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省荊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放射科,荊門市 448100,電子郵箱:1064213232@qq.com;2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南寧市 530000)
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診斷及治療是改善肝癌患者預后的主要方法之一。螺旋CT是診斷肝癌的常用方法,由于腹部臟器對比度差,掃描的條件相對要求較高。而在肝癌的診斷及治療過程中患者常需要接受多次增強掃描,所受輻射劑量加大,而大劑量的醫(yī)用輻射明顯提高了癌癥的發(fā)生風險[1-2]。本研究探討減少一期掃描以減少肝癌患者CT掃描輻射劑量的可行性。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就診的133例原發(fā)性肝細胞癌患者(共138個病灶)的CT檢查資料。納入標準:存在肝內(nèi)結(jié)節(jié)型或巨塊型占位;術后病理或B超引導下病理穿刺證實為肝細胞癌,符合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僅懷疑肝內(nèi)占位性病變而無病理證實肝癌診斷的患者,或肝內(nèi)病灶數(shù)超過3個、計數(shù)困難者。其中男性119例,女性14例,年齡22~83(49.88±11.20)歲。根據(jù)肝內(nèi)腫瘤直徑大小將患者分為A組(腫瘤直徑≤3 cm)31例(共36個病灶)、B組(3 cm<腫瘤直徑<5 cm)36例(共36個病灶)、C組(腫瘤直徑≥5 cm)66例(共66個病灶)。A組患者中男29例,女2例,年齡(48.77±10.21)歲;B組患者中男29例,女7例,年齡(52.19±11.44)歲;C組患者中男61例,女5例,年齡(49.09±11.46)歲。3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檢查方法 均在手術前進行檢查,檢查前囑患者空腹4~8 h,飲水500~1 000 ml,保證胃充盈。采用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64排雙源螺旋CT機進行掃描檢查,碘對比劑為碘普羅胺注射液(德國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號:JX20100308),碘濃度300 mg/ml,經(jīng)肘靜脈注射,注射劑量1.5~2 ml/kg,注射速率3 ml/s?;颊呷⊙雠P位,掃描范圍從膈頂至肝下緣,先進行全肝掃描,再進行增強掃描。動脈期掃描時采用對比劑追蹤法,于自動觸發(fā)點(即主動脈下段的閾值達到180 HU時)開始進行動脈期掃描;門靜脈期、延遲期掃描分別于動脈期掃描25~30 s、80~90 s后進行。管電壓120 kV,平掃期、動脈期管電流210 mAs,門靜脈期、平衡期管電流190 mAs。
1.3 觀察指標 (1)記錄3組患者平掃期及增強各期(包括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及常規(guī)增強掃描)顯示的病灶數(shù)。(2)觀察并記錄任意3期聯(lián)合掃描(平掃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平掃期+動脈期+平衡期、平掃期+門靜脈期+平衡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檢出的病灶數(shù),病灶檢出定義為同一肝癌病灶在兩期或以上掃描均能觀察到。檢出率=病灶檢出個數(shù)÷病灶總數(shù)×100%,其中病灶總數(shù)即為常規(guī)增強掃描所得病灶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平掃及增強各期檢出病灶數(shù)比較 在A、B組中,平掃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間病灶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252,P=0.352;χ2=2.801,P=0.423),C組各期的病灶檢出率均為100.0%。見表1。
表1 3組患者各期病灶檢出率比較[n(%)]
2.2 3組患者任意三期掃描檢出病灶數(shù)比較 A組患者平掃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平掃期+動脈期+平衡期、平掃期+門靜脈期+平衡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聯(lián)合掃描的病灶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40,P=0.169)。B、C兩組患者平掃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平掃期+動脈期+平衡期、平掃期+門靜脈期+平衡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聯(lián)合掃描病灶檢出率均為100.0%。見表2。
表2 3組患者任意3期聯(lián)合及常規(guī)增強掃描檢出的病灶數(shù)[n(%)]
低劑量掃描最早由1990年紐約大學醫(yī)學中心的Naidich提出,其認為肺部低劑量掃描也可以得出高質(zhì)量的圖像[4]。由于肺部存在氣體天然對比劑,因此對低劑量掃描的要求低于腹部。如今隨著CT掃描技術的發(fā)展及重建算法的運用[5],腹部低劑量掃描成為一種趨勢。腹部低劑量掃描較常用的研究方法有降低管電流[6]、自動管電流自動調(diào)制[7]、降低管電壓[8]等。
增強掃描通過注入對比劑使腫瘤與正常肝實質(zhì)的密度差值增大而更利于腫瘤的檢出。不同腫瘤的血供不同,導致強化方式的不同,因此增強掃描可用于不同腫瘤的鑒別。肝癌是富血供腫瘤,大部分由肝動脈供血,少部分由門靜脈或者肝動脈、門靜脈雙重供血,而由肝動脈供血的腫瘤動脈會出現(xiàn)明顯強化[9],因此動脈期在肝癌的診斷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門靜脈期腫塊可出現(xiàn)高、等或低強化,門靜脈癌栓是肝癌常見的合并癥及轉(zhuǎn)移方式,早期診斷對患者的預后有明顯影響,因此門靜脈期除觀察腫塊的強化還要注意有無門靜脈癌栓。門靜脈癌栓是通過CT增強掃描的門靜脈期中管腔內(nèi)對比劑充盈不完全,即充盈缺損的征象進行診斷[10],在門靜脈期門靜脈癌栓的顯示最為清晰。在延遲期大部分腫瘤內(nèi)的造影劑洗脫呈低密度,少數(shù)呈等密度改變,從而影響腫瘤的檢出。平衡期肝實質(zhì)強化均一,密度稍高,病灶密度較低,易形成明顯對比,利于病灶的檢出。增強多期掃描對于肝癌與肝內(nèi)其他腫瘤鑒別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A、B組中,平掃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間病灶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且C組各期的病灶檢出率均為100%,提示不論肝內(nèi)腫瘤病灶直徑大小,平掃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平衡期檢出能力相似。此外,A組患者任意三期聯(lián)合掃描的病灶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且B、C兩組患者任意三期聯(lián)合掃描病灶檢出率均為100%。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直徑≤3 cm的肝內(nèi)腫瘤,僅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檢出率為100%,其余聯(lián)合三期檢出率均未達到100%,而這三種聯(lián)合方法均包含了平均期。因此,對于病灶直徑≤3 cm的肝癌患者,或可減少平均期掃描,而采用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掃描可獲得更好的檢出效果。
綜上所述,減少肝臟CT檢查中的一期掃描并不影響肝癌病灶的檢出率,因此用于減少掃描輻射劑量可能具有臨床可行性;對于病灶直徑≤3 cm的肝癌患者,建議減少平掃期,采用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