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皮相——劉建華的2008—2018
王曉松編著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19年3月,中文簡體
“皮相”是一種藝術表述,有東方文化的意蘊。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皮相”是藝術家的思維可以依附的一種外觀,即藝術家的理念和最終呈現(xiàn)作品的方式?!恫簧崞は嘁粍⒔ㄈA的2008—2018》不僅是梳理劉建華十年來藝術作品的畫冊,也是他工作內容的呈現(xiàn),更是他思考至今的“故事集”,本書生動地呈現(xiàn)出了一位藝術家的思想軌跡。
劉建華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最具實驗性、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他在景德鎮(zhèn)工作和生活了十四年之久。他的早期作品多以陶瓷作為媒介,而正如劉建華所說:“在創(chuàng)作中使用單一的材料可能會產生依賴的感覺,用其他材料能夠讓你警覺、興奮,有交流的心態(tài)。”他近年的創(chuàng)作逐漸轉向綜合媒材的利用與試驗,他能夠利用材料自身的特質表現(xiàn)當代社會特有的精神特征?!拔蚁M谧髌分凶非笠环N精神的內在力量,這種力量對于今天的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眲⒔ㄈA在不同方向的創(chuàng)作線索,是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媒介、技術和觀念的抽絲剝繭中逐漸顯露出來的。
當藝術家將材料、語言、方式做當代轉換,作品則是他們的表達,各件作品按照時間先后排列,形成了每個藝術家的思想軌跡。對藝術家劉建華來說,他的每件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實在的,而思想軌跡是抽象的,他將感性的體驗與抽象的觀念依靠材料的實在性獲得了具體的生命力。
著名美術史學家巫鴻教授在為本書撰寫的導讀文章中寫道:“在傳統(tǒng)工藝中,‘釉與‘瓷從不獨立于‘器,三者的自然結合凝聚了器物的功能、質地與裝飾,其千變萬化的互動使瓷器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盛名的工藝美術品類。劉建華在《白紙》和《容器》中進行的當代藝術實驗,是與這個傳統(tǒng)的主動協(xié)商而非被動承襲。這些實驗的內涵首先是對實用功能進行揚棄,同時與工藝美術中的瓷雕拉開距離,把藝術表現(xiàn)的對象從圖像轉到陶瓷本身。這些實驗的另一內涵是對‘釉和‘瓷進行分離,從而凸顯出每種介質的獨立物質性和美學潛力。這些實驗說明劉建華在探索‘陶瓷何以當代的道路上邁上了一段新的旅程?!保ü?jié)選自《陶瓷何以當代?——劉建華的藝術探索及引起的思考》)
本書同時收錄了五篇重要的評論及訪談文章,以時間為軸呈現(xiàn)了劉建華在2008年至2018年間創(chuàng)作的二十六件作品,這不僅為不同的創(chuàng)作者和批評家的理解打開了方便之門,亦對藝術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創(chuàng)作脈絡進行了細致且極富洞察力的剖析,并嘗試將其納入到一個更廣闊的命題中進行再審視——即中國當代藝術如何得以借助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不斷發(fā)掘,強化自身的原創(chuàng)性與實驗性。劉建華對陶瓷這一傳統(tǒng)材料的當代探索正為這一命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研究入口。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慢慢體會藝術的價值,探索當代藝術的觀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