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釗
(復旦大學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
本文只想就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研究談幾點粗淺的看法,以期向方家請教。
第一點,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山川呈瑞、地不愛寶,出土文獻呈現(xiàn)出井噴的態(tài)勢。尤其近二三十年,戰(zhàn)國秦漢簡牘相繼出土,更是讓我們應接不暇。我們生在一個大發(fā)現(xiàn)的時代,能夠看到太多的羅振玉、王國維等前輩學者看不到的好東西。作為研究者,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也是非常幸福的。當前的出土文獻研究迎來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一方面是因為地下出土的文獻越來越多,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研究的內(nèi)容與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有很高的關(guān)聯(lián)度,尤其是習總書記在2014年訪問北京海淀區(qū)民族小學時候的講話和2016年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更是為出土文獻研究帶來了強勁的東風。目前,研究出土文獻的相關(guān)機構(gòu)紛紛建立。在各級各類項目中,有關(guān)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的選題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最近兩年,各級各類項目中還紛紛出現(xiàn)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冷門“絕學”專項和相關(guān)選題。目前,有關(guān)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的專業(yè)刊物已經(jīng)達到了17種??梢源_信,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出土文獻研究都將是學術(shù)界的熱點,成為吸納研究經(jīng)費、吸引研究人員的一塊熱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術(shù),出土文獻研究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學術(shù)潮流,我們要像陳寅恪先生所說,必須預流,否則就是未入流。所以,我們選擇從事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研究,就是提前的預流。以蔡先金先生為首的研究團隊在濟南大學和聊城大學已經(jīng)初步形成規(guī)模,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至今已經(jīng)舉辦了七屆,在學術(shù)界和社會上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推動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盡快成立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研究會非常必要。
第二點,出土文獻研究圈子外的學術(shù)界,一直有很多人對目前已經(jīng)經(jīng)過科學鑒定的幾大宗出土簡牘還抱著真?zhèn)蔚囊蓱]。但事實情況是凡經(jīng)過真正出土文獻的專家集體鑒定過的簡牘,還沒有一宗材料是真?zhèn)坞y辨,或是原來被認定為真,后來又證明是偽的。浙江大學藏簡的情況很特殊,當時的鑒定團隊也是認定是偽的,后來因為各種特殊原因出版了,其結(jié)果就是學術(shù)界一片沉寂,這已經(jīng)表明了態(tài)度。真正的核心學術(shù)圈子外,常常有人在討論真?zhèn)蔚膯栴},其實講真?zhèn)螁栴}的人都是外行。不同于造偽技術(shù)已經(jīng)很高的銅器和陶器,簡牘的造偽技術(shù)現(xiàn)在還很低,不光從字體、內(nèi)容來看很容易辨?zhèn)?,就是用最簡單的檢測技術(shù),比如說就一條,其飽水率現(xiàn)在就做不出來。像戰(zhàn)國楚簡的飽水率有的可以達到百分之四百,現(xiàn)在你就是每天往上澆水也做不到,它是經(jīng)過上千年的慢慢滲透進去達到的。所以已經(jīng)鑒定過的簡牘都沒有問題。
第三點,以往的出土文獻中,有不少按后世的標準可以定義為文學作品的文本,現(xiàn)在的出土文獻中還在不斷出土這類作品。譬如前幾年在殷墟就出土了一件甲骨,目前已經(jīng)發(fā)表。這件甲骨字數(shù)很多,上面有很清楚的界欄,很顯然是模仿簡牘的形式,因為簡牘是一條一條的,所以它也畫上了一條條的界欄。它上面記載了一場戰(zhàn)爭,寫的很細致,這是典型的記事刻辭,可惜上下殘得很厲害。這件甲骨的出土打破了我們以往頭腦中的成見,甚至可以說顛覆了我們的認知,以前沒有見過這么規(guī)整的界欄和這么多字數(shù)的記事刻辭,這個是完全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和研究的。接下來北京大學藏的秦簡和漢簡會相繼推出一些跟文學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比如有一篇叫《善女子之方》,就是講好女人標準是什么樣的,句式很工整,而且是押韻的,類似后世的《女誡》或者是《女史箴》一類。還有一篇叫《公子從軍》,是一篇俗賦,另外還有《隱書》,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謎語,還有用詩的形式寫的《酒令》,都也很有特色。更大宗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安徽大學藏簡,其內(nèi)容極其豐富,其中有六十篇《詩經(jīng)》,它有《侯風》,是以前不知道的,而且里面有大量跟傳世本不同的異文,意義非常重大。除此之外,有兩篇談楚國歷史的,字數(shù)很長?,F(xiàn)在我們看《史記·楚世家》字數(shù)不多,但是安大簡的一篇居然有一萬多字談楚國歷史的內(nèi)容,談到楚國的祖先,比如說穴熊起名的緣由,就說穴熊長在洞里邊,所以叫穴熊。原來研究文化的蕭兵先生曾經(jīng)有過推測,在《山海經(jīng)》里邊有一座山叫熊山,經(jīng)常有神人出沒,他就跟楚的祖先穴熊相比較。以前大家不相信,現(xiàn)在看來,他的說法是正確的。安大簡記錄楚國歷史的這兩篇,我提議命名為《梼杌》。因為《孟子》里邊說楚國的歷史就叫《梼杌》,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比如楚辭類的作品,還有很多儒家作品,關(guān)于孔子的、子貢的都有,還有《占夢書》等,林林總總,五花八門,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對象。
第四點,對待出土文獻要堅持幾個原則。一個是在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不輕易信古,也不隨便疑古,而應該采取釋古的態(tài)度。這個釋古是馮友蘭先生提出的。出土文獻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知,顛覆了很多以往的傳統(tǒng)認識,可以正史、補史。出土文獻尤其是出土文獻中的共時文獻與傳世文獻相比,未經(jīng)過后人的增刪篡改,更為真實可靠。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出土文獻還有大量的保存在地下,對此我們要充分估價。在利用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進行比照的時候,不能因為沒有出土文獻的支撐就輕易地懷疑傳世文獻的真?zhèn)握`。這一點就正如王國維所說“然則經(jīng)典上所記上古之事,今日雖有未得二重證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殺也?!?這也就是學術(shù)界的熟語“說有易,說無難”。不能輕易說什么沒有,如果說沒有,可能明天就挖出來了相關(guān)文獻。但也不能因為出土文獻比傳世文獻更真實,未經(jīng)過后世的增刪改動就輕易的全盤接受,當成信史,必須要加以抉擇和判斷。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戰(zhàn)國時代的出土文獻不少就是當時人寫的,是當時人眼光和觀念觀照下的歷史和書寫,戰(zhàn)國時人看更早的歷史并不見得比我們看更早的歷史更準確、更深入、更清晰,當時就有很多偽托和編造,這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注意。
第五點,從商代到秦漢最常用的文字記錄載體還是簡牘?!渡袝芬呀?jīng)明確說殷人“有典有冊”。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甲骨文和西周銅器銘文都不是主要記錄文字的載體,都是當時一種有特殊用途的文體,其所記錄的內(nèi)容有相當?shù)木窒扌?,不能完全、充分反映當時的文字語言狀況和文學面貌。南方,尤其像湖北、湖南這個地方,其特殊的氣候、土壤、地理環(huán)境,以及埋藏手段,非常便于簡牘的保存,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地方出土的大量的楚簡,有的保存很好。這是屬于濕的一類;還有一類是干的,甘肅新疆這些地方出土的漢簡,保存得也非常好,有些像新寫的一樣,甚至上邊的編繩還都在。其他地方很少出簡,像山東銀雀山漢簡是很稀有的。不是當時沒有簡,是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有些地方?jīng)]有出簡就根據(jù)僅有的這些簡牘發(fā)現(xiàn),對當時的語言文字和文學面貌做出狹隘的分析和評價。雖然我們目前只能就已發(fā)現(xiàn)的材料說話,但是在觀念上必須保持一種清醒的全局認識。
第六點,出土文獻給我們最大的一個啟示就是:古代很多的思想觀念都有一個非常久遠的來源。我們根據(jù)傳世文獻對很多事物概念、思想觀念起源所得出的認識常常會滯后或偏晚。文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比如各種文體的起源,其中,小說的概念前后有很大的變化,如果按后世某個時期對小說這一文體的定義,其實甲骨文中有些記載,如甲骨文里邊,一些體現(xiàn)出最早記異傳統(tǒng)的——就是專門記錄特殊的奇怪的事,這是中國史書的傳統(tǒng),一般的事它是不記的,有些有時間、地點、人物及各種祥瑞、災異記錄的例子,就完全可以算作早期的小說。對文體文本性質(zhì)認定的問題,是完全依傍后世的定義還是根據(jù)當時的分類,或是根據(jù)實際文本做出自然分類?很顯然,如果當時有分類,比如秦漢時期我們就按照著《漢書·藝文志》來,可是更早的怎么辦?因為沒有依傍,有些話題都無法展開。可是完全依傍后世的概念,按后世的標準去套前面的實際,這也不合適,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合適的、可以操作的標準和認定的方法。
第七點,目前的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研究具體涉及到的范圍還需不斷的擴充。比如甲骨文里邊的作品,甲骨文分為卜辭和記事刻辭。在筆者看來,所有的記事刻辭都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研究,但現(xiàn)在的很多研究都是以卜辭為主,這是沒有抓住重點。研究金文,很少有人提到《豳公盨》,但《豳公盨》是跟文學作品最接近的作品。它跟其他的金文體式內(nèi)容都完全不一樣,很像是一篇古書,里邊很多內(nèi)容跟《尚書·洪范》可以相合,其中又談到大禹治水這個神話,所以這個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文藝作品。研究志怪小說,大家舉的例子一般都是放馬灘秦簡的《丹死而復生》和北大秦簡的《泰原有死者》這兩篇,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睡虎地秦簡《詰咎》篇,它的形式跟早期的志怪小說更像,就是談有一個什么鬼,叫什么名字,有什么表現(xiàn),我們用什么辦法驅(qū)除它。這跟后世的《白澤精怪圖》相似,敦煌文書里邊也有這個材料,這個就更接近典型的志怪小說。談到漢代的賦,一般都是講《神烏賦》,很少有人提到馬王堆帛書里邊的《相馬經(jīng)》,《相馬經(jīng)》是用賦體寫的,所以有人就認為應該稱為《相馬賦》,這是典型的賦,里邊的文學色彩非常濃厚,但是幾乎沒有人研究。當然,一個原因是里邊有關(guān)相馬的專業(yè)術(shù)語太多,很多搞不清楚,指馬的哪一個部位不清楚。臺灣收藏家曹興誠先生藏有一尊青銅馬,馬上有嵌銀的銘文,就指明了馬的很多部位,跟《相馬經(jīng)》里邊很多名稱是可以相對應的。還比如歷代的銅鏡的銘文,現(xiàn)在的關(guān)注度也不夠。漢代的銅鏡銘文,一般都是用詩體寫的,它不光是文學作品,而且是當時最典型的廣告,語言和修辭都很特殊,完全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研究。
第八點,研究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是利用后世的概念研究出土文獻中的純文學作品,還是打破傳統(tǒng)的概念,把所有的出土文獻都當成文學研究對象,從而進行大文學、廣義文學的研究?在這一點上,有時筆者也很迷惑,完全打破學科界限,沒有學科畛域,造成迷茫一片,這個思路不行;可如果以純文學為對象,又很容易陷入資料短缺、話題單調(diào)、論述干癟的境地。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應該雙管齊下,既要有純文學的學科分界清晰的研究,又要有打破藩籬、溝通整合、各取所需、為我所用的勇于開拓的精神和融會貫通的格局和氣象。
第九點,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研究,可以說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方向,同時也是一個邊緣的學科方向,需要研究者具有語言學、文學的專業(yè)知識,同時最好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學、文獻學和考古學的知識。當然,如果既能做到對第一手資料有精深的文本校釋的功夫,同時又能在正確無誤的文本上進行文學闡發(fā),才是最理想的??墒且粋€人很難同時具備這兩個學科的充分背景和積累,所以,一方面,只具備一個學科儲備的學者要及時補充學習另一個學科的知識積累,同時,這兩個學科的學者最好要進行充分的協(xié)同與協(xié)作。當前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一種出土文獻出土后,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文本校釋,期間對字詞的考釋和理解會反反復復,逐漸逼近真相并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期間研究文學的學者最好不要急于利用這一材料,尤其當很多疑難字詞還未解決的時候,很容易用了有錯誤的文本,并在此基礎(chǔ)上生發(fā)出一些錯誤的認識和闡釋,應該要等到出土文獻和古文字學界有了一個比較確定的文本之后再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