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
讀魯迅的文章,需反復(fù)琢磨,從字里行間讀出其言外之意,方為真讀懂。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為紀念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青年學(xué)生,憤而執(zhí)筆寫的一篇祭文。因為是在出離憤怒和悲痛欲絕的情況下所作,其中蘊含的諸多情感隱藏在文字之外,豐富的言外之意需細細品讀。
例如文章第一句話,就以史家紀年的筆法點出“中華民國”,一方面保留了舊時祭文開頭的格式,另外,文字之外的深義是:歷史將永遠銘記這個日子,這是烈士的紀念日,同時,反動派們犯下的滔天罪行也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再如,文章第三部分,寫劉和珍的性情和相關(guān)事件,特別強調(diào)她“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可見劉和珍并非暴戾偏激,那些御用文人們所謂的“暴徒”純屬惡語中傷,謠言不攻自破。另一層言外之意是,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執(zhí)政府竟然忍心對這樣一位如此溫柔善良的女性下毒手,可見,這群劊子手們簡直是禽獸不如。
又如,文章第五部分,作者不惜筆墨詳細敘寫了青年學(xué)生的死難過程,尤其是受到槍殺的一些細節(jié),通過子彈所擊中的部位,為讀者還原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如寫到劉和珍在執(zhí)政府前中彈,子彈“從背部入,斜穿心肺”,這是致命的創(chuàng)傷,說明什么?那些政府的走狗幫兇們是從背后突然襲擊,或者早就躲藏在暗處,蓄謀已久,甚至可能是內(nèi)部奸細所為。而張靜淑中彈,其一是手槍,說明是近距離的瞄準射擊,致人于死地的意圖十分明顯。更惡劣的是,楊德群被擊中,“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從肩部到胸部,射擊距離之近,力度之大,然而這還不夠,還在她的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反動派絲毫沒有想給這些學(xué)生留活路,目的很明確,用心之險惡,還有什么可掩飾的呢?明眼人一看便知,還有必要為自己粉飾太平,大唱贊歌嗎?無需辯駁,也無可辯駁。魯迅曾經(jīng)是學(xué)醫(yī)的,他對死傷學(xué)生的受傷部位描寫如此之細致,而且是有憑有據(jù),并非無中生有,也只有他的筆才能將這些真相揭露得淋漓盡致。
后文緊接著寫道“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楊德群君也死掉了”,連用兩個“死掉了”,說她們死掉了,讀來總覺得有一點兒異樣的感覺,為何不用“犧牲”,或者“死了”?
反復(fù)對比,其中的蘊味確實大不一樣。“犧牲”一般是主動與敵人作斗爭,勇敢地獻出生命,而劉和珍君們當時是“欣然前往”,他們并不知道執(zhí)政府會布下那樣的羅網(wǎng),并要置他們于死地。更何況既然是犧牲,雙方應(yīng)該有過激烈的搏斗,然而,他們是赤手空拳,手無寸鐵,毫無防備,也毫無還手能力,所以,不能說“犧牲”。
而“死掉了”與“死了”之間感情強烈程度有明顯差異,“死了”只是平常的陳述語氣,感情平淡,而“死掉了”含有一種無辜,無緣無故死了,還有十分痛惜惋惜之情,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走掉了,太不值得,這與后文提出要避免像請愿這樣代價巨大的斗爭方式,要吸取血的教訓(xùn),盡量以最小的代價爭取更大的勝利相照應(yīng)。
更重要的是對著反動派說他們“死掉了”,意味著說:好了,你們得逞了,你們的目的達到了,正如你們所愿了,讓這些愛國學(xué)生死,你們滿意了……這里還可以有很多的潛臺詞,意蘊十分豐富。
魯迅先生在《空談》中說:“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毕壬幌M勒叩难琢?,不希望他們就這樣白白地死掉了,然后慢慢被淡忘,而希望“死者永遠埋在活人的心中”,這才是最好的紀念。
魯迅先生的雜文“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擲向黑暗的堡壘,刺入敵人的心臟,思想鋒芒畢露,語言犀利。魯迅以筆代戈,仿佛高擎著一把倚天寶劍,看到罪惡和暴行,就毫不留情地刺過去。毛澤東說他是“向著敵人沖鋒陷陣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也正如孫郁所言“他總在黑暗里,卻又不屬于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