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艷,叢慧芳,王超穎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婦科,哈爾濱 150040;3.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哈爾濱 150040)
叢慧芳教授是中醫(yī)婦科著名專家,博士研究生導 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在婦科不孕癥、月經不調及婦科雜癥等疑難病證的診治上,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獨特的中醫(yī)診療特色。筆者有幸隨師學習,現(xiàn)將導師論治婦人腹痛經驗介紹如下。
“陽化氣,陰成形”出自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1]陽氣溫散,蒸騰,形成事物的運動方式; 陰氣凝聚、收斂,形成事物的特有形態(tài)。同時《景岳全書》對此理論進一步闡明:“陽動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2]?;瘹獗憩F(xiàn)為事物向上、向外、發(fā)散的運動趨勢,屬陽。成形是事物向內、向下、收斂的運動趨勢,屬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陽互根互用,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才能形成陰陽自和,陰陽平衡的狀態(tài)。老子曾說:“道生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認為,“道”為“一”,由“一”產生“二”,二即陰陽二氣,二者相互感應而交和以構成世界萬物[3]。因此“陽化氣,陰成形”理論可以同時存在于同一事物或同一疾病的演變過程中。并能指導臨床對于疾病的診療。
陰陽失調是婦人腹痛的發(fā)病基礎,婦人腹痛是指婦女不在行經、妊娠及產后期間發(fā)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則痛連腰骶者,稱為“婦人腹痛”,亦稱“婦人腹中痛”[4]?,F(xiàn)代醫(yī)學稱為慢性盆腔炎。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小腹或全腹疼痛,或伴發(fā)熱,或經期加重,伴有體倦易疲勞[5]。臨床癥狀因患者體質和飲食居處環(huán)境不一有所差異,如或伴有陰道肛門墜痛,經前期有排便痛?;虬橛性陆涱l發(fā)或經量過多、或帶下量、色、質、味異常等。中醫(yī)理論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維持相對平衡,則臟腑各司其職、氣血調暢而人即安和,無以致病。若陰陽失衡,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一方偏盛都會導致另一方相對不足而致病。因此陰陽失調不僅是婦人腹痛的發(fā)病基礎,也可以用于解釋其他任何疾病。
中醫(yī)學認為,婦人腹痛多歸結于以下5個方面:濕熱瘀結、氣滯血瘀、寒濕瘀滯、腎虛血瘀和氣虛血瘀。主要機理為沖任虛衰,胞脈失養(yǎng),“不榮則痛”;或沖任阻滯,胞脈失暢,“不通則痛”[6]。婦人以血為養(yǎng),陰氣偏盛,易感受陰邪,陰邪多為寒濕之邪。寒性凝滯、收引;濕性重濁黏滯,寒邪侵襲中、下二焦,客于沖任、胞宮 ,濕邪阻礙陽氣的推動、溫煦作用。陰邪纏綿日久耗損陽氣,或陰邪集聚阻滯氣機,血行不暢,變生瘀血,濕濁停聚下焦,影響腹部氣血運行而導致疼痛[7]。婦人或由經期受寒,或貪食寒涼,導致體內“陰成形”太過,《靈樞·百病始生篇》指出“積之始生,得寒乃生”,陽氣溫煦失司,則氣不煦,血不濡。日久經脈失養(yǎng),血行不暢兼或日久形成血瘀、濕熱、水濕等病邪。陰屬物資過多,阻礙陽氣運行,則腹部失溫,失養(yǎng)[8]?!毒霸廊珪ぱC》:“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氣為陽,血屬陰,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推動血液在脈內運行,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9]?!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瓣枤庹撸籼炫c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陽化氣,陰成形,陽氣失于溫散,陰成形太過,氣滯血瘀,血瘀停滯或血失于濡養(yǎng)皆可導致腹痛。“陽化氣”不足,陽虛則陰勝,表現(xiàn)為臟腑功能受到抑制,寒性凝滯而引起疼痛。本病病機主要是本虛標實。本虛多責之于脾腎虧虛,標實責之于瘀、寒、濕結于胞宮,阻滯氣血,氣血不通或不榮,小腹失養(yǎng)產生此病。尤昭玲教授也認為,慢性盆腔炎多有陽氣不足的病因。盆腔炎纏綿不愈的特點,多由血瘀、寒凝、濕滯之陰邪日久損傷陽氣。臨床跟師所見,盆腔炎多為慢性,癥狀較緩,偶有病情加重時,出現(xiàn)急性起病[10]。符合本病正虛邪戀的特點,多有陽虛防御不足,陰邪侵襲而產生虛實夾雜的病機特點。
《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經脈諸病因》曰:“病之啟端,則或由思慮,或由郁怒,或以積勞,或以六淫飲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臟,及其甚也,則四臟相移,必歸脾腎”。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液,需要脾陽的溫散。腎中寄藏水火,命門之火藏于其內,腎能主司和調節(jié)體內水液代謝及腎陽溫煦胞宮,促進胞宮氣血運行[11]。肝氣疏泄,調暢氣機,能促進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代謝。血液與津液運行暢達,則無瘀滯。若肝氣郁結不舒,津液輸布運轉出現(xiàn)障礙,會形成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產生痰飲、水腫、腰腹肥胖,小腹不溫,白帶量多等病癥[12]。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婦人腹痛部位在臍以下,且腹為至陰之地,任脈行于腹部而主陰,肝脾腎三條經脈行于身前,肝藏血,腎藏精,脾主統(tǒng)血,因此腹部陰盛,陰盛則陽化氣不足[13]。陰成形,陰氣有聚斂、收縮的作用。而陽虛之人,陽氣激發(fā)和促進精血津液的生產及運行輸布功能減弱,多致氣血凝聚,阻滯經絡,而致腹痛。導師遇此證多以顧護陽氣,兼以養(yǎng)血為綱,同時重視肝、脾、腎三臟。陽氣為人體一身之根本,人體的一切功能,俱根于陽氣。陽氣足則陰精、陰氣得以化生,氣血生化有源,周身能得以濡養(yǎng)[14]。
助運陽氣,則陽氣周流運行全身,氣血調達,經絡暢通。陽氣充足,陰屬病邪無停留之機。機體“陽化氣”功能,將痰濕、瘀滯、寒濕之“陰成形”之穢濁之物溫散,轉運和代謝。導師認為,氣滯血瘀,寒濕凝滯,胞脈不暢,日久則小腹、經脈失于陰血滋養(yǎng),則腹部隱痛。病情發(fā)展緩慢,多遷延日久,符合陰邪致病的特點和發(fā)病特點?;蛴屑毙园l(fā)作,病情多虛實夾雜,發(fā)病各有特點,臨床常用味多辛甘,氣屬溫、熱藥物為主,兼顧扶正。其中,當慢性盆腔炎纏綿不愈時,要及時扶助陽氣,不能一味攻邪以免傷正,導致疾病纏綿不愈[15]。患者平素肝郁體質,日久陽氣溫散失司,最易影響腹部氣化,經脈的濡養(yǎng),患者畏寒,怕冷,陽氣不足,加之患者生活起居不慎,感受寒邪,凝滯經脈,久則陰成形太過,凝聚氣血,形成癥瘕[16]。陰陽互根互用,相互轉化陰成形太過,導致陽化氣不足,陽不化陰,陰形凝聚于腹部至陰之地[17]。研究[18]采用少腹逐瘀湯配合針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效果明顯?;颊卟∏楹棉D后,應注意防寒保暖,添加衣物,慎食寒涼,以防淫邪侵入,傷及陽氣[19]。服藥順應時節(jié),順應人體陰陽消長的生理特點,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同氣相求,則相得益彰。使陰陽順利轉化。飲食宜營養(yǎng)豐富,忌食辛辣、生冷寒涼之品。注意下腹部的保暖,避免受寒[20]。
“陽化氣,陰成形”理論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固護陽氣,養(yǎng)護陰血,無論是清熱利濕、活血通絡,還是理氣疏肝、健脾補腎。均重視溫養(yǎng)、溫補、溫通陽氣的作用。婦人腹痛病癥,根據(jù)中醫(yī)治病之精髓“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扶正祛邪,口服湯藥和灌腸給藥,中醫(yī)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和特色。其中灌腸給藥能溫通經脈,行氣暖宮,能助運腹部寒濕之邪,恢復陽氣的溫煦、防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