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芙蓉
摘要:《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是蘇轍任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期間,評價新法、剖析利害的一篇論事狀。從遣使八人分行天下,到頒農(nóng)田水利、論免役、行均輸、議青苗諸法,蘇轍剖析其中利害,剴切而得當。同時他采用多種寫作手法,使整篇文章都表現(xiàn)出曉暢自然、委婉懇切的特點。
關鍵詞:蘇轍 《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 賞析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人,著有《欒城集》等?!疤扑伟舜蠹摇敝?,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神宗朝時,蘇轍擔任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朝時,他被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1086)為右司諫,歷任御史中丞、尚書右丞。后來他因為上書反對時政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崇寧三年(1104)在潁川定居,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后謚文定。
北宋中葉以后,矛盾重重,危機四起,積貧積弱的程度加深。為了扭轉這種局面,熙寧二年(1069)二月,宋神宗趙頊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籌議變法。王安石首先設立了一個專門負責變革舊法、頒行新法的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接著相繼推行均輸、青苗法、農(nóng)田水利、免役、市易等新法。蘇轍同年三月上書神宗,提出“去冗吏、冗兵、冗費以豐財”的建議。神宗即日召對延和殿,并任命他為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文字檢詳官,于是蘇轍成為王安石領導變法的重要成員之一,參與草擬新法。
蘇轍在任檢詳文字期間,條例司主要開展了四個方面的活動:召劉彝等八人遣往諸路,察訪農(nóng)田水利和賦稅利弊;制定并頒布均輸法;討論、起草青苗法;討論役法改革、擬改差役為雇役。蘇轍曾與王安石、呂惠卿、陳升之等對這些事進行討論,但王安石僅聽從了蘇轍對青苗法的意見,表示“當徐思之”,并且“自此逾月不言青苗”。然而青苗法最終還是在全國推廣開來。至于其他三件事,蘇轍提出的意見都沒有被采納。正是由于在許多具體改革措施的制訂上,意見常與呂惠卿等相左,且無法為王安石所接受,蘇轍在八月間向神宗上書《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表達自己對新法的看法,并同時提出辭職要求。
蘇轍在《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中依次對派遣使者分行天下,勸農(nóng)桑、興水利以及雇役法、均輸法和青苗法表達看法,提出了批評意見。對于這些新法,他反對的往往不是這些法本身,而是它們在實行過程出現(xiàn)的諸多弊端。他認為“世無不弊之法,雖三代圣人之政,不免有害,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法是沒有盡善盡美的,關鍵在于管理者、執(zhí)行者能否興利去弊。他不反對興修水利,只是認為應先作細密之研討,因民之佚,而用國之富,以興水利,則其利可待。未知小利之所在而先遣使,勢必徒勞無功,本屬有利之工事,如前未作研討就貿然從事,反而不利。對于“農(nóng)田之說”,蘇轍認為“使職司得人,守令各舉其事,罷非時無益之役,去猝暴不急之賦,不奪其力,不傷其財”,便可以做到“使人知農(nóng)之可樂,則將不勸而自勵”。
蘇轍對新法剖析利害,指陳時弊,剴切而得當。對于當時王安石“奏遣使者八人分行天下”,蘇轍也表示反對,他認為此舉會導致“輒特遣使,使者一出,人人不安…‘客主相忌,情有不通,利害相加,事多失實”的局面。蘇轍的剖析不無道理:事先不做任何規(guī)劃便派出大批使臣到各地,讓他們漫無邊際地查找問題,難免會出現(xiàn)有些使臣為了邀功對地方官員進行刁難尋釁,還朝后謊報的情況,以致在一些新政措施的制訂和實施上出現(xiàn)偏差。因此他反對派遣使者以代職司,認為選用職司足矣。百官各司其職,才能“勢有所便,眾有所安”。蘇轍的這個主張也與現(xiàn)代人事政策不謀而合。
所謂均輸法其實是公營商業(yè),由公家于郡國征收各地主要物產(chǎn)之賦稅,又于京師就各地低價購入產(chǎn)物,于價高時賣出,以平準物價。蘇轍認為漢代桑弘羊已實行過類同的改革,結果卻導致“掊克日深,民受其病”。而且實行均輸法開支必然是龐大的,依正當交易而言,斷難與商賈同樣獲利,“是以官買之價,比民必貴”。如果想要維持其事業(yè)于不墜,又難免運用官力,勢必不利于人民,與商賈爭利,“然則商賈之利,何緣可得。徒使謗議騰沸,商旅不行”。同時,在具體推行過程中還出現(xiàn)用人難的問題,“且今欲用忠實之人,則患其拘滯不通;欲用巧智之士,則患其出沒難考”。綜合以上諸多因素,蘇轍對均輸法持反對態(tài)度。
免役法是王安石變法的另一個重點,其法規(guī)定:承擔衙前等多種差役的民戶不再以身應役,改向官府納錢,由官府雇人充當;原來不承擔差役的官戶、女戶、寺觀、未成丁等戶按半數(shù)納錢,稱為助役錢。在談及免役法時,蘇轍條分縷析,從幾個方面指出了免役法的弊端,首先他認為免役法雇傭的轉輸“專業(yè)戶”不便于管理和役使,有可能會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其次租庸調三稅已合為兩稅征收,現(xiàn)在實行免役法就要重復征稅,會造成苛征之擾。同時他強調官府對城廓人戶的依賴,而新法加重對他們的稅收,必將導致市場蕭條,進而導致國家自身的困窘。不過,蘇轍看見了免疫法對地主階級的抑制作用,卻忽視了免役法的這一作用能夠暫時緩和地主階級的矛盾。
誠然,蘇轍對新法的看法和建議不是完全正確,卻也是公正客觀的,他提出的一些具體主張,反映出了一個政治家的眼光。通過這篇公文,我們也能更好地了解蘇轍在這次變法運動中的立場和政治態(tài)度。
狀,是奏議文體的一種,屬上行文。根據(jù)用途的不同可以將“狀”分為論事狀、薦狀、請狀、賀狀等。其中,論事狀的功能在于向上級陳述事情,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或方法?!吨浦萌緱l例司論事狀》以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蘇轍先陳述自己能力不足,總是和長官王安石意見相左,然后從遣使八人分行天下,到頒農(nóng)田水利、論免役、行均輸、議青苗諸法,對新法一一剖析其中利害,最后提出辭職。文章結構清晰,體式規(guī)范,使人一目了然,符合論事狀的一般格式。
蘇轍在論述具體問題時,會作深入詳細的剖析,采用對比的手法,使利弊一目了然,形成很強的說服力。如上文提到的蘇轍反對“奏遣使者八人分行天下”,他先指出派遣使者會使“人人不安”,造成“能者嫌使者之侵其官,不能者畏使者之議其短”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客主相忌,情有不通,利害相加,事多失實”。緊接著順勢提出“職司守令足矣”的觀點,然后用“古之賢君,聞選用職司以責成功”和“蓋自近世,政失其舊,均稅寬恤,每事遣使,冠蓋相望,而卒無絲毫之益,謗者至今未息”,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論證了“職司守令足矣”的論點,加強說服力,使得利害若別黑白。蘇轍逐層遞進、步步深入,使得剖析更加深入,論證也更加嚴謹。
同時蘇轍還采用了援古證今的寫作手法,在論述均輸法之害時,就援引漢代實行均輸法導致“吏緣為奸,掊克日深,民受其病”的情況;論述徭役法的弊端時,蘇轍引述唐代以來就一直將租庸調三稅合為兩稅征收的慣例,駁斥了如今重復征稅的錯誤做法。蘇轍援古證今的寫作手法既為自己的言論找到了有力的支撐,又大大提高了論述的說服力。
此外這篇狀多用對偶、排比的手法,這不僅有利于內容的表達,而且使文章語言富于節(jié)奏美和音樂美?!耙蛎裰脟灰耘d水利,則其利可待;因民之勞而乘國之貧以興水利,則其害先見。”“掌財者必有盜用之奸,捕盜者必有竄逸之弊?!睂ε季渚涫秸R、音節(jié)和諧,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晚耳;“或欲使鄉(xiāng)戶助錢而官自雇人,或欲使城郭等第之民與鄉(xiāng)戶均役,或欲使品官之家與齊民并事”,排比句說理則條理分明、氣勢充沛。同時蘇轍又注意到它們與散句的搭配,使得駢散相間,錯落有致,如行云流水,意脈貫通,曉暢自然。
蘇轍“生平論事從政,皆務實而不偏執(zhí)”,他的公文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在論析得失、針砭時弊、進言獻策等方面無不通達治體、剴切得當,《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就是很好的例證。該文全篇都圍繞著新法諸方面展開論述,評價新法、剖析利害、提出對策,整篇文章曉暢自然、委婉懇切,充分顯現(xiàn)出公文語言的基本特點。
當時,王安石看過《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后大怒,想要加罪于蘇轍,后因為陳升之制止而作罷。王安石作為一個改革者,對于善意的批評應該虛懷若谷,誠懇采納,但他并沒有做到這一點,不聽取其他人的意見,過于偏執(zhí),也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雖然提出的觀點沒有被認同,但蘇轍在《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中對新法提出的批評,以及自己的一些見解和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而且對于熙豐變法事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此外,從文本的角度看,全文論點突出,態(tài)度鮮明,論述具體問題時,會作深入詳細的剖析,使利弊一目了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在寫作方法上擅長援古證今、以史資政,在修辭上也是選用對偶、排比等修辭格較多,使文章語言富于節(jié)奏美和音樂美。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客觀、公正是公文書寫者必不可缺的素質之一,可以說蘇轍也做到了這一點。
總之,《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作為蘇轍具有代表性的公文,對后人研究中國古代公文和宋代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