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紅
1915年10月8日,北京廣安門外南手帕胡同發(fā)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對同時身患重病的母子,感覺生活無望,母親在殺死兒子后,自殺身亡。
消息傳出,北京城的大小媒體記者紛紛出動,以最快的速度報道了這起事件。絕大多數(shù)媒體都把焦點聚集到這對母子身上,津津樂道于案件的細節(jié),以此來吸引讀者的眼球,繼而提升報紙的銷量。
而唯獨《亞細亞報》的銷量卻沒有明顯的提升。社長找到了當(dāng)時去現(xiàn)場采訪的記者黃遠生,詢問情況。在辦公室里,黃遠生的辦公桌上擺著京城各家報社當(dāng)天的報紙。面對社長的質(zhì)問,黃文生拿起一張《亞細亞報》說:“社長,我們的報紙雖然銷量沒有增加,是因為我報道的角度與他們不一樣?!鄙玳L氣急敗壞地問:“你是怎么寫的?”黃遠生說:“大多數(shù)同行都把筆觸聚焦到這對可憐的母子,我覺得這是對死者的不尊重。這個家庭還有一位劫后余生的父親,他已經(jīng)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如果我們津津樂道于慘案的細節(jié),那無異于是在這位父親的傷口上再撒把鹽。所以,我在寫新聞時,換了個角度,我寫的是這位堅強的父親,在掩埋了親人后,繼續(xù)在街頭拉黃包車,他要生活,我們要看到他為了生活努力的一面,讓生者好好活著,并讓民眾看到積極的力量,這才是一位新聞記者應(yīng)該承擔(dān)的責(zé)任?!秉S遠生義正辭嚴,讓社長無言以對。
不以他人的傷痛作為賣點,積極弘揚正能量,“誠實不欺”,是民國“報界奇才”黃遠生一貫秉持的新聞良知。
(編輯/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