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平
前日去聽課,偶遇了初中時的歷史老師秀麗老師。二十多年后,重見昔日恩師,親切的感覺無法言喻。老師顯然還記得我,很是親熱地叫著我的名字,這讓我親切中又生發(fā)了很多的感動。
老師其人,如她的名字一樣秀麗。烏黑油亮的一條長辮子,白皙的皮膚,精巧的五官,纖細高挑的身材,再加上溫和嫻靜的性格,總之,她的美麗無可挑剔。
老師不僅人美,課上得也漂亮。我們班的男生素以搗蛋而聞名,但卻從來沒有在歷史課上弄出過什么噱頭?,F在回頭想想,溫婉的秀麗老師,能夠輕易降服小獵豹般的我們,除了美麗,還有兩大法寶吧!一是故事,二是溫情。
多年后的今天,我依舊清晰而濃烈地記得,老師講蒙古興起時,插播的關于馬鐙的傳奇:從游牧民族到鮮卑族,從北方草原到中原腹地,從中國到歐洲,馬鐙繞過了半個地球,最終在歐洲、在世界贏得了“中國靴”的美譽;講《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風貌》一課時,老師增加了高俅的發(fā)跡與蹴鞠的故事,也正是在那時,我才知道足球并不是西方人的專利……當了老師之后才明白,透過這些故事,老師期望我們獲得的,其實不僅是故事和故事里的知識,應該還有與民族情感、文化傳承相關的內容吧!
秀麗老師的臉上永遠是空姐般的微笑——不露牙齒的那種淡淡的甜甜的微笑。那個年代老師懲戒學生是公認的“真理”,可我實在想不出秀麗老師對誰實施過任何形式的懲戒,哪怕一次,好像連憤怒也不曾有過。她叫我們名字的時候,永遠都是只有名,沒有姓,而且最后會拖上長長的尾音“啊”。剛剛叫我的時候,還是那一聲熟悉的“春平啊——”。通常這樣叫的時候,老師的纖纖玉手要不搭在我們肩頭,要不就在靠近肩頭的胳膊上輕輕握一下!工作后才知道,這招呼和動作里,其實是有老師的溫情和關愛的。
懲戒合法的年代里,卻從來沒有懲戒過我們的,還有讀文登師范時的歷史老師于敬民。于老師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他與溫和絲毫沾不上邊,從來都是一副不茍言笑的表情。他不重視儀式,歷史課上課下課兩次起立我們全免了。他和我們幾乎沒有交流,因為他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于老師是孤傲的,孤傲得如同曠野中的一棵大樹,孤獨但也自成風景。
但于老師應該是我見過的最高效的老師了。他進了教室,把講義往講桌上一放,然后拿起三支粉筆,從黑板的一頭開始,邊講邊板書。明確過程,表述史實,剖析原因,闡釋影響,遇事說事,遇人說人,沒有一句廢話,甚至沒有一個廢字。一節(jié)課,三支粉筆,三大欄,洋洋灑灑一黑板,一級標題二級標題絕對條理清晰。然后下課鈴聲正好響起,講義往腋窩一夾,利索走人。
于老師從來沒有對我們中的任何一人表示過“愛意”,但我們都出奇地喜歡學歷史,喜歡歷史課?!皻v史課太有意思啦!”——這是當時我們班51個人唯一沒有分歧的一個觀點了。做了老師之后才明白,于老師吸引我們的,是他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駕馭專業(yè)知識的能力、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這些能力,需要長期的積淀和磨礪才能得來。從某種意義上理解,那其實是不懈的自我成長,是經歷了日月星辰的洗禮之后,在無數個孤寂的日子,綻放出的最美麗的光華。
就寬厚睿智而言,莫過于慈母一般的秀榮老師了。秀榮老師教我們數學,當時感覺她上課特別喜歡提問我,而且很神奇地,每次都抓住我走神的瞬間提問,年少的我曾經無數次為此懊惱。
我從小就喜歡閱讀。小時候喜歡歪著腦袋撅著屁股,逐字逐句地讀媽媽貼墻的報紙,這是爸媽口中時常提起的趣事。初中時得到一本書很不容易,一旦有書在手,總是急不可耐。每次換教室,我都要在教室轉一圈,找一張桌面上有洞洞的課桌,這樣上課時我就可以把書放在課桌里偷看啦。應該說這方法不是很成功,總是有很多書被老師沒收了。但唯有在數學課上,此法萬無一失,秀榮老師從未沒收過我任何一本書,心中自然常常為此竊喜。如果沒有被提問時答不上來的羞窘,數學課真是我最快意的時光了。
當了老師之后,站在講臺上,偌大的教室里,即使最后一排的學生,哪怕是表情、眼神等最細微的變化,我都能夠一目了然、盡收眼底。再想起秀榮老師的數學課,我不禁笑了,笑自己年少無知,自作聰明,也感激秀榮老師的寬容和睿智。她老人家根本不是沒發(fā)現我的小伎倆,她和其他老師一樣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只是她沒有嚴厲地沒收我的書、當堂批評我,而是用提問提醒我要注意聽講,用提問幫助我拉回被書誘惑的靈魂而已。現在想想,很為秀榮老師的教育智慧折服。她沒有點名批評,沒有沒收書籍,不僅維護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還以她的方式保護了這個孩子讀書的愛好;同時,也及時地以提問吸引她的注意力。秀榮老師教了我兩年的初中數學,我一直對數學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成績也一直十分優(yōu)異。這些,與秀榮老師潤物無聲的引領顯然關系匪淺。只是那時,年少的我卻不曾感知到這些良苦用心。
正是恩師的課堂讓我明白,歷史課堂一定要有人有故事,有人有故事的歷史課堂才會有意思,才會被學生喜愛,才能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所以,即使初三面臨畢業(yè)會考,我也會在授課中適當增加一些簡短的人物故事。同時根據初三學生的年齡特點,注重故事中蘊含的人文內涵。比如,講朱元璋時,會和學生們聊聊“珍珠翡翠白玉湯”的話題,既了解了一個中國式的平民逆襲成功的奮斗人生,又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戲曲經典與歷史的相互關聯;講愷撒和屋大維,會引導學生們在英語的十二個月中,找尋對兩個歷史偉人的紀念,讓學生們了解到七、八月的英語就是愷撒和屋大維的名字,也認識到他們在歐洲、羅馬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也正是恩師的課堂,讓我明白,老師的課堂講解思路清晰,對學生來說意味著什么。老師言簡意賅,學生才會聽得明白、專注,不容易精神疲憊、厭倦,才會產生持續(xù)學習的動力。所以,雖然歷史教材幾乎已經爛熟于心,但我依舊年年使用新的教材,依舊年年重新備課,梳理思路。讓我倍感神奇的是,似乎我年年都能從教材和備課中有更多新的發(fā)現和感悟?,F在,我也終于可以像于老師一樣,即使不翻一下課本,也可以完整地上完一節(jié)課。從孩子們的表情和眼神里,我也能夠讀出他們的喜愛,孩子們問不完的問題,也讓我意識到,老師們言傳身教植根于我頭腦中的,其實是對教師這份工作最高的責任感和價值感,以及最重要的師德內涵——不誤人子弟,才是最好的師德。
同學聚會,自然會談起曾經的老師。我們熱愛并感激著秀麗老師和秀榮老師,因為她們的付出,才給予我們一個那么溫暖快樂的中學時代。我們也同樣熱愛并感激著于敬民老師,他的理性、嚴謹、務實和高效,是我們人生中另外一種芬芳。今天,正是因為讀懂了這些可敬的老師們,我的從教之路才走得更加從容,更加穩(wěn)?。?/p>
“長大后我便成了你。”今天,當我站在講臺上,我的老師們言傳身教所給予的教誨,都化成了我工作中的筋骨和血肉,滋養(yǎng)著我的教育思想,潤澤著我的教學行為,無聲細雨中助我開出自己的花朵,采擷豐實的碩果。在經歷過漫長時間的沉淀之后,恩師們曾經展現的教育智慧,都成了我記憶中永不凋謝的玫瑰,伴我一路芬芳,一路向前。感謝三位恩師,也感謝我所有的老師。當今天的我也日臻走向成熟的時候,我也越來越清晰地感受著一點——師恩如水,一直悄悄流淌在我生命的河里……
(作者單位:山東榮成市第二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