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海陵中學 周海燕
最近一次教研活動中,筆者執(zhí)教一節(jié)數學實驗活動課“木桿平衡與性質探究”,學生參與熱情高,發(fā)現、猜想并驗證結論后進行了性質的初步運用,教學效果也很好.下面整理該課教學流程,并給出教學立意與教后思考.
PPT出示生活中的桿秤,并抽象出如圖1、圖2所示的示意圖:
圖1
圖2
教學組織:用生活情境中的桿秤引入課題,小商販通過改變秤砣的位置和重量,就可以使得桿秤平衡,這樣做的原理是什么?有什么樣的規(guī)律?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疑問進入新課的研究.
課前準備:實驗道具有木桿、砝碼、支架,做成木桿平衡尺.桿的中心作為它的支點,不掛砝碼時,桿左、右是平衡的.將左、右兩邊砝碼離支點的距離記為x1、x2,左、右兩邊懸掛的砝碼數量記為n1、n2,黑板上列出四個變量的表格,以便觀察數據.
請四組同學上臺來做實驗,一位同學負責記錄數據,實驗流程如下:
(1)請第一組同學為這根桿左、右兩邊加一個砝碼,同時請他的同桌根據他的實驗操作在電腦上進行模擬演示,以便所有同學都能看清他的操作.數據記錄員記下平衡時四個量分別是多少,得到第一組數據.(活動截圖,如圖3)
圖3
(2)請第二組同學為杠桿左邊再加一個砝碼,將這兩個砝碼一起向右移動,直到木桿左右平衡,同時請他的同桌根據他的實驗操作在電腦上進行模擬演示.數據記錄員記下平衡時四個量分別是多少,得到第二組數據.
(3)請第三組同學為杠桿左邊再加一個砝碼,將這三個砝碼一起向右移動,直到木桿左右平衡,他的同桌同步在電腦上進行模擬演示.數據記錄員記錄第三組數據.
(4)請第四組同學為杠桿左邊再加一個砝碼,將這四個砝碼一起向右移動,直到木桿左右平衡,他的同桌在電腦上同步進行模擬演示.數據記錄員記錄第四組數據.
通過這四組同學的實驗得到的實驗數據,請學生猜想一下這四個量之間存在什么規(guī)律.
教學預設:小組討論得出猜想結論.四組數據只能讓學生猜想出四個量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還需要大量數據進行驗證.教者課前模擬收集大量、密集數據,以PPT展示,如下:
表1 大量“密集”實驗后數據記錄表
學生結合猜想與老師給出的大量實驗數據驗證之后發(fā)現滿足猜想,這樣經歷了猜想到實驗再到驗證的全過程,歸納確認得到這四個量之間的等量關系(x1n1=x2n2).
根據這四個量之間的等量關系,提出問題串,進行變式訓練,由特殊走向一般.
例題探究:如圖4,在木桿右端掛一重物,支點左邊掛三個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設木桿長為48cm,支點到木桿左邊掛重物處的距離為xcm,列出關于一元一次方程.
圖4
圖5
圖6
變式1:如圖5,在木桿右端掛一重物,支點左邊掛n個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設木桿長為48cm,中點處,支點到木桿左邊掛重物處的距離為xcm,把n作為已知數,列出關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變式2:如圖6,在“變式1”的條件中,僅改變木桿長為lcm,其余不變,把n、l作為已知數,列出關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變式3:如圖7,在“變式2”的條件中,改變木桿右端掛2個重物,其余不變,仍然將n、l視作已知數,列出關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圖7
變式4:(進一步放開條件,一般化進行研究)如圖8,在木桿右端掛m個重物,支點左邊掛n個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設木桿長為lcm,中點處,支點到木桿左邊掛重物處的距離為xcm,把m、n、l作為已知數,列出關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變式5:(走向一般)如圖9,在木桿右邊掛m個重物,支點左邊掛n個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設木桿長為lcm,中點處,支點到木桿左邊掛重物處的距離為xcm,支點到木桿右邊掛重物處的距離為kcm,把m、n、l、k作為已知數,那么你能不能列出關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觀察:這兩組例題(問題串)很好地運用了新知,并且將新知進行變式拓展,從學生的解答來看,掌握得都很好.
本課教學流程是先安排實驗活動,學生代表分組上臺演示,收集實驗數據填寫在黑板上,最后統(tǒng)一使用電腦軟件生成大量、密集數據;發(fā)現、猜想、歸納性質,并進一步驗證性質;例題講評,變式生長;練習鞏固.誠如課后有評課老師所說:“這樣的課題新穎獨特,對教師備課要求高,學生實驗活動的參與熱情高,這種課型的嘗試非常有意義.”另外備課用功很多,包括實驗器材的準備,還有教學課件(特別是其中演示實驗的小軟件)的制作,還有貼切本課主題的習題與變式練習,都需要大量的課前準備與構思.學生在課堂上上臺實驗,能夠分工合作,得到很多實驗數據,說明實驗成功,但是也有個別學生“不小心”弄掉杠桿,繼續(xù)實驗,最終也能實驗成功,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很好的鍛煉,收集到的數據支持和啟發(fā)了后續(xù)性質、公式的猜想與驗證;讓學生經歷實驗全過程之后,對于發(fā)展學生“做數學”是很好的示范.
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重要理念,然而理念落地需要教師課前的精心構思.比如,本文課例中,先后安排了四個實驗小組上臺演示實驗,其中每個小組3人分工合作,1人操作木桿實驗,第二個組員同步演示電腦軟件,還有1人在黑板上整理數據,這些都需要教師做好精密的預設,并對學生“實驗失敗”有相應的預案.比如,在課堂教學進程中,有學生因為過于興奮與緊張,把木桿弄翻、弄倒,這時就需要有另外的學生參與重新調試.進一步,在四個小組都“實驗成功”之后,考慮到課堂教學效率,不可能做反復、大量低效的實驗操作,而在課前通過木桿平衡的軟件進行大量、密集實 驗,驗證并確認性質的猜想,為歸納性質提供直觀理解.順便指出,這個實驗過程中的很多道具、軟件的支持,都得益于物理老師的備課合作,所以本課其實也是一節(jié)跨學科的師師合作、師生合作的實驗活動課.
評課時,有老師指出:從例2的變式拓展來看,當變式到右端兩個或多個物體時,需要再次以實驗進行驗證或確認公式是否成立,這時已破壞了前面操作實驗所歸納猜想的數量關系或規(guī)律性質,大膽的推廣與變式拓展不利于實驗科學精神的滲透.這也是本課值得后續(xù)改進的地方,只要再安排一組學生進行相關演示實驗,并利用電腦軟件反復確認就可得到推廣后的“公式”或性質的猜想,這樣可以有效訓練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精神.
我們知道,數學實驗是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董林偉先生主持的一項重點課題,在全省已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們這次基于合作學習理念的實驗活動課只是一次初步嘗試,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期待更多專家、同行給出批判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