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歌
吃春卷是件快樂的俗事,饕餮之口一張,口角不免生津,眉梢春風(fēng)蕩漾,正對應(yīng)了古人所謂的“咬春”。蔡襄詩云“春盤食菜思三九”,可見“春盤”之于老食客,猶如戀人相思病苦。古時“春盤”即今日大江南北風(fēng)靡的“春卷”。
春卷系用干面皮包餡兒,經(jīng)煎、炸而成。清代無名氏《調(diào)鼎集》介紹了三種制法:“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雞等物,或四季時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單用去皮柿餅搗爛,加熟咸肉、肥條,攤春餅作小卷,切段。單用去皮柿餅切條作卷亦可?!边@份小吃,既包餡兒(咸、甜均可)又有卷,還熱烘烘的。
春卷皮須攤得薄,柔韌,不容易破。我母親做春卷,習(xí)慣把春卷皮攤在桌上,抹點辣醬,往一側(cè)鋪一張脫過水的香菜葉,撒上用沸水焯熟的綠豆芽、煮熟的銀絲粉條,將上述燜菜擠去湯水堆成長條形,再撒上碎羊肉、姜末、鹽、蔥作餡兒,卷起來就是春卷。
做春卷要講究季節(jié),最好在春節(jié)前后。那時街市上豌豆角小辮子翹翹,芫荽肥頭大耳,包菜無“骨”,紅蘿卜發(fā)育得皮亮心脆,令嗜春卷的人食指大動。第二是備料的時間要充足。由于刀工要求十分細(xì)致,所以第三還得有好心情。當(dāng)然不必像初戀約會那么虔誠,但至少不要失魂落魄到將手指頭切下來。
舒婷寫過一篇《春卷》,況味獨特,“春卷在廈門,好比戀愛時期,面皮之嫩,如履薄冰;做工之細(xì),猶似揣摩戀人心理;擇料之精,絲毫不敢馬虎,甜酸香辣莫辨,驚詫憂喜交織其中。到了泉州,進(jìn)入婚娶階段,蔬菜類燉爛是主食,蝦、蛋、海蠣、鳊魚等精品卻另盤裝起,優(yōu)越條件均陳列桌上,取舍分明,心中有數(shù)。流傳到福州,已是婚后的慘淡經(jīng)營,草草收兵,鍋盔夾豆芽,粗飽?!贝弥?,不禁莞爾。
我一個朋友吃越南菜時,春卷是必點之物。他說,上菜時都是三件一套:一小碟、一小盤、一小籃。碟里是蘸料:檸檬汁和魚露,夾雜著切成細(xì)如發(fā)絲的紅、白蘿卜絲。小盤中裝了金黃酥脆的春卷,皮是很薄的越南米紙,餡兒用粉絲、木耳和雞肉等做成;另外,還有一種用香芋絲和麻蝦做成。小籃子里裝了生菜葉和薄荷葉。吃的時候要把春卷放在生菜葉里,再放上一兩片薄荷葉,卷起來之后蘸上檸檬魚露調(diào)料吃。吃下去滿口薄荷的香氣,只一口就足以降服味蕾。
(摘自2 0 0 8年3月9日《廣州日報》)
賞析
這篇短文主要寫了吃春卷的重要習(xí)俗。文章描述了春卷這種小吃的制作方法,以及吃春卷的美好感受。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大量引用名人典籍,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從古至今人們對春卷的喜愛。語言比較活潑俏皮,如寫制作春卷時說,“當(dāng)然不必像初戀約會那么虔誠,但至少不要失魂落魄到將手指頭切下來”;還有“吃下去滿口薄荷的香氣,只一口就足以降服味蕾”,充分表達(dá)出作者對春卷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