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麗絲·萊辛短篇小說《屋頂麗人》中講述了三個男性工人試圖通過言語和男性凝視侵犯和規(guī)訓對面陽臺上曬日光浴的女子,卻被冷漠無視的故事。在這場凝視與漠視的對峙中,女子使用了“回視”“他者凝視”等策略,最終擊潰了三個男人居高臨下的男權建構。凝視主體隨之改變,權力和欲望開始易主。小說在凝視表象背后所折射的是各種權力沖突和對弈,以及萊辛復雜而矛盾的兩性觀和階級觀。
關鍵詞:多麗絲·萊辛;建構;解構;凝視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9)05-0025-06
2007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終于將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2013),此前她已多次獲得該獎提名。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詞中,稱萊辛是“女性經驗的史詩作者,以其懷疑的態(tài)度、激情和遠見,清楚地剖析了一個分裂的文化”。對于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詞,萊辛卻不大認同,她認為要確切地概括一位作家及其一大堆五花八門的作品,其實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她和她的作品亦如是。事實上,萊辛的作品不僅僅基于女性經驗,也不囿于女性主義主題,她的作品“展現了廣博的興趣,同時又集中體現了種族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和神秘主義”[1]184。一直以來,文學評論界較為推崇她的長篇小說,如代表作《金色筆記》。她的短篇小說也絲毫不遜色,主題思想豐富、題材廣泛,篇幅雖短,卻能極為準確地把握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微妙的人物內心感受?!段蓓旣惾恕肪褪沁@樣一部佳作。
《屋頂麗人》創(chuàng)作于1963年。故事中,三個修葺屋頂的工人在一個酷暑難耐的六月午后,在屋頂暫時躲避烈日之際,忽在不遠處的煙囪間發(fā)現一位“簡直一絲不掛”的女子。炎炎赤日下的辛苦勞作因此被打斷。他們開始躁動,不停地變換位置“觀看”這名女子,向她吹口哨、喊叫,繼而是跺腳、謾罵。然而這位女子對這一切置之不理,悠然自得地繼續(xù)享受著午后陽光。躁動與冷漠、騷擾與拒絕就這樣持續(xù)著,三個男人倍感羞辱,最終帶著極度的無奈與憤怒離開了屋頂。當高溫天氣結束后,曬日光浴的女子再也沒有出現在他們的視線中。三個男子的主體身份也因此變得搖搖欲墜,幾近崩塌。
芭芭拉·魯尼(Barbara Looney)認為《屋頂麗人》中,萊辛闡釋了不同角色、不同年齡階段對男人的女性觀的塑形作用。[2]瑪格麗特·德拉布爾(Margaret Drabble)在《多麗絲·萊辛小說集》序言中評論萊辛在《屋頂麗人》中“堅持認為女性有權對男人說不,女性有權無視男人給予的關注”。[3]11袁荃在其《當湯姆偷窺微笑的美杜莎——多麗絲·萊辛<屋頂麗人>的福科權力理論解讀》一文中以??评碚摓橹敢接懶≌f中的目光暴力——“凝視”,她認為小說中“象征女性以身體話語為武器的無聲反抗最終轉變女性在兩性權利關系中的被動他者地位”[4]50。
然而,在一個父權制仍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在男性凝視下,她何以敢對男人說不,何以敢無視男人?她的“無聲”又為何具有反抗的力量?本文試圖探討凝視所攜帶的權力和欲望如何運作,又是在何種語境下失效,使三個男人從“主體/我”轉換成“對象/他者”,而她在面對他者凝視時,如何反客為主,從而將三個男人虛幻的主體性付于“失明”之中。
一、凝視與主體性建構
“凝視”,對應英語中的gaze,也可以是theory,它的希臘詞原形是theoria,意思是“專注地看、看到”[5]349。顯然,這一與視覺有關的行為與知識、真相、真理等緊密相連。古希臘時期,先哲們已開啟所謂的“視覺中心主義”傳統(tǒng)。到了20世紀,“凝視”這一視覺模式更是進入學術殿堂,成為西方文論和文化批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被認為是一種攜帶著權力運作和欲望糾結,以及身份意識的觀看方式。
《屋頂麗人》正是圍繞“凝視”這一視覺模式,展開兩性權力之爭。作為觀看之道,“凝視”也參與小說人物的主體性身份建構。薩特(Jean-Paul Sartre)認為:“我看見的向我走來的那位婦女,在路上走過的那個人,我隔窗聽見他唱歌的那個乞丐,對我來說都是些對象,……他人面對我在場的模式之一是對象性。”[6]319這里的“我”是一個有自由行動能力的完整的“主體/我”,因為“我”注視這個世界時,世界萬物自在的存在隨著我的目光向我聚攏,此時的我是萬物的中心,是自己的主人,“我”的存在是自由的、具有主體性質的。小說一開場,三個男人在屋頂上干活,烈日炎炎,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甚是惡劣。但三個男人仍能相互打趣,應該從樓下哪家女人那里弄雞蛋來,用鉛皮屋頂煮熟做午飯。下午兩點,他們正在更換的那根排水溝燙得碰都碰不得,他們一起猜測那些在很熱的國家里干活的人會怎么辦?!八麄兛赡軙璺罓C的棉手套抓雞蛋吧!”雖然幾乎熱暈,他們依然是他們視閾所及的世界的主人。想象中的“樓下哪家女人”,“在通常很熱的國家里干活的人”,甚至他們目光所到之處的在屋頂上看報紙的男子,當然還有那個“簡直一絲不掛”[2]248的女人,他們都是“對象/他者”,參與建構了三個干活男人的主體身份。此時依然很熱,但他們內心深處儼然已有一絲涼意。三個男人的目光開始聚焦于這位簡直一絲不掛的女人的身體:“黑頭發(fā),曬得發(fā)紅的結實的脊背,雙臂伸開”,“紅色圍巾”,“紅色比基尼褲”,“雪白的肌膚曬得發(fā)紅”,“兩條粉腿”。[2]248在三個男人的目光注視下,這位女子的身體被任意肢解、物化,她作為人的人格被省略和忽視,只剩下肌膚、腿等能指和象征。三個男人企圖通過目光雕琢她的身體,掌握她之為她的秘密,成為她的主人。此時,注視不再僅僅是日常感覺,它開始攜帶權力,對對象實施壓制。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此后,三個男人不斷地變換位置,“來到他們所能達到的最遠端,偷看那女人”?!八麄冋驹谝粋€凸起的方形小屋頂上,朝下盯著她看”,“他們三個,甚至連哈利在內,在煙囪管帽間爬來爬去,越過短墻,到處找她”[2]249-252,目光所投之處是作為視覺客體的幾乎一絲不掛的女人身體。此處“偷看”“盯著看”即所謂“注視”,也即??疲∕ichel Foucault)所述“凝視”。??疲?0世紀繼薩特之后又一位研究“看”的法國哲學家,他認為:“眼睛認識和決定一切,眼睛統(tǒng)治一切?!盵7]89在他眼中,“凝視”永遠是權力化的視覺模式,在“凝視”背后,是一系列權力運行機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文章中指出:“女性自身的觀察者是男性,而被觀察者為女性。”[8]47小說中三個男人被賦予“看”的特權,通過“看”確立自己的主體位置,被觀者因此淪為對象客體,承受著來自于主體觀者的壓力。但是,為何男人在看,女人則是被看的對象或“景觀”?是誰賦予男人以權力?陳榕認為:“因為在父權社會中,男性可以在廣闊的天地馳騁,女性則被封閉在家庭這個狹小空間。為了生存,女性被迫追尋男性的保護。”[5]357父權社會賦予了男性一系列權力,男性凝視,女性被凝視。
另外,男性還被賦予言說的權力,女性則需聆聽。傳統(tǒng)的權力觀認為:“權力一開口,便成為法規(guī),它讓它的對象依法行事。權力通過語言,在創(chuàng)造法則的同時,也控制了對象?!盵7]52小說中凝視和話語相互糾結,共同施壓。一開始,斯坦利便說:“她若不提防著點,會有人告發(fā)她的?!钡诙?,斯坦利又說:“要是她結了婚,她老公不會喜歡她這個樣子的”,他甚至嘀咕著想去報告警察。第三天,斯坦利說:“我敢說是她老頭子不許她這樣干了?!盵2]248-251通過男性凝視和話語監(jiān)督,三個男人將其權力施予這名女子及其身體,對其進行規(guī)約和束縛。
雖然在炎熱的屋頂上從事繁重的勞作,但在這一開放性的空間內,凝視和話語卻賦予了三個男人一種身份、一種自我優(yōu)越感:“我”是丈夫、是家長、是領導者,“我”是擁有菲勒斯(phallus)的人。這一主體性身份使他們瞬間成為目光的發(fā)出者、話語的掌控者。他們屢次跺腳警告,斯坦利說:“如果她是我老婆,等著瞧吧!”[2]251然而,她并不是!
二、凝視與主體性解構
列奧·斯特勞斯(Leo Strauss)曾言,身份認同的組成要素之一是他者對主體的評價。單方面的自我評價不足以建構主體身份。個體若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與世隔絕,唯有孤芳自賞。此即拉康所言“鏡像凝視”所造就的自戀式認同,基于此而投射出的主體身份實則是一個虛像,是“矯形的整體性形式幻想”。這一虛像一旦脫離了它賴以存在的基礎,脫離了他原本熟悉的話語處境,主體身份將難以界定,甚至支離破碎。主體只有在與“他者”的相遇中,在與“他者”的相互凝視中繼續(xù)自我身份的建構。
三個男人投射出其男性凝視,對面窗前那個正在澆花的“30歲左右、皮膚白皙、金發(fā)碧眼”[2]254的普里切特太太甚至和斯坦利逗樂取笑,似乎回之以女性凝視。男人的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也在這一想象的女性凝視中得以形成。然而這一切只是幻覺,是“主體把想象的他者的凝視投射到自我之上,從而造成自我完滿性的幻覺效果”[9]37。當想象的他者的凝視消失或省略,男人理想自我的完滿形象也將隨之受到質疑。最開始,在遭遇三個男人挑逗的目光時,曬太陽的女人回之以“連眼都不抬一下”。第二天,在挑逗的口哨及男性凝視下,終于“她向他們直望過去。太陽正好照著她的眼睛。她眨眨眼,使勁朝這邊看,接著又垂下了頭”。當他們再次對著她吹起口哨,“她抬眼冷冷地看了看他們,又繼續(xù)看書”[2]249-250。她這種毫不在乎的舉動徹底激怒了三個男人。但是,僅僅只能憤怒而已,最為憤怒的斯坦利也只能對著另外兩個男人發(fā)泄胸中怒氣,罵了句“真是個蕩婦”。[2]250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中寫道:“(對于男人來說,)不動用武力的氣憤和反抗,是想象中的一種虛構。而不能在世界面前表達自己的情感,是一種嚴重的挫折?!盵10]381小說中,三個男人企圖通過目光、話語等一系列挑釁的動作對被觀者/女人實施規(guī)訓,想從她身上獲得預期的反應:羞愧、自責或回避(身體的或目光的)。但是在她身上,男人未能獲得他者對自我主體的認同評價,男人欲望指向的馴順的女性也是缺場的。因此,他們嚴重受挫,繼而氣急敗壞并開始反抗,主體身份岌岌可危,只差最后一根稻草。
薩特認為,注視是雙向度的,當我注視著他人時,他人也可以反過來注視我,萬物因此偏離了我,而向他人靠攏,他人成為世界的中心,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薩特強調的他人注視“不是指別人的目光,不是指看見別人的目光在盯著我,而是說我覺得有某個他人在凝視我,就是說,這個他人的凝視并不一定是一種實際的看,而是存在于主體的想象中的”[9]35。陳榕曾評論:“即使是在他人缺席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因樹枝的沙沙聲,寂靜中的腳步聲,百葉窗的微縫,窗簾的輕微晃
動而體會到他人注視的在場,由‘自為的人異化成‘為他的存在”[5]353。小說中最年長的男人哈利也“觀看”這位幾乎一絲不掛的女人,但總體來說他穩(wěn)重且自我克制。當“斯坦利挑逗地向她吹口哨”時,哈利說:“只有卑鄙小人對這種低級舉動感興趣?!碑敗八麄冇执悼谏谟趾敖小睍r,哈利“好像對他們很惱火似的”。哈利對斯坦利說:“你老婆會怎樣?”[2]249一開始,哈利以道德審判者的姿態(tài)監(jiān)視與規(guī)訓這個小團體里另外兩名成員的行為規(guī)范。但是這種道德判決力量并非源自他本身的純粹道德優(yōu)勢,在他的視線背后存在著薩特所謂“他人的注視”,雖然不在場,但卻存在。哈利有時也會像斯坦利他們一樣以帶有情欲色彩的目光“觀看”那個女人,他可以是一個“自為的人”,但他的攜帶權力及欲望糾結的目光被想象中的“他者的注視”給打斷了。拉康說,“在意識的層面上,我們只是一味地觀看,而且只能從一個方位去觀看,殊不知我們總是在被觀看,而且在被全方位觀看”[11]28,“有一種現在的凝視將我們包圍,使我們成為被觀看但是沒有顯示的存在”。[12]72本文認為這種全方位包圍著哈利的“他者的注視”即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或價值觀。對于已年屆45歲的哈利來說,年齡及閱歷使他更易受到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壓制并將其帶有檢查性質的凝視內化,這一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他者的注視”就這樣在視閾之外的某個點注視著原本的“主體/我”,并使“主體/我”異化成“對象/我”,一個“為他的存在”。他開始自我監(jiān)禁,成為自己的監(jiān)視者,同時也監(jiān)視著他人。
至此,男性通過凝視建構的主體身份因曬日光浴的女子那“毫不在乎的舉動”、因存在于他周圍各個方向的“全視”的“他者注視”而自行解構、潰敗,他的權力世界分崩離析。
三、凝視背后的權力沖突
女人目光背后隱藏了什么?她為何沉默?是什么賦予了她如此強大的力量,以至于她的目光不再是迎合男人色情凝視的馴順,以至于她的沉默不再是失語癥的表征而是攜帶著威脅與解構力量的不屑與鄙夷?社會主導價值觀又為何物,又是如何規(guī)訓與懲罰其成員的行為的?
國內學者荊興梅曾就反凝視做過相關論述:“被凝視者以一種反抗的新姿態(tài)勇敢面對來自權威意志的凝視,形成一種對抗性凝視,即反凝視?!盵13]92“反凝視”一詞源于后殖民主義語境中的“回視”(the returned gaze)。薩特指出:“現在,黑人將其凝視投注到我們(白人)身上,于是我們原本對他們的凝視被反射回我們自己的眼睛?!@一堅定的,且具有侵蝕性的凝視使我們被徹底看穿。”[14]514小說中,在他們一次次的口哨挑釁下,她曾冷眼看了看他們,隨即繼續(xù)低頭看書;當斯坦利朝她尖叫,她因驚嚇差點摔倒時,也曾非常氣憤地直視著他們;最后,當湯姆爬上她所在的屋頂,跟她近距離面對面時,她更是怒目瞪著他。但在質問了一句“你想干什么”之后,便“在棕色的毯子上躺下,理也不理他”[2]256。此處的“看了看”“直視”“瞪”雖然動作短暫,但目光堅定且極具侵蝕性,腐蝕了三名男子的衣服,穿透了他們的肌膚,直達他們的靈魂。這一目光便是上文所述的“回視”。但是,筆者認為,此“回視”非彼“回視”。后殖民主義語境下,“回視”通常是被壓迫者投射于壓迫者身上,象征被壓迫者對壓迫的反抗和對平等的訴求。而曬日光浴的女子的“回視”中所攜帶的并非對來自更高權威壓迫的反抗和平等訴求,而是極度的輕蔑與不屑,不屑到她只想保持沉默。
斯卡利說:“身體的痛不僅抵抗語言,而且主動地消滅語言,使人馬上轉向語言之前的狀態(tài),回到學會語言之前的聲音和嚎叫之中。”[15]124小說中,從第一天到最后一天,在不斷地被窺視、被挑釁中,她基本保持沉默。然而,她沉默,不是因為身體痛而去抵抗語言,是因為她拒絕進入象征父權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她沉默,是因為她不愿也不屑將象征父權的語言符號作為武器去對抗來自父權社會的語言挑釁,因為她知道這是徒勞的,只會將她拉入父權話語系統(tǒng)的圈套,從而被其俘虜。因此,她選擇沉默。
拉康認為,沉默是個體進入象征界之前的前語言狀態(tài),處于母親占主導地位的鏡像階段。然而,這是一種無缺場的圓滿狀態(tài),進入象征界后,只有死亡能夠讓我們重返圓滿境界。因此,她的沉默并非是重返想象界,并從想象的母親那兒獲得超越語言的力量。筆者認為,這一力量從本質上來說源于社會主導價值觀?!八^主導價值觀,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對社會其他價值觀及其發(fā)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主導、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的價值觀?!鲗r值觀通常是官方(或統(tǒng)治階級)所倡導和推行的價值觀,……首先是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服務的。”[16]12小說中,她生活在牛津街,他們來牛津街干活,太陽于她是一種享受,于他們卻是折磨。顯然,她就是戈代娃夫人(Lady Godiva),是有閑階層的一員,而他們靠體力謀生。三位男子企圖以目光和語言的暴力穿透她,然而他們的目光和話語暴力只限于規(guī)約懲罰他們所屬階層的成員,無法觸及到高于他們的、掌握著社會話語權的有閑階層的成員,無論這成員是他還是她。萊辛在采訪中說過:“我每天都可以遇到來自不同階層或集團的人。不同階層或集團相互不知道對方如何生活,相互不了解。所有不同的集團、階層都有自己完全不一樣的嚴格的不成文的規(guī)章制度?!盵17]8年紀稍大的哈利顯然涉世較深。他適時制止了斯坦利,是因為他已意識到在視閾之外的某個點,為有閑階層代言的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正以“他者”的姿態(tài)“注視”著他們,提醒著他們,他們的目光言語暴力已越過階層禁區(qū),等待他們的將是懲罰。
四、結語
《屋頂麗人》中,一開始男人凝視,女人被凝視,經歷幾個回合,女人開始回視。傳統(tǒng)社會里,凝視權力始終掌握在男人手中。到了現代社會,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她們發(fā)現自己并非總是“被穿透”的弱勢群體,她們也可以投射出“反凝視”,瓦解男性的主體身份,同時建構女性主體身份。但僅僅關注男人和女人、凝視和被凝視的關系絕不足以使《屋頂麗人》成為一篇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在這一表象關系背后,萊辛向我們呈現的是關涉階級之間相互糾纏的各種權力沖突與對弈。小說中的三個男人和女人之間便是如此。21世紀的今天,似乎依然如此,掌握權力即掌握話語,即使沉默,其威懾力也勝過驚雷!
參考文獻:
[1] VOTTLER T. Short Story Criticism: Excerpts from Criticism of the Works of Short Fiction Writers [M]. Detroit: Gale Research Inc., 1990.
[2] THOMAS R. Reference Guide to Short Fiction [M]. Detroit: St. James P, 1999.
[3] DRABBLE M. Stories By Doris Lessing [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8.
[4] 袁荃.當湯姆偷窺微笑的美杜莎:多麗絲·萊辛《屋頂麗人》的??茩嗔碚摻庾x[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6):50-54.
[5]趙一凡.西方文論關鍵詞[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6] 薩特.存在與虛無[M]. 陳宣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7] 汪民安.權力[J].外國文學,2002(2):85-89.
[8] BERGER J. Ways of Seeing [M].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and Penguin Books Ltd., 1972.
[9] 吳瓊.他者的凝視:拉康的“凝視”理論[J]. 文藝研究,2010(4):33-42.
[10]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 鄭克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11] 馬元龍.拉康論凝視[J]. 文藝研究,2012(9):23-32.
[12] 吳瓊.視覺文化的奇觀[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3] 荊興梅.凝視與反凝視:莫里森小說《愛》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J]. 外語研究,2014(6):89-93.
[14] WAUGH P. An Oxford Guide: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M]. Oxford: Oxford UP, 2006.
[15] 何輝斌.認知視野中的創(chuàng)作主體:評克萊恩的《莎士比亞的大腦》[J]. 文化藝術研究,2013(7):116-125.
[16] 廖小平.主導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辨證:兼論改革開放以來主流價值觀的變遷[J]. 教學與研究,2008(8):11-16.
[17] LESSING D. Putting the Questions Differently: Interviews with Doris Lessing 1964—1994 [M]. London: Flamingo, 1996.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An Analysis on the Gaze in Doris
Lessings A Woman on a Roof
CHEN? Bei-b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nzhou 325000, China)
Abstract: British writer Doris Lessings A Woman on a Roof is a story about a sunbathing woman and three male workers, who attempt to assault and discipline the woman with the violation of male language and gaze, but are disregarded. Throughout the confrontation of gaze and disregard, the woman finally smash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descending male identity with her strategies of “returned gaze” and “others gaze”. The roles of the gazer and the one being gazed exchange accordingly, so the subject of power and desire changes. Yet, beneath gaze, what the novel reflects are the conflicts and confrontations of powers, and Lessings complicated and
contradictory gender perspective and view of class.
Key? words: Doris Lessing;construction;deconstruction;gaze
責任編輯??? 徐??? 晶
收稿日期:2019-07-11
作者簡介:陳蓓蓓,講師,碩士,英國諾桑比亞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疾病敘事文學、現當代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