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嫻
[內(nèi)容提要]烏托邦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小說是現(xiàn)代敘事的代表形式之一,它們的共同點即虛構(gòu),故而敘事倫理烏托邦即是小說家借助小說的虛構(gòu)功能對人類美好希冀的建構(gòu),而在這建構(gòu)之中又有不同面相,沈從文的《邊城》和汪曾祺的《大淖記事》均是作者虛構(gòu)的倫理烏托邦,但前者是回歸自然,在“真”中敞亮的烏托邦,后者是回溯民俗,在“善”中暢游的烏托邦。
“烏托邦”一詞源于托馬斯.摩爾《關(guān)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一書,即:沒有的地方或好地方,也即指一個虛構(gòu)的世外桃源。伴隨著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現(xiàn)實與理想的分裂、個體與心靈的脫節(jié)也成為事實,故而要召喚那個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和諧共處的德性時代已是人心所向,這也是烏托邦之所以提出的原因。
“烏托邦”一詞首先作為一種政治概念,被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啟用,并被賦予一種希望的生氣。詹姆遜在《馬克思主義與形式——20世紀文學辯證理論》中說:“人類生活最終的倫理目的是烏托邦,亦即意義與生活再次不可分割,人與世界相一致的世界。偉大的小說家以自己的文體和情節(jié)本身的形式組織,對烏托邦的問題提供一種具體展示?!雹僭谶@里詹姆遜點明,“小說敘事是這個烏托邦世界的最佳建構(gòu)方式”②而小說的“虛構(gòu)”功能是小說在現(xiàn)實經(jīng)驗與可能性暢想之間的橋梁,正是這種橋梁使得倫理烏托邦將人類共納入一個世界中,而達到倫理目的。關(guān)于小說的虛構(gòu)功能,卡米洛.何塞.塞拉認為:“文學敘事的內(nèi)部可延展性賦予虛構(gòu)明顯的優(yōu)勢。”③故而,筆者認為小說家借助小說的虛構(gòu)功能,于文本之中可建構(gòu)倫理烏托邦世界,給人以美和善的啟迪。
伍茂國先生對中國古典敘所建構(gòu)的烏托邦有如下描述,“在中國古代,道家追求的“小國寡民”社會、儒家渴望的“大同世界”以及陶淵明幻想的“桃花源”是三峰鼎立的著名社會烏托邦建構(gòu)。”④而沈從文和汪曾祺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敘事倫理烏托邦的建構(gòu)者。汪曾祺雖師從沈從文,但因兩者創(chuàng)作背景的不同,烏托邦的建構(gòu)也從屬于不同層面。
首先從文化氣質(zhì)方面,沈從文出生于富有傳奇色彩的湘西,故而楚文化中敬天畏神的思想和巫音中命定的悲劇觀也浸潤在這個充滿悲憫心的文人血液中,故而他筆下的人物也是神性與人性的結(jié)合。在沈從文看來:“一個人過于愛有生的一切時,必因為在一切有生中發(fā)現(xiàn)了“美”,亦即發(fā)現(xiàn)了“神””⑤,也正是因為愛這“有生”的一切,這“有生”中的悲也一同被熱愛,故生命本身中無遮蔽的“真”可以被赤裸裸的表述,而人們從這“真”中尋出的生命力也因“無遮蔽”而亙古綿長。汪曾祺生于華夏文化的興盛地高郵,故而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自己都說:“比較起來,我還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認為儒家是講人情的,是一種富于人情味的思想”⑥,故而作者總是力圖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情腸,不同于沈從文于生活之上尋求生命的本真,充滿煙火氣的“善”是汪曾祺文本的核心理念。
再者從創(chuàng)作背景方面,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繁盛期集中于20世紀30年代,與“五四”以來形成的批判民族文化傳統(tǒng)以及挖掘民族精神的愚昧之處不同,沈從文在其代表作《邊城》的題記中表明,他的作品是要“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⑦,故而他以與都市相對的“鄉(xiāng)下人”的眼光將湘西渾然天成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傾心寫出,意在重塑民族的品德。云歸大壑,作者看似輕描淡寫的詩情畫意不可避免的因?qū)W⒂谒茉烊嗣駳v經(jīng)磨難而堅韌的品性而被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而在這“真”中敞亮的憂傷是為了指引更高的理想,他自己也說:“一個好的作品照例會使人覺得在真美以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雹嗤粼髋c沈從文不同,其創(chuàng)作集中于20世紀80年代,此時的中國文壇因受“文革”的影響而傷痕累累,此時形成的兩大主流一為“傷痕文學”,二為“尋根文學”,汪曾祺的小說屬于后者,他在《回到現(xiàn)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tǒng)》中明確表明:“我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回到現(xiàn)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tǒng)?!雹峁识那腥朦c在于,于傳統(tǒng)民俗中回溯已逝的生命之善,在民俗中將歷史的悲劇延擱.故而他的烏托邦建構(gòu)于生活之上,通過挖掘生活中平淡的樂趣引人向善。
由此我們得知無論是沈從文的“湘西世界”還是汪曾祺的“鄉(xiāng)俗世界”,他們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都是:倫理。但其側(cè)重點不同,在此,例舉沈從文的《邊城》與汪曾祺的《大淖記事》進行分析,在我看來,他們所構(gòu)造的倫理世界均有三個特征,但又有明顯不同。
“邊城”世界中健康、淳樸、善良的人性存在于人與自然之間,也即這人性與自然渾然天成,并非是后天教化規(guī)訓的結(jié)果。寫老船夫渡人,“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于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在這里,“渡船”不是一份世俗的職業(yè),倒像是老天給老人的一份命定的責任,這份責任隨著日頭的升起和降落在一天天的履行著。而正是因為這份“神性”使得老人不慕名利,樂于助人的“德性”于是變得自然而然了。當過渡人要給老船夫錢時,他“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正是這種毫無世俗規(guī)訓的德行,使讀者肅然起敬。連這里的商行也不染俗氣,都是依山傍水做生意的,誰也沒有蠅頭小利的思想,似乎是怕玷污了這渾然天成的倫理氛圍?!安栳嫉胤綉{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墻儼然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五棓子?!弊錾怆y免會出現(xiàn)天災,而這些人“對于所受的損失仿佛無話可說,于自然的安排下,眼見其他無可挽救的不幸來時相似。”這些生意人既是靠天吃飯,也是自然要順應天意的,若是真的出現(xiàn)發(fā)大水,有善水的不拘救人救物,“這些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自然之子自是有一股豪情在。
而汪曾祺的“大淖”也自是一片“世外桃源”,而這“桃源”中仗義、質(zhì)樸的人性存在于人與人之間。住在大棹西邊的人,來自不同的地方,自然有不同的鄉(xiāng)音,大部分是錫匠,做的雖是小本生意,賺錢不多,但他們凡事忍讓,又肯講義氣,“他們扶持疾病,互通有無,從不搶生意。若是合伙做活,工錢也分得公道”。這儼然是一群世俗世界中互做生意卻又不耍心計的仗義人士,是鮮活世界中實實在在的漢子。老錫匠也對他們管教的很嚴,“他不許他們賭錢喝酒;囑咐他們出外干活,要童叟無欺,手腳要干凈”,老錫匠的道德教誨切入進錫匠們的日常生活中。老錫匠有個徒弟,“老錫匠經(jīng)常告誡十一子,不要和此地的姑娘媳婦拉拉扯扯。她們和我們不是一樣的人!”,在這里,老錫匠是個富有正義感又正直的人,對十一的教誨就像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教義,勸人規(guī)訓,聲聲入耳便可成為一個好人。
由此我們可觀之,“邊城”與“大淖”皆是作者筆下虛構(gòu)的烏托邦世界,人性中的善均在兩部作品中熠熠生輝,但顯然,深受楚文化影響的沈從文側(cè)重于將人性置于自然中去描述,就像花開花落,受天時控制,人力不可達,這種本真的狀態(tài)就如《荷馬史詩》中描述海倫的美會令人肅然起敬一般,這里的人性也是如此,而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汪曾祺則將人為的規(guī)訓置于人與人的相處中,不摻“神性”,這是一個與現(xiàn)實截然不同但又與世俗緊密相連的倫理世界,刻畫的是作者構(gòu)想的生活樣態(tài)。
過于愛有生一切的沈從文,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美,但也在其中感受到了悲傷與死亡。徐岱先生在美學、詩學領(lǐng)域提出一個“苦難詩學”的概念,大致即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有賴于藝術(shù)家所體會到的痛苦與不幸。伍茂國先生曾用此概念來解釋海子的詩歌,“有多少痛苦才有多少幸福,或者可以說,生命就表現(xiàn)為對痛苦的熱情擁抱?!雹舛Y(jié)合沈從文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對于痛苦的體驗立足于整個民族的墮落處中。故而這“真”體現(xiàn)于兩個方面:一,對生命本身必然消逝的透視。二,對現(xiàn)代性倫理對德性倫理的侵蝕的憂傷。
(一)文本平靜的敘述中淡淡的憂傷是底色?!斑叺氐娘L俗淳樸,便是做妓女,也永遠那么渾厚?!奔伺v使有情,也無法與男子長相廝守,“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定遠遠的一個人”,這情中總有淡淡的憂傷。而“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的,以自然為名的翠翠,本是從不動氣、從不發(fā)愁的,入城,看熱鬧的龍船表演,只聽了水手幾句閑言碎語便又想起了死亡,“爺爺死了呢?”。等到翠翠大了,有了中意的人,但一想到祖父,翠翠又說:“爺爺,我決定不去,要去讓船去,我替船陪你?!币蜻^于愛有生的一切,便不可避免的會寫到死亡,而這種死亡正是作者對待生命本身、對待自然最本真的態(tài)度。海德格爾斷言,“美是作為無蔽的真理的一種現(xiàn)身方式”,也即美在存在的“真”中才會被透徹顯明。
(二)現(xiàn)代性倫理以貨幣為樞紐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正逐漸取代德性倫理中的人心秩序,這種倫理的轉(zhuǎn)換,在文本中有一處細節(jié)已得以體現(xiàn)。老船夫與翠翠有一次去吊腳樓看船,老船夫被一個熟人拉去看新碾坊,得知是中寨王團總的,“值大錢七百吊”,他“很羨慕的去欣賞一切,估計一切”,后來有人提起要給翠翠說媒,老船夫說:“有什么福氣?又無碾坊陪嫁?!保髞砝洗虬研履敕皇钦l家的告訴了翠翠,翠翠“對于這件事心中有了個數(shù)目,便仍然裝著全不明白?!彼运诤舆呄赐愣沟臅r候,總是有些出神。文中的語言是非常含蓄的,但人與人之間,以及嫁娶之間,物質(zhì)已經(jīng)成為一個淡淡的樞紐,盡管這里有個村民說:“一個有用的人,兩只手敵得過五座碾坊?!钡豢煞裾J,現(xiàn)代性倫理關(guān)系已經(jīng)稍稍侵入德性秩序中。
而汪曾祺文本的切入點在于:尋求生活中的善。比如,大淖有其特有的地方風俗,作者寫大淖西邊的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風俗,他們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觀念和街里的穿長衣念過“子曰”的人完全不同?!彼麄儭皩θ撕芎蜌?,凡事忍讓”,但這也不代表他們在被欺壓時要忍氣吞聲,因這里的當兵頭子看不慣巧云與十一子成親,便找人將十一子打了個半死,錫匠們看不過眼,二十幾個人挑著擔子就上街游行,搖旗也不吶喊,但“他們表現(xiàn)出不可侵犯的威嚴和不可動搖的決心?!倍P(guān)于主人公巧云,她的善則在與人相處的生活細微處顯露,比如街上的大嬸發(fā)現(xiàn)巧云買的東西分量又足,質(zhì)量又好,于是她們都托巧云買,“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幾個竹籃?;貋頃r壓得兩個胳膊酸疼酸疼?!钡稍频纳埔部偸亲屗诳磻驎r,散手便去了,因為總有人給她找座。而對于十一子,巧云的善更是讓人動容,作者寫道“十一子微微聽見一點聲音,他睜了睜,巧云把一碗尿堿灌進了十一子的喉嚨,之后,忽然又寫了句:“不知道為什么,她自己也嘗了一口”,這是一顆多么仁慈、纖和、又細膩的心??!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作者將“善”化為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
由此觀之,沈從文透視生命的“真”而挖掘人性中的“善”,而汪曾祺則于平凡生活的細微處將“善”處理為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前者帶有現(xiàn)代性的反思,后者偏向于現(xiàn)實主義的描寫。
“烏托邦……是展現(xiàn)文學符號空間的“可能生活(possible love)”,這是伍茂國先生在論述“詩學幸福倫理學”中引用的趙汀陽先生的概念,而筆者認為,沈從文正是在“邊城”中于生活之上,構(gòu)想了一個“可能生活”,這種生活“拓展了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故而,人類可超出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跳出自身的小圈子,與自然和宇宙相融,而獲得更大的自由,并且這種自由在沈從文的文本中以一個模棱兩可的,看似略帶感傷的悲劇結(jié)局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痹谶@里,白塔倒了可以人為的修好,但總有人力不可致的,就像翠翠無法得知她的心上人到底何時回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前半句透著生命中的“真”,而后半句則是人類在透視“真”之后,直面生活的憂傷處而獲得的超越態(tài)度,似一種形而上的高蹈將生活指向更高的理想狀態(tài),就像海子在《重建家園》中所說:“生存無須洞察,天地自己呈現(xiàn)”,沈從文恰是在天地呈現(xiàn)的生存之外,賦予了生命永恒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因進入一種直觀境界而具有亙古綿長的力量。
齊格蒙特.鮑曼認為對過去的記憶以及對未來的信賴是文化、道德的兩大支柱,沈從文于文本中塑造的德性“湘西世界”即是對過去記憶的留戀,而結(jié)尾的那句“也許“明天”回來”,既是翠翠對愛情的美好期待,也是沈從文對未來的展望。
不同于沈從文于生存之外,透視生命中的“真”,汪曾祺自己說他是個“通俗抒情詩人”,也即作者本人的人生態(tài)度便是從生活中尋找生活的趣味,而作者的文本(特指《大淖記事》)因于個人趣味之外注入的倫理道德觀而具有倫理價值。以回溯“善”的民俗的方式或者說以一種更切近人情的方式將人們拉入了一種倫理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因人與人之間貼心的善良將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悲劇延擱化。巧云被保安隊的劉號長破了身,她沒有淌一滴淚,心里亂糟糟的,可是“她想起該起來燒早飯了。她還得結(jié)網(wǎng)、織席,還得上街。”當悲慘的事情在她身上發(fā)生時,她第一想起的是家中殘廢的老爹,她知道自己是家中的頂梁柱,她不能垮。接著“她想起遠在天邊的媽。也記不得媽的樣子,只記得媽用筷子頭蘸了胭脂給她了一點眉心紅。”這一點紅是巧云對她母親唯一的記憶,這與前文塑造的那個“愛穿件畢絲葛的褲子,愛吃點瓜子零食,還愛唱“打牙牌”之類的小調(diào)”的巧云形成巨大反差,這人世間不單有單純的快樂還有一些無法避免的悲傷,但她感覺最對不起的還是十一子,想起那次因織席劃傷了手,她心想,十一子幫她吮手指上的血,血一定是咸的,這一段對巧云被辱后思想流動的描述,每一個分句,都折射出其人性中總是為他人著想,以及天性如赤子般的善良品性,而村民對破了身的巧云和十一子在一起的事,持什么態(tài)度呢?“他們覺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很應該,很對……大家的心喜洋洋的,熱乎乎的,好像在過年?!睕]有持世俗女子貞節(jié)為大的繆見,還是打心底里祝福這對壁人,整個大棹因具有這種濃厚的倫理氛圍,而使人真的成之為人。
比較可觀之,沈從文給善與美中加入了直逼現(xiàn)實的真,力求從形而下中尋求形而上、于渾濁中尋找神境,所以沈從文文本中的烏托邦在于超越現(xiàn)實,他力求建構(gòu)此在的“真”,于這“真”中找尋民族品德亙古綿長的生命力。而汪曾祺的鄉(xiāng)俗世界是力求補缺殘破的現(xiàn)實,于生命活力的本身中求善,這里也有爭斗、也有悲傷,只是建構(gòu)于人與人之間共通的善良,使這一倫理的烏托邦世界有了鮮活的色彩。
徐岱先生說:““所謂敘事倫理”也就是在敘事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以“對生命的熱愛與人格的尊重”為核心的人文關(guān)懷”,故而無論是沈從文《邊城》中透視“真”而尋永恒“美”的希冀,還是汪曾祺《大淖記事》中對平淡生活“美”的挖掘,作為現(xiàn)代敘事形式之一的小說,通過“虛構(gòu)”手段在文本中構(gòu)建的倫理烏托邦并非是完全非現(xiàn)實的形而上高蹈,它是生命之燈芯借以慢慢點燃的火種。
注 釋: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20世紀文學辯證理論》,李自修,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頁.
②伍茂國:《從敘事走向倫理——敘事倫理理論與實踐》),新華出版社,2013年版,第153頁.
③[西班牙]卡米洛.何塞.塞拉:《虛構(gòu)頌》,見呂同六主編:《20世紀世界小說經(jīng)典理論》(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頁.
④伍茂國:《從敘事走向倫理——敘事倫理理論與實踐》),新華出版社,2013年版,第154頁.
⑤伍茂國.敘事倫理烏托邦建構(gòu)[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9年第5期.
⑥翟業(yè)軍:《藹然仁者辨——沈從文與汪曾祺比較》,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
⑦錢理群、溫如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頁.
⑧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二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頁.
⑨王堯:《在潮流之中與潮流之外——以八十年代初期的汪曾祺為中心》,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4期.
⑩伍茂國:《詩學幸福倫理學——從《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出發(fā)》,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