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俊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 安徽合肥 230001)
微寫作,是指短小精練的書面表達形式,其特點顯著:“微”觀即可表達,身邊的人事物景,隨時隨地自由表達,減小了學生對寫作的心理壓力;“微”言即可表達,篇幅體量上的小巧,降低了表達的難度;“微”型多樣,學生可以選擇最擅長的形式表達思想,激發(fā)了表達的積極性。微寫作因其“微”,對語言的錘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直奔主題,拒絕拖泥帶水;需要辭簡理博,拒絕無的放矢;需要用簡潔的語言精準地表情達意,使語言的運用和意義的表達之間和諧統(tǒng)一。微寫作這些特點顯示其價值“不微”,也正因為其價值“不微”,在寫作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信息技術環(huán)境是指以微電子學為基礎的計算機技術和電信技術結合而形成的對聲音、圖像、文字、數(shù)字和各種傳感信號的信息進行獲取、加工、處理、儲存、傳播和使用的環(huán)境。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產(chǎn)生、選擇、存儲、傳輸、轉換和分配的過程,把信息技術引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師生信息處理的能力,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并通過改進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那么,把微寫作置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微寫作的“容顏姿態(tài)”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筆者嘗試從寫作的輸入和輸出兩端談談微寫作“遇見”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意義。
眾所周知,寫作肩挑輸入和輸出兩頭,只有兩頭都豐盈了,寫作結果才會有可圈可點之處。輸入,不僅指書本知識的閱讀和積累,還包括對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五色斑斕的人情世故的感知和認識,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是也。但是,“世事”和“人情”是客觀存在,“洞明”“練達”的水平?jīng)Q定了“學問”和“文章”的層次。要提升學生的“洞明”和“練達”的層次水平,調動體驗是前提。通過調動體驗,學生潛藏的情感體驗得到激發(fā),讓學生在原有認知與新信息的交互作用中提升思維水平。
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以其形象、直觀、生動、圖文并茂,在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體驗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為了調查信息技術在調動學生體驗、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方面的顯性作用,筆者曾在兩個班級就三個微寫作素材做過對比試驗。一個班級采用信息技術營造氛圍,一個班級只提供文字表述,并從寫作基本用時和優(yōu)秀作品兩個角度進行對比。結果顯示,不論是寫作速度還是作品質量都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使用呈正相關。
寫作過程需要經(jīng)歷感知、構思、表述三個階段。感知,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是獲取感性認識、獵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寫作活動重要的準備階段。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呈現(xiàn)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形象的情境,不僅為學生提供感知材料,誘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更為抽象概括創(chuàng)造了條件,啟發(fā)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fā)展,從而提高表達的水平。
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引發(fā)學習者的想象力,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最吸引人的地方,各種媒體與計算機相結合,可以使人類的感官與想象力相互配合,充分調動人的體驗,產(chǎn)生巨大的思維空間與創(chuàng)造空間。體驗越真切,表達越完美。所以,當微寫作遇見信息技術,無疑能夠啟封情感的樊籠,透視自己心靈的山高水闊。
如果說,調動體驗、營造情境是微寫作必不可少的情緒輸入。那么,必要的微寫作知識的積累、經(jīng)驗的歸結,則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輸入,而一定的方法指導將有助于學生的語言感悟和語言建構。那么,方法輸入過程中,信息技術可以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呢?
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微課,以其內容微、時長短、精心設計、視頻輸入、使用便捷等特點,與微寫作 “如合璧,如連珠”。
筆者將微寫作涉及的常見內容大致劃分為六類,分別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故事新編、一己之見、應用文體及其他。每一類以3~5個微課呈現(xiàn)教學內容,比如,故事新編包括續(xù)寫故事、縮寫故事、改寫故事、自編故事、小劇本等,其他類涵蓋頒獎詞、小詩歌、對聯(lián)擬制、句子仿寫、小自傳等。
通過微課將微寫作知識化整為零,從知識接受角度來說,碎片化的內容更容易被學生“咀嚼”“吞咽”;微課“聚集問題,突出主題”,針對性強,便于學生各個擊破地學習微寫作知識;微課傳播便捷,便于學生突破時空局限,隨時學習、隨時思考;微課的視頻化、情景化特點,便于學生模仿、遷移。微課的“微”學習,讓學生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從而形成對微寫作知識的整體感受,完成寫作知識的必要輸入,最終達成微寫作輸出水平的提高。
以人物描寫為例,制作微課《虛實結合寫人物》,意在表明虛實結合是描寫人物時常常采用的方法。我從學生熟悉的文本人物入手,通過圖文并茂的教學視頻,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描寫《阿長與山海經(jīng)》里的長媽媽、《背影》里的父親等人物時所采用的方法,歸納虛寫的特征;再通過學過的人物如《蘆花蕩》里的老頭子、《泥人張》里的海張五等,讓學生驗證虛寫的效果,最終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理解:所謂虛實結合,就是“虛”以“實”為基礎,“實”又需要“虛”來補充、來襯托,它們的共同目的就是通過虛實配合,來充實人物形象,豐富人物性格。之后,我開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播放一段小女孩奔跑在鮮花中的小視頻,同時展示恰當運用虛實結合和不能恰當使用虛實結合的兩段人物描寫實例,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體會虛實結合的作用,同時強調:繪畫講求明暗結合,攝影追求光影調和,唱歌時聲音有輕重緩急,講話時語調要抑揚頓挫,其目的都是通過這種結合,來尋找一種變化、一種起伏,從而使被表現(xiàn)事物呈現(xiàn)層次感和豐富性。寫人物也是,通過虛實結合,才能使人物進一步由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由外形的描摹走向精神的探索,由客觀的存在走向作者主觀的塑造。如果說實寫人物是力求描摹出“那個人”,追求一份“真實”,那么虛寫人物側重呈現(xiàn)的是“我的那個人”,更多地滲透了作者的創(chuàng)意,追求一份“情味”。虛實結合,就是在寫人物時努力完成人物形象和思想的融合,從而使所寫人物在讀者心理駐扎下來。最后,設置學生寫作實訓。
短短的幾分鐘視頻里,有文本人物到生活場景的切換,有圖文動畫與畫外解說的配合,有分析比較到抽象概括的過渡,促使學生從知識接受走向實踐運用?,F(xiàn)代信息技術以其獨有的魅力,將抽象的寫作知識形神具備地展現(xiàn)出來,讓微寫作在微課里靚麗了神采。
完善一種學習方式,就是讓思維打開一道天窗,讓窗外的無邊風月?lián)涿娑鴣?,不僅讓心情飛揚,更讓視野寥廓。信息技術打開了傳統(tǒng)寫作封閉的天窗,在寫作的準備階段,把情緒的天空渲染得風和日麗,把精神的山水吹拂得飽滿清明,不僅為接下來的文字輸出蓄勢,更是撐開了微寫作的氣象,微寫作雖然言“微”體“輕”,卻因信息技術的加盟,讓個人體驗、生活經(jīng)歷、知識學習深度對接,讓寫作過程多一份風光迤邐。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多種多樣的媒體形式,給人們的自我表達和相互交流帶來極大的便利,也給寫作方式的變革提供動力。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和老師的批改分別是兩個思維空間和物質空間的自說自話,師生間、生生間的對話體系不能建立。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下的寫作,一改紙質媒介作為唯一表達途徑帶來的局促,寫作途徑變得多種多樣,微博、微信、QQ群、論壇平臺、移動終端,諸多的媒體形式不僅方便了表情達意,降低了寫作的神秘感,其最大優(yōu)勢是營造一個群體寫作氛圍,讓寫作者處于一個公共環(huán)境中,利用人性對人認同的需求,通過寫作群落里相互間的暗示、模仿、傳染,提升寫作者的寫作熱情和寫作水平。寫作群體中產(chǎn)生的優(yōu)秀作品,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其他寫作者的心理和行為產(chǎn)生影響,誘導其他寫作者產(chǎn)生不自覺的模仿意識和模仿行為,這種心理效應為創(chuàng)設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寫作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實踐中,這種心理效應表現(xiàn)明顯。下面是對三次QQ群內的微寫作實踐進行的小調查:(1)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我冷”,有一種好叫“別人家的孩子真好”,有一種放學問候叫“你考了多少分?”順從過、怨懟過、對抗過、感動過……自編一則小童話,表現(xiàn)這種特別的愛和自己特別的感受。(2)校園里的各項活動中,家長的參與度越來越高:運動會、聯(lián)歡會、表演賽等等,對此,你怎么看?請用150字表達觀點,證明觀點。(3)歷時1300多年,橫跨在洨河之上的趙州橋,依然保持著原來的雄姿。請根據(jù)《中國石拱橋》一文中的介紹,以“你從遠古走來”開頭,寫一首小詩,描繪橋的形象,抒發(fā)自己的感慨。
序號閱讀別人作品人數(shù)比點評別人作品人數(shù)比受啟發(fā)修改人數(shù)比(1)100%68%42%(2)100%56%46%(3)100%78%72%
調查結果顯示,通過媒體平臺進行微寫作訓練,學生的同伴關注度、評價參與度、修改自覺性明顯高于傳統(tǒng)寫作。
暑假時,我讓學生從50個微寫作題目里選擇30個進行寫作,并以電子雜志形式呈現(xiàn)。電子雜志要求:(1)給電子雜志擬名稱、做目錄、設計封面、設計版式、寫前言或后記;(2)圖文并茂,文質兼美;(3)做好后發(fā)到QQ群,大家互相欣賞、互相學習。開學調查,在互相閱讀、互相借鑒的基礎上,電子雜志修改率達到100%。現(xiàn)代信息技術不僅給反饋、互動打開了一道便捷之門,更給交流、互動、提升創(chuàng)建了一個磁場。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寫作輸出過程的另一優(yōu)勢是評價反饋的及時性、公眾性、交流性特點。傳統(tǒng)寫作中從學生寫作到作業(yè)收集,從作文批改到評價反饋,都是老師“孤身作戰(zhàn)”,因此“戰(zhàn)線”往往拉得很長,學生接到反饋時,已經(jīng)時過境遷,寫作時的體驗早已灰飛煙滅,這樣的反饋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最根本的弊端是,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反饋。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寫作,因為媒體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特點,使得評價、反饋在寫作完成的同時處于統(tǒng)一平臺的評價就已經(jīng)開始,評價經(jīng)常是“多聲部合唱”,寫作者始終身處其間接受各種評價信號。對于各種評價反饋,寫作者需要及時甄別,根據(jù)自己的認知選擇認同、接納或者否決、排斥,繼而反思自己的寫作。也就是說,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寫作的評價反饋“倒逼”寫作者參與甄別、積極反思,這一特點不僅將評價反饋變成了寫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將評價反饋變成了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提高學生思維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公眾參與、平等交流、甄別反思就成了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寫作評價的外顯特征,其本質是實現(xiàn)了評價的過程性和生成性。寫作與評價同步、過程與結果交融,讓學生在寫作中不僅低頭拉車,還能抬頭看路;寫作不僅見自己,還能見天地;不僅輸出思想,還能輸入不同見解。個體的寫作行為延伸為思想的流動,寫作的內涵注入了新的元素。
在時代發(fā)展的進程中,不僅傳統(tǒng)紙質媒介備受沖擊,連數(shù)字化,電視、廣播也很快退變?yōu)閭鹘y(tǒng)傳播方式,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更受青睞。在傳播方式改變的同時,寫作領域也舊貌換新顏。學生的微寫作訓練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雖然不同于一般文學創(chuàng)作,但是,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對新事物更熱衷,對新的媒體方式更推崇,對文字傳播的欲望更強烈。新的傳播方式更能促進學生寫作,撥動寫作熱情、挖掘寫作潛力。為此,創(chuàng)設多種媒體傳播方式傳播學生的微寫作作品就是微寫作教學的組成部分:QQ傳播、論壇交流、校園公眾號推送、微信圈發(fā)送、微寫作吧交流、公共作文平臺發(fā)表、校園之聲播放等,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傳播功能,突破寫作的時空界限,增強寫作的趣味性。同時,拓展交流面,通過評論、轉發(fā)、后臺留言等眾多渠道,使得微寫作作品到達讀者之后并沒有結束傳播過程,而是進一步延伸到作者和讀者的交流、反饋,使得寫作變成了雙向甚至多向傳播。
借力傳播推進微寫作,至少有以下意義:培養(yǎng)學生感受新事物、接納新事物、運用新媒體的意識和能力;借媒體的傳播和交流功能,拓展學生視野,直面眾多觀點,促進學生思考;借媒體的傳播和交流功能,提升微寫作的應用性,減少封閉寫作帶來的壓抑和枯燥;借傳播媒介展示學生生活,宣泄學生情感,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和傾訴欲,不僅為寫作,也為學生思想和心靈成長加設推力。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融入微寫作,從輸入端看,圖文并茂、視聽一體的交互式集成信息,直接對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產(chǎn)生作用,幫助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從輸出端看,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供的運用、儲存、傳播文字的環(huán)境,讓思想有碰撞的火花,讓心靈有溫情的交往。寫作不僅是向內的深掘,還有向外的伸展;表達不僅是“情動而辭發(fā)”,還能得“辭”外之意趣。寫作的格局也就提升了。
常說,相逢是一種偶然,邂逅是一種機遇。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無孔不入”的當下,微寫作遇見信息技術,是機遇,更是必然。信息技術之于微寫作,猶如錦上添花。作為微寫作的施教者,繡好這朵“花”,引進這渠水,讓微寫作和信息技術“金風玉露一相逢”,微寫作教學才能打開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