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元代文人與僧人關(guān)系的新變

2019-02-09 04:48:25韓震軍
關(guān)鍵詞:交游僧人文人

相 文,韓震軍

(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安徽 蕪湖 241000)

一、元以前文人與僧人之關(guān)系

自魏晉時期佛學東傳至直至兩宋時期,在文人與僧人交往活動中,文人大多居于主導地位,僧人居于次要位置(本文所用“文人”概念,泛指有文化的讀書人,如“名士”“儒士”“理學家”等都屬于“文人”范疇?!霸娚币彩怯形幕淖x書人,但本文為突出比對性,故將“詩僧”歸屬于“僧人”群體)。在這樣不對等的交往關(guān)系中,文人對待僧人的態(tài)度大體可以分為方外之友、統(tǒng)釋入儒、鄙視排斥這三種情況。

(一)方外之友 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佛學初傳,僧人意在借名士之地位以傳教,而談玄名士又多覺老莊及佛學本無二致,因而名士、釋子共入一流。當時文人如王羲之、謝安、許詢等多與僧人交游往來,或談經(jīng),或講玄,關(guān)系融洽,共同推動當時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二者友好往來是當時的主旋律,但在具體交往時,士人還是有身份的優(yōu)越感,如:

竺法深在簡文坐,劉尹問:“道人何以游朱門?”答曰:“君自見朱門,貧道如游蓬戶?!盵1](P193-194)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有一部分文人對出入朱門大戶的僧人持輕視態(tài)度,文人優(yōu)越感十足:你一個僧人怎么能像我一樣出入達官貴人之宅?

唐時,佛學鼎盛,蔚為大觀,禪宗的出現(xiàn),標示著印傳佛教中國化的完成。宋時,禪宗思想已成為當時佛教界的主流信仰。在這樣的背景下,僧人群體逐步擴大,甚至出現(xiàn)了數(shù)量眾多的詩僧。這些詩僧文化素養(yǎng)高深,具有高雅情趣,與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較普通僧人更為密切。盛唐“詩佛”王維,與僧人交往頗多,曾師事道光禪師,“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2](P752)中唐詩人白居易也有過游寺、訪僧、研經(jīng)的經(jīng)歷,“樂天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既涉世,履憂患,胸中了然照諸幻之空也。故其還朝為從官,小不合,即舍去,分司東洛,悠游終老。蓋唐士大夫達者如樂天寡矣?!盵3](P1407)北宋詩人蘇軾,“與僧惠勤、惠思、清順、可久、惟肅、義詮,為方外之交?!盵4](P283)唐宋文人與僧人交游,甚至與僧人成為方外之友,不僅是因為這個時代佛教昌盛,而且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其一,文人治天下的儒家理想與四處碰壁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讓他們需要借助佛家思想來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需要遠離名利場的僧人來凈化自己的心靈。其二,僧人絕妙的才藝、高雅的情趣,使得文人仰慕那些具有高人之風的名僧。其三,僧人刻意與名士文人交游,以揚名天下,傳播佛法。陸游有云:“宋興,詩僧不愧唐人,然皆因諸巨公以名天下。林和靖之于天臺長吉,宋文安之于凌云惟則,歐陽文忠公之于孤山惠勤,石曼卿之于東都秘演,蘇翰林之于西湖道潛,徐師川之于廬山祖可,蓋不可殫紀。”[5](卷29)

(二)統(tǒng)釋入儒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處于發(fā)展階段,儒家思想仍是主流。唐至五代時期,這一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佛家思想成為時代的新寵。一方面,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兩家的沖擊;另一方面,晚唐五代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亂紛起,綱常倫理失序。面對這一形勢,一大批儒士提倡“道統(tǒng)”,試圖振興儒家,重整社會秩序。這群儒士對待僧人的態(tài)度主要是:反對僧人,統(tǒng)釋入儒。

韓愈認為“浮屠西來何施為,擾擾四海爭奔馳”[6](P92),批評佛老思想對社會生產(chǎn)生活和綱常倫理的破壞作用,提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6](P2662)的排佛建議。反佛運動在宋代進一步發(fā)展。歐陽修認為佛教對政教有害無益,批評僧人不講孝道,滅絕人性。但他反對如韓愈那般暴力的禁止佛教,主張補闕修廢,立足于禮義之本,“……此所謂修其本以勝之之效也?!粍t禮義者,勝佛之本也?!俗匀恢畡菀??!盵7](P199-200)歐陽修之后,張載、二程、朱熹等理學家以理學本體論、心性論、認識論和修養(yǎng)論等批判佛教,使得宋代儒學占據(jù)了學術(shù)界的主導地位。

這群儒士、理學家與僧人之間并非是水火不容的關(guān)系。在學術(shù)上,他們批判佛學,反對僧人;在生活中,他們卻與僧人交游,如韓愈“不讀浮屠書,亦不作浮屠文字,然于大顛、高閑、文暢之屬,健羨丁寧,累書珍重?!盵8]這些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后,隱含的真正目的是“統(tǒng)釋入儒”:“人固有儒其名而墨其行者,問其名則是,構(gòu)其行則非,可與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問其名則非,校其行而是,可與之游乎?揚子云稱:‘在門墻,則揮之;在夷狄,則進之?!崛∫詾榉ā!盵6](P1582)

(三)排斥鄙夷 還有一部分文人是完全排斥僧人,他們對僧人熱衷名利,參與科考表示鄙夷,認為僧人不得做官。如:

梁相張策嘗為僧,返俗應舉,亞臺鄙之?;蛟唬骸皠⑤V、蔡京,得非僧乎?”亞臺曰:“劉、蔡輩雖作僧,未為人知,翻然貢藝,有何不可?張策衣冠子弟,無故出家,不能參禪訪道,抗跡塵外,乃于御簾前進詩,希望恩澤。如此行止,豈掩人口。某十度知舉,十度斥之?!盵9](P1824-1825)

正如傅璇琮先生所說:“衣冠子弟出身由僧返俗而應舉的,像張策那樣,卻要受到排斥?!盵10](P200)僧人熱衷功名的,大多沒有好的結(jié)局:

靈澈一游都下,飛語流貶;廣宣兩入紅樓,得罪遣歸;貫休在荊州幕,為成遞放黔中;修睦赴偽吳之辟,與朱謹同及于禍;齊己附明宗,東宮談詩,與官僚高輦善,幾不保首矣。[11](P302-303)

到宋代,政府還下令禁止僧人參加科舉,“頗聞有僧道還俗赴舉者,此輩不能專一科教,可驗操履,他日在官,必非廉潔之士。……當下詔戒之?!盵12](P214)由此可知,文人與僧人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科舉是文人的特權(quán)。

概而言之,雖然有不少文人與僧人交游,甚至成為方外之友,但這并非是這個時代文人的普遍行為。統(tǒng)釋入儒和排斥鄙夷,是元代以前文人對待僧人的主流態(tài)度。

二、元代文人與僧人關(guān)系之新變

元時,文人與僧人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新變。以文人為主導的不對等關(guān)系下的交往模式逐步消失,以文人、僧人在平等關(guān)系下的新型交往模式成為主流。在這種新型平等關(guān)系下,文人出入佛學、與僧人交游的人數(shù)日眾;文人為振興儒家道統(tǒng)而排佛的現(xiàn)象消失;文人對待僧人結(jié)交權(quán)貴、追求功名的態(tài)度由鄙視排斥變?yōu)榱w慕投附。下面將從普遍性、平等性兩個方面考察文人與僧人關(guān)系的新變之處。

(一)儒釋交游的普遍性 元代文人與僧人的交游活動在文人群體中具有普遍性。翻檢《全元文》,無論是以理學揚名的理學家,如“北許南吳”(許衡與吳澄)、姚樞、姚燧等;還是以詩文著稱的文學家,如閆復、程鉅夫、袁桷、虞集、揭傒斯、歐陽玄、黃溍等;或是官位顯達如“暇日游戲藝事,詩律則雅而不俗,字畫遒而不媚。中書李公孟、張公珪、翰林李公謙、劉公賡、趙公孟頫、集賢宋公渤、李公衍、王公約,皆方外交也”[13](第30冊,P248),他們的作品中,塔銘、寺碑記、僧人傳等有關(guān)僧人的文章數(shù)量都很多。從時間上看,元初的忽必烈藩府文人群、元中后期的館閣文人群等都與僧人交游密切;從空間上看,無論是以東南揚州、杭州為中心還是以北方大都為中心的文人雅集活動中,都能發(fā)現(xiàn)僧人的身影。如北方的雪堂雅集中的雪堂上人,“雪堂上人禪悅余暇,樂從賢士夫游。諸公亦賞其爽朗不凡,略去藩籬,與同形跡,以道義定交,文雅相接”[13](第6冊,P196);南方的玉山雅集中的釋良琦,“玉山草堂中諸詞客每有倡和,必琦為發(fā)端,諸公雅推重之。”[14](卷3)

由此可見,中唐以來儒士反對佛教以振興儒家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消失,元代很多重要文人都與僧人有或深或淺的交情,“以余交浮屠,南北之秀凡數(shù)十人 ”[13](第41冊,P298),與僧人交往已經(jīng)成為整個文人群體的共同行為。

(二)儒釋交游的平等性 元代文人與僧人的交游活動在主客體關(guān)系上具有平等性。其一,儒釋在雅集唱和中的平等性。元以前雅集活動都是以文人為中心,即組織者、參與者都是文人;但是到了元代,雅集活動卻變成文人與僧人共同參與,甚至出現(xiàn)了以僧人為中心、由僧人組織詩社雅集唱和的現(xiàn)象,用以宣傳佛法的蓮社也大量出現(xiàn)。“粹上人由天臺絕海泝江,歷參浙水西諸名山,而雅喜與賢士大夫游,聲稱藉甚?!瓝|紳先生聞其行,爭為歌詩以偉之……”[13](第50冊,P226-227)再如著名的雪堂雅集,就是僧人雪堂上人在天慶寺組織的一次雅集活動。由此可見,僧人在與文人的交往中已經(jīng)居于對等甚至中心地位。其二,儒釋在功名追求上的平等性。文人不再鄙夷僧人為官,甚至出現(xiàn)很多文人投附高僧,以期能被引進推薦的現(xiàn)象。此外,僧人為官下場不好的現(xiàn)象消失,很多僧人,如劉秉忠、不忽木、楊璉真加等居于高位。

三、元代文人與僧人關(guān)系出現(xiàn)新變的原因

崛起于草原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后,一方面吸收先進漢文化,用漢法治漢人;另一方面又竭力保持蒙古族的民族傳統(tǒng),保證蒙古民族的特權(quán)。因此,“元王朝在統(tǒng)治方針與政策制定理念方面都體現(xiàn)出草原文化與中原文明,游牧特質(zhì)與農(nóng)耕文化交錯共存的特征?!盵15](P6)文人與僧人的關(guān)系在元代發(fā)生新變,最根本上的原因在于元代統(tǒng)治者采取了與前朝截然不同的政策。富有蒙古族特色的宗教政策和用人政策的實施,改變了僧人與文人身份地位,促使這兩個群體之間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此外,在異族第一次全面統(tǒng)治中原的特殊背景下,元代文人產(chǎn)生了前代文人所未曾體會過的獨特復雜心態(tài),也是文人與僧人關(guān)系發(fā)生新變的重要原因。

(一)元代宗教政策的變化 宗教信仰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因而元代統(tǒng)治者在制定宗教政策時,自然而然的對宗教抱有親近的態(tài)度。有元一代,統(tǒng)治者對各種宗教兼收并蓄,都給予保護支持,但也有偏重,藏傳薩迦派在所有宗教中地位最為顯赫?!霸d,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盵16](第15冊,P4517)元代皇室信仰藏傳薩迦派佛教,其領(lǐng)袖被稱為“帝師”,還設置宣政院主管藏傳佛教事務。

親近佛教政策的實施,改變了元以前僧人社會地位低下的狀況。一些有名望的高僧,在政治上,位高權(quán)重,結(jié)交朝廷重臣,掌握著一定的仕進渠道;在經(jīng)濟上,廣建寺廟,占有大量土地,收入殷實;在文化上,憑借佛教是國教的特殊地位,具有一定的話語闡釋權(quán)。僧人地位的提升是文人與僧人的關(guān)系得以產(chǎn)生新變的前提。政治上的優(yōu)勢,使得文人不得不以平等的關(guān)系與僧人交往;經(jīng)濟上的優(yōu)勢,使得僧人有能力自己主辦雅會集宴,成為詩會的主導者;文化上的優(yōu)勢,使得佛教文化成為強勢文化,能夠沖擊滲透儒學,使得文人深受佛學的影響。

(二)元代用人政策的變化 元代統(tǒng)治者重道輕文,重視實用之學,輕視辭章之學。忽必烈曾言:“士不治經(jīng),究心孔孟之道,而為賦詩,何關(guān)修身?何益為國?”[17](P230)“漢人惟務課賦吟詩,將何用焉?”[18](P3746)在這種重視實用、輕視辭章的用人思想指導下,元初幾十年未開科舉。元仁宗時,雖重開科舉,卻仍以重實用為指導思想取士,“夫取士之法,經(jīng)學實修己治人之道,詞賦乃摛章繪句之學。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故士習浮華。今臣等所擬,將律賦、省題詩、小義皆不用,專立德行明經(jīng)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盵16](第7冊,P2018)此外,元代百官皆蒙古人為之長,“詔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為同知……此有元一代,中外百官偏重國姓之制也。”[19](P729)在這種官制下,漢人和南人大多只能充任屬員。

重道輕文影響下的科舉時行時輟,蒙古人才能為百官之長的民族歧視政策,使得文人仕進之路變得狹窄,地位下降,階級優(yōu)勢喪失。九儒十丐之說,雖是誤傳,卻反應了“儒戶的實際處境,遠遜于同時代的僧、道戶,和以前各朝士人享受的待遇,更難以相提并論”的狀況。[20](P3)

文人階層地位的下降,使他們喪失了對僧人的控制力。政治上,文人喪失了以儒家理念制定管理僧人的僧官制度的管理權(quán);經(jīng)濟上,文人喪失了經(jīng)濟支撐,為養(yǎng)家糊口而不得不賣弄文藝;文化上,文人喪失了話語權(quán),學術(shù)輿論不再以文人獨尊。階層地位的下降,還導致了文人群體的分流:一部分文人選擇避世隱居;一部分文人順時而變,以經(jīng)濟、實用之策追求功名;一部分文人雖亦向往功名,但空有辭賦之學而無用,只能淪落下層,成為所謂的“書會才人”。以姚樞、姚燧、許衡、吳澄等為代表的文人,批判繼承宋代理學思想,去除理學中空談的心性義理之辯,轉(zhuǎn)而注重實務的經(jīng)世致用之理,以拯救生民為己任,將說理之學應用于政治實踐,受到蒙古統(tǒng)治者的重用,成為館閣文人。他們?yōu)榱隧槕y(tǒng)治者的宗教政策,以一種平等的姿態(tài)與僧人往來,改變了自中唐以來儒士排斥佛教的傳統(tǒng)。以“書會才人”為代表的文人,雖然有不為世用的憤激之情,但并未放棄尋找出仕的機會,投附結(jié)交位高權(quán)重的僧人,成為他們攀登“官梯”的絕好途經(jīng)。

概而言之,元代用人政策所造成的文人地位下降,是文人與僧人關(guān)系發(fā)生新變的根源所在。文人分流后,館閣文人的數(shù)量雖然在整個文人群體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他們身居要職,為普通文人所羨慕,他們的行為態(tài)度對文人群體具有引導示范的作用,館閣文人對待僧人態(tài)度的改變是新變得以發(fā)生的關(guān)鍵。下層文人數(shù)量眾多,是文人的主體部分,他們對待僧人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既是對上層文人的呼應,又是自身追求功名的需要,這就使得新變得以持續(xù)和擴大。因此,下層文人對待僧人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是新變得以完成的重要條件。

(三)元代文人心態(tài)的變化 蒙古族統(tǒng)治下的文人,擁有遠異于前代文人的復雜心態(tài),這也是文人與僧人關(guān)系在元代得以發(fā)生新變的重要原因。

遺民文人心懷故國,嚴守華夷之別,拒絕出仕異族政權(quán)。面對天下戰(zhàn)亂紛起、社會動蕩不安的現(xiàn)實處境,他們“視天下無可為,思得毀裂冠冕,投竄山海,以高蹇自便”,[13](第1冊,P669)“蓋兵亂已極,衣冠之流,鉛槧之士,逃于其類而為之,非佛氏之為教或當然也”,[13](第12冊,P135)或避世山林,或遁入空門。一大批文人由儒入釋,文人與僧人有了共同的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釋之間的隔閡,使得文人與僧人的交往更加平等,關(guān)系更加持久。

出仕文人心態(tài)更為復雜。一方面,他們作為漢族士人,出仕異族,在世人眼中是“失節(jié)”的表現(xiàn),會遭到親友們的鄙視譴責;另一方面,蒙古統(tǒng)治者也并非真正信任漢人,“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疏遠之臣’……因而處處小心,而且不敢擔任會招致怨恨的重要職務”,[21]出仕文人既沒有隱居文人那樣徹底拒絕官位的決心,又不能對家族親友的非議聽而不聞。外部的譴責和內(nèi)心的自責,使得他們的心靈無以依附,時常處于痛苦之中。在這種特殊的心態(tài)下,出仕文人需要尋求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受蒙古統(tǒng)治者重視的佛教自然而然地走進他們的心靈。“季代儒者談浮屠氏學十八九,而未見浮屠談吾儒者”,[13](第41冊,P291)他們親近佛教,與僧人交游唱和,用以淡化內(nèi)心的痛苦,獲得心靈的安寧。以趙孟頫為例,大宋王孫的身世與仕于蒙古的經(jīng)歷,讓他心靈飽受折磨。同鄉(xiāng)好友錢選不恥于他仕于異族仇敵,“至元間,子昂征入,功名赫赫,諸人皆依附取官。獨舜舉齟齬不合,流連詩畫以老?!盵22](P91)“緬懷老尊宿,燕坐毗廬峰。塵緣苦未斷,無由往相從。一宿返歸掉,回望但青蔥。”[23](P554)趙孟頫通過書畫等方式與中峰明本、笑隱大訴等僧人交游往來,以“吏隱”的生活態(tài)度來排遣內(nèi)心的矛盾痛苦。出仕文人因消解復雜心態(tài)的需要而出入佛學,使得儒釋之間的交往具有更為深厚的現(xiàn)實基礎(chǔ)。

四、余論

元代統(tǒng)治者的宗教、用人政策的變化,文人的獨特而復雜的心理變化,造成了文人與僧人關(guān)系的新變:儒釋之間平等交游成為貫穿時代的普遍現(xiàn)象。這一新變具有重要的文學史意義:首先,儒釋思想上的相互滲透,使得文人禪意化,僧人文人化(俗化)。其次,大量文人由儒如佛,增加了僧人中的文化人分量,出現(xiàn)了大量的“詩僧”。再次,元代主流文學中出現(xiàn)了數(shù)量眾多的佛教書寫,使得元代文學獨具特色。

猜你喜歡
交游僧人文人
必然的結(jié)果
必然的結(jié)果
讀者(2024年3期)2024-01-29 05:41:37
文人與酒
鄭巢與僧人交游詩歌考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愛睡覺
文人與石
寶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
湯顯祖與明代理學家交游考略
中華戲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50
周樂清戲曲活動及交游考
中華戲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09
黃公渚與周至元交游考論
東方論壇(2015年2期)2015-12-29 23:23:10
霸州市| 共和县| 板桥市| 华坪县| 广宁县| 温州市| 兰州市| 平度市| 平山县| 临沂市| 金平| 新沂市| 南溪县| 乌苏市| 甘孜| 石林| 方正县| 台前县| 石阡县| 区。| 泸州市| 宜阳县| 呼伦贝尔市| 临清市| 安丘市| 建湖县| 克什克腾旗| 汾阳市| 镇安县| 西林县| 南汇区| 南投市| 陆丰市| 苏尼特左旗| 孝义市| 西林县| 灵台县| 沽源县| 武清区| 东乡族自治县|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