù)高楚芳本翻刻,全錄高本之注,校讎精深,版闊字大,刻印俱佳。因此,后人據(jù)其版篡名重印較多,草堂藏明易山人本即是將“玉幾”挖改“明易”而成。
萬歷間金鑾刻《重刊千家注杜詩全集》和黃升刻《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均為二十卷附文集二卷。金鑾(1494-1587),明代散曲家,字在衡,號白嶼,隴西(今屬甘肅)人。金鑾本編次同高楚芳本,按編年排序。黃升本刻于陜西,依據(jù)金鑾本梓刻,所不同者是依體編次,各體之中再編年,為明代陜西所刻唯一一部杜集,傳世極罕見,二本皆彌足珍貴。
明代除以高本為藍(lán)本翻刻的千家注外,還有以元人彭鏡溪本為祖本者稱《須溪批點(diǎn)選注杜工部詩》,宋劉辰翁批點(diǎn)、元虞集注解,二十二卷,4冊,十一行十八字,四周單邊,白口,黎堯卿刻于正德四年(1509),草堂有藏。所載評語比高本簡略,亦有高本未錄者,可與高本互參,但由于刊刻質(zhì)量較差,高本一出,即被冷落,后不易見。國家圖書館還藏有一部明云根書屋刻本《須溪批點(diǎn)選注杜工部詩》,為二十四卷本,8冊。
宋劉辰翁評點(diǎn)杜集草堂所藏還有明天啟四年(1624)刻本《杜子美詩集》5部。國家圖書館所藏此本6部,草堂所藏杜集之富可見一斑。此本為明天啟四年(1624)小筑刊劉須溪批點(diǎn)九種本,明代楊人駒編輯。全本12冊,二十卷,九行二十字,白口單邊,單魚尾。前有劉將孫序及劉辰翁杜詩總論十三則。劉辰翁圈點(diǎn)評語較多,間采各家注語。除此之外,國圖還有明方升刻本《劉須溪杜選》,七卷,4冊,宋劉辰翁輯,增虞集七言杜選一卷和趙汸五言類選一卷,可見劉辰翁在明代的重要影響。
除草堂所藏,千家注杜明代翻刻本還有國家圖書館藏明初潘屏山圭山書院刻本《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二十五卷年譜一卷,24冊,宋徐居仁編次、黃鶴補(bǔ)注。此書以徐居仁《分類杜詩》為底本,編入黃鶴注及劉辰翁評語而成。所分門類72門,其注釋除黃氏父子及劉辰翁語外,與宋闕名集注《分門集注杜工部詩》相近??芍藭怯弥T家評語輻湊而成的坊刻本,版刻甚多,流布頗廣,乃至日本亦有覆刻本行世,可見當(dāng)時(shí)影響之大。到清代,分類一門漸不為人所重,此書之影響亦漸衰。此書草堂所藏元刻本較多。
另一部注疏詳備、為宋人及后人所引較多的杜集注解本為宋趙次公《新定杜工部古詩近體詩先后并解》。此本成書于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至十七年之間。原刻五十九卷,惜早已泯沒。今國家圖書館所藏明抄殘本10冊,僅存二十六卷,彌足珍貴。是書以編年為序,注釋詳明,廣征博搜,引經(jīng)據(jù)典,考據(jù)用力尤勤,資料翔實(shí)。每詩逐句詮釋,后又有長言概論。千家注杜,就其詳切而論,無逾此者。后林繼中輯佚成《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芬粫?/p>
律詩是杜詩的精華,明人對杜甫律詩格外關(guān)注,對杜律進(jìn)行選評與解說,是明代治杜的一大特色?,F(xiàn)存明代杜律選本有40余種,以嘉靖、萬歷間刊刻選本較多,草堂所存10余種,有《杜工部五言律詩》《杜律五言》《杜律五言注解》《翰林考正杜律五言趙注句解》《杜律七言注解》《杜子美七言律》《杜工部七言律詩》《杜律單注》《杜律》等。
杜律五言注本較為有名的是趙汸的《杜律五言》,后翻刻本較多,草堂所藏有《杜工部五言律詩》《杜律五言注解》《翰林考正杜律五言趙注句解》等。趙汸(1319-1369),字子常,號東山,休寧(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人,元延祐至明洪武間在世,在元官樞密院都事,入明修《元史》,有《東山存稿》及《周易文詮》等著述。草堂藏《杜工部五言律詩》為明正德九年(1515)鮑松刻本,二卷,八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刻印精良。另一部《杜律五言》為明萬歷七年(1579)桐花館刻本,二卷,2冊,八行十六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下刻“桐花館”三字?!抖怕晌逖宰⒔狻窞槊魅f歷十六年(1588)吳懷保七松居刻本,三卷,九行二十字,單邊,白口,單魚尾,字仿趙體。還有萬歷三十年(1602)建邑宗文堂刻《翰林考正杜律五言趙注句解》,三卷,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其“宗文堂”是建邑鄭豪書坊之名,此為坊刻本,刻印有元本風(fēng)范。
七律為元人虞集所注較為出名。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學(xué)者、詩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孫,有《道園學(xué)古錄》。明代虞注七律版本甚多,卷數(shù)體例各不相同。草堂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退省堂刻本《杜律七言注解》,一卷,九行二十字,白口單邊,雙魚尾,詩分類編次。草堂還有一部虞集注《杜工部七言律詩》,為明馮維訥刪簡本,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刻本,二卷,1冊,九行十九字,白口無魚尾,首有馮維訥《杜律虞注刪序》認(rèn)為虞伯生為注杜七律之宗,然亦有枝蔓繁衍之病,就刪其冗語,并采須溪、虛谷、二泉諸家評語于后,以簡快使讀者醒悟,與原本有別。杜律虞注后人多懷疑其脫胎于張性《杜律演義》。據(jù)周采泉考證,虞集為趙汸的老師,應(yīng)該先有虞注而后有趙注,但趙注卻在前,且未提及其師有此書,屬于假集之名。但是此書開杜詩七律選本之先河,雖不免有瑕疵,然不乏精當(dāng)之處,后世翻刻較多。
虞集注杜律本,國家圖書館藏《杜律七言注解》有明正德三年(1508)刻本和明萬歷十六年(1588)吳懷保七松居刻本兩部,還有明萬歷蘇民懷桐花館刻本《杜律注》、明遺安草堂刻本《杜律虞注》、明正統(tǒng)石璞刻本《虞邵庵分類杜詩注》;福建省圖書館藏明遺安草堂刻本《杜工部七言律詩》;開封市圖書館藏明王同倫刻本《杜工部七言律詩》等,可見虞注在明代已廣受歡迎。
除虞注外,草堂藏杜詩七律本還有: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閔齊伋刻三色套印本《杜子美七言律》,為明郭正域批選,2冊,八行十八字,左右雙邊,不分卷,卷內(nèi)鈐印“閔齊伋印”,可見為刻者原藏初刻本,國家圖書館所藏此本題名為《評選韓昌黎文批點(diǎn)杜工部七言律》;明張綖本義《杜工部七言律詩》,四卷,2冊,十一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雙邊,雙魚尾。以上七律本編次體例和刻印風(fēng)格又不相同。
還有一部七律選本為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十四年(1641)刻本明薛益集注《杜工部七言律詩分類集注》,二卷,2冊。薛益(1563-1640),一作薛明益,字虞卿,明江蘇蘇州人。薛益為文征明的外從曾孫,明末書法大家。
未明確分為五七言的杜律集本,草堂所藏單復(fù)《杜律單注》十卷為明代第一部杜律選本,又《杜詩單注》,明陳明輯,明嘉靖十一年(1532)景姚堂刻本,八行二十二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此書系陳明選輯單復(fù)《讀杜詩愚得》十六卷中律詩149首而成,代表了杜詩由全集注本向杜律單行注本的轉(zhuǎn)變。另外草堂所藏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孫鑛批點(diǎn)《杜律》四卷,九行二十字,白口,單邊,單魚尾,也是五七律合注本,首七律,次五律,所收詩篇較少。
對后世杜律評注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的還有明邵傅的《杜律集解》六卷,分為《五律集解》四卷和《七律集解》兩卷。福建省圖書館所藏有明萬歷十六年(1588)刻本,就分別題為《杜律五言集解》《杜律七言集解》。邵傅,字夢弼,三山(今屬福建)人,著有《青門集》六卷,《樸巔集》二卷。此書收杜甫五律387首,七律137首,用編年法編次,主要依照單復(fù)《讀杜詩愚得》所新定年譜。據(jù)王燕飛《邵傅〈杜律集解〉研究》介紹:書名“集解”,意在發(fā)明詩旨,故撮其典故簡要,采擇諸家之說,如千家注、單注、默翁注及當(dāng)時(shí)學(xué)者張羅峰、趙濱州及其父之注等,皆并鉤錄,集解附于句下及篇末,單字偶有注音、釋義。但邵傅受單復(fù)影響,解詩好言比興,有時(shí)會過于簡略而流于浮泛。
除以上所舉杜律評注本外,亦有: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張氏溪山草堂刻本明張三畏撰《杜律韻集》;天津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熊鳳儀刻本明章美中輯《杜律二注》;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張應(yīng)泰刻本謝杰評注《杜律詹言》;遼寧省圖書館藏明萬歷書林種德堂熊沖宇刻本范濂注《杜律選注》;陜西省圖書館藏明萬歷刻本明趙統(tǒng)注《杜律意注》;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等藏明刻本顏廷榘箋《杜律意箋》;北京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藏明和樂堂刻本《唐杜工部律詩》;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藏明龔雷刻本《杜律五七言》等眾多版本。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閔齊伋刻三色套印本郭正域編《韓文杜律》,二卷,2冊,為國圖、天一閣、重圖等收藏??梢姸怕稍陧n國等東亞國家也廣為傳播流行,杜詩的藝術(shù)美為域外接受。
明人編選評注杜集傳承宋代,又有發(fā)展拓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種類眾多且有自己的特色,明人對杜詩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選評和評點(diǎn),如上文所述的杜律選本,可見明人對杜甫律詩的喜愛。明代研究杜詩的成就還體現(xiàn)在對杜詩的編選、評點(diǎn)、注釋以及題跋上,如《讀杜詩愚得》《杜工部詩通》《杜詩鈔述注》《批選杜工部詩》《杜詩胥鈔》《杜詩選》等。
草堂所藏《讀杜詩愚得》為明天順二年(1458)江陰朱熊景姚堂刻本,十八卷,16冊,十二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體現(xiàn)了明早期版刻特色,字體書寫和排列并不是那么工整嚴(yán)謹(jǐn)。作者為單復(fù),字陽元,剡源(今浙江嵊縣)人,明洪武間漢陽知縣,博古通今,著述極豐富,為明初浙東名士。單復(fù)在《讀杜詩愚得自序》中認(rèn)為杜詩注釋者雖眾,但多有穿鑿附會,即使是劉須溪的評點(diǎn)也“未明作者立言之旨意”,所以他為了彌補(bǔ)前人的不足,就“取杜子美長短古律詩,……考其出處,……分階段以詳其作詩命意之由,及遣詞用事之故。且于承接轉(zhuǎn)換照應(yīng)處,略為之說,其諸家注釋之當(dāng)者取之,而刪其穿鑿附會者”。單氏重訂了年譜,將詩目列于年譜之中,而分卷列之,不再另著目錄,較為獨(dú)特。注釋全列于詩末,先引前人語,后為其評語,用符號“〇”標(biāo)示,頗有自己獨(dú)到見解。他本多以此選輯,如上文所說的邵傅集解《杜律集解》、陳明輯《杜律單注》等。《讀杜詩愚得》傳本較少,初刻本為朱善慶宣德九年(1434)刻本,草堂所藏為其子朱熊重刻本,今天能見到的也就二三部,甚是珍貴。國圖、重圖有藏,遼寧圖書館藏的是明邵廉刻本。
明隆慶六年(1572)張綖編撰《杜工部詩通》,十六卷,6冊,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單邊。張綖,明代詩文家、詞曲家,字世文,自號南湖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官光州知州。張綖所編依據(jù)元人范槨《批選杜詩》略作增補(bǔ),選詩340余首,不分體,只編年,對前人注釋穿鑿之說多有辨正,各篇均有簡明題解,詩歌注釋先詮釋,后串解,并分析章句之法,采宋人之說加以融會貫通,頗多見地。此本國圖有藏,為8冊本。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藏有范梈批選、張綖釋《杜工部詩釋》三卷,僅存1冊一卷(卷一),明嘉靖刻本,題目稍異,應(yīng)為《杜工部詩通》較早版本。
明天啟間林兆珂撰《杜詩鈔述注》,十六卷,16冊,八行二十字,白口,單邊。林兆珂,字孟鳴,莆田(今屬福建)人,官刑部郎,歷知廉州、衡州、安慶,能詩,有《林伯子詩鈔》?!抖旁娾n述注》刻于林兆珂出任衡州知州時(shí),當(dāng)在天啟年間。自序述其刻書經(jīng)過,稱其閑暇之余喜讀詩史,手抄成帙,并間附己見,成書為《杜詩鈔述注》,后出任衡州,見衡州不得善本以傳,故取所抄者付梓補(bǔ)衡地之缺。共選詩六百余首,或采自“千家注”,或自注,依據(jù)個(gè)人好惡選注詩篇?!端膸烊珪偰刻嵋吩u其:“然甫詩全集凡一千四百馀首,巨制名章,往往不錄。而于《杜鵑行》《虢國夫人》二詩,向因黃鶴、陳浩然二本誤入者,反并登選。其《秦州雜詩》二十首,則僅錄八首?!队魏问仙搅帧肥祝瑒t僅錄六首,竟以‘其一’‘其二’標(biāo)寫次第,似原詩止有此數(shù),尤不可解。至注中援引事實(shí),多不注出典。此又明代著述之通病,非獨(dú)兆珂一人矣?!?/p>
明郝敬《批選杜工部詩》,四卷,4冊,為一杜詩分體選本,草堂所藏是據(jù)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藏本鈔錄的抄本。此本系出郝敬撰《山草堂集二十六種》刻本,刻本不易獲見,故草堂有此抄本也彌足珍貴,姑且一提。據(jù)古籍普查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國家圖書館藏有此本,為明萬歷、崇禎郝洪范刻本,40冊。草堂抄本前有明天啟六年(1626)郝敬題辭,分體后又按年編排,選五言古十四首,七言古七十五首,五言律二百首,七言律六十六首,長律七首,絕句九首。郝敬批注雖簡略,然不乏深刻見解,頗有參考價(jià)值。
草堂所藏《杜詩選》有兩種,一為楊慎批選萬歷間刻朱墨套印本,一為張含、楊慎批選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金瀾刻本。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繼位,任經(jīng)筵講官。平生著述極富,明代推為第一。其編選的《杜詩選》按年編次,選詩240首,由于其精通考據(jù)訓(xùn)詁之學(xué),故其評語多詳析用典用語,補(bǔ)辨前人的闕誤,仇注引者甚多。嘉靖間的刻本為六卷,八行十八字,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除楊慎批注外,還有張含批選并附增注,小字雙行附于詩句之下,比萬歷本簡略,無套印。他館所藏多為朱墨套印本。
明代喜好杜詩的士人沿襲集句傳統(tǒng),把杜詩重組再創(chuàng)造,形成新的詩歌,如:明楊東野刻本《杜詩集吟》,二卷,1冊,明楊光溥集句,現(xiàn)藏黑龍江省圖書館。
由上可見,明人注杜多重選本,全集較少,根據(jù)個(gè)人喜好選編,評論方式多為點(diǎn)評加集解,亦借鑒前人之語,也多有見地,要言不煩,注重結(jié)構(gòu)分析和大意闡釋,由傳統(tǒng)的重箋注轉(zhuǎn)為著重詮釋詩意,援引事實(shí),多不出典,考據(jù)之學(xué)稍遜清人。明人自編選本多因喜愛,自梓刻印,傳本較少,影響稍遜宋代及清代,但詩歌文化總是薪火相傳,明人之功亦不可沒。清代亦有翻刻明人注杜之作,如明人傅振商編的《杜詩分類全集》,有清初杜漺就明刻本補(bǔ)刊的刻本,還有清順治十六年(1659)張縉彥、谷應(yīng)泰輯定的刻本,由此可見一斑。
明初期刻本大多是“黑口趙字”,繼承元代刻書的版式風(fēng)格,紙張多用黃、白綿紙,很少用麻紙與竹紙。如劉辰翁批點(diǎn)高楚芳編的明初《集千家注批點(diǎn)補(bǔ)遺杜工部詩集》及明天順二年(1458)江陰朱熊刻單復(fù)撰《讀杜詩愚得》就是上下粗黑口,四周雙邊,雙順黑魚尾,趙體字。趙體黑口有些地方一直維持到萬歷、天啟年間仍不變化,與有明一代相始終,如元高楚芳編《集千家注批點(diǎn)杜工部詩集》、明嘉靖張含、楊慎批選《杜詩選》等。
明代私人刻書和坊肆刻書是比較普遍的。刻梓者主要是文人雅士和一些官員,刻書質(zhì)量較高。除私人刻書外,全國各地的坊肆在明代大量刻書,使刻書業(yè)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推動(dòng)了文化和科技的興盛。草堂所藏明代杜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私人刻書或坊肆刻書。
私人刻書有:黎堯卿刻于正德四年(1509)的《須溪批點(diǎn)選注杜工部詩》;明萬歷二年(1574)廣陵李齊芳編并自刻的《杜工部分類詩》;嘉靖九年(1530)石亭陳沂刻的《集千家注批點(diǎn)補(bǔ)遺杜工部詩集》;嘉靖十五年(1536)玉幾山人刻的《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萬歷四十年(1612)海鹽劉世教編校并刻印的《杜工部全集》等等。這些私人刻書大多不為出售,不惜工本,紙墨精良,刻書者本人又學(xué)識淵博,參與編校,所以其中不乏善本,如嘉靖十五年(1536)玉幾山人刻《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此本依元本翻刻,校讎精深,版闊字大,實(shí)為善本中的精品。
坊肆刻書有:嘉靖十一年(1532)景姚堂刻《杜律單注》;嘉靖二十六年(1547)退省堂刻《杜律七言注解》;萬歷七年(1579)桐花館刻《杜律五言》;萬歷三十年(1602)宗文堂刻《翰林考正杜律五言趙注句解》等等。坊肆刻書不同于私人刻書之處主要是為盈利,所以會刊刻時(shí)局所需較流行的本子,多刻小說、戲劇、醫(yī)書、科舉用書、生活用書等。價(jià)格低廉,銷量較大但質(zhì)量稍遜,如金陵、建陽坊肆刻書。也刻較為著名的詩詞文集,如杜甫律詩選集。版心下方或牌記處多標(biāo)明刻書機(jī)構(gòu)名稱,如“景姚堂”“桐花館”標(biāo)示于版心下方,“宗文堂”見于牌記。坊肆刻書由于銷量較大,流傳于世的版本也較多,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明代在傳統(tǒng)雕版印刷技術(shù)繼續(xù)發(fā)展的同時(shí),套色印刷技術(shù)也被創(chuàng)造了出來,從而將雕版印刷技術(shù)推向了極致。這種技術(shù)最早起源于元代至元六年(1340),明代最著名的套版印刷為吳興的閔齊伋及凌蒙初兩家,套色也由朱墨兩色向多色發(fā)展。草堂藏《杜子美七言律》即為明萬歷四十五年閔齊伋刻朱黛黑三色套印本,《李詩選、杜詩選》為凌蒙初刻朱墨二色套印本。墨色為正文,朱筆等為圈點(diǎn)評注,顯著明朗,便于閱讀者辨識區(qū)分。
在明代多為朱墨雙色套印,發(fā)展到清代,更加受世人喜愛。為了便于標(biāo)注出自多人的注疏,書坊更是把套印技術(shù)發(fā)展到五色、六色,更加繽紛精美,如:清道光十四年(1834)蕓葉盦刻五色套印本清盧坤輯評《杜工部集》、清光緒二年(1876)粵東翰墨園刻六色套印本明王世貞等評《杜工部集》等。
注釋
:①詳見李霞鋒《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古籍入選第二、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版本評介》,《杜甫研究學(xué)刊》2010年第4期。
②版本特征詳見丁浩編著《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精品版本卷·書海拾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④他館古籍?dāng)?shù)據(jù)來源于“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shù)據(jù)庫”(http://202.96.31.78/xlsworkbench/publish),下文不再說明。
⑤陳晨:《〈唐二家詩鈔〉版本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2009年第3期。
⑥詳見丁浩《杜甫草堂藏明刻杜集述評》,《杜甫研究學(xué)刊》,1990年第3期。
⑦王燕飛:《邵傅〈杜律集解〉研究》,《語文教學(xué)通訊》,2013年第4期。
⑧(清)永瑢:《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四。
⑨丁浩編著:《杜甫草堂博物館館藏精品版本卷·書海拾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