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海
疫苗是用病毒、細菌或其他微生物制備的、用于人工自動免疫的生物制品,是現代醫(yī)學的重要成就之一。不過,用接種疫苗的方法預防和治療疾病,這種思路和醫(yī)療實踐在中國古代其實早就有了。
中國古代習慣將疾病稱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傳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傳染病,這種分法符合現代醫(yī)學的觀點。世界衛(wèi)生組織有關報告指出,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有48種,其中屬于傳染病的就有40種,占比超過八成。相比而言,“疫”比“疾”更可怕,它每次大規(guī)模發(fā)生都會給人類造成嚴重災難,中國自商周時代起到近代,有文字記載的疫情頻頻發(fā)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經常出現“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在與疫病作斗爭的過程中,人們發(fā)現可以通過有限度的主動感染方式,使人體對某種傳染病產生特異性免疫功能,從而避免疫病的發(fā)生。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提出“夫治風用風,治熱用熱,治邊用密丹”,他將這種方法稱為“以類治之”,通俗一點兒說也就是以毒攻毒,這種治療思想在中國最早的醫(y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闡述,《黃帝內經》認為治病要用“毒”藥,沒有“毒”性的藥治不好病。
雖然遠古時代的人們對疫病的認識還十分有限,難以從機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學的防疫措施,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觀仍然具有樸素的科學道理。這是因為,在人的身體中有一些先天性免疫功能,被歸結為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一定途徑得到“獲得性免疫”,它雖不是人類生來就有的,但通過感染某種病原體或接種該病原體的疫苗可以產生針對該種疫病的抗體,從而達到免疫功能。
以毒攻毒的免疫觀是何時開始應用于實踐的?由于文字記載有限,這方面的早期臨床探索與應用情況已不得而知。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該書又名《肘后備急方》,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主要記述了各種急性病癥及某些慢性病急性發(fā)作的治療方法,對天花、恙蟲病、腳氣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屬首創(chuàng)。
《肘后方》載有“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也就是狂犬病的治療辦法,其中一個辦法是:“乃殺所咬之犬,取腦敷之,后不復發(fā)。”意思是,把咬人的狂犬殺了,把它的腦漿取出來敷在被咬的地方。這種方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為了不患上某種同樣的疫病,人們用搗碎、研磨等物理辦法把發(fā)病個體的組織、臟器等制成“藥物”,其作用相當于原始疫苗。
這種辦法雖然原始,卻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最早制造出現代意義上狂犬疫苗的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十九世紀末制備狂犬病疫苗時,一開始想采取體外培養(yǎng)的方式獲取狂犬病病毒,但都失敗了,最后發(fā)現在感染該病毒動物的腦組織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于是設法將其接種到家兔的腦中,經過處理后制備出了狂犬病疫苗。
在隋朝巢元方等人所撰的《諸病源候論》中還載有“射工病”的發(fā)病機理與預防方法?!吧涔ぁ笔且环N毒蟲,“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澗水內”,人在水中行走或洗浴時會接觸該毒蟲,從而被感染,“其含沙射人影便病”,癥狀“或似中惡,或口不能語,或身體苦強,或惡惡熱,四肢拘急,頭痛,骨悁”,其實這就是一種斑疹傷寒,針對這種傳染性疾病,一個預防方法是“乃以為屑服之”,也就是把這些毒蟲抓住,弄成屑狀直接吞服,以達到預防被感染后發(fā)病的作用,其原理與《肘后方》中所載的狂犬病治療方法類似。
在中國傳統醫(yī)學中針灸是一個重要門類,其中“針”與“灸”是不同的,“針”是以針形工具刺入或按壓穴位、患病部位進行治療和保健,“灸”是以燃著的材料溫烤、燒灼穴位或患病部位,從而達到醫(yī)療保健的目的。
用灸的方法進行醫(yī)療保健在中國有漫長歷史,早期人們總結出松、柏、竹、橘、榆、幟、桑、棗等“八木”不宜作為“灸火”,后來認識到艾是最適宜作為灸的材料,于是艾灸療法被固定下來。艾灸的醫(yī)療保健效果已得到廣泛認可,其治療機理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認識是,它與人體的免疫有關。
在艾灸時,通常會出現水泡、化膿、結痂等現象,這其實是人的身體與外界打開的一扇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外界正在流行的病原體會進入人體,為抵抗這些病原體入侵,人體會自動激活防御細胞,在兩種細胞接觸過程中,病原體攜帶的信息會保存和傳遞下來,從而在人體內形成對該病原體的免疫功能。
與其他治療手法相反,艾灸反而強調化膿、結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這里說的是,要去吳、蜀等地的人,可以通過灸的手法產生瘡面,并讓瘡面保持化膿狀態(tài),就能避免中毒得病。宋代針灸專著《資生經》中也說:“凡著艾得瘡發(fā)所患即瘥,不得瘡發(fā)其疾不愈。”
與被動防御的思路不同,艾灸可以通過主動出擊,制造出人體需要的“天然疫苗”,由于針對的是特定環(huán)境中正在流行的各類疫病,因而它又具有普遍適應的特點,還是一種“全能疫苗”。雖然受制于艾灸操作的方式,與直接注入特定疫苗相比,這種“天然疫苗”“全能疫苗”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從量上看還有不足、從針對性上看還不夠強,但它仍然具備良好的醫(yī)療保健效果,人們總結出“三伏灸”、“保健灸”等形式,以此來增強自身的免疫能力。
在古代的各類傳染病中,天花是一種令人談虎色變的病種,它是由感染天花病毒后引起的,感染后會出現嚴重的寒戰(zhàn)、高熱、乏力、頭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等癥狀,皮膚上成批地依次出現斑疹、丘疹、皰疹、膿皰等,有較高的致死率。
在中國早期古籍中把天花稱為“虜瘡”,相傳它是由戰(zhàn)俘傳入中國的,最流行的說法是,東漢初年馬援“擊虜”,隨后天花開始大面積傳播,那次戰(zhàn)爭發(fā)生在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馬援凱旋回朝后清查人數,發(fā)現近一半的將士并非死于征戰(zhàn),而是死于“瘴疫”,通常認為這里的“瘴疫”主要指的就是天花。以后,開花又被稱為“豆瘡”或“痘瘡”,這是因為天花發(fā)病時會產生皰疹、膿皰,痊愈后會留下瘢痕。天花不斷發(fā)威,一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是致死率極高的流行性疫病。明代醫(yī)學著作《痘疹世醫(yī)心法》記載:“嘉靖甲午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十之八九?!?/p>
為了應對天花肆虐,人們進行了艱辛的探索。葛洪在《肘后方》中就記錄了兩個治病藥方,其一是:“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數數食。”也就是用上好的蜂蜜涂抹全身,或者用蜂蜜煮升麻,大量飲用。另一個方法是:“以水濃煮升麻,綿沾洗之,若酒漬彌好,但痛難忍?!币簿褪怯盟笊?,用綿蘸著涂抹瘡面,如果用酒浸漬升麻更好,會劇痛難忍。
但是,天花作為烈性傳染疾病,注射疫苗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中國古代醫(yī)學有以毒攻毒的傳統,也有在狂犬病、傷寒病等方面類似疫苗方法進行治療的實踐,針對天花,人們逐漸探索出了接種“人痘”來阻止其傳染漫延的手段。所謂“人痘”,就是用人所感染的天花病毒為材料,主動地讓未感染的人接觸這種毒素,以達到產生天花病毒抗原體的目的。
這種方法最早較為簡單,一種做法是,取天花患兒的貼身內衣給沒有患過天花的孩子穿上幾天,如果成功“接痘”,一般9到11天后孩子開始發(fā)熱、出痘,但病癥較為輕緩,通常沒有危險,痊愈后孩子對天花就產生了免疫能力。另一種做法是,在天花患者瘡口處,用棉花蘸膿水等所謂“痘漿”,之后塞入被接種者的鼻孔里,由此引起被接種者感染發(fā)病,痊愈后形成免疫抗體。
這兩種方法分別稱為“痘衣法”和“痘漿法”,雖然容易操作,但成功率不高,于是人們進行了改進,又發(fā)明了“旱苗法”,具體操作辦法是:將天花結的痂取下,研成細末,用一個彎曲的管子吹入被接種者的鼻孔。一般來說,經過這種辦法的接種,7天后人就開始發(fā)熱,預示著接種成功,但這種辦法也有缺陷,“旱苗”進入鼻腔后往往會刺激鼻粘膜,使鼻腔內的分泌物增多,造成接種失敗。
于是人們又進行了改進,發(fā)明了“水苗法”,操作辦法是:將痘痂研為細末,用凈水或人乳調勻,把干凈的棉花攤成薄片,用棉花裹著被調好的痘苗,團成棗核狀,用線拴著塞入鼻孔中,12小時后取出。這種方法的成功概率更高,是古人總結出來接種“人痘”效果最好的方法。
“人痘”接種法很早就在中國開始了應用,清代醫(yī)學著作《牛痘新書》認為:“考世上無種痘,諸經唐開元間,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痹趯O思邈《千金要方》中也有“取患瘡人瘡中汁黃膿敷之”這樣的治療方法記載。不過,由于相關記載較為簡略,所以也有人認為“人痘”接種法誕生于稍晚的宋朝。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明代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天花流行,當地的醫(yī)師們用“人痘”接種法進行防疫,這才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將“人痘”接種法大規(guī)模應用于臨床治療的標志。
即便認為“人痘”接種法成熟運用于臨床實踐是在十六世紀明朝中葉,那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這種辦法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清代另一部醫(yī)學著作《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狈▏軐W家伏爾泰曾在《哲學通訊》中專門稱贊過中國人的這種偉大創(chuàng)造:“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