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地,焦笑笑,彭孝倩,劉 璐,張連峰,周 琳
王照地,焦笑笑,彭孝倩,劉璐,張連峰,周琳,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 河南省鄭州市 450052
核心提要: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具有高度異質性,不同分型的胃NEN的臨床病理特點不同,治療及預后亦不相同,Ⅰ型和Ⅱ型預后較好,Ⅲ型和Ⅳ型預后較差,Ⅳ型患者并不少見. 男性胃NEN發(fā)病率高,女性以Ⅰ型多見,男性則以Ⅳ型多見.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類起源于干細胞且具有神經內分泌標記物、能夠產生生物活性胺和/或多肽激素的腫瘤,可發(fā)生于全身多個器官[1]. 既往認為,NEN是一種相對少見疾病,但近30年來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1973年(1.09/10萬)至2004年(5.25/10萬),美國的發(fā)病率增幅達38%[2]. 消化系統(tǒng)是NEN的主要發(fā)病部位,胃腸胰NEN(gastroenteropanc 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GEP-NEN)占全部NEN的65%-75%[3]. 既往認為胃NEN相對少見,但近年來胃NEN發(fā)病率顯著升高,占 GEP-NEN的23%左右[4].胃NEN具有明顯的異質性,不同分型的胃NEN臨床病理特點不同,治療及預后亦不相同[5]. 本研究收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1-01/2017-12收治的160例胃NEN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4型分類法進行分型診斷,探討各型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篩選轉移危險因素,為胃NEN的臨床診治提供理論依據.
1.1 材料 選取2011-01/2017-12就診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的明確診斷為胃NEN的160例初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通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參照2010年WHO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標準[6],2013年中國GEP-NEN病理學診斷共識[7]及AJCC第8版中胃的分期標準[8],對胃NEN進行分類、分級和分期.
分級: 根據核分裂象數和Ki-67陽性指數,將增殖活性分為3級: G1級,低級別,核分裂象數為1/10 HPF或Ki-67陽性指數≤2%; G2級,中級別,核分裂象數為2-20/10 HPF或Ki-67陽性指數為3%-20%; G3級,高級別,核分裂象數>20/10 HPF或Ki-67陽性指數>20%.
分類: 將胃NEN分為3個基本類型: (1)神經內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包括NET1級和NET2級,(2)神經內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包括大細胞NEC和小細胞NEC,(3)混合性腺神經內分泌癌(mixed aden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此類型腫瘤的腺上皮和神經內分泌細胞兩種成分至少占30%.將G3級中分化良好、Ki-67陽性指數>20%(一般≤60%)的NEN命名為高增殖活性的NET[7].
臨床分型: 參照國內外診斷標準,本文采用4型分類法將胃NEN分為4個基本類型[5]. 高分化的胃NET分為3型,Ⅰ型: 血清胃泌素升高伴胃酸缺乏,與自身免疫性萎縮性胃炎相關; Ⅱ型: 血清胃泌素升高伴胃酸分泌增多,與胃泌素瘤或多發(fā)性內分泌腺瘤病Ⅰ型(MEN-1)相關;Ⅲ型: 血清胃泌素正常,胃酸分泌正常,無相關疾病,散發(fā)性; 低分化的胃NEC以及MANEC屬于Ⅳ型.
TNM分期: 按照AJCC第8版中胃的分期標準,將分化好的NET分為: 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化差的NEC根據胃腺癌的標準進行分期[8].
1.2.2 診斷流程: 首先根據胃鏡檢查及活檢,若結果提示分化良好的胃NEN,應進行血清胃泌素檢測,如有血清胃泌素升高者,應進一步做胃酸檢測; 若結果提示分化差的胃NEC以及MANEC,則直接歸于Ⅳ型[5]. 腫瘤TNM分期診斷按照AJCC第8版中胃NEN的分期標準,聯合CT、MRI、奧曲肽掃描或PET-CT等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判定分期[8].
1.2.3 觀察指標: 觀察160例胃NEN患者的臨床表現、臨床分型、病理特征、治療方法等,腫瘤最大徑是根據手術后大體標本或超聲內鏡檢查獲得,評估轉移的方式是根據術中、術后病理結果并結合CT、MRI等影像學檢查獲得.
1.2.4 隨訪方法: 采用電話回訪、門診復診、住院復查等方式對患者或家屬進行隨訪,隨訪內容包括患者的復查情況、生存狀態(tài)、疾病進展及死亡原因等,隨訪日期截止至2017-12.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ean±SD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呈偏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表示,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分類變量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和Fisher確切概率法. 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預后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檢驗,其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Cox回歸模型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胃NEN的臨床特征 臨床分型: 全組160胃NEN患者中,Ⅰ-Ⅲ型74例,Ⅰ型41例(25.9 %),Ⅱ型8例(5.1 %),Ⅲ型25例(15.8%),Ⅳ型胃NEC和MANEC 84例(53.2%),未明確分型者2例.
臨床資料: 160例胃NEN患者中,男112例,女48例,男女之比為2.33: 1. 不同分型胃NEN患者的性別比例,結果見表1. 各型患者的性別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36.811,P= 0.000). 160例患者中,年齡為28歲-84歲,平均年齡為58.3歲±10.8歲. 男女患者平均年齡分別為59.0歲±10.1歲和56.9歲±12.3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1.005,P= 0.318). 其中Ⅰ型年齡為28歲-76歲,平均年齡為53.2歲±11.0歲,Ⅱ型年齡為31歲-62歲,平均年齡為46.6歲±10.8歲; Ⅲ型年齡為40歲-77歲,平均年齡為58.1歲±10.1歲; Ⅳ型年齡為31歲-84歲,平均年齡為62.0歲±9.2歲. 4組平均年齡之間的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F= 11.165,P= 0.000). 進一步兩兩比較,Ⅰ型與Ⅳ型,Ⅱ型與Ⅲ型、Ⅳ型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00、0.030、0.000). 患者自發(fā)病至首次就診的中位時間為2 mo(3d-5a). Ⅰ型首診中位時間為2 mo(6d-2a),Ⅱ型首診中位時間為2mo(1mo-3a),Ⅲ型首診中位時間為2 mo(9d-1a),Ⅳ型首診中位時間為2mo(3d-5a),4組患者首診時間相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臨床分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性別特點 n (%)
臨床表現: 全組158例胃NEN患者中,Ⅰ型41例患者中表現為上腹痛16例(39.0%),上腹脹者10例(24.4%),上腹部不適者3例(7.3%),有貧血史者2例(4.9%),乏力、納差、體重下降者10例(24.4%),惡心、噯氣、吞咽困難者9例(22.0%). Ⅱ型8例患者中表現為上腹痛、上腹部不適者6例(75.0%),反酸、燒心者4例(50.0%),PPI治療有效者2例(25.0%),腹瀉者1例(12.5%). Ⅲ型和Ⅳ型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主要以腹部不適、消化道出血、體重減輕為主.
胃鏡表現: 對不同分型患者的發(fā)病部位、腫瘤數目、大小、腫瘤形態(tài)、浸潤深度等詳細描述,結果見表2. Ⅰ型中有1例累及胃竇-胃體,Ⅲ型中有3例累及賁門-胃底,Ⅳ型中有1例累及賁門、胃體、胃底,有5例累及賁門-胃底.
影像學檢查: 主要檢查手段有消化內鏡、消化道造影、CT、MRI、PET-CT,內鏡下主要表現為息肉或潰瘍型病變,檢出率100.0%(160/160),消化道造影主要表現為充盈缺損,檢出率85.9%(61/71),CT、MRI主要表現為占位性病變,該組病歷主要進行CT檢查,檢出率86.8%(118/136),PET-CT表現為代謝異常增高,檢出率為100.0%(6/6).
2.2 胃NEN各分型患者的其他病理學特征 腫瘤最大徑和轉移特征: 全組158例胃NEN患者中,記錄腫瘤大小者117例,最大徑為0.2 cm-12 cm,其中最大徑≤3 cm(67)例,>3 cm(50)例.腫瘤分型Ⅰ、Ⅱ、Ⅲ、Ⅳ型最大徑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分別為0.5 cm(0.3 cm,0.7 cm)、1.5 cm(1.0 cm,1.9 cm)、3.5 cm(2.0 cm,4.8 cm)、5.0 cm(3.0 cm,7.0 cm). 四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64.532,P= 0.000). 腫瘤分級G1、G2、G3級最大徑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分別為0.5 cm(0.3 cm,0.9 cm)、0.7 cm(0.4 cm,2.0 cm)、4.5 cm(3.0 cm,6.9 cm),三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58.112,P= 0.000).全組158胃NEN患者中,報告轉移情況的有150例,發(fā)生轉移者83例,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腫瘤是否轉移與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分級、臨床分型及最大徑有關,結果見表3.對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最大徑是轉移的重要預測因素(P= 0.010),結果見表4.
病理分級及腫瘤分期: 根據病理診斷結果,158例胃NEN中,NET74例,NEC71例,MANEC13例; 腫瘤分級NET G1(26)例,NET G2(32)例,NET G3(16)例. 胃NEN各分型患者的病理分級及腫瘤分期見表5.
2.3 胃NEN各分型患者的治療措施及隨訪 Ⅰ型41例患者中,有39例進行手術治療,包括根治性手術和姑息性手術,其中30例為內鏡下治療,2例進行了生物治療,包括生長抑素、奧曲肽等; Ⅱ型8例患者中,有7例進行手術治療; Ⅲ型25例患者中,有12例進行手術治療,其中2例為內鏡下治療,6例只進行了單純化療,2例進行了生物治療,化療以依托泊苷+順鉑為主,其余包括多西他賽+順鉑、伊利替康+順鉑、多西他賽+奧沙利鉑等; Ⅳ型84例患者中,有56例進行手術治療,均為外科手術,其中29例進行術后化療,3例行術前化療,17例只進行了單純化療,2例進行了生物治療.
158例胃NEN患者中,156例患者獲得隨訪,2例患者失訪,隨訪率98.7%,隨訪時間為疾病確診至2017-12,隨訪時間為1 mo-62 mo,患者中位生存時間為24.0 mo(95%CI: 10.9-37.1). 隨訪期間,Ⅰ型患者有1例因合并急性冠脈綜合征死亡,Ⅱ型有1例患者因術后腹腔感染出血死亡,Ⅲ型9例患者及Ⅳ型37例患者均因腫瘤遠處轉移而死亡,死亡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為12.0 mo(1 mo-41 mo).截至隨訪結束,Ⅰ型患者總體生存率為97.6%(40/41),Ⅱ型患者總體生存率為85.7%(6/7),Ⅲ型患者總體生存率為64.0%(16/25),Ⅳ型患者總體生存率為55.4%(46/83). Kaplan-Meier法生存率估計,不同分型胃NEN患者的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667,P= 0.000),見圖1. 轉移組的中位生存時間為15.0 mo,轉移組患者的總體生存率為51.8%(43/83),未轉移組患者的總體生存率為87.9%(58/66),Log-rank檢驗轉移組與未轉移組生存曲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23.734,P= 0.000),見圖2.
既往認為,胃NEN是一種罕見腫瘤,占所有NEN的5.0%[9],占GEP-NEN的6.9%[10],近年來,胃NEN的檢出率不斷上升,國外近35年里的發(fā)病量以每年7.3%的速度增長[11]. 我國一項較大樣本單中心研究分析了699例GEP-NEN,胃NEN占29.6%[12]. 在2010-2016年就診于本中心的440例GEP-NEN中,胃也是最常見發(fā)病部位,占24.3%[13]. 由此可見,胃NEN并非既往認為的少見病.
表2 不同臨床分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胃鏡表現(n)
表3 150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與轉移關系 n (%)
表4 影響150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轉移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胃NEN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腫瘤,從惰性發(fā)展的Ⅰ型到高度惡性的Ⅳ型.分化良好的胃NET分3型,分化差的胃NEC及MANEC歸于第4型. 本研究分析了158例胃NEN的臨床分型及其臨床病理特點,在74例分化良好的胃NEN中,Ⅰ型最常見,Ⅲ型次之,Ⅱ型罕見. 國內有研究顯示,分化差的Ⅳ型患者占36.1%[14],本研究中分化差的Ⅳ型占全部患者的一半以上,整體來看,Ⅳ型患者并不少見,需引起臨床重視.
國外研究顯示,女性胃NEN發(fā)病率較高[2],本研究中,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者之比為2.33:1,與國內研究結果相似[15],這可能與地域差別有關,需要進一步探討. 進一步臨床分型顯示,女性以Ⅰ型多見,男性則以Ⅳ型多見. 本研究160例患者中,男性與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齡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318),但不同分型胃NEN患者的平均年齡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00),Ⅳ型患者的平均發(fā)病年齡大于Ⅰ型
(P= 0.000),提示中老年患者應重視胃鏡檢查,首診盡量避免經驗性治療.
表5 不同臨床分型的胃神經內分泌瘤患者的病理分級及腫瘤分期特點
圖1 不同臨床分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生存曲線比較.
圖2 轉移組與非轉移組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生存曲線比較.
胃NEN的確診依靠胃鏡及病理學診斷. 本研究分析了158例胃NEN的內鏡下表現,結果顯示,Ⅰ型、Ⅱ型、Ⅲ型主要發(fā)生在胃體,大體分型以息肉型為主,Ⅳ型主要發(fā)生在胃賁門部,大體分型以潰瘍型為主. Ⅰ型胃NEN是由于自身免疫性萎縮性胃炎繼發(fā)胃酸缺乏,導致胃竇部G細胞增生分泌大量胃泌素,從而刺激胃底/體部腸嗜鉻樣細胞增生而形成腫瘤,胃鏡下表現為胃底/體多發(fā)小的息肉樣隆起[5],復發(fā)常見,這可能與胃底/體長期高胃泌素刺激有關. 本研究中Ⅰ型占25.9%,國外研究報道Ⅰ型占70%-80%,差異較大. 分析原因,可能與Ⅰ型胃NEN在胃鏡下主要表現類似于胃底腺息肉樣的小隆起,易導致內鏡醫(yī)師忽視活檢而漏診有關. 因此,對于萎縮性胃炎背景下的小息肉樣病變,需加強重視,積極活檢,避免直接按良性病變處理導致漏診. Ⅱ型胃NEN與胃泌素瘤/MEN-1有關. Ⅱ型患者胃酸分泌增多,與Ⅰ型不同的是Ⅱ型表現為肥厚性胃炎背景下的胃底/體多發(fā)的息肉樣隆起,同時伴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治療效果差. Ⅲ型胃NEN無相關背景疾病,血清胃泌素及胃酸分泌正常,胃鏡下呈息肉樣或潰瘍型,病灶單發(fā),直徑常>2 cm,超過50%的Ⅲ型患者確診時已有轉移[5]. 低分化的胃NEC及MANEC屬于Ⅳ型胃NEN,胃鏡下表現為單發(fā)巨大潰瘍或球形息肉,病灶直徑常>5 cm,確診時80%-100%的患者已有轉移[5]. 上述結果進一步強調胃鏡體檢及首診胃鏡檢查的必要性.
轉移與否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 國內外研究發(fā)現,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胃NEN的轉移率分別為2%-5%、10%-30%、50%、80%-100%[5]. 本課題組既往研究發(fā)現,胃NEN首診轉移率高達59.8%(64/107)[13]. 本研究中,Ⅰ型有2例患者發(fā)生轉移,轉移率5.7%(2/35); Ⅱ型有1例患者發(fā)生轉移,轉移率14.3%(1/7); Ⅲ型有17例患者發(fā)生轉移,轉移率68.0%(17/25); Ⅳ型有63例患者發(fā)生轉移,轉移率75.9%(63/83). 結果可見,3型及4型有較高的轉移率,預后差. 本研究中,危險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是否轉移與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的臨床分型、分級、分類及腫瘤最大徑有關.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最大徑是轉移的重要預測因素(P= 0.009),最大徑>3 cm的轉移率(74.0%)明顯高于最大徑≤3 cm的轉移率(21.3%). 手術治療是胃NEN的首選方法,不同分型的胃NEN的治療方法也不相同. Ⅰ型患者首選內鏡下切除,對于直徑>1 cm的腫瘤應行超聲內鏡檢查,根據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決定行內鏡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 Ⅱ型患者主要通過外科手術切除原發(fā)灶及轉移灶; Ⅲ型的G3和Ⅳ型患者按照胃腺癌的處理原則進行手術和術后治療. 本研究中114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包括根治性手術和姑息性手術,其中32例為內鏡下治療.術后化療29例,以依托泊苷+順鉑為主.生物治療主要用于Ⅰ、Ⅱ、Ⅲ型治療,對于生長抑素受體顯像陽性的Ⅳ型患者,生長抑素類似物的作用價值目前仍存在爭議[5].
本研究對156例患者進行長期隨訪,Log-rank檢驗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的臨床分型及是否轉移影響患者的預后. Ⅰ型和Ⅱ型預后較好,Ⅲ型和Ⅳ型預后較差.本研究發(fā)現Ⅲ型、Ⅳ型胃NEN患者的生存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Ⅲ、Ⅳ型在本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差別較大有關,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完善分型診斷標準來進一步研究胃NEN的分型診斷及各型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為胃NEN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
總之,胃NEN作為一種高度異質性的腫瘤,表現多樣.因臨床分型未受到廣泛重視,目前仍存在發(fā)現晚、首診轉移率高、治療不規(guī)范等諸多問題.加強對不同分型胃NEN的臨床病理特征及內鏡表現的認識,有助于提高胃NEN的早期診斷率,規(guī)范對各型患者的治療,進而提高生存及預后.
文章亮點
實驗背景
近年來,隨著胃鏡檢查及影像學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胃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的檢出率逐年升高. 胃NEN不同于其他消化系統(tǒng)NEN,可根據發(fā)病機制和臨床病理特點分為不同的亞型,國內外對于胃NEN的臨床分型存在爭議,中國胃NEN臨床分型專家建議分4型. 目前國內尚缺乏不同臨床分型胃NEN的大樣本數據分析,本研究旨在提高臨床醫(yī)師對于胃NEN分型診治的認識,為其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實驗動機
本文研究了不同臨床分型胃NEN的臨床病理特征,發(fā)現男性胃NEN發(fā)病率高,女性以Ⅰ型多見,男性則以Ⅳ型多見,并且Ⅳ型患者的發(fā)病年齡明顯大于Ⅰ型,提示中老年男性應重視胃鏡檢查. 不同臨床分型的胃NEN預后不同,Ⅳ型患者預后最差,本研究發(fā)現Ⅳ型患者并不少見,說明國內胃NEN患者就診時大多已處于腫瘤晚期,需引起臨床重視.
實驗目標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標是不同臨床分型胃NEN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差異,發(fā)現4型胃NEN在患者年齡、性別、腫瘤最大徑、是否轉移及預后差異明顯,在首診時間上無明顯差異,Ⅳ型患者預后最差,與Ⅲ型存在明顯差別,提示4型分類法對胃NEN的分型診斷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需各級臨床醫(yī)師加強重視,進一步擴大病例,得出更符合中國胃NEN臨床病理特征及臨床分型特點的數據.
實驗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對臨床數據的回顧性分析的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數值變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呈偏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分類變量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和Fisher確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通過Log-rank檢驗進行生存率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結果
本篇論文研究達到了實驗目標,結果提示4型分類法對于胃NEN的分型診斷具有臨床意義,不同臨床分型胃NEN的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各不相同. 在性別比例方面,男性以Ⅳ型多見,女性以Ⅰ型多見. 在患病年齡上,Ⅳ型患病年齡明顯大于Ⅰ型、Ⅱ型,Ⅲ型患病年齡大于Ⅱ型,提示對于中老年患者應加強胃鏡檢查及活檢,避免經驗性治療以漏診. 在轉移方面,Ⅲ型和Ⅳ型患者的轉移率明顯高于Ⅰ型和Ⅱ型,并且轉移患者的生存率(51.8%)明顯低于未轉移者(87.9%). Ⅰ型和Ⅱ型預后較好,Ⅲ型預后較差,Ⅳ型預后最差,Ⅳ型患者惡性程度高,本研究中Ⅳ型患者并不少見,可能與本中心就診患者大多處于腫瘤晚期有關,提示應加強各級臨床醫(yī)師及患者對該疾病的認識,早診斷、早治療,改善患者的預后.
實驗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就診于我院的明確診斷為胃NEN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發(fā)現4型分類法對胃NEN的臨床分型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在分化好的胃NEN中,Ⅰ型最常見,Ⅲ型次之,Ⅱ型罕見,分化差的Ⅳ型患者比例居多,整體來看,胃NEN惡性程度偏高者比例居多,需引起臨床重視,且Ⅳ型患者男性發(fā)病率遠高于女性,可能與男性患者吸煙、飲酒有關,需在后續(xù)工作中加入患者個人史等相關因素,進一步完善臨床數據分析. 同時提出應加強中老年患者的胃鏡檢查及活檢,注重胃鏡體檢的重要性,對萎縮性胃炎背景下小的息肉樣病變,應加強活檢,避免直接按良性病變處理而導致漏診. 轉移是腫瘤預后的重要指標,轉移組患者的生存率明顯低于未轉移組. 本研究進一步完善了4型胃NEN的臨床病理特點及治療預后的數據,從而建立符合我國胃NEN臨床病理特征及臨床分型特點的數據庫,有助于疾病的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展望前景
本研究存在病例數較少、資料不全等局限性,且分化差的Ⅳ型患者比例較高,可能與就診我院的大部分病例已處于腫瘤晚期有關,且本組資料缺乏患者個人營養(yǎng)狀況評估等個體化數據,下一步應擴大病例數,進行多中心研究,完善個人史、營養(yǎng)狀況評估等資料,以得出更全面的胃NEN的臨床病理特征及臨床分型的數據. 本研究未來研究的方向是通過對我國不同分型胃NEN的臨床病理特點的完善,來制定屬于我國各臨床分型胃NEN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為胃NEN的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及規(guī)范化治療提供理論支持. 本研究未來研究的最佳方法是建立全國胃NEN患者的數據庫,對不同分型胃NEN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完善患者的個人史、營養(yǎng)狀況評估、家族史等個體化資料,得出符合我國胃NEN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及不同地區(qū)患病率的差異,指導臨床醫(yī)師制定胃NEN的預防策略,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