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連
2018年6月12日,一位青年教師邀請我去聽課指導。她執(zhí)教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剪枝的學問》。聽課后,我直言不諱:“你直到第25分鐘,才讓學生讀課文,前面一直在提問、講解、分析,之后還是串講串問。問了那么多,講了那么多,沒讓學生好好地朗讀課文——讀好、悟好課文,所以一節(jié)課只教了第一、二小節(jié),課堂容量不夠,學生不興奮、不感興趣、不快樂……我們的語文課一定要從‘串講串問的泥淖中跳出來,走向深度‘學習活動,從‘聽中學(以聽老師講解分析或回答教師串問為主要過程)走向‘用中學(學生主體‘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要過程),不能總是讓學生聽老師講解分析或回答老師瑣碎的提問。首先把課文讀好,這是第一位的教學目標?!?/p>
她說,她是參考了一位名師的課堂實錄來上的。但卻不知為何上不出那樣的效果?她特別困惑地質(zhì)疑“要多讓學生朗讀,把課文讀好是首要的教學目標”的意見。她說:“就讓學生讀啊——那又怎么讓學生不斷地朗讀好課文呢?讓學生讀——這很簡單??!如果不講那些內(nèi)容,考試怎么辦呢?”
我說:“讓學生讀好課文,并不簡單!課文讀不好,考試更會考不好!課文真正讀好了,你講的那些和你沒講到的東西,都在里面了!”
她說:“我還是不知道怎么辦?要不,您上給我看?”
我說:“好的,下節(jié)課換個班,我上給你們看!”
她說:“您就在我們班接著上,還沒有特級老師給我們班孩子上過課,讓孩子們感受一下特級教師課堂!”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明了剪枝的學問具體指剪枝是為了來年收獲更多更大的果實,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領悟“剪枝的學問”在生活中的道理,獲得思想啟迪。
【教學過程】
一、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你們想怎么學?”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剪枝的學問》這篇課文嗎?有意思嗎?
生:有趣,因為學了這篇課文我就知道怎么剪枝了。
生:這篇課文循循善誘,讓我們知道了桃枝該怎么剪,道理就藏在故事里。
師:接下來,你們想怎么學這篇課文,怎么學得過癮一點?
生:我想“分角色朗讀”!
師:哇!你真厲害,這篇課文太適合“分角色朗讀”——有很多的人物心理描寫與語言描寫……他是不是你們班的男一號?
(生大笑并向“男一號”投去贊賞目光,該男生很自豪?。?/p>
生:我覺得還可以“分角色演一演”!
師:和我想的一樣,學語文不好好讀課文,那有什么味道?再演一演,會讀得更好!這樣學,一定很好玩,很過癮!
[反思]首先尊重孩子們的想法,在上節(jié)課學習的基礎上,基于學情,基于孩子們真實的學習需求,確定教學起點。上課伊始親切交談:“你們想怎么學這篇課文,怎么學得過癮一點?”站在兒童立場,傾聽孩子心聲,才能真正把課上到孩子心里,孩子才會發(fā)自內(nèi)心感受到這樣的課堂就是我想要的、所希望的,就是我所做主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及生命潛能才有可能真正地被激發(fā)出來。事實證明,孩子對如何學習這篇課文的兩點意見(分角色讀、演),非常符合文本特點,非常恰當,恰恰基于最近發(fā)展區(qū)。孩子與課堂一樣,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要真正相信孩子、尊重孩子。
二、以讀促悟,讀中見悟——“怎么讀好這一段(句)?”
(一)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
(生讀第一自然段)
師: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他。我們不只要會讀而且要會聽,他在朗讀中特別關注到幾個關鍵詞。誰聽出來?
生:他剛才朗讀中強調(diào)“那么大”“那么甜”“遠近聞名”三個詞!
師:你聽得很認真!那么,他朗讀中強調(diào)“那么大”“那么甜”“遠近聞名”這幾個詞,其實為了突出什么?
生:為了突出王大伯是“種桃能手”。
師:對。這一段其實就是圍繞“種桃能手”這個中心詞來寫的,就是為了突出王大伯是“種桃能手”。請同學們拿出筆來,把“種桃能手”這個中心詞圈出來,再把那三個關鍵詞畫下來。
師:再請讀一讀,突出“種桃能手”這個核心意思。
師:太棒了!誰接著讀第二自然段?
[反思]第一自然段朗讀指導,把捕捉關鍵詞、提取關鍵信息及把握這段的核心意思等語文能力訓練融為一體,把朗讀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以讀為主、讀中感悟;以讀促思、讀中見悟”的教學理念。同時,為下面各段的朗讀提升奠定“學法”的基礎——把握核心意思,圈畫關鍵詞語。
(二)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生讀第二自然段)
師:掌聲送給他?!斑青赀青辍边@個擬聲詞讀得特別好!你們看,這段要圈畫哪些關鍵詞?
生:“著急”和“滿懷好奇”。
師:還有哪個關鍵詞語能說明王大伯是種桃能手?
生:“揮舞”。
師:為什么“揮舞”這個詞能看出王大伯是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呢?誰表演一下“揮舞剪刀”!
(生表演動作,很逼真、很投入)
師:你看,作者用“揮舞”而不是“揮動”,說明王大伯動作嫻熟、優(yōu)美,看來“種桃能手”果真名不虛傳!
師:抓住這幾個關鍵詞,誰能讀好這段話。
(生讀第二小節(jié),比較造作,刻意強調(diào),不自然)
師:讀書就像說話一樣,要自然一點,這樣聽了才舒服。聽老師讀。
(指名學生重讀)
師:真棒!進步很大!現(xiàn)在你就是文章中的“我”,現(xiàn)在你很“著急”,誰再來讀一讀,注意表情,還可以跺跺腳。
師(引讀):我著急地問:“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嗎要把這好好的枝條剪掉呢?”(學生越讀越好,聲情并茂,入情入境)
師:太好了!同學們越讀越好,完全進入當時的情境之中了!
[反思]朗讀第二段,就是運用與實踐第一段的方法——圈畫關鍵詞語,把握核心意思,通過朗讀表現(xiàn)。當學生讀得不理想時,教師適時地指點、示范、激勵,沒有繁瑣分析,重點不是指導朗讀技巧,而是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設身處地,把自己當成文中人物,與人物融為一體,同呼吸、共命運——如此,把朗讀訓練與語感體驗、內(nèi)容理解、情感體驗等融為一體?!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苯處熗ㄟ^示范朗讀,在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之時,有效地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進文本中去。語文教學不是為了培養(yǎng)語言分析家——不是為了談論語言,而是為了培養(yǎng)“知情意行”完整發(fā)展的人,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實踐性與綜合性及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
(三)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
師:這段適合分角色朗讀。先揣摩一下當時王大伯的笑——誰笑得最逼真,最像當時的王大伯,我就請誰朗讀。
(生模仿表演王大伯當時的笑)
(課文原句:看我一臉疑惑的樣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條,笑了笑,對我說:“你別看這根枝條長得粗壯,其實它只吸收營養(yǎng),不結果實。這種枝條不剪掉,到了春天就會瘋長起來,把許多養(yǎng)分奪走?!保?/p>
師:“笑”得都很逼真!我來找個小姑娘讀一讀,這樣更有意思!注意表情!
(生讀王大伯的話)
師:再自信一點,如果我讀,我會這樣讀:“……來年就靠它們結桃子啰!”(生熱烈鼓掌)孩子,請你再來一遍,放松一點,自然一點,你現(xiàn)在就是種桃能手王大伯在說這句話——
師:給她打120分, 這就是進步!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他?!皩⑿艑⒁伞边@是怎樣的表情?再來一組同學讀一讀,王老師喜歡有挑戰(zhàn)性的,再找個小女生讀(學生哈哈大笑),誰來讀“我”,誰讀“旁白”?
(生分角色讀,越讀越好)
[反思]對于朗讀而言,最好的指導不是講解分析,而是親身示范。所以,要想更好地在課堂上有效指導孩子朗讀,備課首先要備“朗讀”。正如于永正老師感言:“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一遍課文,是多少講解都比不上的!”賈志敏老師也說:“不把課文讀到會背的程度,不敢進課堂!”這節(jié)課,學生朗讀的興趣與熱情越來越濃厚、高漲,越讀越想讀,越讀越興奮。這就是朗讀的魅力!語文課堂,首先是朗讀的交流,其次才是見解的交流和分享。
(四)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
(生讀第四自然段,讀得不錯)
師:有意思吧!這樣學語文才好玩。這段關鍵詞不好圈哦!圈哪些?
生:紅云片片、歡天喜地、盼望……
(生讀第四小節(jié))
師:這個姑娘越讀越好,我相信她這樣長時間堅持下去,肯定能成為朗讀能手。誰再讀,讀出桃花的美和多。
(生再讀第四自然段)
師:你們說給她打多少分。
生:200分。
師:這節(jié)課當中我最多提三個問題,這個問題是:題目是“剪枝”,為何這一整段都在寫“桃花”?
生:這是長桃子的過程。
師:哦!也就是桃花開得旺桃子才能結得多,那和前文有沒有關系?
生:把枝剪了才有這么多桃花。
師:聰明。這段與上下文都有緊密的聯(lián)系。聽王老師讀這段——其實寫“桃花開得多、開得旺”,就是告訴我們后面要結出好多桃子啰?。ㄉ恼疲?/p>
[反思]正是在充分朗讀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會準確、敏銳地感悟與把握這段描寫桃花盛開情景與上下文聯(lián)系,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就是“讀中感悟,讀中見悟”。
(五)指導朗讀第五自然段
師:第五自然段最能反映朗讀水平的,你們把那個“啊”圈出來,好好讀讀!
【生一個接一個讀:“啊,只見一棵棵桃樹上掛滿了桃子?!保▽W生讀得各不相同,體會真切)】
師:這段還要圈畫哪些關鍵詞呢?
生:光鮮紅潤,掛滿,胖娃娃的臉蛋,真有道理呢……
師:好!誰來讀?這么多人,我都不知道該選誰讀了!
(學生積極踴躍舉手,爭先恐后喊“我來讀,我來讀”。)
(生讀第五自然段,讀得非常好)
師:太厲害了,可惜老師沒看到你的表情。來,上講臺讀,PK一下!
(四個同學上臺比賽讀)(學生在比賽的激勵下,忘我地讀,一個比一個投入、專注,入情入境,聲情并茂!課堂掌聲不斷?。?/p>
[反思]至此,課文五個小節(jié)全部讀完,課堂朗讀進入高潮??v觀這節(jié)課,無非就是“讀一讀,圈一圈,演一演,再讀一讀,聽老師讀一讀,比賽PK讀”——整堂課以“讀”貫穿始終。第一小節(jié),重點引導學生把握中心詞“種桃能手”,抓住關鍵詞讀好這一段——授之以漁,以此統(tǒng)領全文的學習與朗讀訓練。第二小節(jié)請學生讀,表演“揮舞”的動作,讀出文中“我”著急的心情。第三小節(jié)分角色朗讀,模擬人物神情(學生模擬“將信將疑”的表情,就是理解詞語意思)。此小節(jié)讓女生反串王大伯,學生興致盎然,氣氛活躍。第四小節(jié)教師注重范讀引領,實現(xiàn)生生、師生立體互動。最后一小節(jié)比賽朗讀,掀起高潮!層層推進,生動活潑!
三、聯(lián)系生活,深入感悟——“剪枝的‘學問究竟是什么?”
師:同學們,課題是“剪枝的學問”,這里的“學問”究竟指什么?可惜下課了,你們要不要繼續(xù)學習???
生(不約而同地):要,繼續(xù)上課!
師:那么再花幾分鐘,討論一下這篇課文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剪枝的“學問”究竟是什么?
生:減少,是為了增加。
生:有舍,才有得。
師:真是小哲學家!減少,是為了增加;有舍,才有得。能感悟到這個道理,了不起啊!作為老師,我跟同學們一道學了這篇課文也很有啟發(fā)。這節(jié)課,老師主要就提了三個問題,我“減少”提問是為了“增加”什么呢?
生:歡樂。
生: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朗讀、表演。
生:讓我們自己去體會、學習。
師:你們在生活當中有沒有“減少”是為了“增加”的情況?
生:我減少做試卷的時間,去大自然中去看一看。
生:減少補習班,增加玩的時間。
師:在我教的五(9)班,我每天給同學們布置作業(yè)很少——減少作業(yè),是為了給同學更多時間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與玩耍。對于我兒子,平時及周末,也沒有給他上什么培訓班、興趣班,就讓他走出去自由玩耍及大量讀書。你們回家把課文故事說給爸爸媽媽聽,順便和他們商量一下,是否可以把你們周末的興趣班、培訓班或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減少一些?
(生哈哈大笑)
[反思]本文難點是理解剪枝的“學問”是什么,而學生似乎輕而易舉,脫口而出,而且理解相當深刻(減少,為了增加;有舍,才有得)。何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谜n,問題很少,沒有刻意的思想教育,但學生感悟深刻,深受啟發(fā)。正如張?zhí)锶粝壬裕骸罢n文讀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學生讀得盡興、充分,更好地領悟了剪枝的“學問”。最后,老師聯(lián)系自身談對“減少是為了增加”“有舍才有得”的理解,情真意切,不僅讓學生明白故事中蘊含的道理,還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分析只能使人知道,朗讀卻能使人感受。朗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路徑,是最重要的語文學習活動。當下,語文教學要在實踐層面真正得到改觀,竊以為,最主要的就是要在課堂實現(xiàn)一個根本轉變——變“串講串問”為深度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從“聽中學”走向“用中學”。如此,語文教學必能在實踐層面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核心素養(yǎng)才能真正在課堂生長出來!這樣的課堂,才能成為學生每天期待與無比向往的地方!
[尾聲再現(xiàn)]
“好,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到這兒了!謝謝同學們!”當我講完這句話,準備走出教室大門時,一群孩子圍住了我。
“老師,您什么時候再給我們上課啊!”一個孩子說。
“怎么,剛下課,又想我給你們上課了!”我感動于孩子的童真無邪,又禁不住笑著調(diào)侃道。
“你要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天天給我們上課就好了!”
“要是您能一直給我們上課就好了!”
“您要是我們班主任就好了!”
……
[感言] “課堂尾聲”一幕,雖不是我第一次經(jīng)歷(借班上課或外地執(zhí)教,常有類似情景重現(xiàn)),但這還是讓我感動與感慨。因為孩子們圍著我說這些話時,他們的語文老師(班主任)及其他聽課老師就在旁邊,孩子們純真無邪,童言無忌,言辭懇切。他們依依不舍,情真意切。讓我從更高的意義上認識語文教育的價值與人民教師的使命。作為人民教師,我們在教書,更是在育人。我們在教語文,更是在通過語文教育塑造人的靈魂。讓孩子們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更愛學習,更愛語文,更加積極向上、自信自尊、熱愛生活,充滿生命活力,釋放生命潛能與創(chuàng)造精神……好的教學,充滿著教育性與人性的光輝;好的課堂,竟然能夠如此簡單與美好,讓人如此感動而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