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筠
彩禮和嫁妝在全人類婚姻史上都普遍可見,最早本是原生家庭為新婚夫妻提供的道義上的支持,到了現(xiàn)代,中國部分地區(qū)嫁女索要高額彩禮,而在印度娶妻則要天價嫁妝。那么,在印度嫁一個姑娘有多難呢?
首先跟男方的家庭條件有關,男方出身越好,越有“資格”提出高要求,一個家庭不吃不喝四到六年才能攢夠該收入階層一般嫁妝中的現(xiàn)金部分,房、車、家具等缺一不可,包括婚禮的全套費用,甚至男方家屬順便蹭光旅游一圈,全由女方埋單。
當然,男方個人條件也是索要嫁妝的關鍵,如果新郎越優(yōu)秀,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從事公務員或高薪職業(yè),所要嫁妝就越多。隨著優(yōu)秀男性對配偶本身條件要求的提高,越優(yōu)秀的女性陪嫁也就越多。
其次和男方家庭的奇葩程度有關,如果“婆家”溫和懂事又善解人意,索要數(shù)額合理,那再好不過;但如果碰到一個獅子大開口的“婆家”,就不知會提出什么奇葩條件了。如果女方達不到要求,婚事就會泡湯,或男方心不甘情不愿地把人娶回家,但會把“嫁妝不夠”作為以后家暴的首選憑據(jù)。
而對于印度男性來說,高嫁妝盛行是好事還是壞事,則要看男方的階層了。簡單來說,旱的早死,澇的澇死。
高富帥(高種姓、有錢又長得帥的男性)自然能在擇偶環(huán)節(jié)中占有最大的主動權,如果愿意,還能靠結(jié)婚讓父母大賺一筆,甚至有的渣男結(jié)婚N次以賺取多筆嫁妝。近代時期,高種姓的男性一夫多妻現(xiàn)象非常普遍,娶幾十個老婆的大有人在,一個老婆貢獻一筆嫁妝,數(shù)目就相當可觀了。
不過,廣大底層男性不僅享用不到高嫁妝的直接福利,還被這種奇葩制度的負面作用反噬,男多女少的情況注定有一批男性得打光棍,即使有幸找到老婆,也很可能因為生了女兒而一夜回到解放前。
為什么印度人沒有淘汰掉這種現(xiàn)代才盛行起來的奇葩習俗,在痛恨抱怨之余依然樂此不疲地哄抬物價呢?這都源于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規(guī)定,婚姻問題要在種姓內(nèi)部解決,一般不出圈。如果非要出圈,只能是高種姓的男性迎娶低種姓的女性,高種姓的女性一旦下嫁生子,則自動歸為賤民,終生不得翻身。所以一些低種姓的女性為了改變命運,不惜傾家蕩產(chǎn)地陪嫁妝“嫁入豪門”,低種姓的男性則要勒緊褲腰帶攢彩禮。
近代之后,英國殖民者將源于古羅馬的陪嫁風俗帶進印度,更使嫁妝成為“上流社會”的標志。先進的工業(yè)文明夾雜著西方消費主義至上的虛榮攀比之風,席卷了憨厚質(zhì)樸的印度,一時間嫁妝已不再是促進婚姻關系的良性因素,反而變成身份地位競爭的重要項目。男性視嫁妝為自身綜合魅力的驗證,女性則視嫁妝為后半生的籌碼。精英階層不斷抬高數(shù)額炫富,普通人則竭力趕上以便減小差距,最終形成全民參與的高嫁妝之風。
種姓制度就這樣在印度社會形成一個堅固的鄙視鏈,每個人都會找到“比下有余”的優(yōu)越感,所以明知不對卻屢禁不止。20世紀60年代,印度剛獨立就出臺了《嫁妝禁止法》,可沒人聽啊,甚至影響了東南亞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