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庭
(合肥市興園中學 安徽合肥 230009)
散文創(chuàng)作,可以說隨心隨感,自由抒寫情感,沒有押韻要求,與駢體文相對,形式松散,行文比較自由靈活。但是,每一篇優(yōu)秀的散文都有其靈魂貫穿其中,洋洋灑灑,不管內(nèi)容如何再豐富,都還是有中心的,時刻圍繞中心而做,即所謂的形散神不散。相對于十三四歲的初中學生來說,閱讀領會像散文這種形散神不散的文體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能夠欣賞這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皩ψ髌分懈腥说那榫澈托蜗?,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針對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現(xiàn)代文閱讀要求,作為一線教師,就應該在實踐教學中研讀文本,總結(jié)規(guī)律,從而為學生學習散文敲開方便之門。
對比手法是散文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因而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善于辨識作者運用的多種形式對比表現(xiàn)手法,巧妙運用對比突出事物的特征,讓學生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和比較的表現(xiàn)手法其作用主要是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有利于突出被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shù)效果和感染力。散文中通過對比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給讀者留下深刻而鮮明的印象,抒發(fā)的感情更加真切和細膩。在眾多的經(jīng)典散文中對比手法被作者普遍使用,那么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對比手法,通過發(fā)現(xiàn)并理解這種表現(xiàn)手法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它就是一扇門,打開這扇門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的內(nèi)心感情世界。
讀書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較法閱讀是一種很重要的讀書方法。有了比較才容易鑒別,通過事物前后變化的比較與對比,突出事物的個性特征,從而給讀者留下比較深刻印象;充分地運用比較方法閱讀文本,把不容易說清楚的道理說得清楚透徹明白,讓讀者更容易接受理解和領會。正因為此,對比閱讀方法被廣泛地運用在散文閱讀中。那么,具體來說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作者一般如何運用對比的呢?可以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著眼,或進行縱向比較,或進行橫向比較。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通過總結(jié)發(fā)現(xiàn)這些對比不僅有橫向?qū)Ρ群涂v向?qū)Ρ?,還有縱橫交錯式對比。不同形式對比手法的運用,它們對表達作者情感作用往往是相通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慧眼識珠本領,善于發(fā)現(xiàn)并運用這些對比手法,幫助學生更容易走近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一、巧用縱向?qū)Ρ?,凸顯散文主旨。所謂縱向?qū)Ρ?就是文章作者對同一事物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不同情況進行比較或者是不同歷史階段內(nèi)屬于同一類的不同事物比較。縱向?qū)Ρ葌?cè)重于時間上變化帶來的改變。作者在創(chuàng)作散文時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的設置前后的比較凸顯其主旨。那么教師在散文教學中,抓住了這一時間上的不同特點去組織教學,便于學生去理解課文內(nèi)容。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這篇經(jīng)典散文就涉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特殊背景,學生一般不容易理解這一特殊時期的背景,更難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學生沒有經(jīng)歷那個時代,特別是對“花和生活的腐化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這樣荒謬的認識無法理解,但是我們可以根據(jù)藤蘿花在不同時期的特點,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在國家改革開放建設初期,眼前出現(xiàn)的是一樹繁密茂盛的紫藤蘿,它深深地感染著作者。相對于十多年前家門口的那一株稀稀落落的,孤苦伶仃的紫藤蘿。她內(nèi)心由“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傷害以及弟弟絕癥帶來的悲痛轉(zhuǎn)化為對生命的頑強不屈的理解和釋然,漸漸地沉淀為寧靜和喜悅的狀態(tài)。通過紫藤蘿花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命運前后對比,作者看到了希望和光亮,深刻感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和坎坷,但是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人生哲理。通過一樹紫藤蘿的興衰變化,讓學生明白了國家建設初期和“文化大革命”這兩個不同歷史時期國家的總體狀況,更容易理解文章中給出的花和生活的腐化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這一荒謬性觀點?!蹲咸偬}瀑布》這篇課文就是充分運用縱向?qū)Ρ仁址ㄟM行教學的典型事例,學生非常輕松地理解文章主旨,順利地走進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臺灣作家王鼎鈞的《那樹》中同樣是寫事物的一篇精美散文,作者給我們介紹的早中期階段的“那樹”枝繁葉茂,庇護蒼生,給人們帶來茂密濃蔭,它是這樣一棵有用的樹。但現(xiàn)在的“那樹”卻在人類文明的飛速發(fā)展中,越來越阻礙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得不再起作用了,于是出現(xiàn)了一里一里柏油路鋪過來,一千碼一千碼高壓線架過來,一排一排公寓樓挨過來的所謂現(xiàn)代文明的高速發(fā)展情景。那樹在與人類文明飛速發(fā)展的矛盾中最終被人類無情地砍倒了。通過那樹在不同時期的遭遇,讓同學們直觀地感受到它遭遇的種種變化,進而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對那樹的深深地同情以及對人類破壞自然環(huán)境、社會文明等一切美好事物殘忍行為的不滿和控訴。由此看來,無論是同一類事物還是不同事物在不時期的對比都鮮明地突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散文教學中善于利用事物前后不同時期的特點,給學生造成鮮明的反差,就能讓學生很直觀地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
二、辨識橫向?qū)Ρ?,把握作者情感傾向。所謂橫向?qū)Ρ?則是對同一時期的同一類事物,或同一事物內(nèi)部存在的各個方面進行比較。這種橫向比手法在初中散文課文中也是比比皆是,如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就運用了橫向?qū)Ρ仁址ǖ奶乩绾蝸斫榻B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呢?作者運用這種橫向?qū)Ρ冉淮藵系亩臁皽厍纭边@一氣候特點,這一“溫晴”的氣候特征是通過把濟南冬天和北平冬天、倫敦的天氣以及熱帶的氣候作對比而得出來的。我們在散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到作者運用這種橫向?qū)Ρ韧怀鰸隙鞖夂虻奶卣?,從而認識到這種“溫晴”是無風聲的,是響晴的,是溫晴的?!霸诒敝袊亩炷苡袦厍绲奶鞖猓瑵险娴盟銈€寶地。”讓學生在這字里行間里感受到作者享受這種溫晴天氣的感情傾向。還有作家汪曾祺在《端午的鴨蛋》中,作者通過對家鄉(xiāng)高郵鴨蛋是由衷的贊美,贊美了家鄉(xiāng)高郵鴨蛋質(zhì)細而油多的特點,他也是通過把家鄉(xiāng)高郵的鴨蛋和北京的鴨蛋進行橫向?qū)Ρ龋本┑镍喌啊暗包S是淺黃色的”,不像“高郵的鴨蛋蛋黃是通紅的”。在這兩地的橫向?qū)Ρ戎懈惺茏髡叩膶亦l(xiāng)的贊美和自豪之情。通過把同類事物放在一起對照開來,誰優(yōu)誰劣就顯而易見了,那么作者的情感就在這對比中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了。
三、分辨縱橫交錯式對比,多元解讀文本。顧名思義這種縱橫交錯式對比既包含橫向?qū)Ρ扔职v向?qū)Ρ?,是這兩種對比的綜合運用。在我執(zhí)教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作者就分別對百草園里生活和三味書屋里生活作了詳細介紹,作者先回憶了兒時在百草園里自由快樂的生活,在那里充滿著童真和童趣。他同時也回憶了在三味書屋里的學習生活情況,在這里壽鏡吾老先生的嚴厲不茍言笑,使用書本內(nèi)容比較枯燥,但也有后院里尋蟬蛻的樂趣和課堂上聽老師讀書時的入神,還有偷偷地在課堂上描摹繪畫的驚喜等。所以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兩個地點轉(zhuǎn)換對比來看,這兩塊生活都是了我兒童時期娛樂和學習自由快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xiàn)了作者童年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自由、幼稚、歡樂的心理狀態(tài)。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畢竟又代表了作者不同階段的生活方式,前者代表的是天真爛漫的童年,而后者卻代表了上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同時通過作者在告別百草園生活時所表現(xiàn)的依依不舍,也能看出他對百草園生活的無比向往和熱愛。文章也從側(cè)面襯托了三味書屋無論是學習的內(nèi)容還是形式方面的枯燥和乏味。這篇文本又可以多元解讀為:運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生活與三味書屋的枯燥乏味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也批判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正是巧妙運用這種縱橫交錯式對比手法,也讓我們對魯迅作品的主題進行了多元化理解和解讀。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散文教學中的欲揚先抑、先抑后揚等表現(xiàn)手法也都是對比手法的典型運用,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以及小思的《蟬》等。他們都是在對比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也是通過對比讓作者的思想感情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只要我們在散文教學中善于去發(fā)現(xiàn)課文前后人物或是事物的不同特點,就能容易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從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
鑒于散文教學中對散文規(guī)律的總結(jié)和分析,粗淺地介紹了縱向?qū)Ρ确āM向?qū)Ρ确?包括縱橫交錯式對比是在散文中經(jīng)常碰到的表現(xiàn)手法。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些不同形式的對比手法,通過比較性閱讀向?qū)W生展示事物特點,把握作者情感。比較性閱讀方法雖然算不上是什么新的方法,但是它們對于理解問題、提高散文閱讀效率還是有實在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