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婧 方曉芬
雖然在近幾十年里胃癌的發(fā)病率有所下降,但其死亡率仍高居惡性腫瘤的第三位[1]。胃癌的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遺傳及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其中幽門螺桿菌已被WHO 列為人類胃癌第Ⅰ類致癌原[2]。血清胃功能檢查(GastroPanel)可用于胃粘膜狀況和胃分泌功能的判定、萎縮性胃炎及胃癌的篩查等,因其存在無創(chuàng)、經(jīng)濟等優(yōu)點,逐漸成為體檢人群胃部疾病重要的一種篩查手段。它包括胃蛋白酶原(PG)及血清胃泌素17(G-17),其中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無活性前體,根據(jù)其免疫生化活性特征,它又可分為胃蛋白酶原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G Ⅱ)兩種亞型。PG Ⅰ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頸粘液細胞分泌,而PG Ⅱ主要由胃底腺、賁門腺、幽門腺及Brunner 腺所分泌。PG Ⅰ、PG Ⅱ代表不同部位胃粘膜的狀態(tài),與胃的形態(tài)和功能變化有關。胃是胃蛋白酶原的唯一來源,約1%的胃蛋白酶原能進入到血液循環(huán)并呈穩(wěn)定狀態(tài)被檢測,因此胃蛋白酶原檢測又被稱為胃的“血清學活檢”[3]。胃泌素G-17 主要由胃竇的G 細胞分泌,在胃受到機械性擴張及某些化學刺激的時候,通過胃內(nèi)迷走神經(jīng)的傳導,引起胃泌素釋放,從而促進胃酸分泌。G-17 能反映胃竇分泌功能,也能用來提示萎縮性胃炎。因此,檢測胃的幾種血清學標志物及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對胃癌的二級預防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對我院健康體檢人群中完善了血清胃功能檢測與14C 尿素呼氣試驗及一般生化檢查(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的體檢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發(fā)現(xiàn)以上檢查在健康體檢中的價值。
1.1 研究對象 2018年1~6月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同時進行血清胃功能檢測及14C 尿素呼氣試驗的體檢者,所有受檢者均為衡陽地區(qū)常住人員,共702人。其中男482 人,女220 人,年齡18~80 歲。
1.2 研究方法
1.2.1 樣本采集和測定方法 血清樣本采集前10h應保持空腹,停止抽煙、飲酒。所有患者均晨起空腹采集靜脈血。其中血清胃功能檢測采用芬蘭 Biohit 公司的ELISA 試劑盒及Rayto 酶標分析儀;幽門螺桿菌檢測使用深圳海德威公司生產(chǎn)的尿素[14C]呼氣檢測設備及試驗藥盒;血脂、血糖、血尿酸檢查于清晨空腹時采肘靜脈血,使用日立76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
1.2.2 檢測標準 PG Ⅰ正常值為70~165μg/L,PGⅡ正常值為3~15μg/L,胃蛋白酶原比值(PGⅠ/PGⅡ,PGR)正 常 值≥7,G-17 正 常 值 為1~15pmol/L。CPM ≥50 為14C 尿素呼氣試驗陽性,考慮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進行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分類變量相關性分析采用Kendall's tau-b 等級相關系數(shù),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性別、年齡與血清胃功能檢測的關系 在受檢的702 名體檢者中,PGⅠ、PGR 及G-17 三項均正常者(正常組)269 人,男185 人,女84 人;有一項異常(低危組)者274 人,男189 人,女85 人;有兩項異常(中危組)者138 人,男96 人,女42 人;三項均為異常者(高危組)21 人,男12 人,女9 人。不同性別之間血清胃功能檢測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將702 名受檢者按18~29 歲、30~39 歲、40~49歲、50~59 歲、60 歲以上分為5 組,比較不同年齡受檢者PGⅠ、PGR、G-17 的差異,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PGⅠ、PGR 逐漸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G-17 與年齡變化無明顯關系(P>0.05),見表1。
表1 年齡與血清胃功能檢測的關系
2.2 HP 感染與血清胃功能檢測的關系 受檢者中HP 陽性474 人,其中男336 人,女138 人。HP 陽性受檢者PGⅠ、PGⅡ、G-17 較無HP 感染受檢者更高,而PGR 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血生化指標與血清胃功能檢測的關系 受檢者中血清胃功能檢測正常、低危、中危及高危組中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及血尿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血清胃功能檢測的關系
表3 血生化指標與血清胃功能檢測的相關性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及人們健康意識的逐漸提高,人們對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管理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中國是胃癌的高發(fā)國家,40 歲以上人群的胃癌發(fā)病率顯著上升。據(jù)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提示,我國每年估計胃癌新發(fā)病例67.91 萬人,死亡病例 49.80 萬人[4]。而多數(shù)胃癌患者常常是出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如上腹痛、惡心、嘔吐或是體重減輕才就診,往往已處于進展期或終末期。胃癌的治療手段有很多,例如內(nèi)鏡下治療、手術治療、介入治療、化療、免疫治療等。胃癌的預后與患者的診治時機密切相關,直徑<2cm 無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胃癌甚至可以通過內(nèi)鏡下粘膜剝離切除術進行根治,但進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外科手術,5年生存率仍低于30%[5]。對比亞洲地區(qū)日本、韓國等發(fā)達國家,我國早期胃癌的診斷率僅為10%[6]。雖然胃鏡+病理活檢是胃癌及相關癌前疾病的“金標準”,但因其屬于侵入性檢查且結果受醫(yī)生技術水平影響較大而難以被體檢人群所接受。因此,加強衛(wèi)生防病知識的宣傳,尋找一種簡便、有效、無創(chuàng)的篩查手段能有效提高胃癌及胃癌癌前疾病的診斷率,降低胃癌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
大部分腸性胃癌是由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及上皮內(nèi)瘤變逐級發(fā)展而來,其中萎縮性胃炎是胃癌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及時發(fā)現(xiàn)萎縮性胃炎并密切隨訪,必要時加以干預能大大提高早期胃癌的發(fā)現(xiàn)率,顯著降低胃癌的死亡率。胃癌的風險與年齡增長密切相關。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增長,血清胃功能中PGⅠ、PGR 逐漸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許多國內(nèi)流行病學研究資料相似,但G-17 的變化與年齡增長無明顯相關性,這與一些研究結果不相同[7~9]。此外,不同性別的體檢者血清胃功能的差異也不明顯(P>0.05)。
眾所周知,在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上皮內(nèi)瘤變-胃癌這一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胃粘膜上皮細胞均可能檢測到HP 感染。不同國家與地區(qū)、不同人種之間HP 感染均存在差異,我國HP 感染率相對于世界其他國家更高,為40%~90%,平均約59%,這可能與我國的飲食生活習慣(如居住條件、共用餐具等)有關[10]。本次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2018年上半年我中心體檢者HP 感染率為67.52%,顯著高于國內(nèi)平均水平。而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體檢者血清PGⅠ、PGⅡ、G-17 較未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體檢者更高,PGR 更低,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加重感染者的胃部炎性反應,長此以往,胃上皮組織持續(xù)受損,最終引起胃粘膜萎縮、腸上皮化生、胃癌等病變[8,9]。事實上,目前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對血清胃功能及幽門螺桿菌在胃癌中的共同作用進行了相關研究[11,12],血清胃功能與幽門螺桿菌聯(lián)合檢測并結合一些其他指標如EB 病毒的檢測等,有助于對不同胃部疾病進行篩查。此外,我們還比較了血清胃功能檢查與血糖、血脂、血尿酸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無明顯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血清胃功能檢測結合14C 尿素呼氣試驗對胃部疾病篩查具有較大價值,在體檢人群中普及以上兩種檢查有助于及早發(fā)現(xiàn)胃部癌前病變,對胃癌的早診斷、早治療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