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冬 梅
(包頭師范學院 政治與法律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思維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學會思考是智育的核心。伴隨著世界范圍的教育改革,批判性思維作為一門學科或學問而出現(xiàn)。近年來,在我國的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大量不同類別的通識教育課程,《批判性思維》被列為通識教育設計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批判性思維到底說的是什么?本文對其緣起、發(fā)展、基本含義與多方面價值做一摭述。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緣起于1962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羅伯特·恩尼斯(Robert H. Ennis)在《哈佛教育評論》上刊發(fā)的一篇文章《什么是批判性思維》,緊隨其后的無數(shù)教育理論家們?yōu)榕行运季S大唱贊歌。多年以來,批判性思維在全球教育界一直受到追捧。然而,批判性思維的盛行則是緣于當今社會傳播方式的改變。
當今社會處于信息網(wǎng)絡與信息時代,也是數(shù)據(jù)和消息泛濫的時代,每時每刻,現(xiàn)代人被過量的、蕪雜的消息包圍著,以至于淤塞得讓人喘不過氣來,虛虛實實,令人眼花繚亂,真假難辨,強烈地考驗著人們的判斷能力。在這樣一個信息、資訊過載的時代里,人們時常面對形形色色的聲音與觀點魚龍混雜,這種局面不僅是對人的思考能力和認知能力的考驗,而且大幅增加了這種考驗的困難程度,這就更加需要提升人們辨別真假、判斷優(yōu)劣和決定合適行動的能力。[1]2因此,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對人的思維能力的要求尤為突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取決于是否善于思考,善于思考成為現(xiàn)代人的一種技能。于是,一個迫切的問題是:生活和裹挾在信息洪流中的人們,如何才能做到不隨波逐流,真正獨立思考?針對信息社會,恩尼斯在2002年重提批判性思維。其強調的重點是“思維”,并重新詮釋了批判性思維具有的特征。就是要求每個人都有必要養(yǎng)成嚴謹?shù)乃季S習慣,深思熟慮,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不被人隨意地忽悠和愚弄。
作為一門學科或學問的批判性思維伴隨著全球教育改革,在許多國家的大學里以課程形式廣為開設,并延展到中小學。1978年6月,首屆“國際非形式邏輯研討會”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溫莎大學舉行,標志著批判性思維作為一門哲學運用學科的正式誕生。美國哲學學會制定的哲學教育大綱中也提出,凡是主修哲學的學生需要學習符號邏輯和批判性思維兩種邏輯課程。
伴隨西方出現(xiàn)的“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運動中非形式邏輯、論證理論以及批判性思維興起,以解決實際論證的評價問題為載體,直通邏輯學的實踐轉向,旨在從中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的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能力。這場運動帶來的重要結果之一,就是以批判性思維理念為基礎的能力型測試模式的出現(xiàn),隨后又席卷全球。GRE、GMAT、LSAT等美國的能力型考試,其中的“批判性推理”(Critical Reasoning),測試的就是考生的思維素質和能力。目前,我國的MBA(1997)、MPA(2001)、MPAcc(2004)、GCT(2003)考試,事實上采取的就是美國的這種能力型測試模式,主要有:假設、支持(加強)、削弱(質疑)、評價、推論、解釋六種題型。試題測試閱讀理解、提煉、區(qū)分、整理、把握信息敏捷準確性,尋找、把握、區(qū)分關鍵性概念,進行推斷、論證與反駁、比較與辨析等多種思維能力。
美國哲學學會在20世紀90年代,把批判性思維界定為: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批判性思維包括: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校準等核心技能。引導人們特別要樹立理智的懷疑和反思態(tài)度,強化深思熟慮的思考習慣,養(yǎng)成好的思維習性與品質。[2]3-11
美國州立大學聯(lián)盟(AASCU)和公立大學聯(lián)盟(APLU)主要對高等教育的畢業(yè)生水平進行評估。2006年他們共同推出了“自愿問責系統(tǒng)(Voluntary System of Accountability,VSA)”旨在為成員院校開展高等教育評估提供良好的服務平臺,定義了“CT、AR、閱讀和寫作”這四項乃“核心教育成果”。其中分析推理(analytical reasoning簡稱AR)和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縮寫為CT)在現(xiàn)代西方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批判性思維在英語中是“Critical Thinking”一詞,意思是在嚴格推斷的基礎上,通過質疑的、辨析性的、抓住要領的、機智的、敏捷的思維。直譯為批判性思維,也有譯為明辨性思維或者審辯式思維。恩尼斯最早將批判性思維定義為:“針對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決斷而進行的言之有據(jù)的反省思維?!眹H公認的批判性思維權威專家理查德·保羅指出:“批判性思維是積極地、熟練地解讀、應用、分析、綜合、評估支配信念和行動的那些信息的過程”。具體而言,批判性思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知技能,二是情感意向。前者也被稱批判性思維技能,后者則是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維被學術界譽為人類思想和認識發(fā)展的破冰船,它以邏輯方法為基礎,結合人們實際的日常思維和人們心理傾向發(fā)展出一系列批判性思維的技能。[1]16其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或“思想助產(chǎn)術”。蘇格拉底經(jīng)常采用對話式、討論式、啟發(fā)式的教育方法,在辯論中向對方提出問題,進而指出對方回答問題中的矛盾之處,揭露其推理缺陷;或者是提出反例,引導其獨立進行更深入的思索得出結論。蘇格拉底的思想和討論方式實際上是邏輯推理和思辨的過程,通過問答和“譏諷”,啟發(fā)并引導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和認識,進而幫助獲得新思想和新認識??墒牵斎藗兠媾R該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樣的決斷時,每做出一次好的判斷和抉擇,就意味著向真理或成功邁進了一步;每做出一次壞的判斷和決定,就意味著向謬誤或失敗邁進了一步。
在杜威那里,他倡揚的“反省性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是作為一種技能概念提出來的,還可以表述為:大膽質疑、謹慎斷言。他特別強調在進行主動、持續(xù)和細致的理性探究之前對觀點、假說和論證一定要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不要立即贊成或反對的表態(tài),即延遲判斷。波普爾提出的科學批判思想強調,只有可證偽的陳述才是科學的陳述。無論科學研究還是探尋論證知識的真理性過程中,通過持續(xù)不斷的外在化的批判和檢驗是必不可少的途徑。知識的積累和增長被“理性重建”為一個動態(tài)的運動過程:“問題→嘗試性解決→反思、質疑、排除錯誤→新的問題”稱之為著名的四階段圖式。
《禮記·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盵2]1這里講的是知識學習中的批判性思維。其實課堂之外、日常生活中導出都用得著批判性思維。羅伯特·恩尼斯將批判性思維簡潔地表述為:“批判性思維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與行動?!盵1]3國際著名批判性思維專家美籍華人董毓教授認為批判性思維有合理性、反思性和建設性三個顯著特征。我國學者谷振詣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清除錯覺、識破欺騙、破除迷信、澄清誤解、做出好的判斷,進而邁向更美好的人生。武志宏教授提出批判性思維包含不懈質疑、多元意見和理性判斷三個關鍵詞,是對思維的再思考。
(1)不懈質疑:首先要有質疑的意識,不論是對別人的觀點、還是自己的看法。 有沒有這種意識是大不一樣的。事實上,許多人的問題就出在沒有養(yǎng)成這樣的意識,思維的惰性遠遠大于好奇心。凡事以為“理固宜然”,頭腦中少了問號,少了“為什么”的發(fā)問。魯迅先生在一百年前就試圖喚醒麻木的國人:從來如此,便是正確的嗎?質疑不是僅僅為了質疑而質疑,質疑是為了更有理由地相信。
(2)多元意見:注別人的觀點,但不是要求人們全面接受他人的意見。面對日益豐富、多元和個性化的社會趨勢,要有新的認知和新的思維方式,理解世界的復雜多樣性,以開放的心態(tài)、寬容的態(tài)度,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平等對待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發(fā)表的意見和觀點。
(3)理性判斷:不受情緒的影響和支配,不受外來因素的干擾,經(jīng)過仔細考慮后,給出充足、合理的理由,并做出明智的判斷。基于理性判斷,我們相信什么、做出什么決定并采取行動解決問題。
批判性思維是尋求合理性,正義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現(xiàn)代思維方式。 它以一種理性、反思和開放的態(tài)度思考問題,清晰準確地表達思想觀點,邏輯嚴謹?shù)赝评?,合理地進行論證。
形式邏輯顧名思義“形式”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來。從傳統(tǒng)邏輯到現(xiàn)代邏輯的轉捩點上,形式大有僭越內容之勢。于是,邏輯與經(jīng)驗疏離,人們日益感到隔膜,現(xiàn)在該是強調“內容”的時候了。人的日常邏輯思維能力和素養(yǎng)自然與邏輯基礎知識相關,知識需要學習記憶,轉化為素養(yǎng)需要訓練,即提高邏輯素養(yǎng),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可稱為邏輯之道,推理的理論與方法本身是邏輯之術。邏輯思維素養(yǎng)是分析理性和科學精神的基礎,批判性思維其核心部分是邏輯思維,但又不局限于邏輯思維。[3]批判性思維是審慎地判斷是非和正確決策的能力。它不是對原有邏輯傳統(tǒng)的繼承、延續(xù)和發(fā)展,而是集知識、價值和思維方法于一體,以嶄新的面目出現(xiàn),并且向固有的邏輯觀念和原則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帶來一場邏輯觀念上的深刻革命。所以,人的思維不能僅僅局限于形式邏輯,還需要以實際的經(jīng)驗、道德判斷和價值觀為基礎,理解世界的復雜多樣性和評價標準和價值觀的多元性。
具體來說,任何論證都必須尊重事實和符合形式邏輯,這是兩條不可突破的“底線”。當事實與邏輯一致時,就需要在綜合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的基礎上做出決定。當事實與邏輯相謬時,首先,決策必須基于真實的事實,不管是信念還是行動,都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有好的理由;其次,要有方法和規(guī)則,即必須符合形式邏輯的要求,這決定我們的行為不是亂來和碰運氣;再次,在符合前兩項的基礎之上,還有很關鍵的是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設和預設的價值觀,價值取向不同會出現(xiàn)多種可能的決策選項和方案,決策者對所做決策以及對自己決策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因此,批判性思維正是致力于把思維技能與人格特質統(tǒng)攝起來,它可以既是一種追求事實、邏輯和情理相統(tǒng)一的思維技能,也是一種尊重、理解、包容與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人格氣質,思維方式是人格氣質的顯性化。具備批判性思維習性的人往往兼有平和、多元、理性的性格特點,相反,則具有偏執(zhí)、頑固、狹隘的性格特征。
1.批判性思維絕不能等同于消極否定思維。Critical Thinking從字面上直譯成批判性思維,在漢語的語境中很容易被誤解為挑毛病、批評別人的“否定性的思維”或“沒有情感的思維”。事實上,批判性思維從持疑開始,全面了解多元的意見和不同觀點,最終依靠證據(jù)進行判斷,否定本身絕不是目的,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過程才更重要。[4]
2.提倡理性的批判性思維不能等同于否定感性。認為提倡理性就是否定了感性,這樣的錯誤想法恰恰是非此即彼的思維怪圈誤導,陷入了二元思維的誤區(qū)。在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感性和理性,理性和感性二者并非絕對矛盾。理性發(fā)展,思維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的感知能力、感受力也會變得更豐富、更廣泛、更穩(wěn)定、更持久、更獨立。
3.批判性思維并不等同于邏輯。批判性思維出于邏輯,又超越邏輯。它的內容比邏輯的內容更豐富,邏輯僅僅是批判性思維所遵循的基本標準之一。批判性思維是集知識、價值和思維方式于一體的綜合能力和品格,辯論、寫作和對話是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方法之一。
4.我們推崇的這種批判性精神是開放式的,并非有些人狹隘理解的處處樹敵。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是一種反思意識,對文化意義的追問,它常常是對自己的反省,它是一種對話的姿態(tài),它也會在閱讀一本書時有所斬獲。
事實上,喜歡望文生義的人總是膚淺地把批判性思維理解為武斷、粗暴地同意或不同意的簡單線性思維。恰恰相反,它是對線性思維的超越,是對武斷、粗暴的否定。“批判性思維”是基于理性和證據(jù)進行分析和推理,直面異議和分歧,做出客觀公正判斷和評估事實的能力,以求真,公正,反思的精神為核心。[1]30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反思意識與能力,也被稱之為明辨性思維或者審辯式思維。批判性思維屬于多元復雜思維,不是簡單線性思維;是多元思維,不是一元的思維;是多維思維,不是一維直線的思維。用最簡短的語言來描述什么是“批判性思維”,目前學界比較權威的理解和概括為12個字:“不懈質疑,包容異見,力行擔責”。其中,質疑的目的是善意地幫助完善論證,雖然有些時候會使原來的論證顯得非常不可信,但它不是以吵架為目的的。批判性思維突出表現(xiàn)的是認知和人格兩個方面的一種最重要的職業(yè)勝任心理特征。
網(wǎng)絡信息時代更需要理性思維。然而,在我們的文化和語境中批判性思維、持疑的態(tài)度、審慎的思索總是匱乏的。如何在文化地化為之下,獨立思考、科學思考,對世界持有整體的檢視與寬和,無所依傍地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是現(xiàn)代公民的基本素質。事實上,越是在復雜、理性的思考之中,思維也會變得越來越明晰,思考的速度會逐步加快,看問題的角度會變得多元,一種全新的思維習慣得以建立。批判性思維是未來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現(xiàn)代社會與個人都需要理性思維。
泥沙俱下的網(wǎng)絡信息時代背景下,不少公共事件中網(wǎng)絡所起到正面作用非常顯著,但似乎負面消息、八卦新聞和批評意見容易引起轟動,普通網(wǎng)民們如果只是吃瓜群眾的圍觀也罷,有甚者起哄,發(fā)帖,網(wǎng)絡推手掀波助瀾,引起沖突,進而上升為情緒化的爭吵和發(fā)泄。中國網(wǎng)絡上的討論不乏出現(xiàn)這樣的景觀:“怨婦化”的“意見領袖”“噴子”“憤青”,再加“無腦化”的粉絲參與其中,許多爭吵過后根本提不出有關問題的什么建設性意見。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曾指出,中國整個社會日益童稚化,就是指人們在接收信息、選擇信息來源的時候,由于缺乏思考而導致的“無腦化”。缺乏權威信息并不一定是壞事,可是網(wǎng)絡上往往有所謂的“權威信息”,制造的影響及其危害不可預料。
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我們警惕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眩暈,清醒前行,保障我們不產(chǎn)生錯覺、不被欺騙,不對自己和所處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誤解。謠言止于智者,智慧源于沉思,而善用批判性思維的人,獲取知識、鑒別真?zhèn)?,做出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強;不善用者往往被人忽悠、任人催眠。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現(xiàn)代公民教育的內容,批判性思維也是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建設理性和民主社會的工具。
一個人的思考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從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中不自覺地體現(xiàn)出來。對于現(xiàn)實中的大部分人來說,本能的第一反應便是人們的行事綱領,無論學歷高低,考慮問題、得出結論的依據(jù)往往是感性。在所謂“看臉”的時代,憑感性來判斷一個人的個性、智商等等。在人類的進化中,逐漸形成了節(jié)約腦力的思考方式,以快速適應環(huán)境,并不是對于任何問題都要深思熟慮一番才能得出判斷和結論。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首先是自我意識。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中始終鐫刻著:“我只相信我的本能反應。”那么,思考對于他來說就是偏狹的、機械化的、無法深入內心的。一旦自我意識這個開關被打開,就會激發(fā)全新的學習熱情和需要。懷特海說:觀念的變化犧牲最小,成就最大。學習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即:批判性思維方式。它不是一種固定死板的技術,而應該成為一種對待生活的方式,一種可以讓人活得更清明、更睿智的方式。有了更多的理性與包容,在爭議中發(fā)出真正有營養(yǎng)的聲音,在問題面前,拒絕做情緒的怪獸,發(fā)現(xiàn)觀點背后的價值觀,不被觀點綁架。批判性思維也是個人強大內心的武器。在公共場合的討論與私人場合的探究中存在的問題,都可以用一種理性的方式進行考察。
其次,研判哪些問題屬于探究的范疇,不是把精力耗費在無謂之爭中,而讓“真問題”浮出水面。斯賓塞·約翰遜說:“會選擇的人就是幸運的,不會選擇的人只能自認倒霉?!比擞邢薜纳铮艞壊恢档美速M時間和情感的問題或話題具有重大意義?!皩で笳胬聿⒉皇翘骄康奈ㄒ荒康模瑢κ澜绔@得更好的理解則是探究的中心目標”。在這樣的基點之上,承認我們是可錯的,開放性探究需要持有的“可錯主義”的基本態(tài)度,以有主見的公民和負責任的個體,抱有謙虛和開放的心態(tài),對各個觀點秉承尊重的基本前提下的善意釋解。
《中國人的思維危機》一書中把當下中國人思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概括為:表面化、片面化、簡單化和情緒化的“四化”思維。主要指缺乏思維深度、思維廣度、邏輯推理簡單、缺乏理性。[5]在人類文明進步、知識快速增長、生活方式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學習理性的探究途徑和方式已經(jīng)成為我們每一個人最迫切的客觀需要。
恩尼斯認為批判性思維教學的目標不應局限于學生在課堂上批判性思考,還應該學會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進行批判性思考。思考力和批判性思維應成為社會公民具有的普遍素養(yǎng)。
在現(xiàn)代社會,各國文化差異比較明顯,但大都著力培養(yǎng)學生應對世界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批判性思維普遍被確立為教育目標之一,特別是高等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歐洲、亞洲等國家包括發(fā)展中國家都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進入21世紀,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提出核心素養(yǎng)的框架、綱領和計劃,格外重視批判性思維,放在突出位置。未來核心素養(yǎng)強調即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創(chuàng)造性與合作能力。201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民教育全球檢測報告》中把批判性思考能力視為一種通慣性的基本能力,屬于核心能力。
批判性思維已經(jīng)成為教育的使命,它提倡獨立思考的精神和嚴謹審慎的思考態(tài)度;運用邏輯的方法和技術合理的質疑和反思思維產(chǎn)品和思維過程,從而做出恰當?shù)脑u估和判斷;注重培養(yǎng)思維的清晰性、準確性、一致性、合理性以及理性的公正、謙遜、真誠和執(zhí)著等思維品質和習慣。目前,在教育界業(yè)已形成廣泛共識:在學生的成長階段必須著力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其批判性思維。批判質疑、理性思維的科學精神已列為中國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其根本在于使學生健康、快樂、幸福的生活。這體現(xiàn)了教育應有的變革和學習應有的改進。
在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泥沙俱下的信息快速傳播、擴散、變異……每天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特別需要審問和明辨,特別需要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需要學會分析、評價、質疑、取舍、升華、創(chuàng)新……。思考不能只有速度和廣度,更需要具有深刻性、準確性和獨特性。否則,就是只聰明不智慧,只有知識卻沒有思想。一些大學生擁有大量碎片狀的知識或信息,表達的思想無靈魂,就與缺乏批判性思維有關。一個人不僅需要經(jīng)過培養(yǎng)和訓練,讓批判性思維成為人的第二本能,更要做卓越的思想者和創(chuàng)造者,做人類文明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