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讀寫一體,閱讀乃寫作的前提,寫作乃閱讀之升華。如果我們能夠為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搭建起一個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平臺,以教材為“本”,進行初步的探索與嘗試,這未嘗不是一種“求本”的正確途徑,這樣做能夠有效促進初中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讓學生找到一條寫作的坦途。
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解讀文本,這就是:“為什么寫”“寫什么”“怎么寫”。無論是設計教案,還是編寫導學案;無論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還是設計討論問題,我都緊扣住這三個方面來鉆研、生發(fā)、探究、延伸,從而在有意或無意間自然地讓閱讀和作文接上了軌。因為我們在給學生進行作文指導時,也是從“立意”(為什么寫)、“選材”(寫什么)、“結構”(怎么寫)這三個最基本的方面來教他們開始寫作文的。這樣一聯(lián)系學生就會頓悟:哦,原來是這么回事,我們學的課文就是作家寫的作文啊……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只要遇到內容貼近孩子生活,或結構安排精巧的課文,我就會格外注意從寫作層面入手,從立意、選材、結構三個方面認真引導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因為我知道引導學生親近文本,這既是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又是作文教學的不二法門。
例如,在教授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當賞析過作者對百草園的景物描寫之后,我就馬上讓學生運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組關聯(lián)詞進行仿寫訓練。很快學生就寫出了如““不必說那令人嘴讒的桃子,雪白的鴨梨,也不必說麻雀在田里覓食,快樂的魚兒在清澈的河里游來游去,橫行的螃蟹在岸邊呼吸新鮮空氣;單是小河邊的那塊空地就有無限樂趣?!倍谀鄩Ω粠Х瓟啻u、尋蟬蛻等各種頑皮的行為,學生們大多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學中適時引導點撥,自然就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此時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童年故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一來既很好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又適時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像這樣的文章,課本中比比皆是,如果我們注意引導,相信一定會比單純地給學生傳授寫作知識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每接一屆新生我都會明確要求學生每人準備質量較好的兩個筆記本,專門用來做積累用。一個叫作“詞句積累本”,專門用來整理課文中的生字、好詞語,特別是成語,還有好句子,好語段,好短文等。我還交給他們積累的方法:為了寫作文時方便取用,要分門別類分塊整理,一課一課、一個單元一個單元,一學期一學期,有條不紊地長期堅持積累。另一個叫作“素材積累本”,專門用來摘錄課文或課外書中、甚至是網(wǎng)絡上看到的各類作文素材。
為了提高學生摘錄的有效性,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對一些優(yōu)美凝練的語句讓學生反復體味,并教會他們如何將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語句收錄到自己的“積累本”中;而對一些記述典型人物和事例的課文,如《鄧稼先》《居里夫人和一克鐳》《愛因斯坦和原子彈》等,則讓他們從中提取關鍵內容并進行概括之后收集到“素材本”上,以備寫作文之用。同時我還將自己積累的各類素材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明白怎樣篩選素材,怎樣分類,等等。就這樣,到初三畢業(yè)時每個同學手中就都有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初中階段學生作文的布局謀篇,不外乎就是要求學生能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段落和層次、過渡和照應,使整個文章言之有序,順理成章。我們所用的北師大版語文教材中,可供借鑒的課文不計其數(shù),只要我們注意引導,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例如,我在帶著學生欣賞朱自清先生的《春》和《背影》兩篇散文時,引導學生分析品味課文之后,我還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對這兩篇課文在布局謀篇方面的特點做了一些必要的分析。兩文的共同特點就是運用了“總—分—總”結構,具體來說《春》全文共分三部分“盼春—繪春—迎春”,而分寫部分又分四層對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景物進行了細致描繪,通觀全文,首尾呼應,可謂珠聯(lián)璧合,結構精巧。之后我要求學生自擬題目運用這種結構寫一篇寫景的作文,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都寫得比較好。而在學習《背影》一課時,我則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分析體會文章的結構特點,因為有分析《春》的基礎,所以學生很快就理出了本課的結構示意圖。并且在以后的作文中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將課本上學到的首尾呼應、前后照應等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比較好地掌握了這種布局謀篇的方法。
作文就是在教師指導下模仿、借鑒范文,學習寫文章的活動。在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必須要充分利用好課本,使課本起到“閱讀示范”和“寫作示范”的雙重作用。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挖掘出教材里可示范性的地方,從而在課堂上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緊密結合,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及時運用到寫作實踐中,轉化為能力。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讀與寫的有效結合呢?我認為適時的仿寫和續(xù)寫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先說仿寫。初中階段,重點在于訓練記敘文的寫作,那么學生首先要樹立文體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好閱讀教學的有效契機及時為學生搭建記敘文的文體“骨架”,在學生頭腦里構建文體的大致輪廓;其次,以教材為本,在“骨架”之上進行不同層面的豐富,包括語言風格上、布局謀篇上、結構章法上、修辭表達上等方面的分析探討,讓學生從感受、領會,走向模仿,直至創(chuàng)新自如,得心應手。這無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每位語文教師有耐心、有恒心,能吃透教材,運用教材,為我所用。如學習過《春》,可讓學生進行結構的模仿;學習過《慈母情深》可讓學生進行選材方面的模仿;學習過《背影》可讓學生進行人物神態(tài)、動作描寫的仿寫;學習過《白楊禮贊》可讓學生進行托物言志的仿寫。
再說續(xù)寫,也就是想象描寫。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是知識的源泉?!毕胂罅Σ粌H對作文極其重要,也對創(chuàng)新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必須去啟迪、開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利用好課文資源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教師可隨時指導,以拓寬學生的寫作視野。比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后,可讓學生以“皇帝回宮之后”想象皇帝回宮后有什么表現(xiàn)?《最后一課》可以讓學生以“下課以后”為題,想象小弗郎士有何表現(xiàn)?《最后一片葉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可以讓學生自選角度,自擬題目續(xù)寫。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加深對課文故事的理解,同時也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边@一論斷告訴我們,在語文學科中,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整個初中階段,我們在語文課上學過的文學作品不止兩百篇。這些課內閱讀如果語文教師能夠引導到位,就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間為學生建起了一座豐富多彩的作文材料倉庫,就一定能激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使他們懂得作文,會寫作文,樂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