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朱文科 編輯 | 王芳麗
東江口 攝影/ 谷桂生
清清耒水,若碧綠飄帶,流淌在湘南大地。
有河必有渡口。耒水由南往北一路逶迤,仔細(xì)探尋,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古渡口。我查找了耒水流經(jīng)的桂東、汝城、資興、郴縣、永興、耒陽、衡南等縣市的地方志,發(fā)現(xiàn)耒水流域的渡口有120個左右。這些靜止的音符,早已湮沒于歷史厚重的塵埃中,昔日的風(fēng)光不再,只有那些厚重的故事,留給今人無盡的追憶。
一
后來易口渡一度停擺。到清朝乾隆年間,當(dāng)?shù)厝顺x渡,伍、謝、周、劉、譚、徐、李七個姓氏家族,紛紛捐租,多則一百四十余石,少則三石,又捐銅錢三千串,鋪屋十一間,船三艘,雇船夫六人,在此擺渡。易口渡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是戰(zhàn)略要地,新中國成立初期還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到六七十年代,隨著耒陽大橋、耒水大橋等數(shù)座大橋的建成通車,易口渡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作為古耒陽八景之一的“易口漁家”,仍然是人們泛舟游覽的勝地。在易口渡邊,遺留渡口碼頭的平土坡、渡石臺階,還有座古亭,正中一塊亭石上,刻有“易口美渡”字樣,據(jù)傳已有百年的歷史,故又稱“百年美渡”。
我多次去過耒陽永濟鎮(zhèn)的百里渡。百里渡,因距衡陽水路約百里而得名。百里渡是唯一居民姓氏單一的老街道,居民幾乎全部姓伍。古街長約兩百米,寬五米,用麻石砌成的,有五百余年歷史。渡口上的古街和石鼓,見證了曾經(jīng)的繁華。臨街房屋清一色的清磚瓦頂,木板木門木窗,斑駁的墻面,破敗不堪。
百里渡曾是耒陽北鄉(xiāng)共產(chǎn)黨人革命活動的中心地。1928年湘南起義中,國民黨反動民團包圍了在百里渡秘密開會的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逮捕了五十余人,只有少數(shù)革命群眾乘坐渡船安全脫險。革命志士鐵骨錚錚,被捕者無一叛變,全部在渡口被集體屠殺。先烈的熱血,染紅了半邊耒水。
乘舟進入永興便江,來到白頭獅,就會看到峻峭石壁處,赫然矗立一座飛檐畫棟的寺廟,氣勢恢宏壯觀。這就是湘南名勝古剎觀音巖。從觀音巖往下十里,就是古渡西河口,古稱森口客舟。相傳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派心腹將領(lǐng)安國侯王陵、洚侯周勃和舞陽侯樊噲,從長江進入湘江,再到耒水,經(jīng)耒陽到永興西河口,憑吊被項羽殺害的義帝,并送義帝的遺骸到郴州安葬。后人為紀(jì)念漢王與三候之功,便在森口興建了寺廟。此事司馬遷的《史記》和《永興縣志》均有記載。千余年來,每年重陽節(jié)期間,人們都會舉行隆重的廟會,以弘揚“三侯”的忠孝禮義信等優(yōu)秀品格。
耒陽東南角八十里外的陶洲渡邊,有一排楊柳孤零零在晚風(fēng)中顫抖。站在楊柳下,看到的是一片蒼茫的湖面。耒水在這里變得遼闊,江水平靜如鏡,波光粼粼,宛如熔化了的玻璃,群群白鷺和淺灰色的野鴨子,在湖邊悠閑游蕩。湖的對岸是十萬畝蔡倫竹海,山風(fēng)吹拂,竹子宛若波濤起伏,卻看不到一條渡船。陶洲街在歷史上也有過一段繁華,商貿(mào)交易很是熱鬧,可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今也變得冷清了。
郴州烈士紀(jì)念塔晨曦 攝影/ 陳昕昀
二
古渡口不僅風(fēng)景優(yōu)美,而且孕育出一個個由此而興的古街、古鎮(zhèn)、古圩場。
大河灘渡,位于耒陽與永興兩縣交界處,是耒水進入耒陽境內(nèi)的首個渡口。據(jù)《耒陽縣志》載:大河灘渡口在唐朝就已形成集市。到清光緒十二年(1886),有二三十家店鋪,南來北往的客船、貨船穿流不息,來自長沙、漢口、衡陽及永興、資興、郴州的客賈,常常聚集于此。有聯(lián)云:“耒水源界,奔衡口湘江,匯南來北往商賈,繁榮千年古街;大河灘渡,通蔡倫竹海,聚東坪西嶺舟客,服務(wù)四方游人?!?/p>
大河灘每日都有水上旅客來往。上市以土紙、紙漿、木材、豆類為主,輸出以木材、楠竹及漢白玉雕刻的門、窗、柱、欄、匾、獅為主。土紙最為行銷。清光緒《耒陽縣鄉(xiāng)土志》載:“土紙在本境銷行每歲約三千余擔(dān),陸運出境至漣洲、郴州、桂陽州、坪石等處銷行,每歲七千余擔(dān);水運出境至衡州、湘潭、長沙、漢口等處銷行,每歲一萬余擔(dān)?!?/p>
1.1 資料來源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佳木斯大學(xué)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80例NRDS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兒依照入組時間編號,并采用隨機信封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兒性別、胎齡、體質(zhì)量、病情、分娩方式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民國33年(1944),日軍發(fā)動豫湘桂戰(zhàn)役,衡陽淪陷,一些大商戶紛紛來大河灘避難,市場一度繁榮昌盛。這里仍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商店鋪宇以磚瓦土木結(jié)構(gòu)為主,整齊寬敞。在河面街檐之間,有條兩米多寬的青石板街道,
步入其間,猶如走入時空隧道。村口有處奇泉,泉水自地下往上噴出,水柱最高高度為25米,噴嘴口直徑21毫米,清涼微甜、口感獨特,屬重碳酸鈣型水,可以直接飲用。水量很大,長久不衰。
上圖:觀音巖之香客 攝影/ 谷桂生
下圖:洞穴人家 攝影/ 谷桂生
由大河灘北行約三十里許,便是淝江口。淝江蜿蜒流來,在這里注入耒水,江水交匯,形成一灘洲——江心洲,與泗門洲隔洲相望。相傳漢文帝時期,這里曾是桂陽郡郡治所在地?!端?jīng)注》的記載提供了佐證:“耒陽舊縣也,蓋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東傍耒水,水東淝南,有郡故城?!睔v史上,淝江口桅桿似竹,商賈云集,形成了淝江鎮(zhèn)。鼎盛時期,沿江兩岸商鋪,從淝江口延伸到淝江橋,縱橫數(shù)里。泛舟而上,兩岸青山翠綠,風(fēng)景秀麗,田園風(fēng)光美不勝收。南岸有石塊筑的長堤,磚堤護欄,憑水而起,臨江而立,恰似水中長城。江堤上每隔十米設(shè)有垛口,砌有碼頭及平臺臺階,伸入水中,供泊舟之用。
我去過三次淝江口,每次去的感受都不一樣。走在一段麻石街上,依稀可見一些老屋、木門、木格兒窗,斑駁墻壁上還留有舊商鋪名號。民國銀行家資耀華曾在淝江書院啟蒙,他在《凡人小事八十年》回憶:“我上學(xué)以后,常有朋友寫信來。這里附近不但沒有郵局,也沒有郵遞員,沖里只有一個郵政代辦所,系由一個小雜貨店代管。這個小店隔一兩天要到淝江鎮(zhèn)去購貨,順便把淝江鎮(zhèn)郵局信件帶回。因此,我常下山去看看有沒有信件。有時一天要下山好幾次。日久天長,我就鍛煉出了走山路如履平地的本領(lǐng)?!比缃?,曾經(jīng)熱鬧繁華的古鎮(zhèn),只有街中幾棵古樟樹,還在忠實地守候這片寧靜的土地。
耒陽黃市鎮(zhèn)有個清水鋪村,有古渡口,有古石板街。據(jù)說過去黃市鎮(zhèn)一帶耒水流域有“三個半口岸”之說,三個口岸指的是大河灘、上堡古街、黃泥崗,另外半個就是清水鋪。清光緒《耒陽縣志》記載:“清水鋪,縣南五十里?!蔽叶啻文矫鴣?,采訪過幾位留守老人。老人們介紹,清水鋪這個古村落,鼎盛時期有近三百住戶、一千多人。宋朝詩人郭印有詩贊美清水鋪:“飛泉濺石落寒巖,更喜朝來一雨添。疑是玉姝離洞戶,故垂千尺水晶簾?!鼻逅伳吓R耒水,北坐高山,溪泉瀑布飛流而下,故得名。不知是因為水質(zhì)好還是制作方法別致,清水鋪的“豆腐”和“胡子酒”遠(yuǎn)近聞名。
清水鋪山峰連綿,楠竹成海。耒陽河水流經(jīng)這里,形成一個寬闊的地帶,適宜泊船。清水鋪商業(yè)街,從南到北,約有三里之長,有上街、中街、下街之分。最繁華的時候,臨街每戶都是商鋪,中草藥店、雜貨店、布匹店、胡子酒鋪、豆腐作坊、榨粉店、茶館酒肆、鹽鋪……隨著時代的變遷,清水鋪已經(jīng)退出歷史的舞臺。青石板路上銅錢紋飾的麻石下水口,在歷經(jīng)風(fēng)霜以后依然清晰;搗碎藥材的石臼安然立于破敗的店鋪前;而那童叟無欺復(fù)稱之物——石斗,沉默在雜草里,似乎在向世人不停地訴說自己當(dāng)年的鐵面無私。
左圖:郴州舊住宅房 攝影/ 陳昕昀
由大河灘沿耒水溯源南下,進入永興縣境塘門口鎮(zhèn)。這一段耒水,稱之為便江,有兩條支流注入——西河和塘市河。有年夏季,我隨同七八位文友到此參觀。塘門口鎮(zhèn)內(nèi)有多處古渡口,曾經(jīng)商鋪林立、物流發(fā)達,現(xiàn)在是永興縣的工業(yè)大鎮(zhèn),金銀冶煉之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曹書記熱情帶我們參觀三侯祠。三侯祠氣勢恢弘,青磚碧瓦,琉璃飛檐,古色古香,蔚為壯觀。
耒水還有個渡口不知何故,沒有收錄入清光緒《耒陽縣志》。這就是新市街。新市街古稱新城市,距耒城六十里。南北朝時,新市街三度為新城縣治所。到清末,歷時1400余年,新市街歷來為水運碼頭,商貿(mào)重鎮(zhèn),曾有過“九街十三巷”的記載?!缎煜伎陀斡洝份d:“小舟再前即止于新城市,新城去衡州陸路尚百里,水路尚二百余里,適有煤舟從后至,遂移入其中而炊焉。又六十里,午至新城市,在江之北,圜堵甚盛,亦此中大市也,為耒陽、衡陽分界?!?/p>
清末至民國初期,耒水支流敖河、淝江駛來的船只,多在新市街停泊。到了夜晚,站在渡口碼頭,但見兩三百船只,艘艘相連,燈火通明。來自四周各地的茶油、糧食、木材、煤炭、豆類,皆以此地為集散口岸。新市街至今還保存著一條古老石板街,名叫“半邊街”。此處是湘南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站在耒水邊眺望新市古街,沿岸吊腳樓、古碼頭、古渡口仍然可辨。
右圖:清水鋪老街 攝影/ 曾啟武
三
舊郴縣的棲鳳河,古稱桂水,源于郴州城西南高山仰天湖,折流經(jīng)桂陽縣東、郴縣西北入耒水?!稄V輿圖》載,“桂水在郴州城西南”,桂水河畔有個棲鳳渡,在湘南地區(qū)大名鼎鼎。郴州盛產(chǎn)梧桐樹,不但南塔嶺等滿山梧桐樹,桐梓坪專榨桐油,連城外桂水渡驛站庭院也長著梧桐。相傳梧桐為鳥中之王鳳凰愛棲息之木,故被古人視作高貴之樹。北宋《郴州圖經(jīng)》記“有威鳳降于庭隅”,“常有威鳳降于寒梧也”。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鳳雛”之稱的龐統(tǒng)曾路過桂水渡口,并在此留宿一晚。當(dāng)?shù)厝藶榧o(jì)念龐統(tǒng),將此處取名為“棲鳳渡”。北宋朝散大夫阮閱任郴州知州,曾作《棲鳳驛》詩:“鳳出明時欲覓輝,棲桐食竹屢來儀??丈礁F谷無丹穴,肯伴鴟鸮共一枝。”通過棲鳳渡往返的商人、文人、游客,都愛吃棲鳳渡的魚粉。久而久之,棲鳳渡魚粉暴得大名,成了“郴菜源流”的珍品。
自棲鳳渡往南,經(jīng)過街洞,便是許家洞。郴江一路蜿蜒,穿越崇山峻嶺,在這里忽然舒展開來,江面漸漸寬闊,便于停舟泊船,于是這里就有了渡口,也成了南來北往的貨物集散地和中轉(zhuǎn)站。郴江自此北下耒水、南轉(zhuǎn)東江,是名符其實的黃金水道。
地處東江湖腹地的滁口鎮(zhèn),是資興市的南大門,北連白廊,東接龍溪,西連清江,南與宜章縣瑤崗仙鎮(zhèn)相依。這里空氣清新,天空湛藍如洗,有天然氧吧之稱。東江沒有筑大壩前,歷史上這里也有個古渡口?!办F鎖瑤嶺,浪拍滁渡,遙望松濤漢塘處。葫蘆頂上無葫蘆,唯有清街兩橫豎。寄語衙府,思游尋故,犀牛洞中神仙駐。紅星貴妃千年笑,吸賓引客應(yīng)無數(shù)?!边@首詞寫的就是滁口古渡。
耒水滔滔,奔騰不息。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渡口,已成遠(yuǎn)去的繁華。多少乘舟遠(yuǎn)行的游子,浪跡在海角天涯,再也沒有歸來。那小舟,那艄公,都消失于歷史長河。只有古渡口的楊柳仍然在風(fēng)雨中的飄泊,唱著老艄公滄桑的歌謠,吟詠著古詩人們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