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蘭山區(qū)婦幼保健院,山東 臨沂 276000)
近年來,肺部腫瘤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發(fā)病早期,由于缺乏典型癥狀,容易誤診、漏診,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影響預后。近年來,CT、X線等被廣泛用于臨床疾病的診斷,優(yōu)勢明顯[1]。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17年4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77例肺部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放射技術對其診斷效果。
1.1一般資料 患者77例,其中男41例,女36例;34~78歲,平均(54.19±5.38)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1.94±0.34)年。患者以胸腔積液、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咯血、突發(fā)性發(fā)熱等為顯著表現(xiàn),部分患者伴有瞳孔縮小、眼球凹陷、發(fā)紺等體征。
1.2方法 77例患者均聯(lián)合X線與CT檢查,并經(jīng)實驗室(痰脫落細胞+纖維支氣管鏡)進行驗證。(1)X線:選用200 Max光機(上海醫(yī)療儀器廠),分別攝取常規(guī)正側位X線胸片,電流設定28~32 mA,電壓設定60~70 kV。(2)CT掃描:選擇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128層CT機(德國西門子公司),胸部CT掃描,取平臥位,上舉上臂,平靜呼吸狀態(tài)下,憋氣掃描,掃描范圍始于肺尖部,止于肺底部。掃描時,層厚10 mm,螺距設定2 mm,電壓為150 kV,電流90~95 mA。平掃后,增強掃描,選用專用高壓注射器,按照3.5~4.5 ml/s的速度經(jīng)由肘靜脈注入泛影葡胺(70~85 ml),采取智能追蹤掃描法,攝取靜脈期、動脈期與延遲期圖像,觀察薄層后處理三維重建。
實驗室檢查:77例患中,發(fā)現(xiàn)者肺錯構瘤24例,中央型肺癌23例,周圍型肺癌17例,轉移型肺癌13例。放射檢查:77例患中,發(fā)現(xiàn)者肺錯構瘤24例,中央型肺癌25例,周圍型肺癌17例,轉移型肺癌11例。兩種檢查結果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X線是常用醫(yī)學輔助診斷方法之一,一般包括兩種形式:一是透視,經(jīng)濟、方便,可隨意變動受檢部位,實現(xiàn)多方面觀察,但是,此種方式無法留下客觀記錄,難以分辨細節(jié);二是攝片,X線片上清晰顯示受檢部位的結構,可作為客觀記錄長期保存,方便需要時隨時研究,或者復查時用于比較[2]。CT是一種借助精確準直的X線束、γ射線以及超聲波等,配合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圍繞人體進行斷面掃描,具有掃描時間快圖像清晰等特點,根據(jù)射線不同,可分成多種類型,如X射線CT(X-CT)、超聲CT(UCT)、γ射線CT(γ-CT)等[3]。
在肺部腫瘤的診斷中,可先行胸部X線照射,找出病變區(qū)域,再通過CT掃描,重建圖像的多個平面及矢狀面,觀察分析腫塊邊緣的影像學表現(xiàn),如胸膜凹陷征、短毛刺征等,明確診斷[4]。(1)肺錯構瘤:X線顯示,肺門可見密集圓形影像,邊緣整齊、光滑,未見毛刺與分葉;CT顯示,腫瘤位于上葉前端支氣管口與縱膈間隙,病灶呈結節(jié)狀,且清晰,內可見沙粒狀鈣化影。(2)中央型肺癌:X線顯示,右上肺可見密集陰影,邊緣以S型為主,右肺門呈增大趨勢,縱膈朝右邊輕度偏離;CT顯示,腫塊位置明顯,邊緣呈短毛刺,可見胸膜凹陷征。(3)周圍型肺癌:X線顯示,腫塊與肺紋理重疊,清晰,二者間的間隙呈“輪廓征”;CT顯示,腫塊位于右上肺后段,邊緣不齊,呈分葉征,遠端伴有短毛刺,增強掃描后,腫塊中強化,密度不均勻。(4)轉移型肺癌:X線顯示,兩肺都伴有圓形結節(jié),大小不一,肺野明顯,伴有血行轉移,局部結節(jié)可見鈣化及空洞現(xiàn)象;CT掃描,腫塊邊緣相對光滑,形狀規(guī)則,局部結節(jié)密度小。
總之,放射技術可用于肺部腫瘤的快速診斷,隨著其技術的不斷進步,診斷準確率越來越高,為臨床治療贏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