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2-074-1
現(xiàn)階段高中課程教育改革所提出的高效自主互動學習是指由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并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種教學模式。但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卻出現(xiàn)了諸如互相推諉、缺乏配合、偏離主旨,部分同學唱“獨角戲”等不良情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亂”中有序的規(guī)范性學習呢?韓非子的教育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借鑒。這種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人性“好利惡害”不可改變,只能“因”之的基礎上,韓非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赤裸裸的利害關系,主張矯正人性自覺向善。針對新形勢下高中語文課堂小組學習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這種思想體現(xiàn)在備課理念上強調“因時而變”,在預習方法上強調“參驗審問”,在評價原則上強調“以法為教”。
一、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因時而變”的備課理念
韓非子在繼承荀子從現(xiàn)實經(jīng)驗視角觀察人性的同時,進一步看到人自利自為的本性表現(xiàn),并非為了判斷善惡。在他看來人的這種自利自為的本性是人之常情,是人的實存狀態(tài)[3]。這是符合現(xiàn)階段高中生學習心理特點的,有鑒于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因時而變,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課前備課,粗線勾勒。教師“精心”設計的教案,往往從教師“教”的層面考慮,因而,這樣的設計更注重是否教得流暢,是否教得漂亮,是否教得成功。而新課標則要求學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案框得太死,何來自主?統(tǒng)得太嚴,如何合作?套得太牢,怎能探究?因此教案預設宜粗不宜細。
課中備課,相機調控。語文教學的動態(tài)性特點決定了其本身是充滿著變數(shù)的,教學過程中的種種“想不到”是無法“設計”的,而這又往往是課堂教學中的閃光之處,因此教師的調控非常重要。如何調控,葉圣陶先生提出“相機誘導”,即學生“思之而不得,則為明訊之?!薄疤釂柌荒艽穑狳c不開竅,然后暢講,印入更深?!边@“思之而不得”、“提問不能答”之處,便是我們要調控的點。
二、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參驗審問”的預習方法
韓非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提出了一個“法治人”的假設,即人原有經(jīng)驗是自利之“自為心”;教育中人獲得最大價值是在法治前提下自利之“自為心”的滿足;教育中人的最大需要是法治對個體的規(guī)范,個體是被動的[4]。通過對于這種人性假設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建立一種“參驗審問”式的預習模式。
預習環(huán)節(jié)的系統(tǒng)性。第一模塊,通讀課本,把握脈絡。語文課本是以眾多內容相互關聯(lián)的文章作為學習的基本載體的。在高考當中也是這樣,不管是古文閱讀還是現(xiàn)代文閱讀,其做題的基本出發(fā)點就是能夠充分的理解文章含義。所以在平日當中,我們可以將預習過程中的文章閱讀看作是一種閱讀題的日常練習。第二模塊,攻克字詞,巧用工具。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中,我們首先應該把課文中自己不認識的字、無法準確理解其含義的詞及句子標記出來,通過查詢工具書的方式進行理解。倘若自己不足以將問題徹底搞清楚,就應該特別標記出來等待課堂上老師的講解,這樣聽課更有目標性。第三模塊,了解背景,瀏覽練習。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時代的符號,時代總是在變化的,我們的審美等都有所改變,但文章的內容沒變,所以想要真正走進作者的世界里,就需要我們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
三、高中語文課堂學習“以法為教”的教學內容評價原則
韓非子認為,無論是人的素質,還是人性的現(xiàn)實,都處在不甚完美的境地,因此,施行“以法為教”的德化是必要的。在營筑德化的具體過程里,韓非子重視的不是微觀問題的辨析,而是宏觀層面上機制的建設[5]。因此,教師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不能忽視自己的權威性引導作用,應該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適時引導。教學中常會出現(xiàn)不可預測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順應學生的思維,在學生心欲通而未達時,教師予以引之;在學生口欲言而未能言時,教師予以導之。二是適當引導。在教學中抓住機會后如何利用機會更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不恰當?shù)摹耙庇袝r會變成“牽”,把學生“牽”入自己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種“請君入甕”的做法,會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受到限制。適當?shù)摹耙笔窃诖蜷_學生思路的過程中,尋求到最佳切入點,把學生盡快地引入到文本中,去感受語言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徐百祥.韓非“因人情”教育思想對反腐倡廉教育的影響[J].學理論,2010,32:85
[2]張俊橋, 解占彩.論韓非子的教育思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10期
[3]李海梅.韓非子人性思想再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4]郭芳.論韓非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性假設——兼論對基礎教育改革中建立新學生觀的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年 第2期
[5]許建良.韓非“以法為教”的德化思想論[J].現(xiàn)代法學,20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