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明
亨利出生在威爾士蒙茅斯城堡的高塔之上,故被稱作“蒙茅斯的亨利”(Henry of Monmouth),一四一三年三月二十日,繼任國王,加冕為英國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的第二位君主。
亨利五世(1386-1422)
亨利是亨利·布林布魯克(Henry of Bolingbroke)和瑪麗·德·波恩(Mary de Bohun,1368-1394)之子,祖上極為榮耀,祖父是“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曾祖是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Ⅲ,1312-1377)。母親在父親成為亨利四世(Henry Ⅳ,1367-1413)之前過世,從未當過王后。亨利出生時,正值國王理查二世在位(Richard Ⅱ,1367-1400),“岡特的約翰”是國王的監(jiān)護人。由于亨利并非王位的直系繼承人,連生日都沒有官方記錄。關于他出生于一三八六年還是一三八七年,爭論多年。只因記錄顯示,他弟弟托馬斯(克拉倫斯公爵)生于一三八七年秋,且他父母是一三八六年而非一三八七年身在蒙茅斯,由此認定,他的生日是一三八六年九月十六日。
一三九八年,理查王放逐了布林布魯克,卻收養(yǎng)了亨利,并對他善待有加。之后,少年亨利還陪理查王一起去了愛爾蘭,造訪米斯郡(County Meath)特里姆城堡(Trim Castle)的愛爾蘭議會舊址。一三九九年,亨利的祖父“岡特的約翰”去世,同年,理查王被廢黜,布林布魯克登上王位。亨利從愛爾蘭回國,成為王位繼承人。在亨利四世的加冕典禮上,亨利成為威爾士親王(Prince of Wales),并于十一月十日,成為第三位享有蘭開斯特公爵(Duke of Lancaster)尊號之人,他的其他尊號還有康沃爾公爵(Duke of Cornwall)、切斯特伯爵(Earl of Chester)和阿基坦公爵(Duke of Aquitaine)。據(jù)一份當時的記錄顯示,一三九九年,亨利是在其叔叔牛津大學校長亨利·博福特(Henry Beaufort, 1375-1447)照顧下,在王后學院(Queens College)度過的。一四00年到一四0四年,亨利在康沃爾郡長的職位上履職。
不出三年,亨利有了自己的軍隊。他揮師威爾士,與歐文·格蘭道爾(Owain Glyndwr)作戰(zhàn)。一四0三年,與父王合兵一處,在什魯斯伯里擊敗亨利·“霍茨波”·珀西(Henry “Hotspur” Percy)。什魯斯伯里一戰(zhàn),這位十六歲的親王臉部中箭,險些喪命。若換成普通士兵,受此箭傷,必死無疑。幸運的是,他得到了最精心的照料,幾天后,御醫(yī)約翰·布拉達莫(John Bradmore)為他實施手術,用蜂蜜和酒精處理傷口,把斷在臉里的箭桿取出,但臉部留下的永久疤痕,成了他經(jīng)受戰(zhàn)爭洗禮的標記。
父王的身體每況愈下,從一四一0年一月起,在兩位叔叔亨利·博福特(Henry Beaufort)和托馬斯·博福特(Thomas Beaufort)的幫助下,亨利改組政府,掌控整個國家,開始推行自己的治國方略。一四一一年十一月,亨利四世重新掌權,圍繞內(nèi)政外交,父子產(chǎn)生齟齬。最終,國王廢除了親王的所有政策,并將其逐出樞密院。國王如此震怒,除了父子間的政治歧見,很可能因國王聽到密報,說博福特兄弟倆私下商討叫他退位。不難推斷,亨利的政敵沒少詆毀他。
顯然,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中把哈爾王子(亨利)塑造成一個放蕩青年,可部分歸因于父子間的這種政治敵意。事實上,關于亨利卷入戰(zhàn)爭和政治的歷史記錄,并不支持這一說法。像最有名的“亨利與大法官的爭吵”(即莎劇《亨利四世》中亨利掌摑大法官)事件,直到一五三一年才經(jīng)外交官托馬斯·埃利奧特爵士(Sir Thomas Elyot,1490-1546)之口第一次說出。
福斯塔夫的原型是亨利早年結交的朋友、羅拉德派(Lollards)領袖約翰·奧爾德卡斯爾爵士(Sir John Oldcastle)。在《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亞最初給福斯塔夫起的名字就叫“奧爾德卡斯爾”(Oldcastle),即“老城堡”之意,因其后人反對,為避名諱,才改為“福斯塔夫”(Falstaff)。
事實上,福斯塔夫是由好幾個真實人物構成的一個復合形象,其中包括參加過“百年戰(zhàn)爭”的約翰·福斯多夫爵士(Sir John Fastolf, 1380-1459)。單從“福斯塔夫”來自“福斯多夫”亦可見出,莎士比亞真是改編圣手。當時,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阿倫德爾(Thomas Arundel, 1353-1414)直言不諱反對羅拉德派,而親王與奧爾德卡斯爾的友誼,可能給了羅拉德派希望。倘若如此,他們的失望可從死于一四二二年的教會編年史家托馬斯·沃爾辛厄姆(Thomas Walsingham)的描述中找到答案:亨利當上國王,突然變成一個新人。恰如在《亨利四世》(下篇)結尾,以前那個放蕩的哈爾王子突然變成一個“新人”(亨利五世),隨即將福斯塔夫遺棄。
一四一三年三月二十日,亨利四世去世,四月九日,亨利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格蘭國王,成為亨利五世。
一場可怕的暴風雪為加冕典禮烙下印記,但平民百姓搞不清這種天象預示著怎樣的吉兇禍福。亨利的形象常被描繪成“身材高大(6英尺3英寸)、修長,黑發(fā)在耳朵上方剪成一個圓圈,胡須剃凈”,膚色紅潤,鼻子尖尖,情緒之變化取決于眼神里透出“鴿子的溫和還是獅子的智慧”。
繼位之后,亨利明確一點,即推行所 有政策都是為建立統(tǒng)一的英格蘭。一方面,他既往不咎,體面地將被父王廢黜的堂叔理查二世的骸骨重新安葬,奉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對有權繼承理查二世王位的五世馬奇伯爵埃德蒙·莫蒂默(Edmund Mortimer,5th Earl of March,1391-1425)加以恩寵;把那些在亨利四世統(tǒng)治時期倒霉的貴族后人的爵位和財產(chǎn)逐一恢復。另一方面,亨利看到了國內(nèi)危機,一四一四年,堅決而無情地取締了反對教會的羅拉德派;一四一七年,為免除后患,將他的老朋友約翰·奧爾德卡斯爾爵士判處絞刑,并焚尸。
國內(nèi)日趨平穩(wěn)。亨利在位九年,唯一的時局動蕩來自一四一五年的“南安普頓陰謀”。
這一年七月,正當亨利厲兵秣馬,準備從南安普頓起兵遠征法蘭西時,馬薩姆的三世斯克魯普男爵亨利·斯克魯普(Henry Scrope,3rd Baron Scrope of Masham,1370-1415)與三世劍橋伯爵康尼斯堡的理查(Richard of Conisbough,3rd Earl of Cambridge,1385-1415)合伙密謀,打算把莫蒂默推上王位,廢掉亨利。莫蒂默是愛德華三世(Edward Ⅲ,1312-1377)的次子、一世克拉倫斯公爵安特衛(wèi)普的萊昂內(nèi)爾(Lionel of Antwerp,1st Duke of Clarence,1338-1368)的曾孫,是理查二世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但莫蒂默本人對亨利十分忠誠,不僅未卷入這一陰謀,還把兩位密謀者告發(fā)了。一場走形式的審判之后,斯克魯普男爵和劍橋伯爵被處決。這位掉了腦袋的劍橋伯爵,是未來曾兩度執(zhí)政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Edward Ⅳ,1442-1483)的祖父。
對于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南安普頓陰謀”,《亨利五世》第二幕第二場作了戲劇性的專場處理,先由劇情說明人在第二幕正戲開場前交待,設置沖突懸念:“三個貪腐之人:—第一個,劍橋的理查伯爵;第二個,馬薩姆的亨利·斯克魯普勛爵;第三個,諾森伯蘭的騎士托馬斯·格雷爵士—為了法蘭西的金子—真犯罪??!—他們與擔驚受怕的法蘭西密謀,要在這位國王中的翹楚(即亨利五世),去南安普頓登船駛往法國之前動手,假如地獄和背叛信守諾言,國王必死無疑。”然后,在第二場正戲中,由國王揭穿陰謀,當眾宣布判決:“你們勾結敵國,謀反本王,收受賄金,欲置我于死地;你們要出賣、殺戮你們的國王,將他的親王、貴族賣身為奴,叫他的臣民遭屈受辱,把他的整個王國敗光毀滅。對于我本人,并不謀求報復。但王國的安全,我必須格外珍重;你們卻要毀了它,我只得把你們交付國法。因此,去吧,你們這些卑賤的可憐蟲,去受死吧?!?/p>
從一四一七年八月起,亨利五世開始推廣使用英語,他的統(tǒng)治標志之一,便是“衡平標準英語”(Chancery Standard English),即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正式出現(xiàn)。亨利五世是諾曼人在三百五十年前征服英格蘭之后,第一位在私人通信中使用英語的國王。
國內(nèi)平安無事,亨利把注意力轉(zhuǎn)向國外。后世有位作家曾斷言,亨利在教會政治家的鼓勵下,把進攻法蘭西作為避免國內(nèi)亂局的手段。但這一說法毫無根據(jù),顯然,舊的商業(yè)糾紛和法國一貫支持歐文·格蘭道爾,加之法國國內(nèi)失序,和平難以為繼,才是戰(zhàn)爭的誘因??捶▏?,法蘭西查理六世(Charles Ⅵ,1368-1422)身患精神病,他有時會把自己想成是玻璃做的,而且,從他在世的長子路易(Louis, 1397-1415)身上看不到希望。同時,再看英國,從國王愛德華三世起,英格蘭王朝開始追討法蘭西王位繼承權,并自認有正當理由向法蘭西開戰(zhàn)。
阿金庫爾戰(zhàn)役之后,后來成為神圣羅馬皇帝(1433-1437在位)的匈牙利國王,盧森堡的西吉斯蒙德(Sigismund von Luxembourg,1368-1437)到訪英格蘭,他此行的目的,本是出于為英法間的和平著想,勸說亨利修改對法國人的權利要求。亨利盛情款待了西吉斯蒙德,授予他嘉德勛章(Order of the Garter)。西吉斯蒙德投桃報李,把亨利召入由他在一四0八年創(chuàng)立的“龍騎士團”(Order of the Dragon)。為將英法王權合而為一,亨利打算對法國發(fā)動“十字架東征”,但死神使他的所有計劃落空。西吉斯蒙德在英格蘭待了好幾個月,臨行前的一四一六年八月十五日,與亨利簽署《坎特伯雷條約》(Treaty of Canterbury),承認英國對法國擁有主權,而且,這份條約為結束西方教會分裂鋪平了道路。
阿金庫爾之戰(zhàn)(Battle of Agincourt)是英國對法國外交勝利的關鍵之戰(zhàn)。
一四一五年八月十二日,亨利率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圍攻哈弗勒爾(Harfleur)要塞,九月二十二日,奪取哈弗勒爾。之后,他不顧樞密院的警告,決定讓部隊穿越鄉(xiāng)村挺進加來(Calais)。十月二十五日,在臨近阿金庫爾村的平原,一支法軍攔住了英軍去路。一路勞頓使英軍疲憊不堪,營養(yǎng)不良,但亨利率軍果斷出擊,以少勝多,徹底擊敗法軍,英軍傷亡很少。慣常的說法是,決戰(zhàn)前夜,暴雨將法軍士兵渾身澆透,次日,全副武裝的法軍身陷泥濘,一下成了側方英格蘭和威爾士弓箭手的箭靶??上攵?,兩軍交戰(zhàn),當一方士兵深陷泥濘,極易遭對方騎兵砍殺。
無疑,阿金庫爾之戰(zhàn)是亨利最輝煌的勝利,也是英國在“百年戰(zhàn)爭”史上取得的可比肩“克雷西之戰(zhàn)”(1346)和“普瓦捷之戰(zhàn)”(1356)的最偉大勝利之一。從英國人的觀點來看,阿金庫爾之戰(zhàn)只是英國以戰(zhàn)爭手段收回被法國占領本該歸屬英國王權的領土的第一步。正是阿金庫爾的勝利使亨利意識到,他可以得到法蘭西王位。
正當亨利忙于一四一六年和平談判之時,法國和熱那亞的一支聯(lián)合艦隊包圍了英軍駐防的哈弗勒爾,另有一支法軍地面部隊包圍了城鎮(zhèn)。為解哈弗勒爾之圍,亨利命弟弟蘭開斯特的約翰、一世貝德福德公爵(John of Lancaster,1st Duke of Bedford,1389-1435),率一支艦隊于八月十四日從比奇角(Beachy Head)起航。次日,經(jīng)過七小時激戰(zhàn),“法熱艦隊”落敗,哈弗勒爾解圍。將法國的熱那亞盟國驅(qū)離英吉利海峽,使英國的制海權有了保障。
擊敗了兩個潛在敵人,在阿金庫爾之戰(zhàn)勝利兩年之后的一四一七年,經(jīng)過精心準備,亨利再次遠征法國。英軍很快攻克下諾曼底(Lower Normandy),圍困魯昂(Rouen)。這次圍城給亨利的國王聲譽,投下比在阿金庫爾下令殺掉戰(zhàn)俘更大的陰影。成群的婦孺被驅(qū)逐出魯昂城,他們饑餓無助,本以為亨利會讓他們穿過軍營,得以生還。但亨利不許!最后,這些可憐的婦孺都餓死在環(huán)城的壕溝里。
勃艮第派(Burgundian)和阿馬尼亞克派(Armagnacs)之間的內(nèi)斗使法國陷于癱瘓,亨利熟練地將兩派玩于股掌,用一方反對另一方。
一四一九年一月,英軍攻陷魯昂,那些抗擊英軍的諾曼法國人(Norman French)受到嚴厲懲處:將英軍俘虜?shù)踉隰敯撼菈ι系墓笫种笓]官阿蘭·布蘭卡德(Alain Blanchard)被立刻處死;把亨利國王開除教籍的魯昂大教堂教區(qū)牧師羅伯特·德·利維特(Robert de Livet)被押往英格蘭,監(jiān)禁五年。
八月,英軍兵臨巴黎城外。交戰(zhàn)還是議和,法國人自亂陣腳。九月十日,“無畏的約翰”勃艮第公爵(John the Fearless, Duke of Burgundy)在蒙特羅(Montereau)橋頭,被“王太子派”的人暗殺。有“好人菲利普”(Phillip the Good,1396-1467)之稱的新勃艮第公爵,即勃艮第公國菲利普三世(1419-1467在位),取代被暗殺的父親,與法國宮廷一起前往英軍營帳。經(jīng)過六個月談判,英法簽署令法國喪權辱國的《特魯瓦條約》,法國承認亨利為法蘭西攝政王和查理六世死后的法蘭西王位繼承人。一四二0年六月二日,亨利在特魯瓦大教堂與法蘭西公主、查理六世之女“瓦盧瓦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Valois, 1401-1437)結婚。一四二一年十二月六日,兩人唯一的兒子—未來的亨利六世—在溫莎城堡出生。
一四二0年六七月間,英軍攻占巴黎城外蒙特羅-佛爾特-伊庸(Montereau-Fault-Yonne)的軍事堡壘要塞。十一月,英軍攻占位于巴黎東南四十多公里的默倫(Melun),此后不久,亨利返回英格蘭。直到亨利死后七年的一四二八年,被稱為“勝利者”(the Victorious)的法國瓦盧瓦王朝第五任國王,也是“百年戰(zhàn)爭”終結者的查理七世(Charles Ⅶ,1403-1461),才重新奪回蒙特羅-佛爾特-伊庸。但很快,這些堡壘要塞再次落入英軍之手。最后,一四三七年十月十日,查理七世收復蒙特羅-佛爾特-伊庸。
亨利回英格蘭,在法國的英軍歸克拉倫斯公爵托馬斯指揮。一四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英軍在與法國和蘇格蘭聯(lián)軍對陣的“波日之戰(zhàn)”(Battle of Bauge)中損失慘重,托馬斯公爵不幸陣亡。六月十日,為扭轉(zhuǎn)戰(zhàn)局,亨利重返法蘭西,進行生平最后一戰(zhàn)。從七月打到八月,英軍攻占杜勒克斯(Dreux),為沙特爾(Chartres)的盟軍解圍。十月六日,英軍圍困莫城(Meaux),一四二二年五月十一日,攻陷莫城。八月三十一日,亨利突然死于巴黎郊外的萬塞納城堡(Chateau of Vincennes),年僅三十六歲。據(jù)說,病因可能是在圍攻莫城時染了痢疾。
亨利五世死前不久,任命弟弟蘭開斯特的約翰,以他剛幾個月大的兒子亨利六世(Henry Ⅵ,1421-1471)之名,為法蘭西攝政王。亨利五世原本期待簽署《特魯瓦條約》后,頭頂能很快戴上法蘭西王冠,但那位疾病纏身的查理六世,還比他這位王位繼承人多活了近兩個月,于十月二十一日病逝。
《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個卓越貴族之家的結盟》扉頁(英文版,1550)
亨利的遺體由他的戰(zhàn)友們和一世達德利男爵約翰·薩頓(John Sutton,1st Baron of Dudley,1400-1487)護送回國,十一月七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安葬。
綜上所述,可總結出以下三點:
第一,莎士比亞對再現(xiàn)亨利五世王朝復雜的真實歷史毫無興趣,他深知,一座小舞臺擱不下這么多宮廷秘史,更無法也沒必要多次呈現(xiàn)“百年戰(zhàn)爭”的疆場廝殺,一場大仗足夠。因此,他只截取亨利五世最彪炳英格蘭史冊的輝煌業(yè)績—阿金庫爾之戰(zhàn),讓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英格蘭人重溫先祖戰(zhàn)勝法蘭西的最大榮耀?;蛟S,時至今日,英國人(不知是否包括蘇格蘭人和北愛爾蘭人)仍把亨利五世視為英國史上最偉大的國王戰(zhàn)士。
第二,出于劇情急需,即讓亨利五世娶凱瑟琳為妻,以便趕緊劇終落幕,莎劇《亨利五世》第五幕最后一場,把歷史上持續(xù)談判六個月之久才簽署的《特魯瓦條約》,安排在小半天時間內(nèi)塵埃落定。而且,亨利五世是在等待談判結果的短暫期間,向凱瑟琳求婚成功。這實在是莎士比亞擅長的“皆大歡喜”式的喜劇性結尾。何況,這是一個可以借祖宗榮耀令英國人喜上眉梢,叫法國人尷尬得愁眉苦臉的結局。
第三,大膽推測,或許莎士比亞只惦記盡速從英國編年史家拉斐爾·霍林斯赫德(Raphael Holinshed, 1529-1580)所著的《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編年史》(The Chronicles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里取材,寫戲掙快錢,對比他年長一百七十八歲的亨利五世的真實歷史,并不怎么熟悉。因為一四0三年什魯斯伯里之戰(zhàn),箭傷在亨利臉部留下永久的疤痕,而莎士比亞在寫到亨利五世向凱瑟琳求愛時,只是說:“唉,真該詛咒我父親的野心!在我坐胎之時,他一心想著內(nèi)戰(zhàn):所以我生來一副粗硬外表,臉色如鐵,一開口向姑娘們求愛,嚇不跑才怪??墒牵f真的,凱特,等我上了歲數(shù),會顯得好看點兒。我的安慰是,把皺紋存滿容顏的老年,也沒辦法再糟蹋我這張臉?!?/p>
試想,假如莎士比亞熟知歷史,讓亨利五世在這兒適度吹噓一下自己臉上這道由什魯斯伯里之戰(zhàn)留下的榮耀傷疤,不正是劇情所需嘛!除此之外,為使劇情銜接簡單利索,別節(jié)外生枝,莎劇《亨利五世》對法國的勃艮第派和阿馬尼亞克派兩派內(nèi)斗,以及勃艮第公爵被暗殺只字未提。
《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亞所寫英國國王系列劇的最后一部,其素材主要源于四處:霍林斯赫德《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編年史》一五八七年的第二版修訂本;律師、史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 1497-1547)《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個卓越貴族之家的結盟》(The Union of the two noble and illustre families of Lancastre and Yorke)一五五0年的第二版;著者不詳、名為《亨利五世大獲全勝》(The Famous Victories of Henry the fifth)的舊戲,這部戲于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或九十年代早期上演,并于一五九四年五月十四日在倫敦書業(yè)公會登記;菲利普·亨斯洛(Philip Henslowe,1550-1616),在他那本頗具史料價值、記錄當時倫敦戲劇情形的《亨斯洛日記》(Henslowes Diary)中所記,在《亨利五世大獲全勝》之前,女王劇團(Queens Men)曾演過的一部名為“亨利五世”的戲。
需要說明,以上霍爾的著作是霍林斯赫德《編年史》的源頭,而亨斯洛提及的舊戲“亨利五世”失傳了。不過,這對于莎士比亞無疑是幸運的,因為關于他如何把這部失傳的“亨利五世”當成原型故事,從它那兒“借”了什么,怎么“借”的,我們一無所知。如此一來,莎劇《亨利五世》的“原創(chuàng)性”得以上升。事實上,后人眼里莎士比亞戲劇的原創(chuàng)性,都是這么來的。
我們先透過《亨利五世大獲全勝》這部舊戲來挖掘莎士比亞是如何構思《亨利五世》的。不難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至少有四處靈感源出于此:一、第一幕第二場,英國王宮接見廳,坎特伯雷大主教以法國人制定的《薩利克法典》(Salic Law)為依據(jù),力證亨利五世有權繼承法蘭西王位;二、第一幕第二場,法國王太子派使臣給亨利五世送來一箱網(wǎng)球,譏諷他不敢同法蘭西開戰(zhàn);三、第四幕第四場,阿金庫爾戰(zhàn)場,一法軍士兵向皮斯托求饒那場富于喜劇色彩的戲;四、第五幕第二場,法蘭西王宮,亨利五世向凱瑟琳求婚那場戲。
然后,我們來看莎劇《亨利五世》與霍林斯赫德的《編年史》之異同。
一、莎劇《亨利五世》將《編年史》中對亨利五世在阿金庫爾之戰(zhàn)以前的所有描述一概略去,從率軍遠征法國開場。
二、《亨利五世》第二幕,從《編年史》汲取零星“史實”,用觀眾熟悉的《亨利四世》中的喜劇角色尼姆、皮斯托、桂克麗和福斯塔夫的侍童之間的插科打諢,制造喜劇氛圍,把觀眾引向處于戲劇高潮的阿金庫爾。這一幕共四場戲,第一場、第三場均為逗樂搞笑。
三、第三幕照方抓藥,七場戲中,正戲勉強占四場,且戲份并不充足:第一場極短,只是亨利五世一大段獨白的獨角戲,他在哈弗勒爾城下激勵英軍攻城,沖向突破口;第三場稍長,僅是攻城的亨利五世和守城的法國總督兩個人的對話,隨后,法軍投降,英軍進城;第五場法國王宮和第六場英軍軍營兩場戲,可算正戲,分別從法、英雙方視角展望大戰(zhàn)在即的阿金庫爾之戰(zhàn)。但第六場前半場,分明是尼姆、皮斯托、弗艾倫和高爾在耍貧斗嘴;后半場,亨利五世分別與英軍弗艾倫上尉、法國使臣蒙喬對話,純?yōu)楦阈ΧO計。這原本是莎士比亞最拿手的戲劇手段!
毋庸諱言,第二場哈弗勒爾城下一場大戲,由兩場“鬧戲”構成,上半場由尼姆、巴道夫、侍童、弗艾倫登場,下半場由來自四個地方的四名英軍上尉聯(lián)合亮相:英格蘭人高爾、威爾士人弗艾倫、蘇格蘭人杰米、愛爾蘭人麥克莫里斯。莎士比亞如此設計,絕非為展現(xiàn)亨利五世時代的民族融合,主要是為了劇情熱鬧、好看,因為除了高爾,另三個人連英語都說不利落。至于第四場,一句話,法蘭西公主凱瑟琳讓侍女愛麗絲教她學英語,倆人的對白由英語、法語雙語混雜,只為博觀眾笑場。第七場,法軍軍營里,法蘭西大元帥、朗布爾勛爵、奧爾良公爵與王太子之間,你一言我一語,比起尼姆、皮斯托、桂克麗和侍童之間的來言去語,頂多算言語不那么下流、粗俗的貴族式搞笑。
四、全劇高潮的第四幕,共八場,第一場,阿金庫爾英軍營地,全劇最長的一場重頭戲,其原創(chuàng)之功可算在莎士比亞頭上,因為霍林斯赫德并未在《編年史》里讓亨利五世身穿歐平漢的斗篷微服巡營,同皮斯托斗嘴、跟威廉姆斯打賭。畢竟《編年史》以文字敘述戰(zhàn)爭和在舞臺上以角色表演打仗不一樣。
五、霍林斯赫德《編年史》花在亨利五世身上的筆墨有三分之二落在阿金庫爾戰(zhàn)役之后,而莎劇《亨利五世》對亨利五世由法蘭西得勝還朝,凱旋倫敦,“倫敦市民傾巢而出”“迎接勝利的愷撒”的盛大場景的描寫,恰如劇情說明人在第五幕開場詩中所說:“直到哈里再次返回法國,此前發(fā)生的任何事,一律忽略不表。我們得把他帶到法國;這中間的事情,我向您各位一語帶過?!彪S后,正戲開場,亨利五世再次身臨法國,直接迫使法國國王簽署條約(即《特魯瓦條約》)。換言之,在莎劇《亨利五世》中,對《編年史》里亨利五世再次征戰(zhàn)法蘭西只字未提。
為吊觀眾胃口,第五幕第一場,莎士比亞讓皮斯托、弗艾倫、高爾在法國的英軍營地,上演了一場既動口又動手的“打鬧”戲,以此為下一場英法兩國的議和大戲預熱,等真到了第二場,即落幕前最后一場戲,最大的戲份卻是亨利五世向英語說得磕磕絆絆的凱瑟琳公主求婚。而如前所言,“求婚”這一橋段源于《亨利五世大獲全勝》。
綜合來看,莎士比亞在《亨利五世》中的原創(chuàng)占到了四或五成。簡言之,莎士比亞意不在劇中如何寫出真歷史,只在乎于舞臺之上如何“戲說”歷史上那些事兒。作為一名天才編劇,他的確善于在“史劇”中把“那些事兒”移花接木,僅舉前曾引述的臺詞為例,此處所謂“在我坐胎之時,他一心想著內(nèi)戰(zhàn)”之“內(nèi)戰(zhàn)”,在劇中指的是史劇《亨利四世》里布林布魯克奪取理查二世王位的內(nèi)戰(zhàn)。但真實歷史是,亨利五世于一三八六年出生時,當時的赫福德公爵(即后來的亨利四世)同理查王之間,尚未發(fā)生任何沖突。
亨利只當了九年國王,就贏得了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中最輝煌的一次軍事勝利,阿金庫爾大捷使英格蘭成為歐洲軍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莎士比亞緊抓這一點,在《亨利五世》中把他塑造成中世紀英格蘭最偉大的國王戰(zhàn)士,以戲劇使之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