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
“盤”,本來是文玩愛好者手拿串珠、核桃等物件來回把玩的一種狀態(tài),但隨著孟鶴堂的相聲《文玩》中的一句魔性臺詞——“干干巴巴的,麻麻賴賴的,一點兒都不圓潤,盤它”的走紅,“盤”字也頻繁出現(xiàn)在各種語境下。如果你想表達對某人、事、物的喜愛,“盤”指的就是將其捧在手心里;如果你不喜歡某個人或事物,“盤”則表達出一種“懟”的意思。
檸檬精
提到檸檬,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的就是一個酸字吧。所謂“檸檬精”,就是指講話像帶有檸檬一樣酸味的人。這些人因為看到他人做了令自己羨慕的事,于是有了嫉妒的想法,往往以一句“我酸了”“我恰檸檬”來自嘲,表達的是一種明明知道嫉妒不好卻又不服氣的復雜情感。
鴿子王
“放鴿子”最初指的是放白鴿的行為,象征著自由和平,后來變成了諷喻約定好之后沒有赴約的行為。“鴿子王”就是對經常放別人鴿子的人的稱呼——他們經常在跟別人約好某時見面后,卻遲遲沒有現(xiàn)身;每當催促時都說“還有十分鐘就到”,但過了一個小時還沒見著人。
省APP
如果你在夸別人好看時還停留在說其是“顏值擔當”的層面,那你就out了,最新夸人好看的形容詞是說某人長得“省APP”。現(xiàn)在人們在拍照時經常使用一些具有美顏功能的拍照APP,通過對照片進行技術處理,讓照片里的人變得更好看。顧名思義,長得“省APP”,就是說某人因為長得好看,連美顏的APP都不需要用了。
單膝跪地,王毅為“共和國1號碑”描紅
每思祖國江山固,便憶英烈鐵骨寒。2019年2月17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徒步沿邊界線踏勘中緬邊界,查看新中國第一塊界碑。這塊被稱為“共和國1號碑”的中緬1號界碑位于海拔3214米的尖高山主峰,重量為800斤,是1960年外交官們與測繪人員、施工人員齊聲喊著“加油”的號子,一步步運上山來的。
歷經近六十年的風吹日曬,曾經鮮艷的紅色漢字已有些斑駁難認,王毅單膝跪地為之描紅,讓這塊見證新中國成立后與鄰國劃定第一條邊界的界碑繼續(xù)見證兩國的和平與發(fā)展。
(摘自《光明日報》)
“刷手機”時,人們都在“刷”什么?
如今,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標配。調查顯示,國人每天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為2.7個小時,手機上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尋求娛樂的第一媒介接觸方式。那么,人們在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時候,都喜歡看些什么呢?
調查發(fā)現(xiàn),人們每天打開微信、手機QQ的頻率最高。打開微信的時候,使用最多的功能是微信紅包;打開QQ的時候,使用最多的功能是QQ群聊。
除社交功能外,手機的娛樂功能也不容忽視。
在各類手機應用功能中,購物類、照片視頻拍攝類、游戲類、新聞類以及視頻播放類的手機應用最受歡迎。在視頻觀看領域,電視已經不是人們最主要的視頻內容來源。較之過去線性的電視傳播,照片視頻拍攝類APP的廣泛使用,讓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成為影像內容的生產者。自己生產內容,自己進行傳播,已成為媒介融合中的一個常見現(xiàn)象。
(摘自《城市快線》)
韓國:“死亡學校”助人走出抑郁
在韓國,平均每天有40人自殺或死于因壓力而導致的疾病。為應對居高不下的自殺率,韓國各地紛紛出現(xiàn)“死亡學?!薄層凶詺A向的人體驗一下死后的世界。
在“死亡學?!?,體驗者會被要求換上壽衣,坐在自己的“棺材”上,旁邊備有一張小桌子以及紙和筆,以便體驗者寫下“遺囑”。在模擬葬禮的整個過程中,工作人員會和體驗者溝通此刻的感受。這種特殊辦學意在提示體驗者:“困難人人都碰到過,這是生命的一部分,必須學著接受并從中找到樂趣?!?/p>
目前,韓國已有超過100家“死亡學校”,很多人在體驗死亡后紛示,通過整個體驗過程,已經知道死亡的感覺,很慶幸自己還活著。只要活著,就必須奮斗。
(摘自《參考消息》)
最溫暖的“強制令”
“近期你身體不適,周末仍堅持帶病加班。大隊對你主動擔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予以肯定?!F(xiàn)經大隊領導討論,要求你立即停止工作,休息一天,陪伴家人?!苯?,一份標題為《強制休息令》的通知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熱議。這份通知是由浙江省臨海市公安局刑偵大隊發(fā)送給民警趙偉群的。自1月22日后,為了辦案,趙偉群連續(xù)加班近一個月,困了就躺在辦公室的椅子上睡一會兒。
看到趙偉群累成這樣,大家都十分心疼。幾位大隊領導達成共識,給趙偉群開出了這張“強制休息令”,要求他好好休息。
“我也沒有想到,自己成了臨海公安局首個收到‘紅牌的民警?!t牌雖然‘嚇人,但是很暖心?!边@份“強制休息令”讓趙偉群感動不已。(摘自《錢江晚報》)
陸游誡子
陸游是南宋著名文學家,雖然他與當朝文人雅士相交甚好,卻從來沒有利用這種關系為自己謀取利益。1202年,陸游的兒子陸子龍到吉州任司理參軍。當時,曾擔任書監(jiān)的楊萬里和擔任益國公的周必大已告老還鄉(xiāng)住在吉州,二位都是陸游的老友。陸子龍赴任前,希望父親給楊萬里和周必大修書一封,請他們對自己多加關照。
舐犢之情,人皆有之,陸游也不例外。他希望兒子仕途順利,但又不愿意兒子依靠私人關系向上爬,便寫了一首五言詩,作為給兒子的臨別贈言:“益公名位重,凜若喬岳峙。得見已足榮,切勿有所啟。又若楊誠齋,清介世莫比。汝但問起居,余事莫掛齒?!?/p>
益公指益國公周必大,誠齋是楊萬里的別號。陸游的用意是告訴兒子,益國公名高位重,你見到他千萬不要有所求;楊萬里是一位清白耿直的老人,你探望他時,不要讓他為你討人情,以免敗壞了他的名聲。
(摘自《看歷史》)
刷牙時泡沫越多刷得越干凈?別信!
有人認為,刷牙時泡沫越多刷得越干凈,于是,為了刷出更多泡沫,還在牙膏上蘸水。這種使用方法正確嗎?
牙膏遇水容易起泡沫,但泡沫多少與刷牙效果關系并不大。牙膏里含有摩擦劑、芳香劑、起泡材料等成分,但它們是靠摩擦來去除牙垢、牙結石,而不是通過蘸水發(fā)揮作用。牙膏能夠清潔去垢是因為含有表面活性劑,但各品牌牙膏的表面活性劑種類不一樣,有的產生的泡沫多,有的產生的泡沫少,與牙膏清潔力的大小無關。
既然刷牙效果不能用泡沫量來衡量,那么,如何判斷牙刷沒刷干凈呢?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舌頭舔一圈牙面是不是特別光滑,感覺粗糙的部位,則需要反復刷。(摘自《知識窗》)
上班為何要“點卯”?
“點卯”的說法與古人的作息時間有關。點卯的“卯”是古代計時中的“卯時”。古人把一天一夜的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每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人們又用12地支中的每一個名稱來命名這12個時辰。按照地支的順序,清晨5時到7時正好是卯時。而古人習慣早睡早起,所以早晨五六時的光景,官員們到衙門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點人數(shù),也就是現(xiàn)在的點名。因為那時正好是卯時,人們也就自然地把點名叫作“點卯”了,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詞匯,如吏役聽候點名叫“應卯”,點名冊被稱為“卯冊”。
(摘自《文史博覽》)
如何抵御垃圾食品誘惑?試試多聞一會兒
想吃高熱量的垃圾食品卻怕發(fā)胖?美國的研究人員建議,不妨湊到食物前聞上兩分鐘,可能就不那么想吃了。
南佛羅里達大學商學院營銷學教授迪帕揚·比斯瓦斯帶領研究小組分別在中學食堂、超級市場和實驗室做了多項測試,用噴霧器悄悄向這些場所釋放蘋果、草莓等健康食品或曲奇餅干、比薩餅等高熱量食品的氣味。結果顯示,暴露在高熱量食品氣味中的時間長短直接關聯(lián)個人食欲。研究對象如果暴露在高熱量食品氣味中不足30秒,人們可能更想吃這類食品;但暴露時間超過2分鐘以后,他們對這類食品的欲望不再強烈,可能改選水果等健康食品。
這項研究表明,相比約束人食欲的各種方法,利用食物的氣味對感官進行刺激,可能對影響兒童和成年人的食物選擇更有效。
(摘自《環(huán)球時報》)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癥?
很多人因為缺乏自信,不愿和別人接觸,在心理學上將其定義為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原本是一種正常的焦慮,但社交恐懼的人常錯誤地揣測別人的行為表現(xiàn),不自覺地鞏固自己先入為主的負面觀念,甚至刻意留心別人的舉手投足,以證明自己的想法,以致演化成病態(tài)焦慮。
這時,需要準確估計問題的程度,也許將要面對的對象并不是十分棘手;不要低估自己的應變能力,相信自己的臨場發(fā)揮可以很完美;不要毫無根據(jù)地揣測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別人不友好的眼神和閑言碎語,有時并不一定是針對你。(摘自《文苑》)
鐵石心腸并非無情無義
“鐵石心腸”這一成語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
蘇武是漢武帝時的中郎將,受命出使匈奴。蘇武抵達出使地后,因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欲劫持單于的母親閼氏歸漢,累及蘇武。他先被幽禁在地窖中,后又被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放牧。在羈留匈奴19年后,蘇武終于歸國。史籍中稱蘇武“鐵石心腸”,是贊頌他意志堅定。
《三國志·魏武帝紀》中記載道:“領長史王必,是吾披荊棘時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边@里的“心如鐵石”,也是夸王必“意志如鐵石般堅定不移”。
由此可見,“鐵石心腸”雖是比喻心腸像鐵和石頭那樣堅硬,但原意的側重點在于其“不改變心志”,而不是指“無情無義”。(摘自《中華民俗》)
粗糧吃不對會越吃越胖
現(xiàn)在,很多人將粗糧作為主食,希望利用粗糧富含膳食纖維、飽腹感強的特性幫助減肥。不過吃粗糧時如果犯了以下三種錯誤,可能會越吃越胖。
1.為了調味加入過量的糖或油。由于粗糧質地粗糙,很多人會在粗糧中加入大量的糖、油,這樣會使粗糧中的脂肪和糖分增多。
2.選擇粗糧加工制品食用。有人覺得粗糧口感粗糙且沒有味道,會選擇雜糧制作的餅干、面包、小吃等,但是粗糧經過深度加工后,營養(yǎng)物質會流失,而且因為加入大量的油脂、糖等,反而讓粗糧成了高能量食物。
3.大量吃粗糧。很多人認為粗糧熱量低,吃再多也不會胖。其實,并不是每種粗糧的熱量都很低,比如100克糙米的熱量是332大卡,而100克大米的熱量是391大卡,兩者并沒有相差很多。(摘自《人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