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
——以《邊區(qū)群眾報》為例

2019-01-26 06:38阮云志梁亞婷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9年2期
關鍵詞:讀報邊區(qū)話語

阮云志 梁亞婷

(陜西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chǎn)黨走向成熟的時期,也是黨的宣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重大進展的時期。關于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研究成果從其形成發(fā)展、理論淵源、主要內容等方面做了廣泛而深入的論述,對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基本原則、主要成效①等都做了探討。如,認為其基本原則包括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注重物質利益,言教與身教相結合,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以自身的模范行為和人格力量來感化群眾、帶動群眾等。有的研究認為延安時期黨發(fā)展和探索出了灌輸教育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發(fā)揚民主與積極引導等原則。也有的研究認為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既注重內容的統(tǒng)一性,又注重形式的多樣性,從邊區(qū)群眾的需要出發(fā),密切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和戰(zhàn)爭實際,結合形勢,服務于抗戰(zhàn)和邊區(qū)建設等等。[1]這些研究都試圖從總結歷史經(jīng)驗、把握歷史規(guī)律的角度對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梳理,以為借鑒。

但是,受限于學科背景、研究方法等原因,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角度、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術框架對此的探討還不多見。其實,已有研究者指出,延安時期黨報黨刊的宣傳,創(chuàng)造了一套不同于國民黨報刊和政論的新話語,構建了一套特殊的話語系統(tǒng),鮮活有效地闡釋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賦予黨的主張以強大的感召力。對于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問題,毛澤東當時就已具有高度理論自覺,他指出,“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眾,就是‘無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敵人。為達此目的,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須知民眾是革命文化的無限豐富的源泉?!保?]706因此,新的話語的形成與運用,是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鮮明的特點,對此問題的探討,可以揭示出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性的認識。選擇《邊區(qū)群眾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話語研究對象,主要在于,《邊區(qū)群眾報》自1940年3月25日創(chuàng)刊起,就面向邊區(qū)基層干部和群眾,確立了辦一張大眾化報紙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報紙的思想。在各地報刊紛紛效仿《解放日報》模式時,《邊區(qū)群眾報》卻獨樹一幟,形成了群眾化的通俗黨報模式。目前,從話語角度研究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成果還有所欠缺,對《邊區(qū)群眾報》的研究則多基于大眾化新聞傳播視角,而未見話語文本分析的成果。因而,本文以《邊區(qū)群眾報》為例,運用教育學、敘事學、傳播學等方法進行話語文本分析,以此管窺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發(fā)掘和借鑒其話語的精華部分,服務于新時代黨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在一定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語言規(guī)范、規(guī)則和規(guī)律,并在特定的話語語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來交往、宣傳、灌輸、說服,以及描述、解釋、評價、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主體間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表征的言語符號系統(tǒng)”[3]28。從構成要素來看,由一定的話語主體(話語言說主體、話語接受主體)、話語內容、話語載體和話語效果組成。[4]57-65從某種角度上說,話語既是一種表說方式,也是一種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話語方式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教育的效果和意義。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不斷完善教育內容,又要投入精力去關注話語方式,通過合適的話語方式進行思想教育傳播,實現(xiàn)教育目的。從敘事學、傳播學角度,可以總結出《邊區(qū)群眾報》中三種話語方式。

(一)敘事式話語

敘事式話語表現(xiàn)為潛移默化的方式,敘事者的觀點立場往往是懸置和內隱的,它對教育對象的影響是不張揚的、潤物細無聲的。敘事可以表現(xiàn)為說故事的形式,而故事一般都是描述生命體之前或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的事。時間可能很短,如童謠,也可能很長,如某些長篇小說和敘事詩。[5]30下文引用的《毛主席在重慶》,其話語表達方式即是敘事式的。按照敘事主體劃分可分為作者敘事和文內人物敘事。

第一,作者敘事,起到陳述事件或故事的作用。例如:

毛主席到了重慶。大后方的老百姓可高興哩。八月二十八那天,毛主席坐飛機到了重慶,國民黨派了代表到飛機場去迎接,還有民主黨派的一些領袖,等了一兩個鐘頭,到后半晌,飛機來了,飛機的門一開,大家就歡迎,毛主席走出來,十幾個報社的記者,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趕忙拿起照相機給毛主席照相,把毛主席下飛機的情形都照下來,制成電影,讓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人民的領袖是什么樣子。照過相,毛主席和到飛機場來迎接的人握手,很簡單的說明他來重慶是為了和平建國之后,就坐上汽車離開飛機場了。

……重慶各種各樣的人,歡迎毛主席的原因,就因為毛主席領導的共產(chǎn)黨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和要求!中國千千萬萬的人是怎樣希望國內和平民主團結呵!毛主席在重慶代表著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在說話![6]

這篇文本以作者敘事的角度展現(xiàn)了敘事式話語,達到了話語傳達的效果。

第二,文內人物敘事,文內主體對事件或故事敘事,可起直接作用。例如:

老吳告訴毛主席:他對胡宗南破壞了邊區(qū)十年和平光景,殺人民耕牛,糟蹋人民糧食,奸淫婦女,不但激起了正義的氣憤,而且堅定了報仇殺敵的決心,對毛主席仍留駐邊區(qū)與人民共甘共苦親手領導人民自衛(wèi)戰(zhàn)爭,以及人民解放軍三次大捷,老吳在信中均表示莫大欣喜,而更提高了他殺敵立功的信心,老吳在信中自動提出,一定要好好組織勞動人民,參加兵民、游擊隊、正規(guī)軍,大家動手,把胡宗南進犯軍一個個消滅干凈,最后老吳用突奮的口吻告訴毛主席,他現(xiàn)在已到了部隊,穿上了軍裝,拿起來槍,并敬挽毛主席健康?。?]

這篇文本從文內人物的視角展現(xiàn)了敘事式話語,直接地表達出文內人物主體的思想感情,進而激發(fā)讀者共鳴,拉近了報紙與讀者的距離。

(二)說理式話語

說理式話語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啟發(fā)開導教育對象的話語形式。說理式話語并非灌輸式的抽象說理,而是大眾化的通俗易懂的話語表達?!哆厖^(qū)群眾報》中的說理式話語,按話語對象來分,包括群眾和基層干部兩種。

第一,相對于群眾的說理式話語,群眾能聽得懂,傳播效果明顯。《邊區(qū)群眾報》的編輯人員熟練運用群眾話語,深入淺出地反映群眾生活,總結出來了一些話語。例如,經(jīng)常運用“商量的事不錯,等身的衣不窄”,“掃帚響,糞堆長;糞堆長,莊稼旺;莊稼旺,多打糧”,“濕鋤谷子干鋤花,不干不濕鋤芝麻”等長知識、明哲理的說理式話語。

第二,相對于基層干部的說理式話語,不像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一樣枯燥,而是結合邊區(qū)基層干部的文化水平,吸收地方特色的方言,使每一個干部都能理解。如:

大家討論今年群眾生產(chǎn)積極性不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愿和自流,是說干部的領導積極性,自流是說很多干部在領導上表現(xiàn)消極,出現(xiàn)自流現(xiàn)象,沒有好好領導群眾生產(chǎn)。自愿是干部很負責很細心的宣傳組織工作,比如組織變工,就是要細心的告訴群眾,使群眾真正懂得變工中的好處,而且,還要幫助群眾解決變工中的困難。對二流子,要想盡一切辦法真正把他勸動到自愿的參加生產(chǎn)。如果他真的是頑固,耍死狗,硬不生產(chǎn),我們當干部的,可以發(fā)動群眾督促他生產(chǎn),把二流子的害處向大家說清楚,使群眾懂得二流子的可恨,大家愿意督促他生產(chǎn),使群眾督促他生產(chǎn),使群眾自愿的擔負這個改造二流子的責任。[8]

這篇文本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解決了基層干部思想困惑,又教會了他們做好群眾工作的方法?!岸髯印?、“耍死狗”等詞屬于陜北方言,用“二流子”來指代一些不作為干部,又直指問題的要害、生動傳神,富有說服力。

(三)交互式話語

交互式話語是通過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感情的傳遞和反饋,達成思想一致和情感通暢的過程。交互式話語根據(jù)話語主體不同可分為文內人物之間、作者與讀者之間兩種。

一是文內人物之間交互式話語。如柯藍的《抗日英雄洋鐵桶》中,徐區(qū)長對那些婦女們說:“你們要答應我一件事!”婦女們說:“別說一件事,一百件都行,咱們冒多大的危險,也要見區(qū)長?!保?],使人物對話層層遞進、生動形象,讀者如臨其境,產(chǎn)生共鳴。二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互式話語。例如《邊區(qū)群眾報》的猜謎語欄目,其中一個謎語是:“駝背小乖乖,木腿穿鐵鞋,扶著他走路,吃完自會來。(謎底是犁)”[10]這種形式的話語利用讀者好奇心理,引發(fā)讀者思考和交流,形成話題,增強了讀者間的互動。比如“小意見”欄目中的《不要心急翻棉地》一文,例舉了勞動英雄胡文貴在年時春上著急翻棉地耽誤收成的例子,勸說大家不要隨便翻棉苗。《邊區(qū)群眾報》采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與讀者建立交互式關系,真誠平等的話語使宣傳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溝通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從一個控制者、支配者轉變?yōu)橐粋€真誠的對話者。

二、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特征

《邊區(qū)群眾報》是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早期實踐者,有著鮮明的話語特征。鑒于邊區(qū)群眾文化水平比較低的特點,要實現(xiàn)教育效果,必須善于把黨的宣傳意圖同群眾的需要和喜好結合起來,貼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需求,從而逐漸形成了大眾化報道特色和鮮明的話語特色。

(一)語言特色性

話語雖離不開語言,但并不等同于語言,語言是話語的表述,語言特色性是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主要突出特征。陜甘寧邊區(qū)地處偏遠幾省交界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落后。黨的全部力量在于依靠和發(fā)動人民群眾,黨報作為思想傳播和宣傳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承擔著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動員群眾的功能。因此,《邊區(qū)群眾報》的話語實踐中,語言特色性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奠定了話語基礎。陜甘寧邊區(qū)鮮明的地域文化也表現(xiàn)在語言上,《邊區(qū)群眾報》有意識地采用陜北方言,并特別邀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qū)籍炊事員和勤務員“審稿”,聽取文化程度低的同志的意見,看他們是不是一念就懂,一聽就懂。按照胡績偉的說法,群眾的話語透露著生活氣息,是“從群眾中提煉出來的”,“要比實際生活更集中和典型、更鮮明和生動”。其語言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地方性語言。報紙中大量保留了陜北方言,如“圪嶗嶗”(指旮旯),“夜里”(指昨晚),“圪品品兒介”(指裝斯文擺架子),“圪尖”(指逞能), “兒馬老黃風”(指風很大,像小公馬剛出生時毫無畏懼、野性十足、難以管束的樣子)。楊友均的《鐵蛋,二十三》一文中這樣寫道:“鐵蛋今年二十三,力大如同虎一般。吃飯能吃五六碗,喝水能喝半罐罐。做起營生真不少,一天拾糞八擔半。問他拾糞干什么?明年生產(chǎn)打糧多,打得糧食比山多,前方戰(zhàn)士吃饃饃?!保?1]163這篇充滿了陜北方言和群眾慣??谡Z的短文,以押韻的順口溜形式,展現(xiàn)了陜北方言的魅力。達到了通俗易懂,拉近讀者距離的效果。

二是修辭性語言?!哆厖^(qū)群眾報》自創(chuàng)刊起就有比較明確的指導思想,在選稿用稿、編輯手法、寫作技巧上,積極采用適合地方特色的形式。比如,在修辭性語言選擇上,許多形象的話語都與動植物和農業(yè)生產(chǎn)有關,如:麻纏、壓茬、幫扶、戳牛屁股、犟牛頂墻、爬熊等等,明顯富有鄉(xiāng)土氣息和黃土農耕文化的印記。

三是活動性語言?!哆厖^(qū)群眾報》善于利用陜北民間流行的說書、秧歌、猜燈謎等形式宣傳,如陜北的秧歌調,“繡荷包”、“打黃羊調”、“掛洋槍騎白馬調”、“蘆花公雞調”、 “數(shù)九順口溜”等,抓住了邊區(qū)人民群眾語言特征。在話語表述上,熟練運用民間傳統(tǒng)文化藝術宣傳新內容和黨的方針政策,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用繡荷包調創(chuàng)作的《唱解放區(qū)十五條任務》:“擴大解放區(qū),縮小淪陷區(qū),把敵人緊包圍,一直擠進去;勝利越接近,鬼子越掙扎,準備呀反掃蕩,提高警惕性;擁干又愛兵,開展大運動,官兵結合一致,內部團結緊。”[12]82這種宣傳形式,內容開門見山、愛憎分明,形式朗朗上口,易于傳唱?!坝浾呖滤{當時用陜北說書形式寫了《抗日英雄楊鐵桶》長篇書詞,報紙連載以后,很快在邊區(qū)流傳開來,鼓舞了人民抗日斗志。由于報紙辦得喜聞樂見,在僅有150萬人口的陜甘寧邊區(qū)很快發(fā)行到一萬多份?!保?3]

(二)理論大眾性

“大眾性是第一推動力”,《邊區(qū)群眾報》既為群眾的閱讀服務,又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服務。這就要求它必須堅持群眾路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領導、指導、鼓勵和支持群眾理解、接受和認同黨的理論和政府主張。理論大眾性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綱領文件和重要講話。

一是黨的綱領文件。通常,《邊區(qū)群眾報》并不全篇報道黨的決議文件和領導同志講話,不長篇報道黨和政府會議。但并不是不宣傳黨的重要文件和講話,而是根據(jù)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取舍和改編,其效果要比照抄照登好得多。比如,在全面抗戰(zhàn)進入第6個年頭之時,《邊區(qū)群眾報》刊登了一篇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文件,題為《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zhàn)六周年紀念》,原文大約有7500多字,經(jīng)過編輯人員壓縮改編后,發(fā)表在報紙上的只有2300多字。[14]這樣所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比照登照轉更貼近群眾和具有吸引力。

二是重要講話。1943年毛澤東在邊區(qū)勞動英雄大會上發(fā)表了《組織起來》的講話,原文共5800多字,經(jīng)過編輯壓縮后,上報只有1900多字。[14]再如,1945年10月13日,毛澤東結束重慶談判回到延安,《解放日報》和《邊區(qū)群眾報》都做了報道?!督夥湃請蟆返臉祟}是《昨日延安各界熱烈歡迎毛主席 國共會談已獲重要戰(zhàn)果》,全文只有150多字,是用新聞報道形式寫的簡訊。而《邊區(qū)群眾報》的標題是《成千上萬的人向飛機場跑 毛主席回來了》,全文530多字。[15]只比較兩篇文章的標題就可明顯看岀,《邊區(qū)群眾報》比《解放日報》用詞更親切、富有人情味,寫出了人民群眾發(fā)自內心對毛主席的熱愛之情。[11]170《邊區(qū)群眾報》將政治性話語壓縮或展開,一方面表達了自身作為黨的喉舌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承擔了深入群眾、及時宣傳黨的理論、政策、方針的工具作用。在黨同人民之間架起了溝通橋梁,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大眾性特征。

(三)現(xiàn)實指向性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理論宣傳要結合實踐,認識、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其話語才能具有生命力。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指向性,具體表現(xiàn)在革命類話語和生活類話語的使用上。

第一,革命類話語。能使讀者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容,領會話語主體的意圖,同時也傳達政治意義,產(chǎn)生一定政治行為結果。中共中央發(fā)布的《抗戰(zhàn)勝利,和平到來——共產(chǎn)黨中央發(fā)表對時局的臨時宣言》一文,最后聲明:“共產(chǎn)黨愿意和國民黨以及其他黨派,努力商量,解決各項迫切問題,和國民黨以及其他黨派,長期團結一致,徹底實現(xiàn)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保?6]文中明確宣誓了中共對時局的方針政策,給中國人民指出了一條光明正確的道路,表達了和平建國的政治思想。該文最后還有注釋:“戰(zhàn)爭開始,要組織一切人力物力去打戰(zhàn)……這叫做動員。戰(zhàn)爭結束,又讓動員起來的人力物力,恢復到和平時期的樣子,比如:有一些軍隊可以退伍,制造軍火的工廠仍然制造日常必需品……等等,這叫復員。”[16]用以向讀者做出明了的解釋。這一革命話語的現(xiàn)實指向,是其背后的理論指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中共路線方針和政策。

第二,生產(chǎn)生活類話語。明確告訴群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該怎么做,引導群眾的思想和行為?!哆厖^(qū)群眾報》探索出一套將科學文化灌輸給群眾的方法,如內容要通俗易懂,形式要活潑等等。報紙的“萬花山”專欄,不僅刊登生活常識,也普及科學知識,來破除封建迷信和封建思想。發(fā)表了《種地不鋤草,草咬麥苗長不高》、《怎樣防柳水根》、《戰(zhàn)地急救常識止血方法》、《消毒方法》、《娃娃上學要趁早》等等文章?!哆厖^(qū)群眾報》第二版常設置“百寶箱”和“小常識”專欄,介紹新的耕地方法,普及地雷知識等等。如薛邦杰在《種冬豌豆》中寫道:“固臨赤峰呼家村,15戶人都在陽坡地里種上了冬豌豆,來年每堆能收一斗,到明年麥收以前可以收來喂牲口,也能吃?!保?7]如姬念祖在《流鼻血怎樣辦》介紹:“春夏秋常有人發(fā)生流鼻血,有些時候流的非常厲害,這里有個很簡單的方法:用自己的一些頭發(fā)燒成灰,拿一個小竹管,或別的什么干凈的小管子,把頭發(fā)灰吹到鼻孔里,馬上就可以見效,我自己曾經(jīng)實驗過?!保?8]每在一個節(jié)氣到來時,《邊區(qū)群眾報》都要報道適時安排農活,提示幾月幾日是什么節(jié)氣。以上所舉,每一條宣傳報道都是具體化、日?;?,試圖為群眾生產(chǎn)生活提供基本的標準和模式,具有明確的現(xiàn)實指向性,這也是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區(qū)別于其他話語的重要特征。

三、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及其效果

話語效果是評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價值的根本標準。在話語表達——話語傾聽——話語理解——話語接受——話語反饋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話語要素之間有效銜接才能真正實現(xiàn)話語效果?!哆厖^(qū)群眾報》通過話語方式和話語內容的構建,滿足了邊區(qū)群眾生產(chǎn)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準確有效地描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黨和邊區(qū)政府的主張通過報紙報道和宣傳網(wǎng)絡迅速傳播給廣大群眾,轉化成群眾通俗易懂的語言;群眾慣常語言和生產(chǎn)生活邏輯也被有效地匯總融入到黨的話語中。在“勞動”、“生產(chǎn)”、“階級”、“解放”的宏大敘事中,勞動人民的集體主義、個人英雄主義行為獲得了意義,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被召喚出來,加入到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中。

(一)顯性效果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效果就是受教育者容易觀察意識到而產(chǎn)生效果。1948年毛澤東在同《晉綏日報》編輯人員談話時說:“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我們黨所辦的報紙,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這是我們革命無產(chǎn)階級應有的戰(zhàn)斗風格。”[19]這揭示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面的報紙要旗幟鮮明。

《邊區(qū)群眾報》作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的機關報,承擔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職能,發(fā)揮黨的喉舌作用。在重慶談判期間,《邊區(qū)群眾報》以很大篇幅對陜甘寧邊區(qū)轟轟烈烈的選舉運動進行了報道,不只刊登各地的選舉新聞,還有選舉知識、選舉問答、選舉典型經(jīng)驗介紹,還為選舉寫了一系列社論。以鮮活的話語方式表達了黨“和平,民主,團結”的主張,彰顯了當時中國最民主的選舉和“民主圣地”的風采,與國民黨政府專制獨裁統(tǒng)治形成鮮明對比,發(fā)揮了教育動員組織群眾的作用。

同樣,《邊區(qū)群眾報》關于生產(chǎn)生活話語的傳播,發(fā)揮了破除迷信、普及科學知識、移風易俗的作用,提升了邊區(qū)群眾文化水平,起到了推動邊區(qū)社會進步的作用?!哆厖^(qū)群眾報》的黨報性質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

(二)隱性效果

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強調潤物細無聲,它以一種隱蔽的、滲透的方式對人們進行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予以隱藏,讓受教育者從主觀意識和焦點注意上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另一方面,“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達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20],不能喪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職能。作為一種實踐范式,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顯著的實踐性?!叭瞬皇翘焐鸀槿?。他必須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而生成為人……人首先必須做,才能生成,在生成中才能存在。”[21]《邊區(qū)群眾報》在辦報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報社——通訊網(wǎng)——讀報組”的宣傳組織體系,即群眾報社本身是首腦部;在報社周圍組織廣大通訊員隊伍;在大眾通訊網(wǎng)周圍組織很多群眾讀報組,由大眾通訊員主持讀報講報,提高群眾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其最突出的特點是群眾參與辦報實踐,并在實踐中被組織起來,參與到閱讀、學習、大眾傳播過程,融入到革命與解放的宏大敘事和話語建構中。

為了適應陜甘寧邊區(qū)群眾文教運動的發(fā)展,邊區(qū)組建了大量的“模范黑板報、讀報組、工農通訊員、模范秧歌隊”[22]181,邊區(qū)群眾報社從當?shù)厝罕娭邪l(fā)展出一批積極分子,對其進行培訓,培養(yǎng)為大眾通訊員,建立起一張大眾通訊網(wǎng)。通訊員為報紙撰寫稿件、提供信息,報社則認真回復每一份讀者來信,從中發(fā)展通訊員;對通訊員的來稿進行認真修改,提高其水平,使他們成為群眾辦報的中堅力量。群眾不僅要識字讀報,還要參與寫作和新聞報道,從“文盲”到“文化人”的轉變,使群眾成為話語生產(chǎn)的主體,并被納入和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供自我認同的嶄新的農民主體形象”[23]263。

建立廣泛的讀報組,是貫徹中共和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文化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講話和邊區(qū)政府文件的具體做法。“單單依靠記者、編輯和基層干部的傳達是不行的,必須依靠更廣泛的力量——讀報組”[24]?!哆厖^(qū)群眾報》的讀報組,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讀報,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宣傳報紙上的內容,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讀報組不僅是提高群眾文化水平的組織,更成為對群眾進行政治教育、提高政治覺悟的學校。讀報時,除正式參加讀報組的人以外,很多老人、婦女和兒童也被吸收進來。由于影響力不斷擴大,一些基層干部常利用讀報的機會宣傳政策和布置工作。胡績偉后來回憶當時組織讀報組的場景:

當時正值中秋,生產(chǎn)互助組把玉米棒子掰下來堆在場上,忙不過來脫粒。我同讀報組研究,讓他們同村里干部和學校商量,組織了一個月光晚會。全村能勞動的男女老少都團團坐在玉米棒小堆周圍,一邊勞動一邊娛樂,勞動是用兩個玉米棒子相互搓擦使玉米粒脫落下來,娛樂是宣傳時事、說評書、講故事、唱小調、教新歌,拉拉隊的叫聲此起彼伏,掌聲笑聲融成一片,大家在銀色月光下,不到一個鐘頭就把成山的玉米棒剝得光光的。全村老少快快樂樂地完成了生產(chǎn)任務,群眾和干部都很高興。[25]23

這是一幅其樂融融、和諧向上的陜北鄉(xiāng)村生產(chǎn)生活和讀報場景,以至于作者在多年后回憶起來時依然充滿溫情、記憶猶新。

除了讀報之外,“有的讀報組還創(chuàng)辦夜校,教群眾識字,逐漸掃除文盲;有的辦演唱組,搞宣傳教育;有的通過讀報組了解新情況,為報紙寫稿件;還有些人為報紙搜集民歌、民謠以及民間故事?!保?5]23讀報組既是一種有組織的讀報方式,承擔黨的政策的宣傳者和基層信息有組織的吸納通道,使讀者、文本與組織之間串聯(lián)起來;它更成為一種基層文化生活的組織形式,群眾在這一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切身體驗到黨的方針政策的正確、集體的至上和溫暖,強化了自身的身份認同。

讀報組的集體讀報形式中,成員以特定目的組織起來,“集體讀報不只是讀者與文本間的交互行為,組織的因素牽涉其間,形塑著閱讀實踐的性質”[26]李卓然對于《邊區(qū)群眾報》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成績稱贊有加:“《群眾報》是一個很好的報紙,為什么好呢?因為對于干部有幫助,和老百姓有關系”,“比如延安橋兒溝石井有一個老百姓出公糧出得多,他不滿意,回來就講。他有一個兒子在學校里讀書,認得字,對他說昨天報紙上報道有一個老百姓出公糧是模范,他一看的確有這樣的事情,以后把公糧出了”[27]5。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個不斷參與和認同的過程,在大眾辦報、群眾參與讀報的過程中,群眾的政治導向得以明確,其價值取向、行為規(guī)范得以明晰。

在延安9年多的辦報實踐中,《邊區(qū)群眾報》共出版報紙1041期,發(fā)行量達200余萬份,是陜甘寧邊區(qū)發(fā)行最廣的一份報紙。1946年,在《邊區(qū)群眾報》創(chuàng)刊6周年時,毛澤東為該報題詞:“希望讀者多利用報紙,推動工作,學習文化?!?/p>

注釋:

①見張秋艷《延安時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及啟示》,《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年第22期;戴艷軍,張社爭《黨在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歷史經(jīng)驗與當代啟示》,《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年第10期;王東維《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經(jīng)驗及其啟示》,《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年第8期。

猜你喜歡
讀報邊區(qū)話語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讀報一得》
讀報有感
榕樹下的時事宣講讀報會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戰(zhàn)斗在皖浙贛邊區(qū)的劉毓標
《中共閩浙贛邊區(qū)史》出版發(fā)行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鄂皖邊區(qū)
宣汉县| 青岛市| 九江县| 衡南县| 吉隆县| 措勤县| 遂川县| 吉木乃县| 固安县| 衢州市| 江津市| 蒙自县| 永靖县| 博野县| 柳江县| 喀什市| 馆陶县| 萝北县| 西藏| 荆门市| 上犹县| 石柱| 鹤山市| 连云港市| 喀喇| 商丘市| 金华市| 潼关县| 灌阳县| 葵青区| 武陟县| 洛南县| 无极县| 三门县| 万州区| 那曲县| 吉林省| 东阳市| 湖州市| 九江县| 新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