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科教學中,史料是最基本的抓手。教師在史料發(fā)掘和運用方面應該有自己的建樹,唯有如此,才可借助史料完成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借助史料,可以讓學生回到歷史時空,多角度觀察歷史,激活歷史思維并能激發(fā)學習興趣;還可以引領學生穿透史料探尋歷史真跡,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史料的多方面運用,值得歷史教師深入探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策略;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0-011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0.101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載體,也是歷史教學的最基本抓手。選取最合適的史料、設計出有亮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作為人文學科核心之一的歷史學科,人文資源博大精深、鮮活豐富,對于學生開拓思維、擴大視野及陶冶情操等有著重要作用。從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內容的變化看,也強調歷史學科實現(xiàn)人文價值的回歸。這就要求教師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個人的愛國主義情感及人文精神,以理性認識自己和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借助史料還原歷史時空,感悟歷史的魅力
歷史既具有生動性又存在著既往性。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感受歷史的真實與魅力,是歷史課堂要達到的效果之一。當然這離不開教師史料選取及展示方式的選擇。例如,關于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可以利用圖片展示精致絕倫的四羊方尊、科學精巧的轅犁、鮮活逼真的孩兒枕。使學生在欣賞歷史文物時感受歷史的真實,產生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欣賞與崇敬,最終形成對國家的認同與關注。再如,講授《新中國的成立》一節(jié)內容時,可以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再現(xiàn)當時萬眾企盼的歷史情景。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當時國人群情沸騰的激烈場面,體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那份自豪與榮耀,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取得獨立的艱辛,最終形成對國家的使命感。這些多媒體形式的應用使學生更容易走進歷史,感悟歷史,融入歷史,引起觸及心靈的共鳴。
二、依托史料多視角看歷史,激活學生歷史思維
歷史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歷史素養(yǎng),正確地評價歷史,了解社會及認知自己。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史料多角度、多層次地看待歷史事件或歷史現(xiàn)象。例如在學習兩次工業(yè)革命時,教師除了要介紹它們的背景、過程及影響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視頻或是文字材料,組織學生從人類文明史觀、生態(tài)史觀、全球史觀及社會史觀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它們、認識它們,還可從積極與消極,現(xiàn)實與未來等角度來科學評價它們。讓學生多角度看待歷史的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歷史感知能力,增強學生的前瞻性和憂患意識。
三、運用史料激發(fā)學生的快樂情緒,提升課堂教學的意義
好的歷史課是通過師生雙向投入,開啟學生悟性,點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火炬。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歡快的情緒使學生思維活躍,而消極的情緒則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強化師生的互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度和參與度。例如,講授《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手繪抗日戰(zhàn)爭的發(fā)展過程圖,并在課堂上講解出來;也可組織美術特長班學生繪制文物圖片;表演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以情景劇來模擬歷史情景。這些活動既可以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又可以使其更真切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爆發(fā)、演進及帶來的影響。學生不僅高效地學習了歷史知識,感受到抗戰(zhàn)的艱難,還能體會到今天和平的重要性。
四、透過史料探究歷史真諦,建構理性思維
每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風土人情和歷史特點都有著獨特性。盡管內容龐雜、變化萬千,但是它們都離不開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特定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歷史現(xiàn)象等。尊重各國歷史的多元性和多樣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和人文價值觀。
例如,講授《自由放任的美國》時,我們要突出市場對資源配置的無序性、盲目性,突出自由放任的政策面對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時只能是杯水車薪;羅斯福新政利用國家干預經(jīng)濟的手段擺脫了經(jīng)濟危機;80年代里根政府放松干預帶來美國經(jīng)濟的復蘇等這一系列的知識。然后抱著寬容與理性的精神,進行歸納認識。再進一步結合蘇俄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從赫魯曉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爾巴喬夫等一系列的改革。深層比較、綜合概括得到結論:計劃和市場只是發(fā)展經(jīng)濟的手段,結合國情實事求是,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不僅國家如此,人也如此。這樣的比較分析既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增強了他們的認知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實現(xiàn)是歷史教育的訴求之一。外部情感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學習、內化、升華形成一定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外顯出來,最終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當然幻想僅僅通過45分鐘的課堂教學而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不科學的。這需要長期堅持情理統(tǒng)一,堅持把學生的感知與態(tài)度、品質與毅力等作為教學設計及課堂授課重要目標,家校一體不斷努力,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王娥.新課改下高中歷史的史料教學淺談[J].才智,2018(4).
[2]林凌萍.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索及反思[J].華夏教師,2017(11).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宋玉玲(1972.7— ),女,漢族,河北廊坊人,中學高級,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育教學。
課題項目: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基礎教育一般課題《普通高中史料教學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的關系研究》(課題編號:160423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