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暉
《庚辛唱和詩》又名《至正庚辛唱和詩》,是元末至正庚子、辛丑兩次詩人集會唱和而成的詩歌總集,對研究元末明初的詩壇有重要價值與意義。但是,學(xué)界卻很少關(guān)注,筆者試圖全面勾勒該書版本的流傳與文學(xué)史意義。
《庚辛唱和詩》流傳不廣,雖然在各類元詩文獻(xiàn)中多有提及,但是,大都語焉不詳?!端膸烊珪贰端膸烊珪婺繀矔方晕词珍?,現(xiàn)今常見版本為1941年上海合眾圖書館依據(jù)玉雨堂叢書抄本曬印陳村所編的《至正庚辛唱和集》一卷一冊?!端膸烊珪偰俊妨腥氪婺?,但現(xiàn)存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沒有收錄,《四庫全書》提要對其流傳刊刻情況有簡單介紹:
元朝繆思恭等撰。乃至正庚子、辛丑間思恭等分韻唱和之作。庚子為張士信亂后,辛丑則游景德寺作也。先后共詩二十八首。重見者二人,共二十六人。明郁嘉慶因考其爵里,為考世編附于后。其名公手翰二十二條,則嘉慶以意附編,非原書所有。后朱彝尊亦嘗編訂是書,于每詩之前,人各為傳,所述與考世編相出入。其跋云:“舊本姓名之下概無爵里事跡,特一一考而補(bǔ)之?!鄙w未見嘉慶本也。中有王綸字昌言,檇李人,為嘉興教授。見《劉基集》及邵復(fù)孺《懷友詩注》。而嘉慶與彝尊皆未之及,信乎考證之難矣。又鮑恂字仲孚,彝尊作字仲子。以其名推之,蓋彝尊筆誤云(《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一·集部四十四)。
據(jù)此,繆思恭等唱和賦詩,郁嘉慶、朱彝尊等人曾進(jìn)行編輯整理,但最初編輯成冊者不明。與此類似,《欽定續(xù)通志》載“庚辛唱和詩一卷(兩淮鹽政采進(jìn)本),元繆思恭等撰”(《欽定續(xù)通志》卷一百六十三),沒有說明編輯者。據(jù)清代《(嘉慶)嘉興縣志》卷二十五“列傳五”引《紫桃軒雜綴》云:“郁嘉慶,字伯承,縣人。喜結(jié)客收書,家亦以是盡,時有‘貧孟嘗’之目。嘗輯至正庚辛集詩人爵里事跡,為《考世編》附于其后”(《(嘉慶)嘉興縣志》三十六卷首二卷),而郁嘉慶則只編輯唱和詩人爵里事跡。
關(guān)于《庚辛唱和詩》的編輯者,有繆思恭、郁遵與釋云海3種說法。參與者徐一夔《至正辛丑唱和集跋》載:“云海師因裒輯成帙”[1],則釋云海為編輯者。但此跋出于朱彝尊重輯的《至正辛丑倡和集》,非原本所存。清代錢大昕《補(bǔ)元史藝文志》錄:“《至正庚辛唱和集》一卷,郁遵編,字子路,嘉興人,司農(nóng)右丞”[2],明確指出是郁遵編輯。今人雒竹筠《元史藝文志輯本》載:“《至正庚辛倡和詩》一卷附考世篇,繆思恭輯,中科圖藏清朱彝尊編抄本,南圖藏抄本”[3],認(rèn)為是繆思恭輯?!吨袊鴧矔C錄》載:“《至正庚辛唱和集》,(元)郁遵編,(清)朱彝尊重輯?!保ā吨袊鴧矔C錄》集部)綜合各種史料,繆思恭、曹睿應(yīng)該是詩會的倡導(dǎo)者與主持人,郁遵是此書編輯者,郁嘉慶、朱彝尊等進(jìn)行了修訂與完善。參與者郁遵、周伯琦《庚辛唱和詩》的有關(guān)序言可信度最高:
至正己亥兵后,明年庚子八月之望,同守繆公招同諸彥小集南湖,以“杜甫不可久留豺虎地,南方猶有未招魂”為韻,人得一字,即席而成,亦足以紀(jì)一時之變,且幸此會為不易得云爾。承事郎司農(nóng)右丞郁遵識(《檇李詩系》卷七)。
《至正庚辛唱和詩》為嘉禾同守繆君、廣文曹君偕諸名輩分韻之什也。讀其庚子兵后之作,則知方岳匪人,苗獠驕肆,悲音于邑,何其戚也。比讀辛丑避暑之作,則藩衛(wèi)有人,民庶樂業(yè),逸興超舉,何其歡也。蓋其為時不過一載,逾年,而二十八詩之歡戚頓異,要亦一系乎人焉耳矣。余奉使以來,稽滯歲月,每每以損辱使命為戚乃者。太尉公順承皇命,報使有日,為歡可知。適舟過檇李,以方外故知新公請序,此詩不覺因已之,歡戚有觸于此詩,且知詩可以觀時之治亂,若著蔡如此,鄱陽周伯琦序。(《檇李詩系》卷七)
說明此書當(dāng)時編輯成冊者為郁遵,請周伯琦作序者為釋克新。郁遵(?—1361后),字子路,嘉興人。元官承事郎司農(nóng)右丞,生平事跡不可考。工詩,著有《郁司農(nóng)詩》,輯有《至正庚辛唱和詩》1卷、《名公手翰》1 卷等書[4]。
《庚辛唱和詩》是元末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和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在嘉興南湖(今浙江嘉興)集會的詩歌總集,歷代元詩研究者有相關(guān)論述,以顧嗣立《元詩選》、錢謙益《列朝詩集》、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明詩綜》較為詳細(xì)可信:
至正二十年庚子八月十五日,嘉興同守繆思恭招高巽志、徐一夔、姚桐壽、釋克新、江漢、陳世昌、鮑恂、樂善、金絅、潘澤民、殷從先、朱德輝、郁遵,凡十四人,小集南湖,分韻賦詩[5]1230。
至正二十一年辛丑七月十三日,與者凡十四人,為呂安坦、鮑恂、牛諒、釋智寬、常真、邱民、張翼、王綸、來智道、聞人麟、曹睿、徐一夔、尤存、周棐也。牛諒、邱民、曹睿俱明初出仕,諒字士良,山東東平人,禮部尚書。民字克莊,廣陵人,禮部侍郎。睿字新民,永嘉人,松江府學(xué)教授。當(dāng)日首倡是會者,睿也[5]1231。
說明繆思恭、曹睿分別為庚子與辛丑唱和之召集人。錢謙益、朱彝尊沿用此說,如:
尚書流寓吳興,時過檇李,與鮑恂仲孚、邱民克莊、張翼翔南、王綸昌言、聞人麟彥召、曹睿新民、徐一夔大章、存以仁、及呂安坦、來志道、常真、釋克寬等,集郭西景得寺,攜酒賦詩。其在南京,則與唐肅處敬,林公慶孟善,陳世昌彥博、徐一夔大章、張翼翔南、朱升允升、會飲聯(lián)句[6]38。
說明集會地為景德寺(又名定水寺),并提及集會諸人在明初還延續(xù)了一段時間。但由于其活動于張士誠政權(quán)統(tǒng)治下,朱明王朝建立后,對吳中文人采取了一系列嚴(yán)厲措施,成員星散,資料散佚,導(dǎo)致許多人湮沒無聞,現(xiàn)將各人生平簡述如下:
繆思恭(1321—1364),字德謙,號菊坡,吳縣人。至正癸巳(1353)辟為淮揚(yáng)路令史。丁酉(1357)勸張士誠歸附元朝,為維系元朝命運(yùn)貢獻(xiàn)巨大,至正十九年(1359)任嘉興路同知。所在有惠政,四方之士皆往歸附,官終淮揚(yáng)路總管??娝脊?,各類元代史料缺載,顧嗣立《元詩選》、王德毅《元人傳記資料索引》皆語焉不詳,《全元文》卷一七七0收卓說《淮揚(yáng)路總管繆思恭墓志銘》[7],最為詳備,可參看。
鮑恂,字仲孚,學(xué)者稱為西溪先生,晚年自號環(huán)中老人。其先嘉興人,元至治間始遷崇德之千乘鄉(xiāng),遂為崇德人(《嘉興府圖經(jīng)》卷十六)。三領(lǐng)江浙省試,延祐丁已(1317)進(jìn)士(《嘉興圖記》卷十七),授溫州路學(xué)正,改婺州路教授。洪武四年(1371),會試充考試官,十六年,以明經(jīng)老儒征至京師,命為文華殿大學(xué)士,固辭歸隱,終老于鄉(xiāng)。其事跡略見于《殿閣詞林記》卷一,著有詩文集《西溪漫稿》,已佚?!稒d李詩系》、《明詩綜》收錄其詩數(shù)首。
曹睿,生卒不詳,字新民,永嘉人,壯年游浙西,元末徙居華亭,詩文皆清新[8]97。顧瑛《玉山雅集》中有其《永嘉曹睿玉山席上作,就呈同會》[8]23,表明其長期活躍于浙西文壇。
周致堯,初名棐,字煥文,先世本四明人,移居崇德州石門鎮(zhèn),生平事跡不可考。元時嘗為宣公書院山長,元末與鮑恂、顧瑛等詩酒倡和,結(jié)伴行吟,有《訪鮑仲孚先生隱居》等詩。與郡守繆思恭、曹文廣、編修陳彥博、陳高都交往密切。明興,屢辭征辟。據(jù)《檇李詩系》有秦約作序的《石門集》,已佚?,F(xiàn)今常見《周山長集》見于《元詩選》三集。
張翼,又名張冀,字翔南,生卒不詳,先世建德人,徙居嘉興,遂為嘉興人。篤學(xué)好古,博覽群書(《檇李詩系》卷五),善書,大字如斗,終日揮灑不卷(《吳中人物志》十二卷)。至正乙巳(1365)薦于鄉(xiāng),與金絅同以《龍門賦》中高第,授甬東書院山長,不就。明初征入禮局(朱彝尊《明詩綜》卷八),事竣,受賜而歸。洪武三年(1370),郡癢延訓(xùn)諸生,終老于家。張翼與張簡、梁寅友善,有詩集《梓宇集》,不傳?!稒d李詩系》卷六,《明詩綜》卷八錄其詩數(shù)首,皆《元詩選》所不載。其《西湖竹枝詞》,“南高北高峰頂齊,錢塘江水隔湖西。不得潮頭到湖口,郎船今夜泊西溪”(朱彝尊《明詩綜》卷八),寄興幽遠(yuǎn)又合于竹枝體式,清新質(zhì)樸,頗受好評。
徐一夔(1319—1398),字惟精,又字大章,號始豐,天臺人。元末嘗官建寧教授。至正八年(1348),為避兵亂,隱居嘉興。至正十九年,任嘉興郡學(xué)助教。教學(xué)之余,與來此避居的四方名士酬唱于南湖、景德寺,成立詩會?!吨琳脸图?,由一夔作跋。明初征修禮書,洪武三年(1370),撰成《大明集禮》。洪武六年,參與修纂《大明日歷》,特授翰林官,以足疾堅辭,回杭任職,后卒于任。著有《始豐稿》等,現(xiàn)存常見版本為徐永恩點(diǎn)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王綸,生卒不詳,字昌言,嘉禾人。元順帝至正間官學(xué)正,與劉基友善,詩入《元詩選癸集》。
高遜志,一作高巽志,字士敏,河南人。生卒不詳,大約于明建文年間在世。元末僑寓嘉興,徙吳門,授業(yè)于貢師泰、周伯琦、鄭元佑,與高啟等為北郭詩社主要成員。洪武初,征修《元史》,入翰林,累遷侍讀學(xué)士。建文時,任太常右少卿兼學(xué)士[8]97,后不知所終。
姚桐壽,字樂年,自號桐江釣叟,桐廬人。后至元五年(1339)為余干州教授,不久辭官,寓居海鹽,著有《樂郊私語》,常見版本為《宋元筆記小說大觀》。
樂善,字為之,湯陰人。本岳飛之后,避忌改姓樂。元末為江浙行省架閣庫管勾,以哭父嘔血卒。有詩入《元詩選癸集》《檇李詩系》等。
潘澤民,名著,以字行,本大梁人,宋室南渡,遷居秀洲。歷官吳郡甫里書院直學(xué),廣德、烏程儒學(xué),終浙東元帥府使。
釋克新,姓余氏,字仲銘,自號江左外史,又稱為雪廬和尙,鄱陽人。元末住嘉興水西寺,洪武初召至南京,嘗奉詔徃西域招諭吐蕃,所著有《雪廬南詢稿》等。
沈鉉,字鼎臣,錢塘人。元末道梗,與同邑陳世昌俱留于禾。鉉博學(xué),邃于《春秋》。洪武初,知石首縣。高啟《沈征士鉉野亭詩》云“清時猶在野,獨(dú)臥見髙情。移艇聞煙唱,鉤簾看雨耕。江晴雙鸛下,樹晚一牛鳴?;厥淄较鄳洠褴嚥怀龀恰?,說明其隱居為主。
陳世昌,字彥博,號西湖真拙,錢塘人。力學(xué)古文,不慕祿仕,至正間由布衣征授翰林編修,奉勅代祀海上,值道梗,遂留嘉興,作南湖賦,傳頌于時。授徒養(yǎng)母,張士誠據(jù)平江,屢致不屈。明初征修禮書,授太常博士,尋以母老辭,復(fù)征至京而卒,著有《希賢集》。其《憶別》“予本念鄉(xiāng)井,風(fēng)波忽巳臨。翩翩一長別,慷慨増悲吟。況當(dāng)季秋月,千里漫沈陰。驚風(fēng)振西郭,繁霜飛北林。羇情逐馬首,哀思凄蟲音。小人誠有母,主命恐難任。珪紐詎匪榮,喜懼鐫我心。當(dāng)年惜形影,此日悲商參”,描述元明之際孤獨(dú)寂寞之情淋漓盡致。
朱德輝,字號、生卒不詳,嘗名讀書之室為存道齋,釋克新為之作記。尤仁,字以仁,吳郡人。《元詩選癸集》收其詩二首。呂安坦,殷從先、來至道、聞人麟皆字號不詳,《御選元詩》、《元詩選癸集》等詩歌總集都收錄其詩。其余各人生平不可考。
《庚辛唱和詩》表面上只是兩次詩文唱和,其實是元末明初吳中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集中反映,對元明之際的文壇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首先,《庚辛唱和詩》是吳中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文化深厚的反映。元末戰(zhàn)亂不停,自方國珍于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臺州起兵,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部將徐達(dá)攻占大都,元朝滅亡,全國長期處于軍閥混戰(zhàn)之中,但吳中自至正十六年(1356)至二十七年(1367),一直為張士誠控制,局勢比較穩(wěn)定,聚集了大量文人,詩社文會不斷。高啟《送唐處敬序》云:
余世居吳之北郭,同里之士又文行而相友者,曰王君止仲(行)一人而已。十余年來,徐君幼文(賁)自毗陵,高君士敏(遜志)自河南,唐君處敬自會稽,余君唐卿堯臣自永嘉,張君來儀羽自潯陽,各以故來居吳,而卜地適皆與余鄰,于是北郭之文物遂盛矣。余以無事,朝夕諸君間,或辯理詰義以資其學(xué),或庚歌酬詩以通其志,或鼓琴瑟以宣堙滯之懷,或陳幾筵以和宴樂之好。
以上史料說明此時吳中成為文人士子詩酒唱和的樂土,朱彝尊做了更為詳細(xì)的考察:
及楊完者亂,州無完郭,然繆思恭德謙猶招群彥集南湖,與會分韻者十有四人。越二年,曹教授新民復(fù)集諸公于景德寺,亦十有四人,是時聞人麟彥昭、葉廣居居仲、金絅子尚、潘著澤民、劉堪子輿、咸有詩名,吳鎮(zhèn)仲圭居魏唐、貝瓊廷琚居千金衧、鮑恂仲孚居郡城之西溪、郁遵子路居商陳村。四方避地者,溫州陳秀民庶子居竹磷巷、閩人卓成大器之居甓川,江陰孫作大雅居南湖,昆山顧德輝仲瑛居合溪,天臺徐一夔大章居白貯里、會稽江漢朝宗居濮阮、桐廬姚桐壽樂年居海鹽之峨溪,而河南高遜志士敏、東平牛亮士良、江都邱民克莊、錢塘陳世昌彥博、建德張是翔南、皆來僑居,四明周棐以陸宣公書院山長,留居梨林、日以文酒唱酬,詩成輒刻板欃壁,聞?wù)邆鳛閯偈拢?]42。
可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吸引了大批文人士子,與會文士只是吳中文人的一個縮影。元代吳中,隨著大運(yùn)河的開通,海運(yùn)的興起,經(jīng)濟(jì)繁榮發(fā)達(dá),思想自由多樣,士人心態(tài)復(fù)雜,風(fēng)雅相尚,詩酒風(fēng)流成為普遍的生活方式。
《庚辛唱和詩》也是吳中深厚的文化、文學(xué)背景的集中體現(xiàn)。頻繁的集會結(jié)社、品評詩文成為元末吳中文人普遍的活動方式,如朱彝尊云:
當(dāng)元之季,吳中歲有詩社,而濮氏濮仲溫豐于資,集一時名士為聚桂文會,以卷赴者五百人,請楊廉夫評其優(yōu)劣,于是紀(jì)風(fēng)土者目為樂郊[6]42。
由此可見,吳中詩文唱和之盛,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白羊山樵張簡”云:
勝國時,法網(wǎng)寬大,人不必仕宦,浙中每歲有詩社,聘一二名宿如楊廉夫輩主之,晏賞最厚。饒介之分守吳中,自號醉樵,延諸文士作歌。仲簡詩擅場,居首座,賜黃金一餅。高季迪白金三斤,楊孟載一鎰。后承平久,張洪修撰為人做一文,得五百錢[8]30。
由此可知,至正庚辛唱和只是吳中眾多文人群體活動的一個典型事例,在它之前之后都有大量的群體活動。例如,守良有《至正甲辰九日同牛諒伊甫、陳世昌彥博、徐一夔大章、周非致堯、高巽志士敏、良琦元璞登東塔,以少陵“玉山高并兩峰寒”之句分韻賦詩,得寒字》[5]1405,周棐有《至正甲辰九日,同牛諒伊甫、陳世昌彥博、徐一夔大章、高巽志士敏、釋良琦元璞、守良□□登東塔,以杜少陵“玉山高并兩峰寒”之句分韻賦詩,得并字》[9]596。由詩題可知該次活動是一次人數(shù)眾多的文人集會,集會諸人都是南湖詩會的參與者。至正甲辰為至正二十四年(1364),距庚辛唱和三年多,可見,詩會群體并沒有隨著庚辛唱和的結(jié)束而解散,而是堅持活動了較長時間。此次詩人聚會距張士誠滅亡只有3年,距元朝滅亡也只有4年,而詩人還是沉浸于個人的狹小天地中,自得其樂。有詩云:
東住有高塔,名與福城并。九日陪諸賢,登臨期絕頂。秋深木葉落,不覺天地迥。涼飆灑林霏,咫尺衣裳冷。玉田好開懷,何止供香茗。幽軒賞佳菊,竟夕忘酩酊。昔人晝游此,衣飾率尚褧。寥寥千載間,視若空華等。清境素情愜,塵心未全屏。感彼興我懷,鉤詩記深省[9]596。
如果不去了解作者的生活時代,我們很可能不會想到此詩寫于長期戰(zhàn)亂頻仍、生民荼毒的元末動蕩中心浙西。一方面反映了詩人對現(xiàn)實的隔膜,對民生的冷漠達(dá)到了何等觸目驚心的程度;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元代吳中士子特立獨(dú)行的性格與行為方式。正是這種冷漠與怪異,導(dǎo)致了南湖詩會的詩人在明初的痛苦遭遇與悲慘命運(yùn)。與會的23人,只有牛諒、高巽志、釋良琦出仕朱明王朝,其余大都不得善終,或隱居不仕,或死于戰(zhàn)亂[10]。
綜上所述,《庚辛唱和詩》是元末吳中文人群體活動的集中體現(xiàn)與客觀載體,也是吳中文人特立獨(dú)行、詩酒風(fēng)流性格的外在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疾炱涑蓡T構(gòu)成與文學(xué)成就有助于完整地認(rèn)識和理解元末明初的文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