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在2018年11期雜志《人生中的第一次月考》中,我們曾經(jīng)聊過,如何應對考前、考中焦慮。如今,眼看著快過年了,本以為可以過幾天快樂無憂的日子,吃好睡好喝好玩好,沒想到,考試這個小家伙兒拖著尾巴,硬賴著不走,礙手礙腳,帶給我們諸多煩惱。
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過年參加家庭聚會,都得做好心理準備。你可能會因被逼問成績而煩躁,因不被理解而委屈,因被調侃而憤怒,也可能因沒有被罵而內(nèi)疚,因不如別人而自卑……如果恰好你期末考砸了,該怎樣應對這些負面情緒,才能快快樂樂過好年呢?
本期,國家心理咨詢師丹丹老師,將為你展現(xiàn)四種考砸后的不同情境,陪你一起面對上述問題。哪怕考砸連連,照樣開心過年。
考砸了不挨罵反而很難過
又是期末,又考砸了,不同的是,回到家后,爸媽并沒有罵我,反而溫柔地安慰我,陪著我一起分析問題。他們鼓勵我,別因為一次考砸就氣餒,還幫我找出自己的弱項,說,只要攻破這些弱項,下次一定會有進展。說真的,全程真是毛骨悚然,要是在以前,他們早把我罵個狗血淋頭了。驚訝之余,我也很自責、內(nèi)疚,覺得對不起父母為我辛勤的付出。面對他們的包容,我真是太過意不去了。
丹丹:其實,咱們都能很敏感地覺察到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而且都本能地想要去達到他們的期望。如果符合他們的期望,就會感到開心,反之就會很沮喪。
沮喪的同時,又有一些無法言明的喜悅—一通常我們考砸了,挨了罵,應該是要難過才合理吧?可一面挨著罵,一面叉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高期待,心里飄過一絲絲欣慰,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應該可以變得更好;可是,一旦父母扭轉態(tài)度,變得溫和起來,頭頂反而聚集起一片憂愁的云——營媽是不是覺得我沒救了,懶得管我了,認為我這輩子就這樣了?
爸媽,你們可以罵我,但不能看不起我呀!
自卑感實在目不忍視
最慘的不是我考得差,而是當我考砸的時候,遇見了鄰居家比我考得好的孩子。他字里行間都在炫耀自己考得有多好,在班級里排第幾名,對我郁郁寡歡的臉視若無睹。更氣人的是,我的父母竟然還在一旁落井下石地數(shù)落我。在外人面前,父母居然一點面子也不給我留。一時之間,羞愧、憤怒通通向我襲來??缮鷼膺^后,我又覺得挺自卑的——
難道我真的不如鄰居家的孩子嗎?
丹丹:自卑感是壞事嗎?專門研究“自卑”的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并不認同。
每個人都有可能自卑。雖然在獲得一項成就時,能體驗到短暫的成功感,但是,與別人獲得的成就相比較,就叉會使自己產(chǎn)生自卑感。不過,正是這種自卑感,促使我們?nèi)幦「蟮某删汀:唵蝸碚f,我們的成功,來自于內(nèi)心的自卑。話雖如此,但自卑感仍不好受,怎么辦?
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已不僅僅局限于學科成績,而是要發(fā)掘并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除了我們所熟悉的數(shù)理邏輯智能和語言智能之外,還有音樂智能、視覺一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動覺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內(nèi)省智能。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了解一下多元智能理論。想想看,你在其他方面的智能表現(xiàn),是否比鄰家孩子更突出昵?嘗試用多元的眼光看自己,會讓你對自己充滿自信。
為什么不聽解釋就罵我
期末考得不好,心情本就很糟糕了,回到家,父母剛得知我的分數(shù),便不由分說地把我念叨了一通??墒撬麄儾恢溃@回全班同學都考得很差,明明就是出題人出的試卷超綱了!真的很想掐死出題人,害得我如此委屈。更委屈的是,爸媽連一個解釋的機會都不給我,還說我在狡辯。他們簡直太過分了。
為什么我的父母一點也不理解我?
丹丹:會不會有另一種可能昵?父母也想做個通情達理的人,只是他們不知遒應該怎樣做。
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如果你感到父母很強勢,那是因為,他們的心里也有一個“小朋友”,一個怕遭受到質疑和反對的“小朋友”,所以他們才會要求自己做出大人的模樣,命令你按照他們所認定的方向去走。這種做法,多半來源于曾經(jīng)的成功經(jīng)驗,他們習慣用這種熟悉的方式應對被挑剔、否定的場合,并且誤以為,批評和責備是關心你的體現(xiàn)。
網(wǎng)絡日益發(fā)達,你的眼界其實是高于父母的。如果你愿意,不妨先不跟父母計較,試著探索一下父母的成長歷程?;蛟S,你會更加理解他們?yōu)槭裁磿@樣做。
希望親戚們集體閉嘴
大年初一過后,親戚們開始互相拜年,這真是我最不想面對的時刻。他們總愛詢問我的考試成績,我一點都不想說,可他們還是不斷追問,還說“一次失敗不算什么的,別氣餒,繼續(xù)努力??!”之類的話。我的天,到底是誰求你們安慰我了,麻煩閉嘴好嗎?!面對他們的詢問,我感到很煩躁,但是又有點過意不去,畢竟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
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中。
丹丹:感受到矛盾,說明你能非常理智地看待親戚的詢問。你能夠嘗試去體諒對方,這確實很不容易??涩F(xiàn)在,這種“煩”的情緒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我們實在無法忽視它。不如想想,我們究竟在煩些什么昵?感覺沒有得到認可,害怕別人對自己的期望降低,還是對自己不滿意?
搞清楚自己在煩些什么之后,我們再來聊聊親戚。其實很多親戚基本都是一年見一次,過年聚到一起了,大人看到小孩,總得關切地問上兩句。問什么呢?這時,跳入他們腦子里的不是別的,恰恰是成績。他們以為問成績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學習對學生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這是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他們的。他們沒學過心理學,不知道還可以問問咱們,“過得開不開心”“今年有什么收獲”。
4個殺手锏,愉快過新年
1.接納當下的情緒事實上,情緒本身無所謂好與壞,我們只需要關注:它符不符合此情此景,它的強度如何,以及持續(xù)時間多長。
上述的四個情境所引發(fā)的各種情緒其實都是很自然、合理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接納它們,不去評價它們,也不去壓制它們。如果你覺得自己快被這些情緒淹沒了,不妨嘗試—下下面的方法。
2.情緒調節(jié)的方法——情緒ABC
如上圖所示,情緒ABC理論告訴我們:引發(fā)我們情緒的直接因素不是某個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這個事件的看法和評價。所以,只有轉變我們的不合理信念(看法),才能很好地調節(jié)我們的情緒。
常見的不合理信念有:絕對化(“父母一點都不理解我”),過分概況(“我比別人差”)和糟糕至極(“期末考差了,那真是糟糕透了”)。但不得不承認,轉變觀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用擔心,丹丹已經(jīng)為大家考慮到了這點,請繼續(xù)往下看。
3.試著當一回第三者
對于他人,我們常會有一些自動的思維,比如“他們應該怎樣”或是“他們不應該怎樣”,如果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我們就會傾向于對他們產(chǎn)生消極的評價,并且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
這里分享給大家一個非常有趣的方法,叫“換位思考”。注意哦,這跟我們熟悉的換位思考不一樣。這里的“換位”指的是站在一個看客的角度,觀察雙方的沖突。
以情境3為例,本來我們是以孩子的眼光看父母,覺得他們不給我面子,現(xiàn)在換一下,假使我們不再是孩子,而是另一位旁觀的大人,他會怎么看待父母的做法?會不會覺得“做爸媽的也不容易,這種情況下肯定很尷尬,不過也沒辦法,在別的孩子面前又不能強行夸自己的孩子呀”。
所以,當我們以孩子的眼光看大人的時候,總覺得他們很唐突,絲毫不照顧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而如果我們嘗試換種角色,以路人的眼光看待父母,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哦,原來大人們也有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他們也有難處,我卻一直沒看到。
4.告訴爸媽,你希望他們怎么做
運用溝通公式(我的感受+我的需要)表達情緒和期待,可以讓爸媽更好地明白你的心情哦!詳情請參考2018年12期雜志“好開心”欄目刊載的《這樣跟爸媽吵架,絕不會淪為輸家》一文。打開手機淘寶APP掃描二維碼,即可送刊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