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凡 張美
摘要: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觀點在審視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顯著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道與器”的觀點是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也是事物本質和外在表現的關系。因此,即便是在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嘗試使用“道與器”的關系來檢視工作。并且在社會事業(yè)的各項改革工作中,堅持“道”的眼光來審視工作,就是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代使命的實踐;堅持“器”的方法來工作,就是對工作腳踏實地狠抓實干。
關鍵詞:道與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1-0052-02
一、緒論
堅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黨在長久工作實踐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先進法寶,新時期社會的發(fā)展面臨諸多挑戰(zhàn)加之各高校的工作理念差異,導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上暴露出來了一些問題,如急功近利、形式主義現象仍有存在。
二、道與器
“道與器”的觀點思想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易經·系辭》中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边@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儒家哲學中用無形的東西與形而下的有形的東西相對稱,以此來說明“道”與“器”的關系,即天法、規(guī)律、價值信念和器物的關系。這其中“道”對于“器”的發(fā)展起著指導作用,“道”并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可以掌握的“道”必然不是天地宇宙間恒常之道,是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同時“道”是“器”的目標,我們只有通過器的改善,才能不斷逼近“道”?!按蟮乐?,天下為公”的意思是,社會治理要行大道,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和諧順暢,社會的各方面發(fā)展均衡,達到一種大同社會的境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意思是我們在各種復雜的社會進程中,會因為各種困阻和誘惑,使得我們堅持的理想信念發(fā)生動搖和細微的變異,進而使得我們的道路和做事的形式發(fā)生改變,最終沒能實現目標。西方近代哲學在終極價值目標和具體形式手段之間的思考有“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的關系學說”,這關系學說同樣影響到現代化進程中對“人的價值”探討。
三、再好的政策理念以具體落實為前提
政策理念是我們的目標,是我們的追求;我們會制定辦法去實現目標,問題在于我們在行動中總是會忘記我們的目標,這叫做道路的異化或者工具的異化。在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我們往往懷著對目標的美好期望并做著合理合法的事情,然而最后的結果卻并不美好,最常見的案例就是我們都在努力,為的是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然而在忙碌的工作之下我們的生活變得單調乏味、家庭幸福感喪失。最典型的情況是關于青年男女的談婚論嫁上,毫無疑問兩個人的結合是因為愛情,有習俗說女方獲得的彩禮是新成立家庭的原始積累,這本無可非議但是一旦陷入互相攀比的愚昧情節(jié),目標是美好婚姻生活,具體的手段是向父母榨取豐厚的原始積累還有兩個人的勤奮工作,然而事與愿違,人們在現實社會里往往忘卻了原始的目標,目光集中于那個所謂的彩禮,以至于婚姻變成了攀比和買賣,最后有可能不歡而散。
在高校的工作中,我們的工作對象是青年大學生,工作內容是人的成長發(fā)展,這是一個不甚明確的概念。例如學校的學風建設問題,桂林理工大學通過實施低年級“三早一晚”學習考勤制度、“五四三一零工程”,對大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養(yǎng)成起到了積極作用,對于降低學生的掛科率、提升四級、考研通過率起到了切實有效的作用。我們知道一所大學的辦學水平層次越高,相應的管理理念更加先進,其所制定的政策往往是“大象無形、大音聲希、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學校管理層面所制定的政策緊密貼合學生實際,緊扣學校發(fā)展目標,在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相反一些低水平大學,受限于生源質量,不得不采取一些強制性的教育管理措施,儼然把大學生當作了中學生甚至小學生來對待,要求學生服從學校的管理制度,這樣的做法在表面上起到了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作用,實則深層次扼殺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負責的成長。
四、在推行形式化管理的基礎上要不忘工作的價值追求
在各行各業(yè)中我們會均會對工作不合理的地方產生抱怨,這樣的聲音有可能是因為具體的工作執(zhí)行者沒能從更高的層次去思考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某項工作確實是形式化過度,屬于勞民傷財白費力的工程。由于高校行政化工作的自身原因所限,近年來各高校實施工作相當講究“工作理念、工作特色”,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體現工作水平,工作人員從上至下對于自己的工作言必稱“工程”“系統(tǒng)”,似乎不把自己的本職工作進行如此歸納就會顯得自己的工作水平不高,進而影響到工作考評。部分高校不斷加強輔導員工作的監(jiān)督管理,發(fā)放了各種記錄本要求填寫,有工作記錄本、學生談心談話記錄本、學生班會記錄本,似乎想要把所有工作的憑證都依托在工作記錄本和填寫表格上。這樣的設計固然有其可參考性,但是該工作思路的假設前提是“壞輔導員假設”,即認為輔導員是不工作的,通過各種工作憑證來衡量工作。
五、初心不變,實現輔導員價值
有的輔導員招聘面試的時候,說自己想成為一名輔導員為的是把以前輔導員傳給我的一些人生信條傳遞下去,讓一些學生少走彎路,能夠充分利用大學四年的時光鍛煉成才。這樣的想法很樸實,思想水平不高,并沒有科學思考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命題,選擇這份工作是想要和學生一起成長,在大學里面工作就是一名老師,能夠有時間進行閱讀和思考,這是在企業(yè)里工作所很難達到的。當開始自己的輔導員生活之后,首先詫異于輔導員工作的煩瑣內容,輔導員工作并不僅僅是“陽春白雪”的學生思想談話工作,還有各種“下里巴人”的雜事;第二感嘆于工作對象的特殊,大學生并不是軍隊的士兵,也不是商業(yè)行為中的甲方,輔導員的工作難以被理解;第三欽佩一些輔導員的工作藝術和人格魅力,輔導員這個隊伍是藏龍臥虎,各個都身懷絕技。
除了工作,輔導員也同樣要面對生活中的油鹽醬醋,剛簽訂勞動合同的時候,內心最好奇的就是自己每個月的工資能有多少,后來在各種交流中了解到全國各地區(qū)高校輔導員的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和工作模式,覺得別人的工作輕松還收入高。再后來不得不“被比較”,曾經的大學同學有的在外企,有的在銀行金融業(yè),有的在“高大上”的朋友圈里,似乎他們的工作光鮮亮麗出人頭地,而自己卻對于生活沒有無能為力,尤其是在買房結婚的關鍵時期。但是人的幸福感是來源于自己的小圈子的,至少在一個城市里,我們學校輔導員的薪資水平在同行業(yè)具有優(yōu)勢的,同時工作內容是“年輕、靈活而穩(wěn)定”的,同時老師的社會地位是比較高的,這是比較理性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尤冬克.大學精神與大學之道[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26(06):76-79.
[2]韓波.試論高校教學中的“道”與“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17):138-139.
[3]龐引巧,張京.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J].科技資訊,2006,(2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