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 /劉方志
小方從朋友那里走出來,手里的一包東西不見了。
那里面裝著上百枚壽山石雕件,三錢不值兩錢地“兌”給了朋友。朋友并不是特別想接手,因為多數(shù)雕件藝術(shù)價值都一般,沒什么精品。
“都是這幾年慢慢積累起來的,花了很多錢?,F(xiàn)在印石市場遇冷,太多普料放在家里也沒意思,還不如便宜朋友?!毙》秸f。小方的朋友也說,現(xiàn)在精品還在藏家手中,例如一些田黃雕件等“高貨”,輕易不出,但普品越來越多地被拿出來變現(xiàn)。
這一幕,是民間印石藏家“小方”們心緒趨亂、不知所措的一個縮影。
◎景德鎮(zhèn)陶瓷工業(yè)遺產(chǎn)博物館館內(nèi)
在國家收藏之外,民間收藏可謂又一片熱土。古往今來,民間收藏承擔了部分文玩器物的保護與流通重任,有些民間藏家收藏的文玩,其藝術(shù)價值可以比肩“館內(nèi)”的同類器物。而一些意識超前的民間藏家建立起的民間博物館,也引發(fā)關(guān)注。有數(shù)據(jù)表明,國內(nèi)藏家人數(shù)已達到8000萬人。他們手上到底有多少藏品,不為人知,但顯然遠遠超過了公立博物館的館藏總數(shù)。
《民主與法制》2016年曾報道,據(jù)國家文物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目前有民辦博物館2000余家,僅僅這些博物館就收藏各類文物上億件。
但不可否認,近年來,民間收藏遇冷的情形越發(fā)明顯。
在南京,有一家著名的文物市場,其每個雙休日的地攤交易,是民間藏家們的節(jié)日。鼎盛時期,此處里里外外聚滿了人,但如今盛況不再。近年來,這個地攤的體量在變小,人流量在變小。市場甚至把地攤搬到樓上去了?!皹巧系牡財偂?,聽上去挺有意思,但也折射著某些變化。
“我已經(jīng)多年沒去逛過了。”資深收藏愛好者、南京一家企業(yè)報負責人紀海寧對筆者說,“越來越?jīng)]意思,不想去逛了?!?/p>
他也是民間雜項收藏愛好者,以前經(jīng)常陪朋友去逛市場。他的朋友中,有“玉呆子”,有“石癡”……現(xiàn)在這幫朋友,同樣很少去逛地攤了。原因是,很難碰到眼前一亮的東西。
在福州藏天園、特藝城的地攤市場,筆者和一些文玩愛好者也聊起過印石和雜項市場的遇冷狀況。幾乎“逛”不到好貨,人氣不如以前,是大家吐槽的重點。
滿眼普貨,自然難以激起資深玩家的興趣。
而市場冷暖,直接記錄著民間收藏的興衰。
有人認為,文物唯有流通起來“變現(xiàn)確值”,才能讓民間收藏真正“活”起來。可問題是,假如流通不興呢?
民間收藏界有著自己的一份清醒和一份憂思。
2018年6月21日,由上海市嘉定區(qū)南翔智地企業(yè)總部園主辦,可文文物藝術(shù)品服務(wù)平臺戰(zhàn)略合作的第四屆藝術(shù)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如期舉行。論壇邀請函上標著的主題就是“民間收藏的困境與突破”。
一位嘉賓從多年從事古玩城行業(yè)經(jīng)營管理的資深人士的角度,闡述分析了當前古玩城行業(yè)的現(xiàn)狀與困境,也提出了一些古玩城行業(yè)發(fā)展的方向與解決方案。
冷暖自知,自我打氣,堅持不懈,這可謂真正的民間收藏人士不變的意志。
前述《民主與法制》的報道提及:嚴峻的文物走私、盜掘形勢和民間收藏家艱難的生存現(xiàn)狀表明,8000萬中國民間文物收藏愛好者非常關(guān)注這部法律(文物保護法)的修改,希望能將“地下”文物“大赦”,民間收藏“松綁”。
沖破“冷流”,讓民間收藏的春天回來,這是一條值得討論的路徑。
前提是,民間文物收藏合法性問題的最終解決。
在民間藏家中,紅色收藏者是一個不小的群體。而紅色收藏表現(xiàn)出的熱度,成為一種現(xiàn)象。
2018年,《中國美術(shù)報》曾以《紅色收藏:幾代人的記憶》為題作了報道:隨著“七一”的來臨,一些承載著中國特殊歷史時期精神文化和幾代人獨特記憶的“紅色收藏”,再次成為了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今年(指2019年)春拍中,紅色藏品也取得了不錯的拍賣成績,如同“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在嘉德拍出了115萬元,收藏界也可謂“一片紅”。
民間收藏冷暖的氛圍之中,更加考驗的是個體的知覺。
老C是南京一家媒體的編輯。他業(yè)余“玩錢”。遇到品相好的老版本的紙幣,就買下。好的留著,也出手。在他看來,這叫以藏養(yǎng)藏?!板X”肯定越來越值錢,時間久了,就是文物。他這樣認為。
抱著此種認識的藏家,還有很多。以至于形成了不少網(wǎng)絡(luò)論壇。藏家之間“互出”,形成了某種市場。
而對于更多文玩品類的藏家來說,出手還是不出手,這是一個問題。出手,總覺得多數(shù)器物賣不出好價錢,可全收著,資金是一大考驗。
最近海黃(海南黃花梨)藏家老劉發(fā)現(xiàn),在一些平臺上,或者微信朋友圈上,海黃老物件有增多的趨勢。
這些老物件包括舊家具和家具拆下來的小件、木工用具、文房用品等等。
在他看來,這是一些藏家“憋不住”的表現(xiàn)。
海南黃花梨原料已經(jīng)幾乎枯竭。近些年冒出來的所謂的新料,一不合規(guī),政府部門已在整治市場亂象;二沒玩的意義,百年海黃才叫精品,二三十年的海黃樹,油格尚且“稚嫩”。
當下,民間收藏者,主要目的是陶冶文化情趣、坐等升值。純粹為精神享受而藏的有,但多數(shù)人還是有以藏養(yǎng)藏的想法。
如果只進不出,那要么是土豪,要么是打腫臉充胖子。時間長了,對一般藏家來說,資金壓力還是很大的。
老劉的微信朋友,海南一位常年收海黃舊貨的朋友,最近發(fā)了一個快手視頻,把老劉驚到了。
視頻里,是一大堆海黃老料原料和老物件。
這個朋友發(fā)視頻后,很快在店鋪和微信朋友圈有了體現(xiàn):他在慢慢往外出東西。
他靠這個生活,做最牛的藏家固然好看,但生活更需要“變現(xiàn)”。
老劉還處于進階中,他目前的主要精力,是收集價廉物美的海黃標本性物件。當然,“價廉物美”是不存在的。物美可以,一旦“價廉”,那就有可能被坑。
最近開始,他學會了在閑魚上出一點小料。用他的話說就是“回血”。
紀海寧有一個判斷:目前的民間收藏,大件冷,小件熱。
這也在老劉的實踐操作中有所體現(xiàn)。老劉賣出了一些小件。有的買家還追問有沒有更多的同類貨品。
而對于紅色收藏者來說,精神享受更為重要。他們極少面對出手還是不出手的兩難選擇。
《中國美術(shù)報》前述報道稱:近幾年紅色藏品成了市場的搶手貨,李克軍(紅色收藏家)說慕名而來的古董商也越來越多,兩年前有一個在北京做古玩交易的古董商想出10萬元買下他手上那套“文革”時期的“大詩詞”徽章(一套34枚),被他拒絕了。雖然這些小物件原先只值幾分錢、幾角錢,但是在他眼中卻無比珍貴,因為它們不僅是陪伴他一生的老朋友,更是他對黨的情感的見證。
民間收藏面臨的一大痛點就是假貨橫行,“交學費”成了很多人入門的必付代價。
其實哪里有什么“學費”可交,只不過是如今不少不法商人混跡于藏家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太多太深。
假貨的充斥,不僅降低了藏品的水準,還打擊了人們的信心。長此以往,對民間收藏的發(fā)展貽害無窮。
有的朋友跟筆者說,他喜歡收藏古錢幣。某天拿出來“炫耀”,結(jié)果一位同事當場說,以前,他們那里就有人集中造假這種古錢埋于地下,然后煞有介事地開挖,“洗白”為真古錢。
說出來的笑話,卻是很多人的一把辛酸淚。
筆者曾因拍到假貨,向當下一個以“微拍”出名的拍賣平臺投訴,結(jié)果沒有結(jié)果。向其反饋平臺上有很多假海黃,也沒有下文。
有的假貨,還算是“有良心”,以越黃(越南黃花梨)來冒充海南黃花梨。沒良心的,干脆以白酸枝、國王木等來行騙。
大平臺如此,小平臺又如何?離開平臺的私下交易更如何?也就不難想象了。
紅木如此,印石市場也是良莠不齊。
至于很多人手中把玩的陶壺、瓷器……贗品同樣不少。
一位沉香愛好者告訴我,他剛剛?cè)腴T的時候,買過塑料做的“石頭沉”沉香。味道幾可亂真,可就是化學沉香無疑。
前一段有新聞?wù)f,重慶大學博物館展出的文物,竟然是假到離譜的贗品。而這些文物是一位知名教授捐贈。
這類捐假事件居然還不是孤例。其他博物館也發(fā)生過。
如此看來,這也是民間藏家造的一場場鬧劇了。至于是知假贈假,還是本身被蒙蔽,不得而知。
可見如今的民間收藏領(lǐng)域,假貨有多么猖獗。
至于古玩市場贗品多,那更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公開秘密”。
2013年,《北京晚報》報道過,一位民間收藏家一個億的藏品無一為真。這就太傷感情了。何以如此?原因之一是:假專家站上風口浪尖,長袖善舞、蠅營狗茍,為贗品打開了通道。
但更關(guān)鍵的是,打假之劍還沒有真正在時時處處揮舞起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費思量。
◎民間福字老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