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賽華
(安徽大學(xué)歷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顧廣圻,字千里,元和(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著名的校勘學(xué)家?!肚迨犯濉贩Q其“天質(zhì)過人,經(jīng)史、訓(xùn)詁、天算、輿地靡不貫通,至于目錄之學(xué),尤為專門,時人方之王仲寶(王儉)、阮孝緒,兼工校讎”[1]13193,先后參與孫星衍、胡克家、秦恩復(fù)、黃丕烈、張敦仁等人校書刻書工作,??边^《說文解字》《古文苑》《唐律疏義》《文選》《資治通鑒》《法言》《國語》《戰(zhàn)國策》《韓非子》《荀子》《禮記》《儀禮》等文獻(xiàn)。每校完一部書,顧廣圻都綜合校訂內(nèi)容,撰寫考異或??庇??!扒?、嘉間以校讎名家。文弨及廣圻為最著。”[1]13193-13194又喜藏書,取北魏學(xué)者邢邵(邢子才)“日思誤書,更是一適”之語,名藏書處為“思適齋”。著作有《思適齋集》十八卷。民國時期,蘇州學(xué)者王大隆搜集顧氏集外題跋,編成《思適齋書跋》四卷,匯集顧氏各類書跋187篇,展示其??眱?nèi)容和成就。本文試從該書考察顧廣圻??睂W(xué)方法及其特點。
在《思適齋集》卷十四《禮記考異跋》中,顧廣圻談到其校勘之法:“校書之弊有二:一則性庸識暗,強預(yù)此事,本未窺述作大意,道聽而途說,下筆不休,徒增蕪累;一則才高意廣,易言此事,凡遇其所未通,必更張以從我,時時有失,遂成瘡疻。二者殊途,至于誣古人、惑來者,同歸而已矣。廣圻竊不自量,思救其弊,每言書必以不校校之;毋改其本來,不校之謂也;能知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校之之謂也?!痹诎衔闹校檹V圻又稱:“今古余先生(張敦仁)重刻宋撫本《禮記》,悉依原書,而別撰考異,以論其是非得失,可云實獲我心者。”[2]633-634
“不校校之”出自北齊邢邵之語,其實質(zhì)就是今人所謂“出校不校”。這種??狈椒ǎ粯?biāo)出各種版本的文字異同,評論其是非,而不改動原文,既能給讀者以啟示,又不會造成新的錯誤?!安恍PV笔穷檹V圻在??睂嵺`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來的。長期古籍研究,使顧氏深知保留古籍原貌的重要性,他將其書齋取名“思適”,與王引之所講求的“有所不改”有著共通之處,只是王引之側(cè)重于音韻訓(xùn)詁,而顧氏則從版本校勘方面出發(fā)。當(dāng)時考據(jù)領(lǐng)域存在“顧段之爭”,段玉裁對顧氏“不校校之”之法存有疑議,但并非全盤否定。段玉裁《經(jīng)韻樓集》也有類似“不校校之”之說:“古書之壞于不校者固多,壞于校者尤多。壞于不校者,以校治之;壞于校者,久且不可治。”[3]此外,顧廣圻還贊同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說法:“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虮艘詾榉牵艘詾槭?,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盵4]在《文苑英華辯證·跋》中,顧廣圻進(jìn)一步闡釋了保留原本文字的重要性。“余性素好鉛槧,從事稍久,始悟書籍之訛,實由于校。據(jù)其所知,改所不知,通人類然,流俗無論矣。叔夏(彭叔夏)自序云:三折肱為良醫(yī),知書不可以意輕改,何其知言也?!盵5]99
在顧廣圻校勘過程,處處體現(xiàn)其“不校校之”原則,保留其版本原貌,不作隨意的刪減。嘉慶十七年(1812),顧廣圻??膘旱旅肥稀渡袝V》時,對??苯Y(jié)果以“凡舊校失當(dāng)者,今標(biāo)舉正”[5]1之法處理,并未改動原文,完整地保留了古籍原貌。在為黃丕烈校勘十六卷《易林》時,顧廣圻亦以朱筆列其??蔽淖钟谏戏?,自稱“用功未深,但偶有說著處耳……不敢以樸辭。惟高明有以審正之。??碑吂ず?,元本仍望留”[5]62。
顧廣圻以“不校校之”來處理??背晒?,盡量保留原有文字,同時評論是非,提出正確看法。這種方式并非消極怠工、無所作為,而是最大限度地去偽存真,保留古籍原貌。在古籍??被顒又校捎诳陀^環(huán)境和??闭咧饔^能力不同,難免存在存疑待考、留待后人解決的問題,不能主觀臆測?!安恍PV辈灰自黾有碌腻e訛,隨著學(xué)術(shù)的深入發(fā)展與古籍的不斷刊刻流轉(zhuǎn),時人所未解的古籍,未必后人無解,故保留古籍面貌能為后世進(jìn)一步思考和探究留有余地,不失為學(xué)者應(yīng)采之良法。
近代學(xué)者葉德輝把??狈椒偨Y(jié)為兩種:死校、活校。他在《藏書十約·校勘》解釋:“死校者,據(jù)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幾字,鉤乙如其書,一點一畫,照錄而不改。雖有誤字,必存原文。顧千里廣圻、黃蕘圃丕烈所刻之書是也。活校者,以群書所引改其誤字,補其闕文,又或錯舉他刻,擇善而從。別為叢書,板歸一式。盧抱經(jīng)文弨、孫淵如星衍所刻之書是也。”[6]顧廣圻所說的“不校校之”之法,就是葉德輝的“死校法”,探究古籍不同版本之間差異與版本價值,以期恢復(fù)或接近其本來之貌。
顧廣圻《思適齋書跋》對相關(guān)文獻(xiàn)???,多采用這種方式。在校勘乾隆乙卯(1795)十卷元刻本《詩外傳》時,顧廣圻借袁綬階三硯齋藏書以勘程榮、毛晉諸刻本,稱“稱《詩》與載王伯厚《詩考》者不異,字句多寡與諸子書每相出入,亦與唐、宋人注書及類書所引往往有同者。且其標(biāo)目分條以至佚字脫句皆未失古意,足正后來不能闕疑之非”[5]2。在校勘《儀禮要義》時,以宋刻本《儀禮要義》與景德六年(1004)單疏本《儀禮要義》相校,知“其分卷之處,景德本所有既合若符節(jié),景德本所無正厘然具存,一一可取以補全之也。即此而為功于書賈者,不甚大哉!至其文句與今本異者,必與景德本合?!盵5]4顧廣圻在校勘景宋鈔本《儀禮要義》時亦曾用其單疏本互校;嘉慶丁巳為黃丕烈校十四卷本《隸續(xù)》時,其第八卷至末,皆據(jù)汲古閣毛氏景鈔宋本進(jìn)行對校;校勘宋刻本《荀子》時,于嘉慶初年(1796)借得景鈔大字宋本,校世德堂本,及覆校盧抱經(jīng)本,道光乙丑立秋日又從藝蕓書舍借此印本對勘,訂正景鈔之誤[5]48。??倍礅n本《履齋示兒編》時,于嘉慶己卯(1819)借汪閬源所藏劉氏學(xué)禮堂刊本校正[5]71。??彼慰瘫尽秾O可之文集》時,以王震澤正德丁丑所刻《孫可之集》與宋刻本相對勘,見宋刻而后知正德本之謬。
葉德輝所謂“活校”,是與“死校”相對而言的,主要是斟酌各種版本異同,擇善而從,又據(jù)以相關(guān)文獻(xiàn),訂其錯訛,補其缺漏,對原本直接校改,努力進(jìn)行古籍復(fù)原。兩種方式各有其特點。顧廣圻除采用“死校法”判定版本淵源與優(yōu)異外,還結(jié)合了“活校法”進(jìn)行考定。如顧氏在??倍硇1尽赌咸茣窌r,首先借其家兄顧抱沖所藏陸敕先用錢罄室手鈔校汲古閣刻本,以“本校法”補正校本不足之處,后又以“活校法”廣采《廣韻》《集韻》《類篇》諸書論證《徐游傳》所云“‘持大鐵簁”又云’納簁中’,‘簁’之即《說文》‘籭’字,竹器,可以取麤去細(xì)者也”[5]27等說。十卷宋刻本《新定續(xù)志·跋》中,顧氏以《蛟峰集》所錄之文補訂??北尽缎露ɡm(xù)志》缺序之不足[5]31。
總之,顧廣圻在??被顒又袑ⅰ八佬!迸c“活?!毕嘟Y(jié)合,以“死?!睘橹?,參之“活?!保湓谧畲笙薅壬媳4媪斯偶?。
“不校校之”主要屬于版本校,重視對版本源流異同的辨析??加啺姹驹戳骷捌淞鱾?,是古籍版本鑒定與??被顒拥闹匾獌?nèi)容之一,其不僅要求考訂者閱讀大量的文獻(xiàn)資料以備檢索,以此為基礎(chǔ)“辨章學(xué)術(shù),考定源流”,知古籍版本之始與書籍之延展。顧廣圻在長期的??惫ぷ髦猩钪O目錄之學(xué),能準(zhǔn)確考訂版本源流,施于讀書、??敝?,大大提高了??辟|(zhì)量。如顧廣圻對五卷元刻本《廣韻》版本淵源之考訂:
今世之為《廣韻》者,凡三。一澤存堂詳本,一明內(nèi)府略本,一局刻平上去詳而入略本,三者迥異,各有所祖。傳是樓所藏宋槧者,澤存堂刻之祖也。曹楝亭所藏宋槧第五卷配元槧者,局刻之祖也。此元槧者,明內(nèi)府刻及家亭林重刻之祖也。局刻曾借得祖本校一過,知其多失真。澤存堂刻各書每每改竄,當(dāng)更不免失真。惜未知祖本何在耳。明內(nèi)府本得此相校,亦多失真,所謂開卷東字下舜七友東不訾,即訛七友作之后者也。亭林重刻,自言悉依元本,不敢添改一字,而所訛皆與明內(nèi)府板同,是其稱元本者,元來之本,而亭林仍未嘗見元槧也。至朱竹垞誤謂明之中涓刪注始成略本,不審何出,但非得見祖本早在元代,固末由定其不然矣。其或目此為麻沙小字宋槧,則書估為之,無足憑信也。又案:局刻所配入聲,與此亦迥異,疑宋代別有略本流傳如此,附書存之以俟考[5]16。
在《禮記釋文·跋》中,顧廣圻搜羅《禮記》相關(guān)版本,辨析其流傳情況,再考訂其文字?!懊骷尉笗r上海顧從德汝修所藏,后百余年,入昆山徐健菴司寇傳是樓。兩家皆有圖記。乾隆年間,余從兄抱沖收得之?!盵5]6顧廣圻所校《禮記釋文》為宋刻本,明嘉靖年間為上海顧從德所藏,清康熙時為昆山徐乾學(xué)傳是樓所得,乾隆年間又為吳縣顧抱沖所有。嘉慶七年(1802),顧廣圻校勘二十卷宋鈔本《韓非子》,首先考訂錢氏述古堂景宋鈔本《韓非子》流傳情況,包括從泰興季氏到新安汪啓淑開萬樓、吳縣顧廣圻和吳縣黃蕘圃收藏經(jīng)過[5]53。
又如,校鈔本《華陽國志》,其從常熟馮氏空居閣本景鈔者,馮本顧氏收得,后又歸袁綬階。而黃丕烈所得何義門手批錢罄室家本,得之于張白華。顧廣圻考兩版本皆出于宋嘉泰刻本。對二十六卷鈔本《一切經(jīng)音義》版本源流的考訂,顧氏指出“順治十八年刻本廿六卷《一切經(jīng)音義》及經(jīng)韻樓校,皆從鈕匪石轉(zhuǎn)錄”[5]75。對正統(tǒng)刊刻時所編四卷本《道藏目錄》,“四卷在英字號,其后萬歷時張國祥編以下杜至纓廿四字號,稱之為《大明續(xù)道藏》附目錄”[5]78。顧氏所見《藏》凡三:“吾鄉(xiāng)之園妙觀,杭州之火德廟,江寧之朝天宮,皆正統(tǒng)本[5]78。虞山毛氏所藏三卷景宋鈔本《杜荀鶴文集》,顧氏斷其從北宋本傳録且與古繕寫本同出一源,但其“鈔手工整,雖非景宋,已迥勝世俗流傳之本矣”[5]90。前明鄭端簡家藏書《嘉祐集》,顧廣圻于嘉慶壬戌(1802)得于金閭萃古齋書坊中。而黃丕烈所藏蔣葟?fù)づR校本轉(zhuǎn)錄于此。
顧廣圻對版本淵源的考訂,注重從分析其祖本入手,廣搜流轉(zhuǎn)世本,且品評各版本得失,因而能將??彼桨l(fā)揮得當(dāng)。此外,顧廣圻在考訂版本源流過程中往往還結(jié)合考證之法加以論述。如,其考訂二十一卷殘宋刻本《輿地廣記》版本淵源之時,就曾如是行之:殘宋本《輿地廣記》其鈔之于周漪塘家書鈔本,名曰重修本。對于是書十九,十八、廿三、廿九、三十一、三十五卷所言重修者“譙令憲”“朱申”二人,顧氏進(jìn)行考證,認(rèn)定皆為廬陵郡守。至于歐陽忞為何刻書于廬陵,顧氏認(rèn)為“以忞其郡人也”?!遁浀貜V記》撰于北宋政和中,與重修之日相距八十余年,且兩次重修皆郡守主之,因而列二者之名。至于顧氏還將此本與朱竹垞相校乃為另一翻本進(jìn)行考證,其版心字?jǐn)?shù)、工匠姓名皆不同,得知其為不同版本,只因“字形相近之訛,往往沿襲重修本而且加多焉,故曰翻也。翻者非他也,翻重修本而已矣”[5]29,且鈔本脫訛之處則期待有識之士驗之。
顧廣圻還通過版本流傳及文字異同,闡釋古籍版本舛訛緣由。在宋刻本十三卷《揚子法言·跋》下記載:通行者世德堂五臣音注十卷本《揚子法言》,“其源出纂圖互注,乃宋元之間建安坊中人所為。并合改竄,皆非復(fù)各家真面目也?!盵5]52宋代印刷技術(shù)的普及,也為書商刪改作偽提供了可乘之機(jī)。嘉慶十年(1804)九月,黃丕烈以述古堂舊物《蔡中郎集》示顧廣圻,顧則慨嘆曰:“誠然,但非佳本”,其版本已然出現(xiàn)訛誤,“碑文次序與盧所謂顛倒者脗合,然則實誤本之祖耳?!焙箢櫴蠙z之《鐘山札記》,果得歐本,因復(fù)尋其刻首冠之三序[5]87。
校勘需要有堅實的材料來支撐,決不能使用單文孤證。顧廣圻在《廣雅·跋》中明確記載古籍“若傳寫久訛,必博考群籍而后得之者”[5]12,這是顧氏在??被顒又袑Α皬V收資料,旁征博引”思想的最直接闡釋,并將其貫穿于具體的校記之中,《思適齋書跋》所載書跋中的實例頗多。
顧廣圻在嘉慶十八年(1813)為孫星衍在江寧??薄度A陽國志》鈔本時,以《史記》《漢書》諸史及《水經(jīng)注》《太平寰宇記》等文獻(xiàn)比對,才使其重刊于世。在為鄱陽中丞重刻《資治通鑒》時,對于景參本正文、注文關(guān)于十八州刺史的相關(guān)考證則采用《通典》、晉宋兩志、《考異》等書證之。在景參本《通鑒》注文中言及有十八州刺史,然則上文卻為之十七,對此疑問顧廣圻以《通典》、晉宋兩志、溫公《考異》互考,而知其本于“‘幽’下有‘平’字,而以平為十六,并為十七,青為十八,故云十八州刺史也?!盵5]20元本在刊刻之時遺“平”字而失景參本原貌。顧廣圻還指出元本所謂十八州刺史之說有微誤之處,其言具體依《晉書》所載內(nèi)容。在??薄稓W陽行周集》之時,顧廣圻以《文苑英華》《舊唐志》《新唐志》考證何校葉鈔多雜糅之處,“宜據(jù)集刪《苑》、《萃》衍字,而義門反以添集,何耶?”[5]86
顧廣圻在校勘活動中除注重對正史、典章制度等的“廣收資料,旁征博引”外,還注意到對古籍引文資料的充分利用。如在校勘二十一卷景宋呂夏卿本《荀子》時,即考《困學(xué)紀(jì)聞》所引,正世德堂之誤。在《吳越春秋·跋》中記載顧廣圻以《御覽》《類聚》《選》注所引互?!啊唇菽露唷倨淠?。案‘本’字之誤。而刺處女,女應(yīng)即入之’”[5]26之事。
總之,顧氏??蔽墨I(xiàn)重視相關(guān)文獻(xiàn)搜集,“旁征博引”,參互考訂。顧廣圻在《思適齋書跋》中對此法的大量實踐也反映出了顧氏在??被顒又性鷮嵉墓Φ着c精審的態(tài)度,這也是其能在清代??苯珙H有成就的重要因素。
“夫校書之要,不僅以底本相對、彼此互讎而遂盡其責(zé)任也,必精通音韻訓(xùn)詁之原,考其離合、審其遠(yuǎn)近,然后能得古書之真面目。”[7]清儒在??惫偶畷r多重視從音韻之學(xué)入手,如當(dāng)時音韻大家王念孫、段玉裁、陳壽祺、錢大昕等人。顧廣圻雖然并未列入乾嘉時期音韻名家,同樣重視文字音韻,且其往往把音韻與文字結(jié)合起來,全面考證。
顧廣圻在??薄恫┭拧窌r,充分利用《廣韻》《集韻》等音韻學(xué)著作,正如《文選·跋》所載,“意欲準(zhǔn)古今通借,以指歸文字;參累代聲韻,以區(qū)別句逗。經(jīng)史互載者,考其異;專集尚存者,證其同。而又旁綜四部,雜涉九流。援引者沿流而溯源,已佚者借彼以訂此,未必非此學(xué)之功臣也?!盵5]96
顧廣圻畢生致力于整理文獻(xiàn),“身世兩忘,自得其樂”[5]100。對于??敝匾裕檹V圻深有感觸,“刻書易,校書難”[5]91,而在??睂嵺`中,“貴乎心知其意,若尋行數(shù)墨,恐縱遇善本,仍有必不得之病也。”[5]86??闭咴谛?被顒又?,需要反復(fù)推敲,暢通其說,才能收到葉昌熾所言“不校校書比校勤,幾塵風(fēng)葉掃繽紛”[8]之效。顧廣圻所著《思適齋書跋》所提出的校勘方法,既是對自己??睂嵺`的總結(jié),也體現(xiàn)了清代學(xué)者的成就,其所倡導(dǎo)的“不校校之”,對當(dāng)代??崩碚摰奶接懀灿袉⒌现?。當(dāng)然,就《思適齋書跋》而言,也存在不少不足之處。陳垣《通鑒胡注表微·校勘篇》就曾指出顧廣圻在幫助鄱陽湖胡氏??薄锻ㄨb》時存在因斷句、臆改而誤之實例。然而,瑕不掩瑜,《思適齋書跋》不失為一部成功的實用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