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潛夫論》引《詩》的理論建構(gòu)與《詩》史價值

2019-02-22 06:09:24
關鍵詞:經(jīng)學詩經(jīng)

趙 玉 龍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文學院,呼和浩特 010022)

《潛夫論》是東漢中后期思想家、政論散文家王符的名著,十卷三十六篇,是東漢議論文章的典型和代表。《后漢書·王符列傳》載:“自和、安之后,世務游宦,當涂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余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盵1]1630王符雖是被邊緣化的一介失意儒生,隱居僻鄉(xiāng),終身不仕,但其作《潛夫論》在漢代文學與思想文化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地位與價值。

《潛夫論》大量征引和化用《詩經(jīng)》語句,筆者據(jù)彭鐸《潛夫論箋校正》統(tǒng)計,書中直接或間接引《詩經(jīng)》達97次之多[注]由于統(tǒng)計標準和方式不一,各家統(tǒng)計有出入。劉文英統(tǒng)計,《潛夫論》完整引用《詩經(jīng)》44次。(參劉文英《王符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頁)劉毓慶、郭萬金統(tǒng)計,《潛夫論》引《詩》共110處。(參劉毓慶、郭萬金《從文學到經(jīng)學——先秦兩漢詩經(jīng)學史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頁)蔣澤楓統(tǒng)計,《潛夫論》引《詩經(jīng)》共計111條。(參蔣澤楓《王符〈潛夫論〉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44頁)李曉敏統(tǒng)計,《潛夫論》引四家《詩》104次。(參李曉敏《王符〈潛夫論〉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162頁)。王符建構(gòu)了自己的詩學理論和學說,在引《詩》上別具一格。有關王符的《詩》學思想,學界雖早有論及,但《詩》學思想作為王符經(jīng)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仍有必要做進一步深入探討,這對于全面解讀王符《潛夫論》,以及深入理解《詩經(jīng)》在漢代的傳播發(fā)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一、引《詩》與王符的著述動機

漢代是經(jīng)學最為昌盛的時期,許多文人士子多受其影響。東漢中后期是經(jīng)學的大發(fā)展、大變革階段,生活在這一時期的王符,雖不是經(jīng)學家,《潛夫論》也非經(jīng)學著作,但亦多受經(jīng)學影響,《潛夫論》對《詩》文獻的征引和《詩》義的闡發(fā)就說明了這一點。

《潛夫論》引《國風》18次14篇,《小雅》38次26篇,《大雅》33次17篇,《周頌》5次4篇,《商頌》3次2篇。除去重復,涉及篇目達63篇??傮w上看,《潛夫論》對《詩》句的征引和化用靈活多樣,體現(xiàn)了王符深厚的詩學修養(yǎng)。無論引《詩》發(fā)表政治觀點、闡述己見,還是作為理論依據(jù),增強說服力,都與王符的著述動機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他關注現(xiàn)實、同情民瘼,為挽救東漢弊政而積極尋求解決對策的創(chuàng)作精神。

(一)王符的詩學修養(yǎng)

《后漢書·王符列傳》載王符“少好學,有志操,與馬融、竇章、張衡、崔瑗等友善”。馬、竇、張、崔都是當時的文章大家,能與他們一起交游論學,王符也一定飽讀詩書,知識淵博,否則就不可能有《潛夫論》這樣影響深遠的巨著?!稘摲蛘摗べ潓W》(下引該書,僅注篇名)中所言“雖有至圣,不生而知;雖有至材,不生而能”“夫道成于學而藏于書,學進于振而廢于窮”就表明了王符長期堅持學習的態(tài)度。

那么,王符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呢?從《潛夫論》對“五經(jīng)”《老子》《論語》《孟子》《韓非子》《孝經(jīng)》及緯書等文獻的征引來看,王符的學習內(nèi)容非常駁雜,兼容并包,視野開闊。有一點需特別指出的是,王符的詩學修養(yǎng)非常好,功底扎實,《潛夫論》幾乎每篇都有引《詩》,最后一篇《敘錄》亦如此。這首先是由王符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決定的。漢代孩童的啟蒙教育就很重視對《詩》的學習,如馮衍“年九歲,能誦《詩》,至二十而博通群書”(《后漢書·馮衍傳》)。東漢中后期,由于朝廷的提倡和利祿的引導,社會上普遍形成了研習《詩經(jīng)》的風氣,《潛夫論》引《詩》豐贍,王符也一定是熟讀掌握了《詩經(jīng)》的要義。

王符善于發(fā)揮引申詩語的內(nèi)核,借助詩義進行現(xiàn)實批判。且不死守經(jīng)義,將詩之內(nèi)涵運用于說理之中,突出個人的意愿,達到引《詩》以資治政的目的,這也是王符著述動機的一個方面。如《浮侈》引《詩》:“《詩》刺‘不績其麻,女也婆娑’?!盵2]164引《詩》見《陳風·東門之枌》。詩的主旨本來是寫男女相遇相悅的,但《毛詩序》曰:“東門之枌,疾亂也。幽公淫荒,風化之所行,男女棄其舊業(yè),亟會于道路,歌舞于市井爾?!蓖醴u用《毛詩序》之義,且用“刺”字表明了態(tài)度,這與他對東漢衰世虛浮奢侈之風的批判正好相合,也十分貼切。

王符對先秦“賦詩言志”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其詩學修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先秦時代長期有“賦詩言志”的傳統(tǒng),借《詩》中作品來交流情感,表達思想。王符所處的社會顯然已經(jīng)脫離了“賦詩言志”的時代語境,但“賦詩言志”的話語實質(zhì)在王符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成為他行文說理的必備素材。王符引《詩》能夠結(jié)合社會現(xiàn)實對詩意作出新的闡釋,并將詩作為誘發(fā)引申現(xiàn)實問題的基點,大大擴展了“賦詩言志”的使用范圍和功用,這是與他的詩學素養(yǎng)密切相關的。如《相列》中引《詩》:“《詩》所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薄恫妨小罚骸啊对姟吩疲骸引敿葏挘晃腋妾q’?!钡鹊龋醴寄軐⑵渑c所論主旨相聯(lián)系,為所述事理提供理論依據(jù)。

王符認為《詩》是圣人之道的載體,當時社會又常以經(jīng)來決斷是非,所以他常引《詩》說理,并將生活經(jīng)驗及所掌握的文化知識注入其中,從有利于個人修養(yǎng)、國事、民事等方面去闡發(fā)詩意,不僅豐富了詩的內(nèi)涵,而且與所論主題融而為一,建構(gòu)了獨特的引《詩》體系。這也可看出王符對詩文本的熟稔。

(二)以義系《詩》,今古文通用

兩漢經(jīng)學有今古文之分,西漢時主要以今文經(jīng)學為主,到了東漢中后期,今古文經(jīng)學出現(xiàn)了融合的趨勢,并最終由古文經(jīng)學逐漸代替了今文經(jīng)學而居于統(tǒng)治地位。

王符的時代,外戚與宦官交替執(zhí)政,皇權旁落,政局動蕩,社會衰敗。受經(jīng)學思潮的影響,王符的主導思想屬于儒家,正如汪繼培所言:“王氏精習經(jīng)術,達于當世之務,其學折中孔子?!?《潛夫論箋》前言)王符的思想深深打上了經(jīng)學時代的烙印。“白虎觀會議”之后,經(jīng)今古文學漸趨融合,許多經(jīng)學家表現(xiàn)出了今古文經(jīng)學兼通之勢。特別是在王符學術活動的和、安、順、桓年間,儒生們不再像從前那樣嚴格地固守家法師門,對今古文經(jīng)學采取兼容的態(tài)度,王符亦如此。劉文英就指出:“從《潛夫論》的內(nèi)容來看,王符確實對‘今學’‘古學’雙方均有所取,而采取一種融合而用的態(tài)度?!盵3]43《潛夫論》雖大量稱引儒家典籍,融通今古文經(jīng),但并非簡單地進行經(jīng)意解說和章句訓詁,而是用儒家典籍直接剖析社會弊病,“指訐時短,討謫物情”。

就《詩》文本而言,《潛夫論》多采《魯詩》說。唐晏《兩漢三國學案》就將王符歸入《魯詩》學派,而且“從王符的為人到其《詩》學觀點以及其現(xiàn)實批判精神來看,確實像《魯詩》學者的作風”[4]384。如《論榮》:“《詩》云:‘天實為之,謂之何哉!’”[2]44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的解說是:“引《詩》以明修身俟命之義,蓋《魯》說如此?!盵5]199也即王符是采用今文經(jīng)《魯詩》的說法?!遏斣姟分猓稘摲蛘摗愤€采用了《齊》《韓》《毛》三家詩義,其標準是“依需所取”,在不同主題的論述中,對各家詩說融合而用。

王符引《詩》不拘一格,有同一詩句在不同篇章語境下今古文不同者。如《愛日》《釋難》同時征引了《小雅·沔水》“莫肯念亂,誰無父母”一句。王先謙釋義云:“言亂之既生,有父母者其憂更深,誰無父母,坐視亂兆而不肯一留念乎?言人盡放恣,大亂必成。王符用《魯詩》,是《魯》義如此。其《愛日》篇亦引此二句,患公卿茍先私計而后公義,謂其不肯憂國,則又與《毛》義合?!盵5]637可見按照王氏對詩義的解析,《愛日》中用《毛詩》義,《釋難》中用《魯詩》義。陳喬樅也指出,《釋難》篇所引為《魯詩》義,而《愛日》篇所引義與《魯詩》異[6]215。造成詩義不同的原因,是王符出于明理議政的需要,選擇最能突顯自己思想的那一家,不以今古文為限。

(三)引《詩》中典故與故實

漢代文學作品有巧妙使用《詩經(jīng)》中典故與故實的傳統(tǒng),如班婕伃《搗素賦》:“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閑貞專之性,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歌《采綠》之章,發(fā)《東山》之詠。”[7]366文中接連引用《詩經(jīng)》中“幽閑”“貞?!薄笆准病薄啊恫删G》”“《東山》”多個故實,不僅使賦作語言更為典雅,而且也使賦作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漢代文人的引《詩》實踐深深地影響了王符的創(chuàng)作理念?!稘摲蛘摗分芯陀性S多征引詩中典故與故實的實例。如《救邊》: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自彼氐羌,莫不來享,普天思服,行葦賴德。況近我民蒙禍若此,可無救乎?[2]347

“行葦賴德”典出《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币庠陉U明君主的恩德普惠四方百姓,不能對邊地人民遭遇的苦難置若罔聞。再如《遏利》:“白駒、介推遁逃于山?!边@是對《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一句的暗用,喻指賢人遁逃隱居于山谷。《本政》“皇父、蹶、踽聚而致災異”是對《小雅·十月之交》“皇父卿士,番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聚子內(nèi)史,蹶維趣馬,楀維師氏”故實的引用。

通過《潛夫論》對詩文本的征引,可知王符對《詩》、詩教、詩學及古代文化有很高的修養(yǎng)。行文中引《詩》已成為王符創(chuàng)作的一種通例,其原則就是以述志抒情為導向,根據(jù)針砭時弊和議政的需要,隨機加以征引,以此來增強觀點的說服力和公信度,并與行文內(nèi)容渾然一體。

二、用詩旨歸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知道王符有著深厚的詩學修養(yǎng),在引《詩》上表現(xiàn)出了一些獨特的個性。在漢代,《詩》被廣泛用于政治教化之中,以禮教為旨歸。長期以來,《詩》成了宣揚政治教化的工具,如王吉以《詩》諫昌邑王劉賀,劉向以《詩》諫成帝等?!稘摲蛘摗反蚱屏水敃r的用《詩》模式,將《詩》置于更廣闊的語境,使用《詩》表現(xiàn)出了更多元的旨歸。

(一)以《詩》證理

誠如上述,漢代儒生往往以禮教為用《詩》旨歸,而王符卻獨具匠心,不囿于經(jīng)學的束縛,常引《詩》來論證觀點,說明事理。如《三式》:“《詩》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纱擞^之,未有得以無功而祿者也?!盵2]261王符引《魏風·伐檀》中的詩句來說明,君子是不白白接受俸祿的,凡是有功德、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就應該封以列侯、賜予封邑來褒獎他們。相反,對于那些無所事事,毫無功績的大臣高官,就應該免去他們的俸祿,必要時施以刑罰。

《潛夫論》引《詩》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常從論說需要出發(fā)隨機引《詩》為據(jù),闡發(fā)己見。如《賢難》:“《詩》云:‘國既卒斬,何用不監(jiān)?’嗚呼!時君俗主不此察也?!盵2]68自古賢人為難,好人難做。王符為賢人的遭讒遇害打抱不平,并指出賢人之所以“雖有賢材美質(zhì),然猶不得直道而行、遂成其志”的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不能明察。王符用《小雅·節(jié)南山》中的詩句來說明君主的英明與否對國運的影響。引《詩》自然貼切,前后語義連貫,無絲毫強拉硬扯的感覺。

《潛夫論》引《詩》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即在引《詩》后接著對《詩》句的內(nèi)容和主旨進行精辟地概括和解釋,進一步闡發(fā)詩義,以期使所引之《詩》能更好地論證事理。如《三式》:

周宣王時,輔相大臣,以德佐治,亦獲有國。故尹吉甫作封頌二篇,其詩曰:“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南國是式?!庇衷唬骸八哪蹬砼恚他[鏘鏘,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贝搜陨瓴?、山甫文德致升平,而王封以樂土,賜以盛服也。[2]258

王符特別重視臣子和諸侯王的德行,如果以禮儀道德輔佐君王治理天下而獲得了太平安寧,國君就應賜予他們封地和財物?!皝悂惿瓴本湟姟洞笱拧め赂摺罚弧八哪蹬砼怼本湟姟洞笱拧ふ裘瘛?。王符在引《詩》后根據(jù)所談話題,緊接著對詩義作了凝練與解釋,闡明了申伯、仲山甫以禮儀道德教化百姓,最終實現(xiàn)天下太平的偉大功績,與前文照應,渾然一體。

(二)以《詩》明教

我國古代一直有“以《詩》明教”的文化傳統(tǒng),孔子就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在一個人的人生修養(yǎng)和社會交際中具有重要作用。先秦時期在說《詩》、引《詩》的過程中,存在“以《詩》為史”和“以《詩》為教”兩種不同的學術傳統(tǒng)[8]。漢代文人加以繼承和發(fā)揚,王符引《詩》就具有明顯的“以《詩》明教”的特點,且盡力發(fā)掘詩中所隱含的所謂“美刺”意義。

在《潛夫論》直接引《詩》當中,大多以“《詩》云”“詩曰”“《詩》刺”“《詩》美”“《詩》譏”“《詩》傷”“《詩》痛”的形式開頭,相較注重詩句或詩篇有關先王道德敘說的歷史意義。王符更加關注由先王道德美名所能生發(fā)的教化意義,強調(diào)《詩》的政教功用,這同秦漢人對《詩經(jīng)》功用價值的認識是一致的。劉立志就說:“在秦漢人看來,《詩經(jīng)》是先王典則,體現(xiàn)的是圣賢遺跡,后又經(jīng)孔子刪削,微言大義更是滿眼皆是,他們首先看重的是《詩經(jīng)》具有史詩的特質(zhì)。詩歌與歷史一樣,都是言治的載體,都可用作政治諷諫與王道教化的工具?!盵9]123如《述赦》:“《詩》譏‘君子屢盟,亂是用長?!薄哆呑h》:“《詩》痛‘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薄兜禄罚骸啊对姟访馈髓b于殷’‘自求多?!!薄督浑H》:“《詩》傷‘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钡鹊?,都具有豐富的教化功用。

在明顯帶有《詩》教功能的引《詩》之外,還有一些是《詩》文本所具體包含的。如《巫列》:

故《詩》云:“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板板。既醉既飽,福祿來反?!贝搜匀说铝x美茂,神歆享醉飽,乃反報之以福也。[2]394

人的吉兇禍福與德行善舉相聯(lián)系,德義茂美,鬼神就會降福于人。王符引《詩》頌揚祖先敬奉鬼神,德義高尚的行為,就是要借言先人的美德達到明教的目的。

總之,《潛夫論》所引之《詩》,不是關乎政事就是有涉教化,極少例外。其引《詩》注重政治的作用和教化明理的意義,強調(diào)詩的社會政治功用,最終將《詩》與社會教化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不但推動了儒學的發(fā)展,而且也奠定了王符在《詩》學史上的地位。

(三)以《詩》論政

《潛夫論》的一個重要主旨就是同情民瘼,抨擊東漢王朝,挽救時弊。王符引《詩》多關涉政治,常借助于《詩》中圣君賢臣的形象和事跡揭露和批判東漢王朝的弊政,其言辭可謂字字珠璣。羅宗強指出:“詩的產(chǎn)生既在很大成份上出于實用的目的,詩的早期流傳也主要借助于實用?!盵10]如用于宗教祭祀、禳災求福等?!稘摲蛘摗芬对姟芬捕喑鲇趯嵱茫蠖鄶?shù)與政治和史事有關,便于引申發(fā)揮,影射時政,作為立論的依據(jù)。如《愛日》:“《詩》云:‘王事靡盬,不遑將父。’言在古閑暇而得行孝,今迫促不得養(yǎng)也?!盵2]278王符用《小雅·四牡》中的詩句來說明,古代王事繁雜,沒有窮盡,以致百姓沒有空余時間來奉養(yǎng)父母,躬行孝道。文中巧用詩義批判了統(tǒng)治者隨意侵擾百姓,耽誤民時的行為。

王洲明指出:“王符批評當時的思想武器依然是以‘經(jīng)’為準則,所以文中引‘經(jīng)’的內(nèi)容很多。”[11]王符與漢代儒生在具體論事時的引經(jīng)不同,把經(jīng)典變成了一種思想與精神,熔鑄于所建構(gòu)的理論體系之中。《詩》作為“五經(jīng)”之首,王符在對東漢王朝進行暴露、批判的情況下,時時將其作為論政的媒介。如《愛日》:“《詩》曰:‘國既卒斬,何用不監(jiān)?’傷三公居人尊位,食人重祿,而曾不肯察民之盡瘁也?!盵2]288王符借《小雅·節(jié)南山》中的詩句抨擊了三公大臣位居尊位、享受厚祿而不肯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的行為。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對于當時盛行的今、古文經(jīng)學,他(王符)采取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打破門戶之見,吸收其中有益的思想營養(yǎng)。但他吸收前人的思想,并不是為學術而學術,而是用來批判現(xiàn)實,建立自己的學術體系。”[12]303《潛夫論》引《詩》旨歸已突破漢儒以《詩》言教的單一模式,從現(xiàn)實政治出發(fā),以實用主義為導向,借《詩》之情,抒己之憤,把《詩》運用于更為廣闊的語境。

三、《詩》史價值

《詩經(jīng)》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元典著作,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今天的《詩經(jīng)》研究,既包括經(jīng)典和精英思想的研究,又包括受到《詩經(jīng)》影響的整個思想學術文化領域?!稘摲蛘摗纷鳛闈h代的一部子書巨著,對《詩經(jīng)》的接受、闡釋和傳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在《詩經(jīng)》研究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價值。

(一)用《詩》模式新變

《潛夫論》在引《詩》上不拘一格,形式多樣,往往根據(jù)上下文論述的需要隨機加以征引。劉毓慶、郭萬金就指出:“王符以前的漢朝學者稱引《詩經(jīng)》,基本上是圍繞著‘政治制度’與‘人倫道德’兩大中心進行的,而王符則大大拓展了通《詩》致用領域,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無不涉及?!盵4]384同時,王符引《詩》也從自我需要出發(fā),對詩句內(nèi)容隨意取舍,體現(xiàn)出較明顯的“六經(jīng)注我”傾向,為詩的引用開創(chuàng)了新的模式。如《贊學》: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薄叭站驮聦?,學有緝熙于光明?!笔枪史灿@勛績、揚光烈者,莫良于學矣。[2]18

“高山仰止”句見《小雅·車轄》,原詩本指即將迎娶女子德行的美好,王符用來指圣人德行的高尚,后人因此也常用這句話來贊美那些值得學習的人的德行,這不能不說王符是有開創(chuàng)之功的?!叭站驮聦ⅰ本湟姟吨茼灐ぞ粗?,詩意本指告誡群臣要嚴于律己,王符在上句詩意的基礎上指出人要想學有所成,就必須從師學習。唯如此,方能不斷積累知識,成為見解非凡的圣明之人。

在直接征引或間接化用詩句之外,王符還用《詩》題明理,在用《詩》上表現(xiàn)出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如《班祿》:

其后忽養(yǎng)賢而《鹿鳴》思,背宗族而《采蘩》怨,履畝稅而《碩鼠》作,賦斂重而譚告通,班祿頗而《頎甫》刺,行人定而《綿蠻》諷,故遂耗亂衰弱。[2]219

文中用了《召南·采薇》《魏風·碩鼠》以及《小雅》中《鹿鳴》《祈父》(即《頎甫》)、《綿蠻》的詩題,言簡意賅,內(nèi)蘊豐富,表現(xiàn)力極強,有力地佐證了觀點。

(二)《詩》通學之勃興

經(jīng)學是漢代的主流文化,西漢經(jīng)學尚專,并將通儒誦經(jīng)作為選官擇人、入仕為官的唯一途徑。經(jīng)學與官員遴選制度緊密結(jié)合,成了知識分子從政的工具。官府選拔出來的太學博士大都精于專經(jīng),并由專經(jīng)教授弟子,且弟子要嚴格恪守師門家法,僅有極少數(shù)高才兼通數(shù)經(jīng),如韋賢、董仲舒、王吉等人。到了東漢時期,隨著漢王朝的變革,今文經(jīng)的衰弱,古文經(jīng)的興起,加之師法家法的打破,兼通數(shù)經(jīng)的儒生越來越多。如鄭興“少學《公羊春秋》,晚善《左氏傳》”[1]1217。

《潛夫論》體現(xiàn)出的經(jīng)學思想尚博,融古今諸家于一體。如《書》,《潛夫論》主要引用今文《尚書》,也有少數(shù)引用古文《尚書》的情況,甚至有今古文交錯使用的地方[13]。就《詩》而論,王符主要用《魯詩》說,同時兼采《毛詩》《韓詩》與《齊詩》說,這足以表明王符于《詩》已經(jīng)是通學了。劉立志指出:“東漢中后期之《詩經(jīng)》學,也呈現(xiàn)出宏通趨勢。”[9]143王符之外,還有許慎、馬融、鄭玄、仲長統(tǒng)等,都表現(xiàn)出了《詩》通學的傾向。再之后《詩》通學成為主流,如賈逵精通《齊》《魯》《韓》《毛》四家詩,并受章帝之命,“撰《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1]1239。王符《潛夫論》引《詩》論事與化用《詩》中語句者,居于東漢中后期諸家之首,融古今諸家《詩》說于一體,實是《詩》通學勃興的代表。

(三)《詩》學史料意義

《潛夫論》在引《詩》上很有特色,其中有許多與今傳本不同,這對于我們考索漢人所見之《詩》學文獻具有重要價值。如《交際》中引《詩》:“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2]442文中對《曹風·鸤鳩》詩句的引用、說解與劉向在《列女傳·母儀·魏芒慈母傳》《說苑·反質(zhì)》中所引同。劉向為《魯詩》學者,宋代范處義《逸齋詩補傳》卷六就說:“《魯詩》出于浮邱伯,以授楚元王交。劉向乃交之孫,其說蓋本《魯詩》。”可知王符引詩應屬《魯詩》。

在具體詩篇的解說上,《潛夫論》引《詩》有與《毛詩》迥異者,這對我們了解漢代詩說的演變具有一定價值。如《德化》:

《詩》云:“敦彼行葦,羊牛勿踐履。方苞方體,惟葉柅柅?!薄珓⒑竦拢骷安菽?,羊牛六畜,且猶感德,仁不忍踐履生草,則又況于民萌而有不化者乎?[2]486

引《詩》見《大雅·行葦》?!哆呑h》中說“公劉仁德,廣被行葦”,《文選》收班彪《北征賦》亦云:“慕公劉之遺德,及行葦之不傷?!笨梢钥闯?,王符同班彪都認為《行葦》一詩是贊美周先祖公劉的,但《毛詩序》的解說是:“《行葦》,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內(nèi)睦九族,外尊事黃耇,養(yǎng)老乞言,以成其福祿焉?!蓖醴f詩與《毛詩》顯異。

《潛夫論》引《詩》在考訂一些《詩經(jīng)》篇目的作者上,也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如《遏利》關于《大雅·桑柔》作者的記載:“昔周厲王好專利,芮良夫諫而不入,退賦《桑柔》之詩以諷。”[2]35《桑柔》的作者歷來眾說紛紜,在談到《詩經(jīng)》中作者可考之作時,學者們也不提及《桑柔》,甚至有學者認為芮伯(即芮良夫)所作不可考。這些都是無視文獻記載的論調(diào)。早在《毛詩序》中就說:“《桑柔》,芮伯刺厲王也?!编嵭豆{》云:“芮伯,畿內(nèi)諸侯,王卿士也。字良夫。”《左傳·文公元年》也載秦穆公對秦大夫及左右說:“周芮良夫之詩曰:‘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罪。匪用其良,覆俾我悖?!轮^矣?!盵14]516—517《遏利》的記載與《毛詩序》和《左傳》中秦穆公所引之《詩》一致,雖論說比較籠統(tǒng),但至少明確指出《桑柔》是芮良夫勸諫厲王之后而作,其史料意義不容置疑。

此外,《潛夫論》還保存了一些失傳的《詩》說。如《愛日》:“《詩》云:‘王事靡盬,不遑將父。’言在古閑暇而得行孝,今迫促不得養(yǎng)也?!币对姟芬姟缎⊙拧に哪怠?,其說《詩》旨意不見于他書,唯《潛夫論》所獨有。綜上所論,《潛夫論》引《詩》的史料價值是多方面的,值得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重視。

猜你喜歡
經(jīng)學詩經(jīng)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jīng)學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元代朱子后學經(jīng)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讀詩經(jīng)
學生天地(2020年7期)2020-08-25 09:00:40
漢魏經(jīng)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詩經(jīng)
天津詩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經(jīng)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2
經(jīng)學素養(yǎng)對劉楨生平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河东区| 韶山市| 清原| 习水县| 夏津县| 湖北省| 盐城市| 都兰县| 双峰县| 库伦旗| 平邑县| 疏附县| 龙岩市| 育儿| 秦安县| 射阳县| 贺州市| 绥宁县| 衡阳市| 九寨沟县| 朝阳区| 宁晋县| 陆良县| 蚌埠市| 五大连池市| 石渠县| 宜都市| 望都县| 河源市| 绥滨县| 澄江县| 通化县| 卢龙县| 阳新县| 梅州市| 泸水县| 泗阳县| 射洪县| 云安县| 广东省|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