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先秦至隋代的臨終文

2019-03-27 07:37
關鍵詞:死者

董 灝

(西北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我國先秦至隋代留下了豐富的文學作品,其中也包括一定數(shù)量的臨終文。所謂臨終文,是指死者在臨終時口頭傳達或書寫的遺訓、遺言、遺囑、遺書、遺令、遺命、遺詔、奏議、臨終絕筆等。周文王《遺戒》是上古三代文中能查閱到的較早的一篇臨終文。這些臨終文風格各異,所表現(xiàn)的內容也較為多樣?,F(xiàn)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為主要資料來源,就所收集到的臨終文的內容和價值意義做一下探討。

一、內容

臨終文內容較為復雜,為了便于理清關系,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殯葬事宜的安排

作者臨終之前,一般對自己的身后事做出具體的安排。先秦至隋代的臨終文之中,對身后事的安排一般包含兩個方面:薄葬和合葬。

1.薄葬

在古人的臨終文中,幾乎不見要求子孫將自己厚葬的遺言,而要求從簡、薄葬的遺訓較為普遍。許多的遺言遺訓反對厚葬,倡導薄葬,告誡子孫自己的的葬禮要從簡舉辦。

三國時吳臣趙咨《遺書敕子胤》,既是對其子的遺言遺訓,也可以看作一篇批判厚葬之風、提倡薄葬的臨終論文。趙咨從黃帝制造棺槨講起,對由儉入奢的喪葬變化進行了詳細論述,批評厚葬之風,肯定薄葬,引經(jīng)據(jù)典,有理有據(jù)。最后告誡后人自己的葬禮要“但欲制坎,令容棺槨,棺歸即葬,平地無土墳,勿卜時日,葬無設奠,勿留墓側,無起封樹”[1]1139,可謂簡單樸素。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而且一般都對自己葬禮的簡易程度做出了具體的要求。如東漢袁閎家族富足興隆,但他在《臨卒敕其子》中告誡道:“勿設殯棺,但著禪衫疏布單衣幅巾,親尸于板床之上,以五百墼為藏?!盵1]874再如東漢李固《臨終敕子孫》:“素棺三寸,幅巾,殯殮于本郡墝埆之地,不得還墓塋,污先公兆域?!盵1]1016三國時期魏濟陰太守沐并要求兒子要薄葬自己,先是作《豫作終制戒子儉葬》,之后作《又戒》告后人:“后亡者不得入藏,不得封樹”,最后《又敕》:“豫掘坎,戒氣絕,令二人舉尸即坎,絕哭泣之聲,止婦女之送,禁吊祭之賓,無設摶治粟米之奠?!盵1]1667再三囑咐,可見沐并從簡而葬意愿的強烈程度。再如魏晉間道士杜夷《遺命》:“吾少不出身,頃雖見羈錄,冠舄之飾,未嘗加體。其角巾素衣,斂以時服。殯葬之事,務從簡儉,亦不須茍取矯異也?!盵1]2819還有南朝梁陳大臣袁泌《臨終戒子蔓華》:“吾于朝廷,素無功績,瞑目之后,斂手足旋葬,無得輒受贈謚?!盵1]4522

魏晉時期佛教盛行,有一些人生前篤信佛教,希望以佛家的禮儀埋葬,也體現(xiàn)了從簡的原則,如上文袁閎要求入殮“著禪衫”。再如南朝史學家姚察《遺命》:

吾家世素士,自有常法。吾意斂以法服,并宜用布,土周于身……吾在梁世,當時年十四,就鐘山明慶寺尚禪師受菩薩戒,自爾深悟苦空,頗知回向矣……吾習蔬菲五十余年,既歷歲時,循而不失。暝目之后,不須立靈,置一小床,每日設清水,六齋日設齋食果菜,任家有無,不須別經(jīng)營也。[1]5296

他在遺言中希望死后穿佛衣粗布下葬,而且不用設靈位,只供奉清水素齋果菜就好。類似的還有北魏裴植《臨終遺令子弟》:“命盡之后,翦落須發(fā),被以法服,以沙門禮葬于嵩高之陰。”[1]4878要求死后剪掉胡須和頭發(fā),穿上出家人的袈裟,按照僧人的禮儀葬在嵩山北面。

甚至上至帝王,也多提倡薄葬。如魏武皇帝曹操,臨終時《遺令》《終令》再三強調不樹不封,從簡而葬。晉明帝司馬紹《遺詔》中則要求:“不幸之日,斂以時服,一遵先度,務從簡約,勞眾崇飾,皆勿為也?!盵1]2020可見上至帝王,下至大臣百姓,薄葬是現(xiàn)存的遺言遺訓中死者的主流意愿。

2.合葬

一些死者則在臨終文中,表達了自己希望與親人團聚,死后葬在一起的愿望。如北魏史學家魏收之父魏子建《疾篤敕子收祚》:

……吾生年契闊,前后三娶,合葬之事,抑又非古。且汝二母先在舊塋,墳地久固,已有定別。唯汝次母墓在外耳,可遷入兆域,依班而定,行于吾墓之后。如此足矣,不須附合。

當順吾心,勿令吾有遺恨。[1]4879其在遺言中表達了希望自己與親人團聚的真摯感情,希望兒子能將自己第二位夫人的墳墓遷到自己墓旁,泉下久伴。

再如南朝宋孝懿皇后蕭文壽《遺令》:“孝皇背世五十余年,古不祔葬。且漢世帝后,陵皆異處。今可于塋域之內,別為一壙。孝皇陵墳本用素門之禮,與王者制度,奢儉不同。婦人禮有所從,可一遵往式?!盵1]3320她提出漢代皇帝、皇后的陵墓都不同在一處,而且古代沒有把后死者與先死者合葬的,因此可以在墓地內另修一墓穴。人們遵從了蕭太后的遺愿,另開墓穴,將她與先皇劉翹的陵墓興寧陵合為一墓。還有蘭陵公主阿五,是隋文帝楊堅第五女。隋煬帝將其夫柳述流放,并逼其改嫁,她寧死不從,憂憤而終。其作《臨終上煬帝表》:“昔共姜自誓,著美前詩,鄎媯不言,傳芳往誥。妾雖負罪,竊慕古人。生既不得從夫,死乞葬于柳氏。”[1]5409希望與夫合葬,卻使煬帝愈怒,甚為可惜。

當然,也有極少數(shù)不希望合葬的情況。如東漢袁安《臨終遺令》:“備位宰相,當陪山陵,不得歸骨舊葬。若母先在祖考墳壟,若鬼神有知,當留供養(yǎng)也。其無知,不煩徙也?!盵1]874他認為自己身居宰相要位,應該埋葬在山陵之中,于是囑咐子孫,不需要麻煩地把他們母親的墳墓遷來和自己葬在一起。還有東漢張霸在外將逝,則表示順其自然,不必歸葬,《遺敕諸子》曰:“昔延州使齊,子死嬴、博,因坎路側,遂以葬焉。今蜀道阻遠,不宜歸塋,可止此葬,足藏齒發(fā)而已……”[1]978他的兒子們也遵照其命,將他葬在了河南梁縣,并在那里安了家。這體現(xiàn)了死者參悟生死、順其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對于已逝者,能與之合葬最好,若不能合葬也不強求,這也是從簡而葬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

除夫妻合葬,較為特殊的一例是嬴高的殉葬情況。秦公子高為保他一族,犧牲自己,請命為始皇殉葬,其臨終作《上書請從死》:

先帝無恙時,臣入則賜食,出則乘輿。御

府之衣,臣得賜之;中廄之寶馬,臣得賜之。

臣當從死而不能,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

不忠者無名以立于世,臣請從死,愿葬酈山之足,唯上幸哀憐之。[1]185

(二)勸勉教導

臨終文常常包含著死者人生智慧,體現(xiàn)了對后人的諄諄教誨。如西漢學官歐陽地馀對子孫的遺訓:“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以自成?!盵1]438這條遺訓就告誡子孫在自己死后不要接受官府的獎贈,勸勉他們要自食其力,不要辱沒了先人廉潔奉公的名聲,體現(xiàn)了文人的傲骨。再如漢名將祭肜在《臨終敕其子逢參等》中也表示:“吾奉使不稱,微功不立,身死慚恨,義不可以受賞賜。汝等赍兵馬詣邊,乞效死前行,以副吾心?!盵1]853告誡子孫不要接受賞賜,而是要繼續(xù)守邊戍疆,不可懈怠。

在臨終文中,作者又常以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人生閱歷,給后代以深刻的啟迪。如三國時蜀國向朗《遺言戒子》,就指出了“和”的重要性,教導兒子要以和為貴 ,經(jīng)營好家庭:

《傳》稱師克在和不在眾,此言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國之小子耳,而早喪所天,為二兄所誘養(yǎng),使其性行不隨祿利以墮。今但貧耳。貧非人患,惟和為貴。汝其勉之![1]1836

尹賞是西漢時期有名的酷吏,以刑罰嚴明而著稱,在死時就告誡自己的子孫:“丈夫為吏,正坐殘賊免,追思其功效,則復進用矣。一坐軟弱不勝任免,終身廢棄,無有赦時,其羞辱甚於貪污坐臧,慎毋然!”[1]553尹賞在任上常用酷刑,頗引爭議,但他堅持己見,每一任上都用嚴苛的法律來管理地方,收到了良好的治安效果。這條遺訓不只是對子孫為官之道的教導,也是對自己宦海生涯的總結。他的四個兒子也都官至郡守,以善于治理名著于世。

有的教導更是如錦囊妙計一般,能對自己死后的形勢做出準確的預測,為自己的子孫指出一條逢兇化吉的道路。如孫叔敖《將死戒其子》:“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砷L有者,其唯此也?!盵1]99孫叔敖能夠認識到好的土地會引來強國的垂涎,不好的土地反而能長久擁有。后來孫叔敖死后,事情果然如他所料,楚莊王要用較好的土地來獎賞他的后代,而他的后人也遵從其遺訓,選擇了較差的土地,并且在封地上平安地生活。

也有一些臨終文是寫給朋友的。如上文提到的李固,身死之前在獄中寫信給朋友胡廣趙戒,從中可以窺見李固正直剛毅的品格:“固受國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顧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圖一朝梁氏迷謬,公等曲從,以吉為兇,成事為敗乎?漢家衰微,從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祿,顛而不扶,傾覆大事,后之良史,豈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主得矣,夫復何言!”[1]1016此時梁冀權傾朝野,囂張跋扈,左右皇帝立廢。李固告誡朋友不要屈從梁氏,要盡忠守節(jié),匡扶漢室。而看了李固的臨終遺文,胡廣、趙戒二人都感到悲痛慚愧,長嘆流涕。

除此之外,還有妻子寫給丈夫的臨終文。東吳孫仲奇妹,就有一篇《臨亡書》,表達了對夫君的勸導與祝福:“鏡與粉盆與郎,香簽與若,欲其行身如明鏡,純如粉,譽如香?!盵1]1922“孫仲奇妹”其人已不可考,但此篇臨終文卻情感真摯,令人落淚。其中比喻更是貼切奇妙,鏡子、粉盆、香簽,都是女子的尋常之物,卻能用來比喻人的美好德行。主人公臨亡之時,希望自己的夫君有這些美好的品德,既表達了對夫君的濃烈愛意,也透露著一股不舍與眷戀,希望他能將自己的隨身物品帶在身邊,不要在自己死后忘掉自己。此文思想內容與藝術性俱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作品。

(三)作者自我感情的抒發(fā)與表達

相較于臨終詩,臨終文中的述志傳情的內容比較少見,但也有一定的數(shù)量,主要表現(xiàn)為作者自我感情的抒發(fā)和家國觀念的表達兩方面。

1.死者感情的自我抒發(fā)

古人的臨終文,包含了對自己志向的抒發(fā)和對自身命運的感慨。如東漢周磐棄官還鄉(xiāng),講學授徒,七十三而終,其臨死前《令二子》要求:“編二尺四寸簡,寫《堯典》一篇,并刀筆各一,以置棺前,示不忘圣道。”[1]1017囑托后人要將《堯典》抄寫在竹簡上,和刀筆一起放在棺前,以表達自己的志趣。

南齊崔慰祖是著名藏書家,《臨卒與從弟緯書》囑托道:“常欲更注遷、固二史,采《史》、《漢》所漏二百余事,在廚簏,可檢寫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寫數(shù)本,付護軍諸從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劉祥、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業(yè)也?!盵1]3868其在臨終遺文之中,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著述,希望能夠讓人認可,傳之后世,立言不朽。

壯志未酬是臨終文中常常抒發(fā)的感情。東漢趙岐臨終之前有書《遺令敕兄子》:“大丈夫生世,遁無箕山之操,仕無伊、呂之勛,天不我與,復何言哉!可立一員石于吾墓前,刻之曰:漢有逸人,姓趙名嘉。有志無時,命也奈何!”[1]1113“嘉”為趙歧原名。這篇遺言也是作者感嘆自身生不逢時、時運不濟的情感抒發(fā)。

古人臨終文中的述志言語,常常和薄葬的要求結合在一起,而且一般都有一個固定模式,即先追嘆自身功業(yè)未成,壯志難酬,再提出薄葬的要求,并規(guī)定薄葬的具體細節(jié)。例如上文趙岐《遺令敕兄子》之后又有《臨終敕其子》,囑托道:“我死之日,墓中聚沙為床,布簟白衣,散發(fā)其上,覆以單被,即日便下,下訖便掩。”[1]1113再如東漢安鄉(xiāng)侯朱寵《遺令》:“吾本寒賤諸生,才非周干,橫受朝恩,位過其任,不能竭身報國,負債深重”,對自己生前進行了評價和總結,然后提出薄葬要求:“身沒之后,百僚所賻贈,一無所受。素棺殯斂,疏布單衣,無設紱冕。斂畢,便以所有牛車,夜載喪還鄉(xiāng)里。勿告群僚,以密靜為務?!盵1]1073相似的情況還有他的學生張奐的臨終文《遺命諸子》:“吾前后仕進,十要銀艾,不能和光同塵,為讒邪所忌。通塞,命也;始終,常也。但地底冥冥,長無曉期,而復纏以纊綿,牢以釘密,為不喜耳。幸有前窀,朝殞夕下,措尸靈床,幅巾而已。”[1]1124張奐文武皆擅,是東漢著名的學者和武將,他在遺言中也是先顯示自己在仕途中不肯同流合污、堅持本心的氣節(jié),緊接著表達了死后愿順其自然、素衣薄葬的愿望。再如東漢范冉《遺令敕子》:“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濟時,死何忍自同于世”,感嘆自己的壯志未酬,然后提出自己的喪葬要“氣絕便斂,斂以時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斂畢便穿,穿畢便埋……”[1]1156當然,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這種自我評價也往往含有一些自謙的意味,而且這種薄葬從簡的要求,也有一股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氣節(jié)貫穿其中。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感情的抒發(fā)。如南朝垣襲祖《臨死與從弟榮祖書》:“弟嘗勸我危行言遜,今果敗矣”。[1]3516就表達了自己的悔恨之情。而《顧愷之傳》載沛郡的唐賜得病,吐出十余枚蟲子,臨死時對妻子張氏說:“死后刳腹出病”,而他死后“張手自破視,五臟悉靡碎?!盵1]3615顯示了古時毒蟲肆虐,而且醫(yī)療條件不發(fā)達,人們受病痛折磨的痛苦。

2.家國觀念的表達

作為臣子,臨終之時,也常常心系君王,上書表達自己的感情。晉時劉裕北伐后,京城受叛軍威脅,孟昶建議晉安帝過江北避亂,沒有得到采納,他上書請罪,作《臨死上表》:“臣裕北討,眾并不同。惟臣贊裕行計,致使強賊乘間,社稷危逼,臣之罪也。今謹引咎,以謝天下。”[1]3036認為是自己使朝廷陷入危難之中,之后仰藥自殺,十分壯烈。

南朝齊武帝皇子蕭子響,生性莽撞,在其封地訓練軍隊,與朝廷做對,犯了反叛大罪。在死之前給父親一封《臨死啟》:“劉寅等入齋檢杖,具如前啟。臣罪既山海,分甘斧鉞。奉敕遣胡諧之、茹法亮賜重勞,其等至,竟無宣旨,便建旗入津,對城南岸筑城守。臣累遣書信喚茹法亮渡,乞白服相見,其永不肯,群小懼怖,遂致攻戰(zhàn),此臣之罪也。臣此月二十五日束身投軍,希還天闕,停宅一月,臣自取盡,可使齊代無殺子之譏,臣免逆父之謗。既不遂心,今便命盡,臨啟哽塞,知復何陳?!盵1]3747信中對自己的反叛行為做了解釋,認為其中也有劉寅等人緊逼的原因在里面的,并表達了自己的悲傷和后悔,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臨終文。

對于自己死后國家如何治理,也是死者在臨終文中關注的方面。北魏的王睿,重病之時,自覺“今所病遂篤,慮必不起”,作《疾篤上疏》,在表明心跡的同時,更是提出了治世經(jīng)國的方略:

臣聞為治之要,其略有五:一者慎刑罰,二者任賢能,三者親忠信,四者遠讒佞,五者行黜陟。夫刑罰明則奸宄息,賢能用則功績著,親忠信則視聽審,遠讒佞則疑間絕,黜陟行則貪叨改。是以欽恤惟刑,載在《唐典》,知人則哲,惟帝所難。《周書》垂好德之文,漢史列防奸之論,考省幽明,先王大典。又八表既廣,遠近事殊,撫荒裔宜待之以寬信,綏華甸宜惠之以明簡。哀恤孤獨,賑施困窮,錄功舊,赦小罪,輕徭役,薄賦斂,修福業(yè),禁淫祀。愿聽政余暇,賜垂覽察。使子囊之誠,重申于當世;將墜之志,獲用于明時。[1]4790

像這樣的上表還有沈約《臨終遺表》,梁明帝蕭巋《臨終上隋文帝表》,南齊庾杲之《臨終上表》,北魏張彝《臨終口占上啟》等,甚至連南梁高僧釋明徹都有《將卒上武帝表告辭》,不能免俗。

作為一國之君,皇帝在臨終之際的詔書遺令體現(xiàn)了家國一體的特點。司馬紹在臨終文中除了表示要薄葬之外,還強調:“凡此公卿,時之望也。敬聽顧命,任托付之重,同心斷金,以謀王室。諸方岳征鎮(zhèn),刺史將守,皆朕捍城,推轂于外,雖事有內外,其致一也?!盵1]2020希望諸大臣能齊心力保社稷。對于君主帝王來說,其臨終文既是遺言遺訓,也是一種政令。

還有一些寫給朋友的臨終文,也體現(xiàn)著家國觀念。如東晉將領應詹臨終之時寫給好友陶侃的《疾篤與陶侃書》:“每憶密計,自沔入湘,頡頏繾綣,齊好斷金。子南我東,忽然一紀,其間事故,何所不有。足下建功嶠南,旋鎮(zhèn)舊楚。吾承乏幸會,來忝此州,圖與足下進共竭節(jié)本朝,報恩幼主,退以申尋平生,纏綿舊好。豈悟時不我與,長即幽冥,永言莫從,能不慨悵!今神州未夷,四方多難,足下年德并隆,功名俱盛,宜務建洪范,雖休勿休,至公至平,至謙至順,即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足下察吾此誠?!盵1]2222他臨終之際對國家仍念念不忘,憂慮當時東晉王朝的“神州未夷,四方多難”,希望陶侃能“竭節(jié)本朝,報恩幼主”,務必以國事為重。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拳拳報國之心,今人肅然起敬猶令尤其。

二、臨終文所體現(xiàn)的價值

(一)反映了超脫的生死觀念

先秦至隋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仍。南朝范縝《神滅論》認為:“或問予云:神滅,何以知其滅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盵1]4209可見對于生死,當時的人一般都有著超脫的認識。臨終文中,作者多認為死亡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三國吳臣趙咨在《遺書敕子胤》中指出:“夫亡者,元氣去體,貞魂游散,反素復始,歸于無端。既已消仆,還合糞土。土為棄物,豈有性情,而欲制其厚薄,調其燥濕邪?”[1]1139北魏魏子建《疾篤敕子收祚》認為:“死生大分,含氣所同,世有厚葬,吾平生不取?!盵1]4879因而順其自然,從簡而葬,成為許多死者的臨終囑托。

儒家不言鬼神,老莊和佛釋對人們的生死觀念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上文已經(jīng)列舉了佛教徒在臨終文中要求薄葬的例子。至于道家思想,則講究自然無為,體現(xiàn)在臨終文中,則是對待死亡的豁達態(tài)度。如陶弘景《遺令》:“既沒不須沐浴,不須施床,止兩重席于地,因所著舊衣,上加生祴裙及臂衣襪冠法服,左肘錄鈴,右肘藥鈴?!盵1]4225

古代并非沒有厚葬,如酈道元記載秦始皇開挖山川作為自己的陵墓,“斬山鑿石,下錮三泉,以銅為槨,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勢”[2]。就是厚葬的典型代表。上行下效,即使并不富裕的家庭,也常不惜賣去家產(chǎn)置辦葬禮,因而“葬死殫家,遣女滿車。富者欲過,貧者欲及。富者空減,貧者稱貸”[3]。厚葬之風存在于當時的社會生活之中,但厚葬的遺愿又絕少記錄于臨終文中。人們推崇薄葬,除了出于防止盜墓,但導節(jié)儉的目的,也是受到社會環(huán)境和佛志思想的影響,因而對待死亡有著比較坦然和超脫的態(tài)度。

(二)反映了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

中國人講究含蓄,因而臨終文中,飽含深情,卻又有所節(jié)制。作者在文中多自我反思與總結,而且貶多褒少。在動蕩的年代很少有為自己一生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多是感嘆命途多舛,反思自己一事無成,體現(xiàn)著士大夫“吾日三省吾身”的做人準則。許多臨終文雖然提出薄葬,但又事無巨細,對薄葬的等級、入葬時間、具體做法、棺槨樣式、封土植樹、發(fā)喪上貢等都有具體規(guī)定,貫穿著禮樂制度在其中。魏子建《疾篤敕子收祚》要求將第二任妻子墓遷來與自己合葬,但要“依班而定,行于吾墓之后”。孝懿皇后蕭文壽和蘭陵公主在臨終文中都要求與自己的丈夫合葬,既是美好愛情的表現(xiàn),也是古人嫁夫隨夫的傳統(tǒng)觀念的反映,體現(xiàn)著古人的禮樂觀念。

曹丕《與王朗書》:“人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惟立德?lián)P名,可以不朽。”[1]1467因而古人關注現(xiàn)世,臨終文的作者在文中上憂君主,心系家國,臨終之時上表上奏;下戒子孫,不忘對后代的諄諄教導。動蕩的社會使得憂患意識深深根植在文人心中,死者在臨終文中,多體現(xiàn)出為后代的謀劃與考量,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與掛念。例如南朝蕭子響寫給齊武帝的《臨死啟》既是家書也是上奏。古時家國一體,這些臨終文不只是對君主盡忠的體現(xiàn),也是對國家熱愛的表達。在臨終文中,很少涉及到財產(chǎn)分割、家產(chǎn)繼承等實際問題,而比較專注于對后世的教誨與勸誡,對君主的忠誠與盡節(jié)等方面的表達。如傳授后代處事思想、為官之道、自保法門;勉勵后代修身養(yǎng)性、勤儉節(jié)約、肩負天下,這無一不是儒家傳統(tǒng)觀念的展現(xiàn)。

(三)體現(xiàn)了真摯感人的情感力量

《文心雕龍·情采》說:“故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4]可見真情實感是文章的基礎。從先秦到隋代,文學上出現(xiàn)過鋪張揚厲的漢賦和南北朝柔糜的詩風,但臨終文始終保持了相對固定的質樸特色,常以平鋪直敘為主,多描述和議論,少比喻等修辭,語言樸素感人。死者對待國家,真情切切;對待后代,關懷備至;對待朋友,殷殷相告。臨終文往往是人在生命臨終之時的真實情感的流露,以情動人是臨終文的一大藝術特色。

不過,臨終文的作者似乎難免要顧及到綱常禮教、長幼尊卑,因而幾乎難覓寫給自己摯愛的臨終文。先秦至隋代的臨終文作者多為男性,他們臨卒之際上奏君王,下戒子孫,但是相較數(shù)量上來說,寫給妻子的臨終文就太少了,更遑論妻子寫給丈夫的臨終文,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缺憾。因而如東吳孫仲奇妹《臨亡書》等就顯得格外珍貴。其文感情奔放,沒有絲毫客套造作的言語,并且又彰顯了才華,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相比之下,臨終奏啟之類則不免落了下風。

結語

總之,臨終文的內容較為繁復,小至家庭瑣事,大至國家天下,無所不包,而臨終文的作者和接受者的身份關系不同,內容也常常有差別。上文所引的臨終文,多顯示出了死者對子孫后代的關懷,對家國的眷戀,對自身的反思與總結等方面。臨終文的文體也多種多樣,有死者的遺言遺書,有奏表詔令,有的只是死者的只言片語而見諸后世史家筆端。其中體現(xiàn)的思想也是包羅萬象,有節(jié)儉薄葬的思想,忠君愛國的思想,有道家的生死超脫的精神等等?!叭酥畬⑺溃溲砸采啤?,臨終文中所表達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感情,是死者生前人生智慧的總結,使人讀之受到啟發(fā)和思考。臨終文不但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而且對當代人的為人處世等方面,也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1]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酈道元.水經(jīng)注校證:卷十九·渭水[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461.

[3]桓寬.鹽鐵論[M].王利器,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337.

[4]劉勰.文心雕龍[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538.

[5]黃瑩.生的極限與超越——先秦至宋代臨終詩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6]王仁磊.魏晉南北朝遺訓初探[J].北方論叢, 2018(1):98-102.

猜你喜歡
死者
ORGANIZED GIVING
潦草的遺書
是自殺還是他殺
“握手”曾是喪葬禮俗
線索
走近“死者之臉”
李昌鈺:替死者講話
回不去的房間
登風山記
與死者的遺體告別
鄢陵县| 大厂| 古交市| 乌拉特后旗| 连云港市| 五家渠市| 沂南县| 晋州市| 长丰县| 平舆县| 柯坪县| 修武县| 郸城县| 南昌县| 鹿邑县| 宁海县| 长春市| 新蔡县| 龙山县| 荆门市| 白水县| 黄平县| 莱西市| 衡水市| 南充市| 焦作市| 临汾市| 聂拉木县| 上杭县| 邮箱| 佛山市| 墨竹工卡县| 社旗县| 河北省| 宜春市| 渭南市| 伊吾县| 石河子市| 华亭县| 青河县|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