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穎
(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天問》言“八柱何當(dāng),東南何虧”,自王逸以來,對此句的解釋眾說紛紜,難有定論。此句又與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傳說相關(guān),因此,通過對“八柱”“不周山”以及楚先祖顓頊帝活動地域進(jìn)行考證,才能對此句有更為合理的理解。
《天問》有“八柱何當(dāng),東南何虧”[1](P87)的記載,此句涉及先秦時期的宇宙地理觀念,而對于“八柱”的解釋,歷代主要有兩種:
一種觀點認(rèn)為“八柱”為承載天的八根柱子,以王逸、王夫之為代表。王逸注此句:“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當(dāng)值?東南不足,誰虧缺之也?”[1](P87)王夫之《楚辭通釋》中注解:“地有八山,當(dāng)四方四隅,以上升其氣,與天相通者當(dāng)有所托。”[2](P48)地面上有八座大山,其作為天柱來支撐天地。但二人僅是對此句進(jìn)行了簡單的解釋,均未羅列出依據(jù)。聞一多以《淮南子》“天地之間,九州八極”的記載作為地面上八柱的依據(jù)。[3](P6)另一種觀點認(rèn)為“八柱”實為地面之下的八根柱子,它們支撐著大地,以洪興祖、丁晏、游國恩為代表?!逗訄D》《淮南子》中有“地下有八柱”[4](P80087-80088)“地有九州八柱”①的記載,洪興祖便以此為例證,說明“八柱”用以承地。陳本禮認(rèn)為“地既有八柱,則八柱之下,必有生根之處,方能撐住”。[4](P39)在他看來,“東南何虧”的原因是東南之地的柱子斷裂,才導(dǎo)致地面下陷。丁晏同樣主張地下八柱之說,其引《拾遺記》與《博物志》為例。王嘉《拾遺記》記載員嶠山以北有浣腸國,其人“繞八柱為一息,經(jīng)四軸而暫寢”。[5](P229)此句的“八柱”實為地面上的八柱,丁晏有所誤讀。又《博物志》:“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里?!盵6](P1)但作為神異小說,終究多有不實之處,且為魏晉時所作,無法作為《天問》時期的直接論證材料。游國恩認(rèn)為此前一句“斡維焉系,天極焉加”[1](P86)是專對天而言的,此句則講的是地之事,兩句十分分明?!鞍酥萎?dāng),謂大地之下,于何假托足也?與上問天之維極于何系加,其意正同?!盵4](P39)其所用例證與洪興祖相同??梢姡瑲v代以來,對“八柱”的解釋各執(zhí)一詞,難以定論。那么,“八柱”究竟為何物?
與“八柱”相關(guān)的文獻(xiàn)記載,最早是《淮南子》。《淮南子·地形訓(xùn)》:“天地之間,九州八極。”[7](P311-312)按照王念孫所校,此處“極”為“柱”之誤,“八極”應(yīng)為“八柱”?!冻鯇W(xué)記》《太平御覽》,以及洪興祖《楚辭補(bǔ)注》,其中均引《淮南子》,如下:
《淮南子》云:天有九部八紀(jì),地有九州八柱。[4](P80087-80088)
《淮南子》曰:天有九部八紀(jì),地有九州八柱。[8](P440)
《淮南》云:天有九部八紀(jì),地有九州八柱。[1](P87)
天地之間是有八根柱子支撐的,天地均有各自的結(jié)構(gòu)與劃分層次。那么,“八極”具體是哪八個?對此,《淮南子·地形訓(xùn)》有詳細(xì)的記載?!鞍死€之外,乃有八極。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盵7](P335-336)“八極”即“八柱”,也就是地面上的八座大山,自東北方始,分別為方土山、東極山、波母山、南極山、編駒山、西極山、不周山、北極山。這段記載于《初學(xué)記》中亦可見。蔣驥注“八柱”:“余意即《淮南子》所謂八極也?!盵9](P70)其后所列即為前文所述的八座大山。
因此,“八柱”實為天地間的八座大山,既承天也接地。王逸注《天問》:“言天有八山為柱?!盵1](P87)包括其后的王夫之,其注解均是合理的。在先秦人的觀念里,天與地之間是等距離的,地面上的八柱支撐在中間,上承于天,下接于地,如此才撐起整個天地。如果其中一根天柱斷裂,整個天地布局就會發(fā)生變化,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共工怒觸不周山神話。
《淮南子·天文訓(xùn)》:“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可見,不周山為八柱之一。“東南何虧”,東南之地為何虧損,為何下陷?這其實與共工氏怒觸不周山的神話傳說相關(guān)。而不周山具體在何處?其與楚文化又有何關(guān)系?以下從神話系統(tǒng)來探尋這些問題。
關(guān)于傳說中“不周山”所處的位置,《山海經(jīng)》有兩處記載: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之首,曰崇吾之山……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盵10](P35-37)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fù)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10](P327)
郭璞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帀處,因名云。西北不周風(fēng)自此山出。”不周山是因山形有缺而得名的。山之缺則是共工氏與顓頊帝爭奪天下,怒觸此山所導(dǎo)致的?!洞蠡奈鹘?jīng)》中,在“不周”之后有“負(fù)子”一詞,按照袁珂的說法,“負(fù)子”一詞實為衍文?!段倪x》中《甘泉賦》《思玄賦》的注解,以及《太平御覽》卷五十九所均引用此句,但其后并沒有“負(fù)子”一詞。因此,《山海經(jīng)》中的兩處“不周”記載,指的是同一座山,即共工所觸不周山。不周山東南方向有崇吾山、長沙山,以北是諸毗山脈,同時與岳崇山相鄰,向東可望到?jīng)|澤,在西北海之外。不周山有寒暑泉水,水西是濕山,水東是幕山。不周山還盛產(chǎn)一種似桃似棗的果實,黃花紅萼。依據(jù)《山海經(jīng)》中的描述,僅能得知不周山位于地面版圖的西北,其余的諸毗、寒暑、濕山等位置不易斷定?!痘茨献印分械乃d“西北方曰不周之山”,也是源于此處。
不周山位置有進(jìn)一步的明確解釋,要到東漢時期?!峨x騷》:“路不周以左轉(zhuǎn)兮,指西海以為期?!盵1](P45-46)王逸注解:“不周,山名,在昆侖西北?!贝颂幍摹安恢堋奔床恢苌健jP(guān)于“西?!保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記載:“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樹”[10](P332),“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盵10](P344)可知,西海位于昆侖山的北面。因此,王逸所說是有依據(jù)的,傳說中的八柱之一——不周山位于昆侖山的西北。
《晉書》中曾記載有一則不周山神話?!稌x書·載記》:“劉聰,字玄明,一名載,元海第四子也”,“時聰子約死,一指猶喛,遂不殯殮。及蘇,言見元海于不周山,經(jīng)五日,遂復(fù)從至昆崘山,三日而復(fù)返于不周,見諸王公卿將相死者悉在,宮室甚壯麗,號曰蒙珠離國。”[11](P2673)劉聰?shù)膬鹤觿⒓s死后,手指還有余溫,便一直沒有下葬。不久以后,有人在不周山看到了劉聰?shù)母赣H元海。此人五天后到達(dá)昆侖山,三天后又重新返回到不周山。在那里,還看到了朝中早已經(jīng)去世的公卿將相。按此所說,昆侖山與不周山相距不遠(yuǎn)。
上古時期所說的不周山、昆侖山,在古人看來,是歸屬于神話體系的。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以昆侖神話為中心,在《山海經(jīng)》《楚辭》《淮南子》中,昆侖是一個完整的、寬泛的區(qū)域,它是一個獨立于現(xiàn)實的想象世界。直至漢代,昆侖山才在地面上有了實體,這便是現(xiàn)實中的昆侖山?!妒酚洝ご笸鹆袀鳌罚骸皾h使窮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盵12](P3173)漢武帝將河水所出之山,以古書中的昆侖命名。但實際上,神話系統(tǒng)中的昆侖與史書系統(tǒng)中的昆侖是不一樣的,兩者的位置不同。如今的昆侖山僅是借用了神話昆侖之名?!短靻枴窌r期的不周山位于昆侖西北,天地間西北方向的天柱斷裂,西北的天地間距便會變小,相應(yīng)的東南地區(qū)地面就會下降,以維持整個天地的平衡,因此才有了“東南何虧”之問。而不周山所處的昆侖區(qū)域,另一方面實為楚文化的發(fā)源地。
共工與誰爭帝而觸不周山?為何要去撞天柱?首先需要對這一神話傳說進(jìn)行簡單溯源。
共工氏怒觸不周山的神話,最初的完整記載是在《列子》中?!读凶印珕柶罚骸肮饰粽吲畫z氏練五色石以補(bǔ)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13](P150-151)昔日女媧氏以五色石補(bǔ)天,斷大鱉之足以作天柱來承天地的四角。后來,共工氏在與顓頊爭奪帝位時失敗,發(fā)怒撞向了不周之山,導(dǎo)致承天的柱子折斷。此后,天傾斜于西北方向,日月星辰都向西北運轉(zhuǎn);地下陷于東南方向,江河湖海便匯集于東南。
其后,《淮南子》《論衡》將《列子》中的內(nèi)容引用了過來,但有所差異:
《淮南子·原道訓(xùn)》:“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7](P44-45)
《淮南子·天文訓(xùn)》:“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7](P167-169)
《論衡·談天篇》:“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煉五色石以補(bǔ)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盵14](P469-470)
在《淮南子·原道訓(xùn)》里,與共工爭帝的對象變成了高辛氏,按照高誘所注,其為黃帝曾孫。但在《天文訓(xùn)》以及《論衡》中,爭帝的對象仍是顓頊。其后的劉晝也是主張顓頊一說的?!秳⒆印けg(shù)章》:“黃帝戰(zhàn)于涿鹿,顓頊爭于不周。”[15](P384)到了唐代,司馬貞補(bǔ)《三皇本紀(jì)》時,又將爭帝的對象化為祝融?!度时炯o(jì)》:“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qiáng),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盵12](P4052)可見,與共工爭帝的對象在后世流傳中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但綜合觀之,以顓頊一說為最早,且最多,其余各種說法,或為高辛氏,或為祝融,實際上都是這一神話在后世流傳過程中的演變。因此,《天問》時期,與共工爭帝的實為楚先祖顓頊。
據(jù)前文所言,不周山位于昆侖西北,屬于昆侖區(qū)域。而昆侖實際上是楚先祖顓頊的活動領(lǐng)地,共工怒觸不周山這件事,對于共工來講,其實是對顓頊權(quán)威的侵犯與挑釁。顓頊出生并活動于昆侖一帶,是有文獻(xiàn)作為依據(jù)的。以下從神話與歷史兩方面來進(jìn)行論證。
首先,關(guān)于顓頊的出生,在《山海經(jīng)》的神話系統(tǒng)中,記載了顓頊的身世。《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jǐn)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盵10](P372)黃帝之子昌意定居于若水,生下了韓流,韓流在此處生下了顓頊。
其次,在史書系統(tǒng)中,對顓頊的身世記載并沒有多大差異。《竹書紀(jì)年》記載高陽氏:“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宮,生顓頊于若水。”[16](P3820)顓頊之母為女樞,于若水之地生下了顓頊。又《史記·五帝本紀(jì)》:“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惪焉……是為帝顓頊也。”[12](P10)在《史記》系統(tǒng)里,顓頊?zhǔn)遣庵?,黃帝之孫。
《史記》所載雖與《山海經(jīng)》《竹書紀(jì)年》有所出入,但顓頊都?xì)w屬于黃帝一脈,且居于若水。因此,可以確定的是,顓頊?zhǔn)窃谌羲粠С錾?。又《山海?jīng)》中所記: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閑,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盵10](P376)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閑,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10](P353-368)
若水得名于若木。“若木”,郭璞對其注:“生昆侖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若木生長在昆侖山的西面?!冻o·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盵1](P28)王逸注:“若木在昆侖西極,其華照下地。”若水得名于若木,若木又位于昆侖山西,且顓頊葬于此。故而,顓頊出生之地若水亦屬于昆侖區(qū)域。
最后,關(guān)于顓頊及其后代的活動,《山海經(jīng)》中亦有記載,而這些活動都是在昆侖區(qū)域進(jìn)行的。如: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盵10](P49)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fēng)。”[10](P333)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謂大荒之野?!盵10](P348)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車扁),顓頊之子,食黍?!盵10](P367)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歡頭,歡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盵10](P368)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閑,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丘方圓三百里……丘西有沉淵,顓頊所浴?!盵10](P357)
從以上所引可知:其一,顓頊浴于“沉淵”;其二,顓頊葬于“附禺之山”;其三,顓頊之子及后代——“老童”、“三面”人、“食黍”人、“苗民”等,其居于“日月之山”“流沙”“黑水”。而按照張崇琛先生所考,這些地點均屬于昆侖區(qū)域。②
姜亮夫先生在談及屈原在作品中為何要頻繁前往昆侖時,曾說到:“從楚國的歷史看,向南開拓是楚國的國策,所以到南方是要找一個安家的地方。到西方則是追念祖先、寄托感情的地方,因為楚國的發(fā)祥地在西方;對北方則沒有什么感情,在作品中往往將北方寫得很可怕。高陽氏來自西方,即今之新疆、青海、甘肅一帶,也就是從昆侖山來的。我們說漢族發(fā)源于西方的昆侖,這說法是對的,也只有昆侖山才當(dāng)?shù)闷鸶哧柺系陌l(fā)祥之地,所以他的作品一提到西方就神往?!盵17](P46)而且,《楚辭》作品多言及昆侖、西方,對這些地域充滿了向往與憧憬。因此,楚先祖顓頊出生并活動于昆侖一帶,昆侖區(qū)域為楚文化的發(fā)源地。
不周山天柱作為昆侖區(qū)域的代表之一,可視為顓頊統(tǒng)治的象征。而共工與顓頊爭帝失敗,撞斷不周山天柱,實際上就是對顓頊權(quán)威的挑釁與不滿。溯其根源,此神話實為炎帝與黃帝斗爭的延續(xù)。
關(guān)于顓頊的身世,前文已經(jīng)討論過,按照《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及《史記·五帝本紀(jì)》所記,顓頊為昌意之子,歸屬于黃帝一脈。而共工與炎帝的關(guān)系,在文獻(xiàn)中亦有跡可循?!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盵10](P394)共工為祝融之子,為炎帝的后裔。又《國語·周語下》載:“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18]賈逵在其后注:“共工,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币鄠鳛檠椎壑?。
《淮南子》中也將炎帝黃帝之戰(zhàn)與共工顓頊之戰(zhàn)并舉。《淮南子·兵略訓(xùn)》:“黃帝嘗與炎帝戰(zhàn)矣,顓頊嘗與共工爭矣?!盵7](P1044-1045)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最終雖以黃帝一統(tǒng)中原結(jié)束這場戰(zhàn)爭,但因炎黃兩脈一直未斷,兩部族間的戰(zhàn)爭實際一直在延續(xù)?!痘茨献印穼杉虏⑴e,極有可能是因共工與顓頊之戰(zhàn)實為炎黃之戰(zhàn)的延續(xù)。
綜上,《天問》時期的“八柱”實為地面上的八座大山,以山為柱,支撐起整個天地。作為西北天柱的不周山在斷裂后,導(dǎo)致西北地區(qū)的天地間距變短,相應(yīng)的東南之地下陷,以維持整個天地的平衡,這與先秦時期的宇宙觀、天地觀相系。不周山天柱位于昆侖區(qū)域,是楚先祖顓頊帝出生并活動的地方。而共工在與顓頊爭帝失敗后,怒觸不周山,其實是對顓頊權(quán)威的不滿與挑釁。追根溯源,此次戰(zhàn)爭為炎黃之戰(zhàn)的延續(xù)?!鞍酥萎?dāng),東南何虧”一句,可釋為天地間的八柱位于何處?東南之地為何會低于西北?此句實際上亦為關(guān)于楚先祖顓頊帝的神話傳說。
注釋:
①《淮南子》原文中并沒有此句,洪興祖依據(jù)的是《初學(xué)記·總載地》以及《太平御覽·地部上》所收錄的《淮南子》記載而來。
②張崇琛在《屈原神游西北的地理問題》一文中,考證出“西?!薄傲魃场薄俺嗨钡鹊?,均屬于昆侖山范圍。參見:張崇琛.楚辭文化探微[M].新華出版社,1993:12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