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顧介鑫
摘 要 文章指出組織學課程教學中學生積極性不足致教學效果不佳,從學習方式偏被動、課程考核標準偏簡單、教學互動偏少三個方面分析了成因,并嘗試從教學統(tǒng)一的角度給出了教學設計實用化、課程考核多樣化、教學反饋常態(tài)化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 組織學 課程教學 教學設計 課程考核 教學反饋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3.055
Abstract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deficiency of positivity caused a non-ideal teaching effect of histology. In present study, we analyzed this problem from aspects of the negativity in learning, the simpleness on criteria of teaching assess, and poverty of interactivit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usability on teaching design, completeness on teaching assess, and normalization on teaching feedback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view of un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words histology; curriculum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assess; teaching feedback
1 現(xiàn)狀
組織學研究細胞、組織和器官系統(tǒng),形態(tài)觀察是學生學習時必須進行的。上個世紀80年代初即已設立形態(tài)學實驗中心,90年代初即已利用幻燈片、電視教材等現(xiàn)代化媒體服務組織學的形態(tài)觀察。[1-2]時至今日,更是基于計算機技術、通訊科技發(fā)展出形態(tài)學多媒體網(wǎng)站,供學生隨時查閱、學習。[3]但因組織學內容是醫(yī)學、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學生在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上有所欠缺,教學資源雖日益豐富,教學效果離預期尚有一定距離。概而觀之,可能與以下組織學教學中存在的三方面問題有關。
2 存在的問題
2.1 學習方式:被動接受,求知不強
組織學是一個基礎學科,很多知識是已成定論的,更是進行系統(tǒng)學習時必須牢記的。醫(yī)學、生物學等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時,采取的方法便是死記硬背,一般不會主動去問“為什么”。例如,神經(jīng)組織由神經(jīng)細胞構成,神經(jīng)細胞可分為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膠質細胞,前者按突起的多少、功能、釋放的神經(jīng)遞質可分別分出不同的類型;后者按處于中樞、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分出不同的類型。這些知識都是已經(jīng)確定的,需要記下來,以備后續(xù)學習所用。一味地“記”,就初學的學生來說,興致肯定是高不起來的。
一直“記”而乏力時,又因相應的知識儲備不足,想問也問不出問題,時有學生“掉隊”。這種情況若不及時制止,學生很容易對這種以“記”為主的學習失去興趣,以致求知欲不強。上述兩個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組織學的教學效果。
2.2 課程考核:課堂應付,考前突擊
目前,組織學課程的考核多以平時作業(yè)、期末考試為主,課堂在很大程度上是“放空”的。這一考核標準的簡單化,使得大多數(shù)同學把精力主要放到作業(yè)、考試上,不怎么重視課堂效率。課堂上不認真參與,期末考試前突擊“強記”兩周,仍能交出較好的答卷,得到不錯的分數(shù),但是否理解、掌握了相關知識卻是一個大大的未知數(shù)。交作業(yè)、準備期末考試,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掌握知識”這一根本目的。無疑,這已經(jīng)偏離了課程教學的初衷。
2.3 教學互動:一動一靜,缺乏交流
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是需要互動的,但組織學的教學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與“學”的脫節(jié)。這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一味地“教”(動),而學生則一味地“學”(靜),某種程度上缺乏交流。有的教師強調組織學課程內容多,課堂上必須滿堂灌才能講完。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把內容講完不代表學生都掌握了這些內容。而且,到了大學這一階段,學生更不喜歡“填鴨式”的教學。這一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交流的情況,將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
3 可能的解決辦法
“解鈴還須系鈴人”,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要解決上述三方面的問題,無疑需要從教師、學生,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著手。
3.1 教學設計需實用化
要讓學生主動去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如何有效地通過教學設計讓學生學習倍感興奮,則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般而言,“學而致用”是能引起學習興趣的?!爸掠谩笨砂瑑蓚€方面:一是實際應用,例如,在中醫(yī)院校的組織學教學中將內臟與中醫(yī)藏象理論、血管和神經(jīng)與針灸經(jīng)絡、神經(jīng)末梢與針刺得氣結合起來,[4]學生自然興趣陡增;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組織學教學中結合臨床案例,編寫“遭遇車禍后”這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案,以討論的形式幫助學生“生動地”學習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知識,將神經(jīng)傳導通路的大體結構與顯微結構“串”起來。[5]二是科學研究,例如,在教案中可涉及某個重要知識點的前沿科學研究,鼓勵學生閱讀某個重要知識點的最新文獻或開展相關的輔助實驗研究。[6]另外,注意在教學設計上靈活使用啟發(fā)式問題,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7]
3.2 課程考核需多樣化
要讓學生不“臨時抱佛腳”,肯定需調整課程考核標準。從某種程度上說,考核的標準扮演著“指揮棒”的角色,學生“往哪走”是靠它“指揮”的。如果擯棄“一分決高下”的考量體系,將課程考核分散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實現(xiàn)多樣化考核,例如,課程考核范圍涉及學生預習、病例分析、考試,同時兼顧學生課堂參與情況,[8]則可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學生重視考試而輕視課堂。有必要指出的是,我們教研室通過組織學趣味知識競賽的形式,不僅綜合考察了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也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另外,課程考核標準單一,學生的成績能反映出來的情況就會受限。比如,單靠平時作業(yè)、期末考試的考核很難區(qū)分學生是掌握了知識,還是背下了知識。與此不同,多樣化的課程考核標準,可使得學生的成績較好地反映教學效果。
3.3 教學反饋需常態(tài)化
要切實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需建立長效教學反饋機制。除了課堂上的啟發(fā)式教學外,[7]還可以通過師生見面會讓教師了解學生的相關情況,以便因材施教;通過教學中期座談會讓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利用網(wǎng)絡教學及意見反饋讓學生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教師可據(jù)問題改進教學模式。[8]
4 結語
當前組織學教學中學生缺乏積極性而制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大概與學習方式上過于被動、課程考核方法上過于簡單、教學互動上過于偏少有關?!耙粋€巴掌拍不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協(xié)作完成的活動。根據(jù)上述問題,我們嘗試提出了教師教學設計要實用化、學生課程考核要多樣化、教師學生間的反饋要常態(tài)化的解決辦法,以期改善、提高組織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德馨.醫(yī)學形態(tài)學視聽教學[J].醫(yī)學視聽教育,1993.7(2):97-99.
[2] 張德馨.設置形態(tài)實驗中心發(fā)展視聽教育[J].醫(yī)學視聽教育,1994.8(2):121-122,125.
[3] 戴申倩,仇文穎,陳詠梅,等.基于自主學習模式下的形態(tài)學多媒體網(wǎng)站的開發(fā)和應用[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17.37(6):894-898.
[4] 趙英俠.中醫(yī)院校解剖學及組織學知識與中醫(yī)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法[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2.20(03):49-51.
[5] 李玉泉,劉芳,張志英,等.正常人體形態(tài)學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思考[J].解剖學雜志,2017.40(3):351-352.
[6] 尹艷玲,王培培,羅艷琳,等.提高醫(yī)學第二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方法淺析[J].醫(yī)學教育探索,2010.9(5):611-612.
[7] 魏建峰,劉芳,張靜,等.啟發(fā)式教學在組織學雙語實驗教學模式中的探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8):172.
[8] 陳鵬慧,熊鷹.提高醫(yī)學專業(yè)神經(jīng)生物學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8.20(4):27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