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烽萍,寧振全
(玉林市中心血站:1.檢驗科;2.辦公室,廣西玉林 537000)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是無償獻血者血液篩查的非特異性指標,也是肝功能監(jiān)測的重要指標。ALT廣泛分布于人類的各種組織和器官,例如肝臟和心臟。一些非疾病的因素也可引起 ALT異常,導致采集后的血液復檢不合格而報廢,浪費血液資源,同時影響獻血者的獻血熱情。隨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等檢測技術的不斷完善,特別是核酸技術的廣泛應用,ALT在血液安全篩查中的重要性不斷受到質疑。 根據(jù)1994年第13屆國際輸血大會對2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調查,其中將近一半國家和地區(qū)已根據(jù)各自的條件取消了ALT測試或提高了ALT參考范圍的上限[1]。 為了研究ALT異常與肝炎病毒感染之間的相關性,選取玉林市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259 408名獻血者的血液樣本中對HBsAg和抗-HCV陽性測試結果和ALT測試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相關性研究。
1.1材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玉林市共259 408名無償獻血者血液樣本,所有獻血者體檢均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
1.2儀器與試劑 TECAN全自動加樣儀(Freedom evo clincal),F(xiàn)AME全自動酶免系統(tǒng)(瑞士HAMILTON),COBAS S 201全自動核酸檢測分析系統(tǒng)(美國羅氏),華益美血液核酸篩查系統(tǒng)(華益美),邁瑞B(yǎng)S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Miray),BioTek洗板機。ALT試劑(上??迫A、上海榮盛),HBsAg試劑(北京萬泰、法國伯樂),抗-HCV試劑(北京萬泰、廈門新創(chuàng))。核酸檢測試劑: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檢測試劑盒(美國Roche,華益美),所有設備在使用前都經常進行校準和維護。
1.3方法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用于兩次檢測HBsAg和抗HCV(使用不同廠家的試劑)。 使用FAME全自動酶免系統(tǒng)測試血液樣品。ALT使用速率法使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液樣本。 ALT異常和正常的所有標本采用羅氏6混或華益美8混模式,有反應性Pool需進行拆分單檢。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肝炎標志物陽性獻血者及陰性獻血者中ALT異常率 在259 408名獻血者的血液檢查結果中2 298名肝炎標志物為陽性,其中159名為ALT異常,異常率為6.91%;257 110名肝炎標志物陰性,其中5 605例為ALT異常,異常率為2.18%。 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肝炎標志物陽性及陰性獻血者中ALT異常率
注:-表示無數(shù)據(jù)
2.2259 408名獻血者HBsAg、抗-HCV陽性結果在ALT正常及異常的分布情況 在259 408名獻血者血液樣本中,ALT異常檢測結果為5 764例,其中27例為HBsAg陽性,28例為抗-HCV陽性;ALT正常檢測結果為253 644例,其中1 190例為HBsAg陽性,1 053例為抗-HCV陽性。 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59 408名獻血者HBsAg、抗-HCV陽性結果在ALT正常及異常的分布情況
注:-表示無數(shù)據(jù)
2.3259 408名獻血者HBV DNA及HCV RNA反應性結果的分布情況 在259 408名獻血者的血液樣本的測試結果中,異常ALT測試的數(shù)量為5 764份,其中核酸檢測到12份HBV DNA反應樣本和1份HCV RNA反應性樣本; 正常ALT試驗結果為253 644份,其中HBV DNA反應性的核酸檢測為558份,HCV RNA反應性為2份, 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59 408名獻血者HBV DNA及HCV RNA反應性結果的分布情況
注:-表示無數(shù)據(jù)
ALT主要存在于各種組織細胞中,肝細胞中含量最高,肝臟組織病變發(fā)生時細胞膜通透性或細胞壞死增加,組織細胞中的ALT可以通過細胞膜釋放到血液中,并且血液中酶的活性顯著增加。有相關研究提出ALT雖然是肝臟損傷的一個很靈敏的指標,但它不是肝炎的特異性指標,引起ALT活性升高的原因很多,除了病理因素,一些非病理因素如經常飲酒、服藥、睡眠不足、勞累、劇烈運動等也能引起ALT的增高[2,9]。
肝炎標志物陽性獻血者的ALT異常率高于陰性獻血者,兩者之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ALT異常確實與HBV和HCV感染有關。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可損害肝細胞,導致ALT升高,并對肝細胞造成更嚴重的損害。一些數(shù)據(jù)顯示該區(qū)域HCV RNA含量與ALT含量和異常率呈正相關[3]。人群調查也證實了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與ALT升高之間的關系。
根據(jù)表2、3結果顯示,ALT異常與否和HBV、HCV的感染發(fā)生不存在相關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一方面提示 ALT正常并不表示不存在 HBV、 HCV病毒的感染。有眾多學者對這兩方面的觀點進行了研究, SANKARY等[4]對375份單純 ALT增高樣本進行了 HBV DNA和 HCV RNA的 PCR檢測,沒有發(fā)現(xiàn) HBV或 HCV感染;熊華平的研究表明,單純的病毒載量并不能反映肝組織損傷的程度,血液循環(huán)的高病毒載量并不意味著病毒在肝臟內的復制旺盛,也不代表肝臟受到損傷[5],也就是表示 ALT水平正常。 HBV和HCV感染者中之所以 ALT水平正常,可能與病毒感染的自然史特點有關,也就是說, 當病毒處于免疫耐受,不活動或低復制期間時,肝臟不會受到嚴重損害,因而血液中 AlT活性不升高[6]。
根據(jù)各地血液篩查結果的報道,ALT異常是血液報廢的主要原因,導致大量血液資源報廢[7-8]。 研究證實,非病理因素與ALT升高密切相關[9]。 筆者結合本調查結果認為,隨著檢測 HBV、HCV技術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核酸技術的廣泛應用,單從ALT水平預測HBV、HCV感染的可能性,意義不大。鑒于ALT檢測異常率高,加強了街道采血前的ALT初篩,有效減少了采血后的報廢。 因此,為防止輸血后感染HBV、HCV而進行ALT檢測,是否有必要繼續(xù)開展或改變策略,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