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近日看印度媒體報道說,有印度低種姓男子(“賤民”)參加婚禮,因為坐在高種姓人面前吃飯而被活活打死。請問在印度,如何區(qū)分高種姓和低種姓人群?
河北讀者 楊云天
在解釋如何區(qū)分印度種姓中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前,需要作出兩點說明。第一,印度1947年獨立后,在憲法中已明確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到歧視”,相當于廢除了種姓制度。第二,印度的種姓制度及其對社會治理的影響非常復雜,并非僅僅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那么簡單。
印度種姓制度有3500多年歷史。總的來說,種姓由貴至賤可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類。而在四大種姓之外,還有“賤民”。在四大種姓和賤民內(nèi)部之間,又被分為三六九等。
那么如何區(qū)分種姓的高低貴賤呢?顧名思義,看姓氏是最直截了當?shù)霓k法。對于印度人和比較精通印度種姓文化的外國人來說,當看到一個印度人的姓氏時,就能夠大概判斷出他屬于哪個種姓及其老家。比如Alekar就是婆羅門的姓氏,一般這個姓氏的人來自浦那。Deshpande也是婆羅門姓氏,一般來自馬哈拉施特拉邦。其次,可以通過觀察膚色和面部特征等加以區(qū)分。一般而言,淺膚色的人是高種姓,膚色黝黑的人是低種姓。最后,還可以借助應用程序幫助判斷。通過一個名為IndianCasteHub的免費安卓應用程序,可以查詢到印度姓氏的種姓信息。例如,在程序中輸入Bachchan,就會顯示其為剎帝利種姓姓氏,一般來自比哈爾邦等。
在當代印度社會,種姓與社會地位之間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減弱,記者一個朋友家的保安來自高種姓的婆羅門,而印度前總統(tǒng)納拉亞南則是低種姓姓氏。此外,印度政府以法律形式為低種姓族群保留了一定配額的受教育和工作機會,也就是“種姓配額”制度,該制度引發(fā)高種姓族群不滿,爭議較大?!?/p>
(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胡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