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謝慧婷
(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南京21002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其應用性一方面體現為理論解釋功能,另一方面體現為解決現實問題。有效性始終是檢驗的尺度。在現實討論中常常就其有效性提出諸多質疑,如思政課難上,學生配合度低,社會上人們要么是偏激,要么是牢騷對待思想政治教育。這些多是針對顯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問,灌輸作為顯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尤其倍受質疑,那么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與其相反的則是思想政治教育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默化效果已引起學界關注,但還有很大探討空間,尤其是這種默化作用是怎樣得以開展的學理分析,它體現為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一種行為方式。
默化,默的詞性是副詞,表狀態(tài),化是動詞,指變化,即悄悄地、不知不覺地變化。從現代科學對默化的研究角度看,是心理學、思維科學的范疇,“錢學森教授在《開展思維科學研究》中指出‘假設一個很難的問題,在思維中加工來加工去,得到結果了,這時可能與我們的顯意識溝通了,一下得到答案,但是整個加工過程我們可能不知道’”[1]。這里在“思維里加工來加工去”,“加工過程我們不知道”描述的就是默化圖式,不為主體自知,但在某個時刻覺悟的意識活動過程。默化概念本身表征一種結構關系,是指人、物或環(huán)境對人的默化,即默化與被默化的作用關系。明朝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就有“潛消其彼臨,默化其麤頑”之用語。這里默化與今含義無二,是指暗暗地改變人們的鄙俗,不知不覺改變他們的粗魯愚頑。由此可見,古人已重視默化的教育作用。在現代教育學中,由于教育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默化作為一種非正式的教育形式曾受到忽視,隨著國家提出素質教育,對默化教育的理論研究也隨之增多。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較早系統(tǒng)研究默化的文獻是《默化初論》,文中對默化概念進行了明確界定,指出“人們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活動中,無意識地、潛在地、自發(fā)地接受某種影響的活動及其過程”[2],并從精神分析和心理角度闡釋了默化產生的機理以及默化的控制,提出默化的控制源和控制流的概念,通過源流控制,來控制對人們的默化。從文獻看,對默化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經驗層面,諸如課堂教學、未成年人的教育,著眼點多是具體情景對受教育者的默化作用[3-4]。國外的研究中與默化研究相關,比較突出的是隱蔽課程的提出,最早由美國學者N·V奧渥勒在1970年提出。隱蔽課程是針對顯著課程而言, “均未超出學校范圍”的討論,而帶有默化涵義的隱蔽課程更廣泛的是指“能在人們無意中潛在產生影響即默化作用的經驗”都屬于隱蔽課程[2]。
默化從其存在看,可以分成幾種情況:(1)教育者有意識地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而受教育者則無意識或未關注,由此所產生的默化;(2)教育者的無意識言語行為或稱非教育目的言語行為對受教育者產生的默化影響,例如,成人的言語行為對于孩子形成一種默化,孩子會無意識模仿;(3)起默化作用的不是教育者有目的設計或無意識的行為,而是物或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如,自然風光,祖國美好河山對人的情緒、情感等產生的默化。另外,有學者從主體習得角度劃分,把師學和自學來的稱為有意識習得,把默化而來的稱為無意識習得[2]。
筆者這里所談的默化是上述提到的第一種,即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潛移默化的影響行為,簡稱默化行為,特指教育者通過不為受教育者所明確感知的行為方式影響受教育者習得知識和接收傳遞的思想信息的活動過程。旨在強調默化行為主體——教育者的目的性,被默化行為主體——受教育者的無意識性,由于受教育者的無意識,減少接收阻力,更容易接收并保持持久。上述后兩種雖是默化的存在形式,但因為缺乏明確的教育者主體行為的目的性,非我們討論的默化行為。另外,無論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都會受到默化影響,只是未成年人由于模仿更易受到默化,成年人由于有一定的自制和判斷能力,模仿行為緩慢,默化發(fā)生作用需要時間更長。因此,默化是一個長期過程,默化與潛入、隱性、滲透既有密切關聯,又是相互區(qū)分的環(huán)節(jié),反映默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過程,筆者借用杜甫名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解釋它們之間的關系,杜甫此句描述的是春雨潤物的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一種默化的形象表述,首先春雨的進入方式是潛入,細雨無聲,若有若無,不是磅礴大雨,作用方式是一點點滲透,不是大水漫灌,起到的作用效果是滋潤萬物,潛—滲—潤,是一個溫和、持久的過程,由此萬物慢慢復蘇,逐漸生機盎然,以此同理揭示默化行為的過程。
通過對默化及默化行為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認識和界定。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界經常會用到潛移默化,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默化作用,這種作用方式體現為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意識為之和受教育者無意識接受之的過程。
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界對默化的研究多是將其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分析,系統(tǒng)學理分析不多。較為相關的是,學者白顯良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發(fā)展的歷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存在的形態(tài)提出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即是指“寓于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的、不為受教育者焦點關注(甚或不為受教育者明確感知)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類型。”[5]35
從歷史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種默化教育,它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把自己的意志附于各種統(tǒng)治工具中,未自覺的個體是一種主動地“被接受”。例如,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機制,是民眾上升的唯一通道,通過科舉制度才能夠改變命運,進入社會上層。但是現在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后,在與資產階級的斗爭中鍛造成型的。就西方而言,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工人階級只是自發(fā)采取反抗資產階級剝削的消極怠工、破壞機器、罷工等活動,在馬克思發(fā)現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后,首要的任務是喚起工人的思想覺悟,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以一種顯性姿態(tài)出現,先進的思想必須首先進入到工人的思想空間。馬克思強調對工人的“宣傳工作”,就其作用可以兩方面看:對接受宣傳的工人群體對象是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對非直接教育對象則起到一種思想政治教育默化的作用。
為了分析方便,筆者將現代語義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定義為:教育者通過非顯性的方式將要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內容輸送到受教育者的思想空間,對其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的過程,其實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社會嵌入機制,是國家權力的社會滲透對公民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品質的塑造。它具有這樣一些顯著特點。
作為行為構成的要素,目的性是其根本,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主體,具有明確目的性,也就是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教育者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就是讓受教育者接受其傳遞的思想內容。這個目標對于受教育者來說是未受關注或未感知,受教育者是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即所謂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受教育者不會感受到壓力和強迫感,更易于接受。與顯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相比,具有更多優(yōu)勢。
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不局限于高校思想政治課系統(tǒng),它著眼于更大的社會系統(tǒng)中的人。社會中的個體是處于原子化、分散的狀態(tài)。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筆者曾經做過觀察,在一些公共空間中有一些宣傳標語,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管是在公交車上的滾動字幕,還是地鐵上的動視屏幕,甚至在一些工程圍擋的外墻上都有畫面生動的核心價值觀宣傳畫。曾有學者認為,這些鋪天蓋地的宣傳效果值得懷疑,筆者也曾執(zhí)此觀點,但經過觀察發(fā)現,事實并非如此。根據心理學的科學發(fā)現,人的大腦皮層有一個稱作“海馬體”的區(qū)域,具有記憶存儲功能,不斷進行刺激,信息便會儲存在大腦中,這是人的記憶原理。這些具有政治意義的符號,通過占據社會空間進而進入人的大腦空間,它并沒有立刻改變人的思想,而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無形的思想符號通過社會空間進入到個體的思想空間,進行一種細水長流的對話行為,并逐漸默化入個體的思想中。對個體而言,也許不能完整地說出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通過默化教育,能夠知道富強、民主、文明是國家目標,知道自由、平等、公正,實現法治國家,知道愛國是公民首要的職責,有國才有家,要愛崗敬業(yè),誠信、友善待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對社會空間中的個體具有較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與載體理論有密切聯系。關于載體,有學者指出“是指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或信息,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形式或物質實體”[6]392。簡單說,也就是能夠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一切有形、無形的介質,語言、文字、會議、理論學習、管理工作,甚至紀律、制度等等,都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載體。由此,社會空間中處處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行為。
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最終本質來講,是國家進行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社會實踐活動,最終的實施主體是國家。它最終要實現對社會全體成員的思想的政治性教育,確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方向,實現國家認同。終端接受對象是存在于個體大腦中的思想,個體的思想只有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行為實施主體的思想,才可能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指南。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實施主體通過默化源開展對社會成員的默化教育行為,受教育對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默化的表現通常是其行為發(fā)生改變,但究其行為發(fā)生改變的根源則是其思想認知發(fā)生改變,即受教育者思想在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效果終端是存在于社會中個體的思想發(fā)生變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個人思想空間中占據主導地位。目前在我國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人們的頭腦。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載體的多樣性,它很容易嵌入到社會當中。我們在觀察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時,通常都會認為它有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美國的國家機器沒有使用政治顯明的詞匯,國家宣揚的意志都是嵌于一些載體中,如美國的影視傳媒非常發(fā)達,好萊塢鴻篇巨制通常都涵納著美國的價值觀,并且隨著其影片的國際化,而完成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這表明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其極強的社會嵌入機制,實現其意志的潛移默化效果。
以上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定義及其特點,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不完全等同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側重于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狀態(tài);而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側重于從行為角度,分析如何默而化人,它實質上是通過社會嵌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可以看作是一種政治權力的社會嵌入機制,它通過國家權力的微觀運作,實現默而化人,這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筆者之前曾經討論過思想政治教育行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行為是一個有機的行為系統(tǒng)[7]。此處討論的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是行為系統(tǒng)中的一種作用方式,在這個機制中,涉及到幾個構成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個體或群體)、默化源、默化行為的場域、各種載體等。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作為一種社會嵌入機制要良性運行,需要這些要素之間有機互動。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主導者,高素質的教育者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最終效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具有非常明確的目的性,因此對教育者的素質要求很高。對教育者的理解有兩層:其一,這里教育者主要是指具有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自覺性的主體系統(tǒng),“與經濟主體、政治主體、文化主體、社會主體等共同構成‘人是主體’的系統(tǒng)?!盵8]111凡是具有這種高度思想政治教育自覺性的人或組織都可以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者主體,以及具有現代存在與意識的主體人,包括網絡主體、生態(tài)主體、法人主體等[8]111。從現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者主體研究的理論看,主體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寬泛的外延。其二,教育者應該具備良好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品德素質、技術素質等,這些都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有效開展,如處在宣傳工作職能部門的人,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主要推動和實施者,如果僅是作為上級的任務而機械執(zhí)行,則難以有效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作用。只有全方位地推進,才可能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實現社會空間對隨機群體的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行為。
教育者通過默化源對公共空間占有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默化是這種行為方式發(fā)生作用的突出特點,特別需要有計劃的控制默化源和默化流。所謂默化源是指一切能產生默化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默化流是指由默化而形成的意識流[2]。簡單說,就是教育者作為默化行為的主導者有意識控制默化源,即控制那些對受教育者思想意識產生影響的因素,使其產生積極的意識流,從而對受教育者思想發(fā)揮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開展主要是在公共空間中,主體對社會空間氛圍的把握布控十分重要。這里空間可以分為物理空間、視覺空間、聽覺空間、網絡空間、個體思想中的公共空間等,??略凇兑?guī)訓與懲罰》中細致入微地刻畫了空間對人的規(guī)訓與懲罰效應,指出新的規(guī)訓機制征服了法律制度,在這種權力面前,一切人都是平等的[9]260。??乱庵高@種新的規(guī)訓機制不再只是法律制度的明文約束,而是滲透在人們生活的社會中的看不見的權力意志力量。舉例來說,尊老愛幼觀念的宣傳除了專門的道德教育之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設置的愛心專座,形成一種空間規(guī)訓作用,座位設置在門口,用橙色標志,播放器中還會適時播放“請給老、弱、病、殘、幼需要幫助的人讓座”,從物理空間、視覺空間、聽覺空間都對社會中的個體形成沖擊,按照福柯的理論這就是一種規(guī)訓,任何人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公民的道德公約不再是一紙文件,而是通過一定的權力機構組織實施滲透在社會生活之中。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講則是對社會中個體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默化,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成為其遵守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
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以思想潛入的方式進入到終端個體思想空間發(fā)揮指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內容以思想觀念的形式附著在各種載體上,如影視、文學作品等,熱播電視劇《戰(zhàn)狼》《人民的名義》等引起觀眾熱議和強烈反響,正是這些帶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載體在社會公共思想空間引發(fā)爭議,雖褒貶各異,但無形中將其傳達的思想精神潛入到個體大腦。正確的思想能否在個體大腦中扎根發(fā)揮作用,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采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形式,避免教條主義。要認識到個體雖然獨立擁有自己的大腦,但作為社會中的人,其大腦空間又具有開放性,作為思想的動物,社會中的各種思想會影響個人的思想形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確引導人們的思想,并通過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與實踐的結合形成具有說服力的理論,以此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的批判辨別能力,與其他各種思想爭奪空間,正確的思想觀念只有嵌入到個體思想空間中才可能發(fā)揮指導行為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是連續(xù)不斷地對個體行為實施矯正功能的過程。正確的思想進入到個體思想空間有消化和接收的時間,不一定能夠立刻有效發(fā)揮作用,有些需要外在的壓力。仍以讓座為例,對于社會中絕大部分個體而言,給老、弱、病、殘、幼讓座已經成為行為規(guī)則,但是仍有少數個體出現越軌行為,新聞媒體也由此為題報道過相關因讓座而引發(fā)的社會事件,經常是未讓座者遭到強烈譴責,新聞媒體輿論在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中承擔了監(jiān)督職能,無形中成為默化行為的載體,發(fā)揮了對個體行為的矯正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生成群體效應。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根本上來講是對社會中原子化存在的個體產生一種思想行為的默化作用,對其思想和行為進行規(guī)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對個體的默化會生成群體效應。這種效應可以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個體的良好行為會成為默化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反之亦然。勒龐指出,個體的理性在群體中常會被無理性的群體埋沒。人具有從眾的心理,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有目的、有意識地默化個體行為,而生成正向的群體效應,從而實現社會成員對良好社會風尚的尊崇。
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作為國家權力的社會滲透,通過微權力實現塑造社會公民素質,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主體是國家,它通過一系列的機制將國家意志傳遞給社會終端的個體。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就是這樣一種機制,它是國家權力在社會空間發(fā)揮的渠道,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的各種載體背后都有國家權力的支撐,新聞媒體、娛樂、影視、網絡、紀律、制度等,這些都直接作用于社會中的個體,嵌入到個體生活的方方面面。個人是社會之網中的一個結,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的影響。而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正是國家權力的微形式作用于個體,不為人察覺或明確意識到,但是卻在切實發(fā)揮著壓力和規(guī)訓作用。中共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14],關鍵是如何進入到頭腦。除了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堂等顯明和正式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外,更多的是在社會空間中進入到個體的頭腦中,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默化機制發(fā)揮塑造社會公民素質的作用。
綜上所述,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默化的研究已經越來越重視,但是從行為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默化還不多。從行為的特性來講,行為是有目的人的活動,思想政治教育默化行為帶有極強的目的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性。但是其表現形式卻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強烈的目的性和表現形式的示弱性,正是默化行為的特色所在。系統(tǒng)深入研究其機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