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我國經濟風險的理論思考

2019-01-26 06:38陳文通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9年2期
關鍵詞:經濟

陳文通

(中共中央黨校 經濟學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2019年1月,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主題是“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強調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和社會大局穩(wěn)定。這是黨中央向全黨和各級政府發(fā)出的一個重要信號,把防范應對和化解重大風險提到空前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所謂“重大風險”,涉及政治、意識形態(tài)、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huán)境、黨的建設等多個領域。[1]本文著重考察其中經濟領域的重大風險——經濟風險。我們應當從理論上搞清楚,經濟風險和其他領域風險的關系,經濟風險的實質,經濟風險借以形成的經濟根源,如何防范應對和化解重大的經濟風險。

一、中央關于防范和化解當前經濟風險的重要論述

自從2008年發(fā)生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央不僅著力應對來自外部的嚴峻挑戰(zhàn)及前所未有的困難,而且高度重視我國經濟領域的各種風險和隱患。中央關于防范和應對經濟風險的一系列論述,是我們應對經濟領域重大風險的指導方針。

(一)中央關于應對當前重大經濟風險的最新指導方針

習近平在本次專題研討班講話中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但經濟發(fā)展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條件都在發(fā)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zhàn),經濟運行穩(wěn)中有變、變中有憂,我們既要保持戰(zhàn)略定力,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未雨綢繆,精準研判、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各地區(qū)各部門要平衡好穩(wěn)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把握好節(jié)奏和力度。要穩(wěn)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長效機制方案。要加強市場心理分析,做好政策出臺對金融市場影響的評估,善于引導預期。要加強市場監(jiān)測,加強監(jiān)管協調,及時消除隱患。要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大援企穩(wěn)崗力度,落實好就業(yè)優(yōu)先政策。要加大力度妥善處理“僵尸企業(yè)”處置中啟動難、實施難、人員安置難等問題,加快推動市場出清,釋放大量沉淀資源。各地區(qū)各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穩(wěn)就業(yè)、穩(wěn)金融、穩(wěn)外貿、穩(wěn)外資、穩(wěn)投資、穩(wěn)預期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qū)間。[1]在這里,他不僅指出了經濟領域發(fā)生重大經濟風險的可能性和主要風險點,而且提出了應對的指導方針?,F在最重要的是充分認識到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而絕不能掉以輕心、熟視無睹和麻木不仁。

(二)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防范經濟風險的一系列重要論述

在我國,防范和應對經濟風險已經不是一個新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提出了“抵御外部經濟風險和國際經濟風險”的問題。在此之后的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都強調提出關于防范經濟風險的問題,可謂是年年提醒,警鐘長鳴。

2012年指出,我國發(fā)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zhàn),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xù)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企業(yè)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并存,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深入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采取有效舉措加以解決。要適當擴大社會融資總規(guī)模,保持貸款適度增加,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wěn)定,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發(fā)展的融資成本。要繼續(xù)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要高度重視財政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和區(qū)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梢钥闯觯覈F在面對的經濟風險,早在7年前就已經很明顯了,而且把嚴重性提高到“系統(tǒng)性”的程度,并給金融風險劃了“底線”。

2013年指出,著力防控債務風險。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把短期應對措施和長期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各項工作。加強源頭規(guī)范,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明確責任落實,省區(qū)市政府要對本地區(qū)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強化教育和考核,從思想上糾正不正確的政績導向。這一年突出強調的是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足見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2014年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zhàn),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yè)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將持續(xù)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癥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明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略有回升,但總體復蘇疲弱態(tài)勢難有明顯改觀,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大。要趨利避害、順勢而為,防范各類風險。這一年經濟增長速度同2010年相比已經下降了3個百分點,隨著增長速度的下降,被掩蓋著的經濟風險開始浮出水面;而最大的經濟風險是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金融風險。

2015年指出,妥善應對重大風險挑戰(zhàn)。堅持穩(wěn)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明年經濟社會發(fā)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zhàn)略上要堅持穩(wěn)中求進、把握好節(jié)奏和力度,戰(zhàn)術上要抓住關鍵點,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對信用違約要依法處置。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改進地方政府債券發(fā)行辦法。要加強全方位監(jiān)管,規(guī)范各類融資行為,抓緊開展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非法集資蔓延勢頭,加強風險監(jiān)測預警,妥善處理風險案件,堅決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和區(qū)域性風險的底線。這一年開始把經濟風險的級別提高到“重大風險”的程度,其中最主要的風險是金融風險,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再次強調堅決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風險的底線。

2016年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qū)困難增多等。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繼續(xù)努力加以解決。全面做好穩(wěn)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jiān)管能力,確保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這一年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所謂“資產泡沫”自然主要是房地產泡沫。金融風險和房地產泡沫幾乎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2017年指出,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tǒng)籌推進穩(wěn)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guī)模合理增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fā)展,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按照黨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zhàn)。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要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huán),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guī)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監(jiān)管制度建設。確保重大風險防范化解取得明顯進展。這一年強調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足見金融風險的嚴重性和防控的難度。

2018年指出,統(tǒng)籌推進穩(wěn)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qū)間,進一步穩(wěn)就業(yè)、穩(wěn)金融、穩(wěn)外貿、穩(wěn)外資、穩(wěn)投資、穩(wěn)預期。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要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穩(wěn)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這一年之所以提出“六個穩(wěn)”,是因為存在六個方面的風險和隱患,而重點仍然是金融風險,特別是金融市場異常波動風險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三)中央對我國經濟風險的認識逐步深化

自從我國開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內經濟關系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中國和國際社會的經濟關系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過去不曾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了,過去不曾遇到的困難出現了。在經濟市場化和資本化的進程中,中央對我國有可能發(fā)生的經濟風險的認識不斷提升和不斷深化。起始于2008年的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們開始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不過,我們對經濟風險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起初,我們并沒有充分估計到國內有可能發(fā)生的經濟風險,而只是把我們遇到困難歸結為“外部沖擊”——由于我國外貿依存度過高(高達60%),國際市場的縮小對我國的出口產生巨大壓力。因而,提出的主要對策是,通過超常的擴張性的經濟政策擴大投資,穩(wěn)定經濟增長。當時,我們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已經轉向市場經濟的我國自身,也存在發(fā)生各種經濟風險的現實可能性。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世界經濟低迷狀態(tài)的持續(xù),對我國敲響了警鐘,不僅中央對防范經濟風險越來越有緊迫感,而且對我國內在的經濟風險的認識也有了很大變化。從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防范經濟風險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著重關注“外部經濟風險和國際經濟風險”,到著重關注國內經濟風險;從指出潛在的“風險隱患”和“各類隱性風險”,到防范可能的、現實的經濟風險;從普遍關注“財政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到明確指出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金融市場風險,進而要求“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著力防控資產泡沫”;從提出防范金融風險的要求,到強調“堅決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和區(qū)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從并列地指出各種經濟風險,到要求“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從一般地講經濟風險,到提出“重大風險挑戰(zhàn)”,并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zhàn)”的首要任務。這就說明,中央對于防控經濟風險具有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二、我國面對的主要經濟風險以及同其他風險的關系

在習近平總書記講到的七類重大風險中,經濟風險只是其中之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是完全平列、等量齊觀的關系。一方面,各類風險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具有內在聯系的;另一方面,各類風險在其中的地位和影響不盡相同。因此,考察經濟風險需要搞清楚經濟風險和其他領域風險的關系。

(一)我國當前經濟風險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現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風險不同于計劃經濟時代的風險。經濟風險不是市場經濟所獨有的。我國計劃經濟時代也曾經面臨經濟風險,也發(fā)生過“經濟危機”,主要表現為物資嚴重短缺,商品供不應求,物價大幅度上漲,人們到處排隊,甚至出現搶購風潮。這是傳統(tǒng)社會主義在特殊條件下特有的經濟危機。發(fā)生危機的基礎是國力薄弱,生產力不發(fā)展,而方針政策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實行了急躁冒進的經濟計劃。走出危機的辦法無非是調整計劃,壓縮建設規(guī)模,項目下馬。這種情況多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端的情況下(六十年代初),曾遣送大批戶口在農村的城市職工返鄉(xiāng)。

這種類型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xù)到改革開放以后,直到真正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1988年所發(fā)生的危機已經算不得什么了,也是同類危機的最后一次。一般的規(guī)律是:首先是由于追求超高速度(例如限定時間超英趕美,或者實現經濟增長翻番),要求大量投資、大量貸款,大規(guī)模建設,從而導致經濟過熱,首先導致投資品價格持續(xù)上漲,緊接著工業(yè)品價格上漲,然后是農產品價格隨著農資品價格的上漲而上漲,最后是社會商品價格全面上漲,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在高速增長難以為繼時,不得不進行調整;而速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一方面,作為速度型經濟,新的困難又出現了,以至于威脅到企業(yè)生存、勞動就業(yè)、財政收入,乃至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片面追求高速度的舊病又復發(fā)了,于是,新一輪的經濟過熱又要來臨了,并重復過去的過程。這是一種“膨脹—收縮—再膨脹—再收縮”的惡性循環(huán)。無論是經濟危機的形成,還是經濟危機的緩解,起決定作用的都不是市場(資本),而是國家政府的決策。

我國現在所面對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的經濟風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能的經濟風險主要是: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的風險;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的風險;金融機構大面積違約和金融市場暴跌的風險,以及對異化投機外資過度開放的風險;地方政府債務大面積違約風險;較多企業(yè)破產倒閉和導致大批工人失業(yè)的風險;流通領域的貨幣過多(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的風險;等等。這些風險不僅關系到經濟運行不能正常進行,而且關系到政府財政收支、企業(yè)生存和居民生活。經濟風險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現是:

(1)關于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風險。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由過去最高時期的兩位數(2007年14.2%),下降到一位數(2011年9.0%),進而下降到現在的6.5%左右。即使是這樣的速度,也是實行名為“積極”實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名為“穩(wěn)健”實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的結果。如果經濟增長的政策拉動力有所減弱,增長速度還會進一步下降。在我國尚未根本改變速度型經濟的情況下,6%以下的經濟增長率將對整個國家經濟生活發(fā)生全方位的影響。

(2)關于房地產泡沫的風險。多年以來,我國的商品房(尤其是居民住房)價格持續(xù)上漲,京滬穗等大城市住房價格上漲得更快,和居民家庭收入嚴重不成比例,致使房地產業(yè)積累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泡沫。之所以沒有破裂,主要是受國家有關經濟政策支撐的結果。一旦支撐力度不足,或遇到偶發(fā)情況,泡沫破裂就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說房地產泡沫本身已經是很大的問題,對國民經濟造成多方面的負面影響,那么,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則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將嚴重影響到銀行等金融機構、房地產開發(fā)商、地方政府和囤積房源的投機炒房者的利益和生存。

(3)關于金融市場的風險。我國的金融領域早已存在潛在的風險。風險一方面存在于金融機構內部和金融體系內部,另一方面存在于金融市場(主要是證券市場)。在整個金融鏈條中,一旦發(fā)生關系全局的支付困難和償債困難,金融市場一旦發(fā)生突發(fā)性暴跌,潛在的風險就有可能轉化為現實的金融危機,并由金融危機進一步發(fā)展為實業(yè)領域的經濟危機。此外,實踐證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金融資本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畸變和異化,如果我國不加鑒別地對外資過度開發(fā),就有可能引狼入室,造成意想不到的金融危機。

(4)關于生產領域產能過剩的風險。產能過剩意味著相當一部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能實現,資本循環(huán)受阻,從而導致信用危機和經濟危機。而且,在廣泛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關系到一部分企業(yè)的生存和工人的就業(yè)。事實上已經存在為數不少的“僵尸企業(yè)”,它們一直依靠不斷地“輸血”過日子;在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的情況下,瀕臨破產和倒閉的中小企業(yè)定會進一步增加,連帶發(fā)生的就是大批工人失業(yè)。我國現在統(tǒng)計的是城鎮(zhèn)調查失業(yè)率,實際的城鄉(xiāng)失業(yè)者應該會更多。勞動者一旦失業(yè),馬上失去生活來源,只能靠少量的失業(yè)救濟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維持生計。

(5)關于通貨膨脹的風險。在我國長期實施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過程中,早已經存在流通中的貨幣過多、M2/GDP偏大、流動性過剩的問題。2010—2014年M2/GDP為1.8—1.9,2015—2018年為2.0以上,相當于發(fā)達國家的2倍。按照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比如,新增貸款過多,資本循環(huán)周轉緩慢,生產效率低,國內儲蓄存款過多,外匯儲備過多,等等),如果流通中的貨幣(這里的貨幣M2是西方經濟學中的廣義貨幣,不同于作為特殊商品的金屬貨幣)相對于商品價值來說已經過多,和商品價值顯著不成比例,就說明已經發(fā)生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一般會從商品價格上表現出來,就是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但是,商品價格上漲只是通貨膨脹的外在表現,而不是通貨膨脹本身。現在通貨膨脹之所以沒有從一般商品價格上突出地反映出來,是因為存在商品供過于求的問題。但是,過多的貨幣終究是要貶值的。這種貶值使勞動者的名義工資和名義儲蓄利息大打折扣。貨幣貶值的風險就是居民利益受損的風險。有的學者認為,通貨膨脹有利于經濟增長。其實,這種由通貨膨脹造成的經濟增長是完全虛假的,它不過是居民現有資產貶值的表現。從1978年到2016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到原來的6.3倍;也就是說,2016年的1元錢,只相對于1978年的1角6分。如果用商品房價格來衡量貨幣貶值的程度,那就更不得了了。

此外,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或兩極分化也是一大經濟風險,而且是容易被忽視的風險。這種風險可以對我國改革發(fā)展的成就打一個不小的折扣,也可以被敵對勢力所利用。

上述經濟風險只是其中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現。如果說失業(yè)、金融風險、債務風險的直接受害者主要是局部的機構、勞動者和居民,那么,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和房地產泡沫則殃及所有的社會成員。通貨膨脹是一種普遍的“征稅”;而房地產泡沫導致的后果是,不僅使居無其屋者望房興嘆,而且,過高的房地產價格進入幾乎所有的生產成本、服務成本和生活成本。隨著居民住房、商業(yè)服務用房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所有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都必然相應地大幅度上漲。在一定意義上,房地產泡沫是降低居民實際收入和居民生活(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重大因素。所有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經濟風險都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

(二)經濟風險和其他領域風險的關系

中央所說的各種“重大風險”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并且構成一個風險體系。在這個風險體系中,政治風險無疑是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但經濟風險處于基礎地位,歸根結底具有決定意義。其他領域的風險往往都是在經濟風險的基礎上產生的,并受到經濟風險的制約。因此,如果經濟繁榮穩(wěn)定,就業(yè)充分,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就會穩(wěn)定,政治也就穩(wěn)定,外部環(huán)境也會比較好。反之,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歷史的教訓值得記取。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發(fā)生的事情充分說明了這一點。1988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4%,各項貸款增長16.8%,經濟增長11.2%,經濟明顯過熱,致使物資供應緊張,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8.8%,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這就導致了普遍性的搶購和擠兌現象,弄得人心惶惶,引起社會不穩(wěn)定。當時我國上一年剛剛召開了黨的十三大,改革進一步深化,進入了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關鍵階段,利益關系開始進行大幅度調整。加上當時開始出現了“官倒”之類的腐敗現象,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于是,國內的西化勢力和國外的敵對勢力互相利用和勾結,乘虛而入,煽風點火,制造政治動亂。這是一次很大的教訓?,F在中央提出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在重視政治領域風險的同時,應當格外重視經濟領域的風險。

三、我國經濟風險對不同經濟主體的影響需要統(tǒng)籌兼顧

防范應對和化解經濟風險,需要統(tǒng)籌兼顧各種經濟主體的利益,既不能沒有主次,也不能顧此失彼。

(一)經濟風險對于不同的經濟主體有不同的影響

我們現在所講的經濟風險,一般是就國家整體來說的。但是,國家內部有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的經濟主體——微觀,中觀,宏觀;資本和勞動;國企和民企;城市和鄉(xiāng)村;政府機構和平民百姓,等等,同樣一種經濟風險和不同經濟主體的關系是并不完全相同的,甚至是此長彼消的。正因為如此,各種經濟主體對經濟風險關注的側重點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在關注總體經濟風險的同時,還要分情況區(qū)別對待。

從資本和企業(yè)主體看風險。這里所說的“資本主體”,指的是具有獨立產權、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為基礎、以資本增殖為目的的各類企業(yè)。它們面對的可能的經濟風險主要是:經濟低迷,市場萎縮,訂單減少,銷售困難,資本循環(huán)受阻乃至中斷,信用吃緊,融資困難,利潤下降,企業(yè)虧損,企業(yè)經營困難,乃至資不抵債和企業(yè)面臨倒閉。特別是那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yè)和資本規(guī)模小的一般中小企業(yè)。在競爭性市場經濟中,這種風險經常存在;但在國際性經濟危機仍在延續(xù)、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在存在普遍性產能過剩從而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個別企業(yè)和單個資本的風險概率就大得多。但這種風險是很不均衡的。

從勞動和居民主體看風險。這里所說的“勞動主體”,主要是受雇于企業(yè)的勞動者——雇傭勞動者。他們是資本的對立物。一方面,在所在企業(yè)陷入困境的情況下,必然殃及其中的勞動者,他們直接面臨工資下降、減員、失業(yè)、生活貧困的風險。另一方面,在發(fā)生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他們的貨幣工資和現有資產隨之貶值。此外,在商品房存在大量泡沫、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那些住房需求迫切的居民,要么無限期屈從于惡劣的居住條件,要么陷入極大的經濟困境,承受巨大的債務壓力。實際上,企業(yè)和資本遇到的風險,乃至整個經濟的風險,最終會直接或者間接地轉化為勞動和居民的風險。勞動和居民是所有經濟風險的最終承擔者。

從地方政府和部門看風險。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機構本來并不是真正的經濟主體,它們是處在競爭性市場之外為市場、市場主體、居民和整個社會提供服務的。但是,在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利益多元化的條件下,在我國目前尚處于過渡性經濟體制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和經濟部門(尤其是產業(yè)部門)實際上表現為準經濟主體,它們更多地代表局部的和特殊的利益。從地方政府和經濟部門的角度看問題,經濟風險同它們的關系不同于前者,即不同于對資本和企業(yè)、勞動和居民的關系。同它們有直接關系的方面,主要是它們以國家(人民)局部代表身份管理支配的經濟資源的價值,上繳給它們并主要由它們支配的利潤和賦稅,它們負擔的債務以及償還能力,以及同局部發(fā)展目標、經濟增長和就業(yè)等等相關的責任和政績。當前,地方政府和產業(yè)部門面對的最大和最現實的經濟風險,一是地方政府承擔的巨額債務、處理“僵尸企業(yè)”和責任范圍內的勞動就業(yè);二是產能過剩、技術進步加快、國際競爭激烈情況下本產業(yè)的興衰。

從國家整體利益和安全看風險。從國家主體來說,對經濟風險的關注主要著眼于全局利益、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其中,首先關注的是經濟風險對國家產業(yè)政策目標和宏觀經濟目標的影響。這些目標主要是:“中國制造2025”的戰(zhàn)略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貨幣是否穩(wěn)定,是否能夠實現充分就業(yè),經濟是否能夠適度穩(wěn)定增長,國際收支是否平衡。至于局部利益、個別利益、一般利益、眼前利益只能放在第二位或者次要地位。其次關注的是經濟風險對國家財政收支的影響。財政是國家政權在經濟上的存在,是國家政權的物質基礎。再次關注的是經濟風險對社會穩(wěn)定的影響。所有對消費價格、貨幣幣值、勞動就業(yè)發(fā)生重大影響的經濟風險,都會直接影響社會穩(wěn)定。

(二)經濟風險對各種經濟主體的影響應當統(tǒng)籌兼顧

對于有利益差別的經濟主體必須全面兼顧。在我國的市場經濟中,包含著利益有差別的不同經濟主體,在一定意義上利益關系甚至是對立的。首先是資本和勞動的利益關系。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現實基礎,它們的利益分別體現在利潤和工資上。雖然它們之間存在水漲船高的利益正相關性,但資本的本性決定了,二者在總體上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在極端的情況下,資本總是會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而犧牲勞動的利益。其次是政府和民眾的利益關系。在我國,從根本上來說,政府不應當有獨立的利益,政府和民眾的利益是一致的,但現實的利益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勞動者報酬和生產稅凈額、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的差別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政府征收的賦稅過多了,或者使用不當,或者賦稅用于政府自身的部分過多了,或者不作為甚至亂作為,一定的“納稅人”和賦稅養(yǎng)了過多的公務員,就會傷及民眾的利益。再次是國家和經濟單位(主要是企業(yè))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具有對立性質,但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國家體現的是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而企業(yè)體現的是局部利益和個別利益。特別是作為資本主體的企業(yè)來說,體現的是個別資本的利益。利益上的矛盾不僅體現在賦稅上,而且體現在國家的經濟政策和行政管理上。對于所有利益有差別的經濟主體必須兼顧。

對于各種經濟主體面對的經濟風險不能顧此失彼。既然不同的經濟主體利益存在差別,在認識和應對經濟風險的時候,就不能顧此失彼。譬如,防范金融風險,必須兼顧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國家、地方政府、居民等多方面的利益。其中,國家的整體利益和廣大居民的利益應當擺在更加重要的地位。防范房地產泡沫風險,必須兼顧房地產開發(fā)商、金融機構、地方政府、房屋權人、居民等各方面的利益。因此,既要估計到泡沫破裂的風險,又要估計到防止泡沫破裂的風險。不管是破裂還是不破裂,以及破裂到何種程度,都必須以住房的正確定位為依歸——“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都必須把“居者有其屋”和居者有能力購其屋,作為防范和應對房地產風險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對待各種經濟主體面對的經濟風險不能不分主次輕重。對于各種經濟主體面對的經濟風險必須統(tǒng)籌兼顧,只是一個重要方面,但還有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待各種經濟主體面對的經濟風險,一定要分清主次和輕重,有所側重,突出重點。一般的原則應當是:第一,必須把科學發(fā)展的利益放在首位。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相對于協調平衡而言,“發(fā)展是硬道理”,不能片面強調協調和平衡而限制和阻礙發(fā)展;相對于其他各個方面的任務來說,“發(fā)展是第一要務”,其他方面的任務都是第二位的,都應當服從于和服務于發(fā)展。但是這里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發(fā)展”本身的正確理解。發(fā)展必須是科學發(fā)展,必須是符合新發(fā)展理念的發(fā)展,必須是合乎規(guī)律的發(fā)展,尤其不能把GDP的增長速度等同于發(fā)展。如果防范和應對經濟風險只是著眼于增長速度,為了保主觀設定的速度目標而不惜一切代價,就不值得了。進一步說,如果防范和應對經濟風險只是為了某些狹隘的片面的特殊利益,而且在保護這些特殊利益的同時,保護了不科學的傳統(tǒng)發(fā)展方式,保護了落后的企業(yè)、資本、技術,那么,這種保護就是不正確的。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教訓:為了防止增長速度下降而采取“大水漫灌”式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果收效有限(有的場合甚至是得不償失)而代價昂貴,后患無窮。第二,必須把廣大老百姓的利益擺在首位。作為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來說,在各種有差別的利益主體中,最重要的利益主體就是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或者說,就是廣大普通老百姓。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最主要的區(qū)別。在應對經濟風險的時候,采取什么樣的經濟政策,力度多大,都應當以廣大百姓的利益為依歸。資本的利益,其他各個階層的利益,政府機構的某些特殊利益,等等,在法律范圍內,在不損害共同利益的范圍內,都應當保護。但是,當后者和前者有矛盾的時候,絕不可以以犧牲前者利益為代價,側重保護后者的利益。我們曾經有過為了保持表面的繁榮和某些片面利益而過度托市、救市的教訓,不僅徒勞無益,而且浪費了大量資源。第三,必須把國家的共同利益和戰(zhàn)略利益擺在首位。國家利益體現的是整體利益、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戰(zhàn)略利益??傮w而言,國家利益和其他各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對于某一個方面或者局部的特殊利益來說,二者并不等同,是有矛盾的。例如,為了應對金融風險和債務風險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可能影響到個別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的眼前利益;為了應對房地產風險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信貸政策,首付政策,限購政策,限炒政策,等等,有可能影響到一系列個別主體——房地產開發(fā)商,銀行,地方政府,炒房者和囤房者——的利益。但是,我們必須把整個國家的利益擺在首位。這樣做,歸根結底對各個特殊利益主體也是有利的。在應對經濟風險的時候,一定要防止和拒絕特殊利益集團對國家正確戰(zhàn)略對策的干擾。

四、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風險的實質和產生的經濟根源

到目前為止,不少學者多半是就事論事地談論各種經濟風險,而且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離開現實的經濟關系談論經濟風險,把經濟風險看作是自然的、超歷史的現象。這就既不可能正確認識經濟風險的性質,也不可能找到經濟風險借以產生的經濟根源,更不可能真正做到有效防范應對和化解經濟風險。我們必須從經濟理論上搞清楚經濟風險的實質和產生的經濟根源。

(一)市場經濟中的經濟風險本質上是經濟危機的前兆和表現

經濟風險是同一定的經濟條件相聯系的。經濟風險是一個歷史范疇,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在有可能產生經濟風險的時代,經濟條件不同,經濟風險性質和形式也不同。而一旦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經濟風險就不可能存在了。在有可能發(fā)生經濟風險的時代,風險的性質是同一定的、歷史的經濟關系相聯系的。我們決不能離開歷史的經濟關系談論經濟風險。我們可以設想,在人的依賴關系條件下,在古代非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會有一定形式的經濟風險——自然的或者社會的,但絕不會發(fā)生只有市場經濟才有可能發(fā)生的經濟風險。例如,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各個經濟主體處于孤立分散的狀態(tài),彼此隔離,互不依賴,互不交往,自然也就不會發(fā)生我們現在面對的經濟風險。可以預料,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在人們可以最大限度地支配全部生產力的條件下,在社會統(tǒng)一組織和有計劃調節(jié)的共同體經濟中,在不存在商品生產和價值形式的社會中,不可能發(fā)生現在各種形式的經濟學意義的經濟風險。

現代社會的經濟風險是市場經濟存在內在缺陷的表現。我們現在談論的經濟風險,是我們所處的經濟時代的經濟風險。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人類社會第二階段,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社會,是商品生產普遍化即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時代,是西方經濟學所說的所謂市場經濟時代,是資本處于支配地位的時代,是以資本為紐帶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因此,我們決不能離開市場經濟形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談論經濟風險,也不能僅僅就風險本身談論經濟風險,不能孤立地談論不同領域的風險。現在,一切領域、一切形式的經濟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資本市場的風險,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等,都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fā)生的,都是在市場經濟借以存在的經濟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都是同價值形式和資本相聯系的。因此,經濟風險就其實質來說,是市場經濟本身的風險;進一步說,是經濟的資本主義形式的風險。這種風險表明,現代市場經濟本身存在內在的、自身不可根本克服的缺陷,是一種歷史的局限性;而經濟風險帶來的種種負效應、困難和災禍,則是社會成員不得不付出的歷史性代價。

以現代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實經濟風險是經濟危機的前兆和表現。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往往把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區(qū)別開來,而且,好像是金融危機有可能導致經濟危機。其實恰恰相反。金融危機不過是經濟危機的一個方面的表現,是由經濟危機造成的。在我國的經濟理論界,現在一般不講“經濟危機”,而只講經濟風險(其中又主要是金融風險)。其實,在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現實的金融風險就是金融危機;現實的經濟風險,尤其是重大的經濟風險,就其基本經濟內容和實質來說,不過是經濟危機(或商業(yè)危機)的前兆和表現形式,甚至可以說是現實的經濟危機的另一種說法。經濟危機是馬克思經濟理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范疇,在他們那個時代,經濟危機所反映和表現的是如下經濟現象:交易停頓,市場盈溢,產品大量滯銷積壓,銀根奇緊,信用停止,工廠停工,工人群眾因為他們生產的生活資料過多而缺乏生活資料,破產相繼發(fā)生,拍賣紛至沓來。[2]626-627這些經濟現象雖然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50年前描繪的,但基本內容至今沒有過時。在沒有超經濟干預的情況下,經濟危機一定是周期性的,當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出軌一次。馬克思概括地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總是要經過一定的周期性循環(huán)。它要經過消沉、逐漸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和停滯等階段?!保?]91這是馬克思對從一個低谷到下一個低谷的周期性循環(huán)的概括,其中,經濟危機是這種周期性循環(huán)的一個階段。經濟危機的核心內涵是,由于商品普遍難以出售(商品資本不能轉化為貨幣資本)而導致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中斷,從而導致作為維持再生產過程連續(xù)進行的金融鏈條的中斷。經濟危機造成的消極的、破壞性的結果是:經濟停滯、萎縮乃至倒退,工人大量失業(yè),勞動階級貧困化(絕對貧困或相對貧困),社會兩極分化加劇。即使在生產力大大提高的今天,這些經濟現象在大部分市場經濟國家仍然表露無遺。我國的市場經濟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一種特殊形式,經濟危機的形成和表現也必然會有一定的特殊性,但馬克思的危機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適用的。

(二)對經濟理論界關于經濟風險產生根源不同觀點的評述

如果說經濟理論界缺乏對經濟風險本質的深刻認識,那么,對經濟風險產生的根源的認識同樣是很不深刻的,也缺乏足夠的科學性。我國經濟理論界對經濟風險借以產生的原因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需求(內需)不足論。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理論界占支配地位的傳統(tǒng)觀點。每當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降時(就其原因來說,或者是國際市場因經濟危機而萎縮,或者是國內實施緊縮性經濟政策而使過熱的經濟降溫),這種理論觀點就有用武之地了。這種觀點是從西方經濟學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出發(fā)的。所謂“總需求”是同社會消費或儲蓄傾向、貨幣供給相聯系的。這種觀點認為,之所以發(fā)生市場不景氣和產品銷售困難,主要是因為“有效需求”不足,潛在的需求沒有轉化為現實的需求。就消費需求來說,由于居民潛在的消費需求沒有釋放出來,必須促使居民把儲蓄存款轉化為消費需求,辦法就是改善消費環(huán)境,促使消費結構升級;同時,擴大政府的購買。就投資需求來說,如果大量投資品、生產資料銷售困難,一定是投資需求不足。“合乎邏輯”的辦法就是擴大投資需求。如果民間不愿意投資或無力投資,那么,或者政府實施減稅讓利政策,或者擴大政府直接投資。在擴大政府購買和政府投資的情況下,實際上就是以政府需求代替民間需求。從經濟政策方面來說,就是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這種認識來源于凱恩斯理論。此外,為了降低投資成本和增加貨幣流動性,還往往同時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實行寬松的信貸金融政策??傊?,就是以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創(chuàng)造需求”,刺激和拉動經濟增長。這種理論觀點從不思考:究竟是居民潛在的消費需求沒有釋放出來,還是居民缺乏消費能力?是投資需求真的不足,還是資本積累和生產能力過剩?這種理論把增長速度本身當作目的,而把投資、消費、出口并列起來,統(tǒng)統(tǒng)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而且認為,在三者之間可以互相替代——在消費不足的情況下,以投資替代;在消費和出口都不足的情況下,完全以投資替代。這種理論是以庸俗經濟學家薩伊的觀點為理論前提的,即認為資本主義生產不存在過剩的問題,投資可以創(chuàng)造需求。顯然,薩伊把簡單商品生產的規(guī)律運用于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了。其實,市場經濟的經濟危機恰恰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這種生產方式中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對立關系,追求剩余價值的直接目的,資本過度積累,必然導致從總體上壓低勞動者報酬,致使勞動者報酬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偏低,進而導致居民的消費能力大大低于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資本和勞動、投資和消費不成比例,使再生產和資本循環(huán)難以為繼。從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看問題,這是一個表現于生產力和經濟關系之間的基本矛盾。政府“創(chuàng)造需求”,政府需求代替居民消費需求和民間投資需求,有可能暫時掩蓋危機,緩解危機,但實際上是飲鴆止渴,不僅不可能解決由生產方式本身產生的危機,反而會使小的危機積累成為大的危機,使周期較短的危機變成周期較長的危機。當前這場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就是如此。實踐(包括我國的實踐)一再證明,在反復采用投資拉動的擴張性經濟政策的情況下,不僅投資效果系數越來越低,而且積累的風險、隱患和危機越來越大。這就說明,這種理論越來越沒有說服力了。

2.周期波動理論。無論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還是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都認識到資本主義經濟是有規(guī)律地周期性地波動的。就這一點來說,“周期波動理論”并沒有錯。但問題在于,不同的經濟理論家對“周期波動”內涵和實質的解釋是根本不同的。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那里,尤其是現代西方經濟學那里,認為經濟波動是同生產方式無關的自然規(guī)律,而且并不認為這種波動包含著經濟危機。馬克思的危機理論則認為,“經濟周期”或“商業(yè)周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而且,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最終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難以為繼,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面對經濟的周期性變化,西方經濟學有兩種不同的政策主張。一種是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主張在危機發(fā)生時應當由市場本身調節(jié),政府不應當實施干預政策。認為干預不僅無效,而且往往適得其反和得不償失。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只不過,市場機制固然可以調節(jié)市場上的供求關系,但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造成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絕不是供求不平衡問題。另一種是后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調節(jié)理論?;舅悸肥撬^“逆周期調節(jié)”,針對過熱或者低迷的不同情況,分別實施緊縮性的或者擴展性的經濟政策。這是凱恩斯理論和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這種理論實際上包含了前述的“需求不足論”。資本主義經濟的一般特征是生產相對過剩,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的宏觀經濟政策都不過是擴張性的經濟政策;不言而喻,所謂“逆周期調節(jié)”也就變成了“逆速度下降調節(jié)”。隨著這種經濟政策的進一步發(fā)展,與此相聯系的是,縱容虛擬資本泛濫和過度膨脹,為投機資本服務的金融衍生產品大行其道。這就必然造成大量經濟泡沫或價值泡沫,而且導致政府主權債務的大量積累。從一個較短的階段看,“逆周期調節(jié)”似有某些道理,可以起到所謂“熨平經濟周期”的作用,但這種調節(jié)完全是在“生產相對過剩”的范圍內進行的,其實質是透支未來的方式為過剩的產能和資本開辟道路。因此,總體而言,這純粹是表面功夫,基本上是揚湯止沸和飲鴆止渴,完全不針對不合理的經濟關系本身。這種“逆周期調節(jié)”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充其量是延緩了經濟危機,使經濟波動的幅度減小,但結果是釀成百年一遇的世界性嚴重的經濟危機??梢姡荛_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周期性理論是不科學的。我們并不完全拒絕特殊情況下的“逆周期調節(jié)”,但一定要搞清楚:這種調節(jié)能夠解決什么問題,不能解決什么問題;應當掌握多大的調節(jié)力度。

3.結構性矛盾理論。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以后,這種理論很流行,幾乎所有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都用結構性矛盾加以解釋。所謂“結構性問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地說,指的主要是生產結構、產出結構、供給結構(產業(yè)結構和產品結構)和消費結構。廣義地說,指的是內容廣泛的經濟結構,既包括生產結構,也包括技術結構、區(qū)域結構、勞動力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等等。更廣義地說,還包括各種比例關系,主要是國民收入分配的比例關系,包括城市和鄉(xiāng)村、投資和消費、國家、企業(yè)和個人收入的比例關系等等。結構性矛盾理論也用于說明經濟風險。這種理論認為,經濟風險或經濟危機主要是由產業(yè)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因此,解決問題的辦法,主要不是擴大總需求,而是調整結構,使生產結構同需求結構相適應,同不斷發(fā)展、變化和升級的需求結構相適應。我國當前確實存在生產結構同需求結構不相適應、生產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就這一點來說,結構性矛盾理論有正確成分和可取之處。例如,我國鋼鐵產能巨大,產量很高,但有些品種供不應求,甚至國內不能生產。我國普通機床產量供過于求,但智能高效精密機床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如此等等。在這些場合,通過調整產業(yè)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壓縮無效、低端產能,就是十分必要的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是結構性的;甚至可以說,我國近些年來存在的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主要不是結構性的,而是體制性、機制性的;或者說,是一定經濟形式和經濟關系、發(fā)展思路和發(fā)展方式的產物。如果不是這樣認識問題,就結構調結構,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其實,市場經濟中真正的結構性問題,無論是生產結構還是消費結構,是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供求關系,市場競爭,價格變動,資源重新配置)來調節(jié)的。

4.多元因素理論。這種觀點認為,我國的經濟問題和經濟風險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不能僅僅強調某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說,既存在結構性原因,也存在周期性原因;結構性矛盾不僅存在于供給方面,也存在于需求方面。這種觀點不無道理,經濟風險產生的原因的確是多方面的。不過,第一,這種觀點把不同的原因并列起來,沒有區(qū)分主次,沒有重點,很難制定有針對性的對策。第二,最重要的是,這種觀點同樣沒有從經濟關系和發(fā)展思路方面尋找原因。

(三)從現實的生產方式入手分析經濟風險的根源

市場經濟借以存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經濟危機的一般根源。如前所說,我們所考察的現實的各類重大經濟風險,本質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危機的前兆和表現形式。因此,我們首先從市場經濟的一般形式出發(fā)分析經濟危機的根源。市場經濟借以存在的生產方式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而生產的直接目的是資本增殖(剩余價值或利潤)。經濟危機發(fā)生的周期性有其物質技術基礎,這就是,每次危機過后,固定資本在新的技術基礎上的大規(guī)模更新,而根本的經濟根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基本矛盾。到目前為止,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除了少數人之外(例如西斯蒙第),大都不承認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的,而是,或者認為是產業(yè)發(fā)展和產品生產不平衡(即生產的比例失調,供求不平衡)造成的;或者認為是由信用危機造成的。這是不正確的。在資本主義經濟中,供求不平衡是一種常態(tài),而在價值規(guī)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又使供求關系趨向于平衡,也就是說,平衡寓于經常性的不平衡之中。因此,對于市場經濟來說,比例失調和供求不平衡并不是一個致命的根本性問題,而是一個市場機制可以調節(jié)的問題。如果真的不能調節(jié),那一定是出現了超經濟的壟斷,而自由競爭則可以打破這種壟斷。至于信用危機或金融危機,不過是經濟危機造成的結果,認為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危機純粹是倒因為果。

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仍然具有生命力。馬克思從對資本主義經濟規(guī)律的揭示中得出結論: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和內在限制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和內在限制的分析是非常精辟的。人們一般以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占有方式(私人占有)的矛盾,個別工廠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的矛盾。這個觀點來自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但相對于馬克思的危機理論來說,這個認識是不夠全面和準確的。馬克思闡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和內在限制是:以資本增殖為目的和利潤率趨向下降的矛盾;生產剩余價值的條件和實現剩余價值的條件之間的矛盾,實現剩余價值和社會消費力受到限制的矛盾;以保存和增殖資本價值為目的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導致利潤率下降、現有資本貶值的矛盾;生產力的絕對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生產力的無限擴張和消費能力受到分配方式限制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這一目的的方法和手段的矛盾;資本作為社會權力和資本家的私人權力之間的矛盾;生產力越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中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商品和貨幣、買和賣、生產和消費、資本和雇傭勞動等等之間的矛盾就愈擴大的矛盾;不斷縮短勞動時間和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和尺度的矛盾;等等。其中,最核心的矛盾是:生產力的無限擴張和消費能力受到分配方式限制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這一目的的方法手段的矛盾;不斷縮短勞動時間和以勞動時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和尺度的矛盾。這是致命性的矛盾。馬克思的危機理論沒有過時。恩格斯所講的兩個矛盾的確存在,但真正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難以為繼和退出歷史舞臺的,是上述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所以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中起死回生,主要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沒有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完成發(fā)展“資本的生產力”的歷史使命,而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則為危機四伏的發(fā)達國家創(chuàng)造了緩解危機的外部條件。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逆全球化而動,在危機中強力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阻止和打壓后發(fā)展國家的科技進步,就足以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在這些國家已經深入骨髓了,這些國家的所作所為已經在違背資本競爭的本性了,只能以超經濟的霸道手段維持生命了。

馬克思的危機理論仍然適合于中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使一些經濟學家以為,馬克思揭示的關于資本主義經濟規(guī)律的理論對中國不適用了;而另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如果舍棄其經濟制度的性質,視為社會化大生產或商品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仍然適合于中國。這兩種認識都是不正確的。馬克思經濟理論(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決定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無論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guī)律,還是展望未來社會生產的規(guī)律性,都是從生產方式出發(fā)的。人類社會現階段占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未來社會的生產關系是共同占有和聯合勞動的生產方式。判斷馬克思的危機理論是否適合于現階段中國的市場經濟,關鍵是看基本的、占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是什么。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自不必說,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如果說整個民營經濟的比重已經達到65%以上,那么,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民營經濟的比重不會低于50%。再看經過產權制度改革和企業(yè)制度改革的國有企業(yè),生產資料的法律所有權是屬于國家(即全民)的,但經濟所有權已經和法律所有權相分離,經濟所有權屬于一個個、一層層資本集團,競爭性國有企業(yè)中國有資產已經資本化,企業(yè)的經營者同時是資本的經濟所有者和準企業(yè)主。企業(yè)內部的勞動方式已經變?yōu)楹贤瑒趧樱垂蛡騽趧樱?,企業(yè)內部的經濟關系已經變成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生產的直接目的是資本增殖,即盈利。企業(yè)和國家的關系已經不是單純的國有經濟內部的關系,而是法律所有者和經濟所有者的關系,國家和資本的關系。正因為如此,企業(yè)才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和商品生產者。企業(yè)(通過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交給國家的利潤只是全部利潤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利潤仍然留在企業(yè),其中的一部分轉化為經營者的收入(非工資收入)和資本股權,另一部分轉化為新的資本,資本增殖的部分仍然按照上述的分配方式進行分配。這種情況和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企業(yè)內部有黨的組織和黨的領導,但并不因此而改變生產方式和企業(yè)內部的經濟關系。如果說和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有區(qū)別,那么,區(qū)別主要不是表現在企業(yè)內部,而是表現在企業(yè)外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因素”,主要不是從企業(yè)內部體現的,而是從人民政府的性質和職能、國有資產法律所有權的性質和權力體現的。既然如此,企業(yè)的經濟行為和資本運動的規(guī)律就和一般市場經濟沒有質的區(qū)別。在一般市場經濟基礎上產生的那些基本矛盾——生產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剩余價值的生產條件和實現條件的矛盾,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的矛盾,價值形式和資本增殖的矛盾,等等,就一定會不同程度地存在和起作用。我國之所以會出現普遍的嚴重的產能過剩,之所以出現貧富懸殊現象,一般的經濟原因就是這種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疾熘袊斍暗慕洕L險,必須從這種現實的生產方式出發(fā)。如果我們還是從“公有制為主體”、“按勞分配為主體”這種抽象概念出發(fā),很多問題是解釋不了的,理論認識是脫離實際的。

(四)從傳統(tǒng)發(fā)展方式及其經濟政策方面分析經濟風險的根源

第一,以速度為中心的發(fā)展方式是發(fā)生經濟風險的重要社會原因。如果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周期性經濟危機借以產生的基礎性原因的話,那么,在中國目前的過渡體制中,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特殊原因,就是現實的發(fā)展方式以及為其服務的經濟政策。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以速度為中心的發(fā)展方式,與此相適應,實施了一整套以速度為中心的經濟政策。中央早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而且提出,要走出一條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新路子,相繼提出改變企業(yè)經營方式、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fā)展方式,進而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fā)展理念?,F在,我國正在由傳統(tǒng)發(fā)展方式向新的發(fā)展方式轉變,但阻力很大,進展緩慢。特別是,一旦由于國內和外部的原因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不惜一切代價保速度、保增長就會重新提到首位。以速度為中心的發(fā)展方式是發(fā)生經濟風險的重要原因。

一是,以速度為中心必然把投資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經濟增長速度同多種因素有關,但最有力、最立竿見影的力量是投資。這樣一來,必然把資本積累作為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重要目標。于是,提高利潤率(剩余價值率)、提高積累率、提高投資率和資本形成率就是必然的了。這就要求,新價值(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的分配必須向資本傾斜。由此帶來的結果是:一方面,必然相應壓低勞動者報酬(工資)、居民收入、居民消費在增加值中的比重,相應提高營業(yè)盈余、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的比重,提高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一些資本的代表們對《勞動合同法》中關于維護工人權益條款的抵制和反對,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過度的資本積累和規(guī)模不斷超常擴大的再生產,必然導致普遍的和嚴重的生產過剩(產品過剩、產能過剩、資本過剩)。產出品越來越難以銷售,資本(尤其是固定資本)利用率越來越低。由于資本循環(huán)受阻和資本利用率過低,反過來,必然導致增長速度下降的風險,以及相關的其他風險。在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的時候,一些專家首先想到的是為企業(yè)減稅讓利,而不是增加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提高社會保障的程度。這就充分說明,他們不是把消費而是把投資作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

二是,以速度為中心導致的生產過剩必然使我國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由于資本積累和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居民收入和國內消費能力,企業(yè)不能不為過剩的產品、產能、資本尋找出路,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國門,向國際市場進軍。因而,必須最大限度地向國外廉價傾銷商品、大量投資建廠、大量投資開發(fā),大量購買外國的企業(yè)和房地產。這就形成了對國外市場的過度依賴。本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發(fā)展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關系是完全正常的,是經濟全球化的表現。但這種互相依賴的經濟關系,只有在優(yōu)勢互補、互通有無、互利互惠的范圍內,才真正具有經濟上的合理性。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的發(fā)展新思路,就是建立在優(yōu)勢互補、互通有無和互利互惠的國際分工的基礎之上的。然而,現在我國的對外經貿關系,已經大大超出了經濟合理的正常范圍,在很多場合,是為國內吸收不了的過剩商品、產能、資本尋找出路,形成對國外市場的過度依賴,特別是形成對美國這樣的國家和經濟體的過度依賴。我們知道,當年的歐美發(fā)達國家就是為了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廣到全世界,一方面轉嫁國內危機,解決國內生產相對過剩的問題,而到世界各地開拓市場,進行輸出商品和輸出資本的。我們應當避免這種情況,否則,不僅會產生對國外市場的過度依賴,而且同我們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相背離;不僅會形成過度依賴國外市場本身的風險,而且還造成國際經貿關系緊張的風險,以及宏觀經濟政策難以獨立的風險。就目前來說,對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是最大的風險源。美國不僅在一般意義上實施貿易保護主義,而且置國際貿易規(guī)則于不顧,手執(zhí)關稅大棒,耀武揚威橫行霸道,甚至以種種借口,制造莫須有的罪名,妄圖扼殺我國的新興高科技產業(yè)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實踐證明,過度依賴國外市場是加劇國內經濟風險的重要因素。即使在國內經濟正常發(fā)展和運行的情況下,也會由于外國發(fā)生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政策調整,而使國外市場迅速惡化,市場容量大大縮小,利益關系受到影響。這就使國外經濟風險一下子轉化為國內經濟風險——首先是經濟下滑的風險,進而是金融風險、匯率風險。不僅如此,在國際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各國必然紛紛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這就使得我國的對外經貿環(huán)境雪上加霜。

三是,以速度為中心必然忽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速度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在市場經濟中,GDP是整個社會交易活動的價格總額,任何一種有代價的經濟社會活動,任何一種有償服務,任何一筆交易,都被計入增加值,形成GDP。至于質量和使用壽命如何,對人的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何,成本和代價多高,是沒有直接關系的??梢姡珿DP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樣名義價值量的GDP可以有大不相同的含金量。事實上,提高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未必有利于提高增長速度;在某些情況下,反而不利于提高增長速度。這就造成,以速度為中心必然鼓勵外延式擴張和粗放式發(fā)展,必然偏重數量而忽視質量和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然偏重產出結果而忽視代價,必然縱容和助長粗制濫造、假冒偽劣、浪費資源和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由于增長速度表現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績,竭力掩蓋和保護這些不良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低效益的增長、虛假的增長和各種負面效應本身就是經濟風險;特別是在國際競爭中,是更大的潛在風險。

四是,以速度為中心必然把消費僅僅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現在理論界、新聞界和有關經濟部門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把“投資、消費、出口”并列起來,一同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并分別計算它們各自的“貢獻率”。本來,消費是社會生產的一般目的,而投資和生產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但在“三駕馬車”這里,速度居然成了目的本身,而消費則成了經濟增長的手段。這是一種顛倒。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傳統(tǒng)的發(fā)展方式中,經濟活動以增長速度為中心。這種認識同“以人民為中心”相去甚遠。即使從拉動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問題,一旦消費能力大大低于生產能力,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使用價值和價值都不能實現,資本循環(huán)和社會再生產停滯,經濟增長就不可能了。社會生產一旦忽視和脫離消費,必然只能在第二部類內部循環(huán),只能依靠用來炒買炒賣的房地產業(yè),只能依靠不斷地追加投資維持資本循環(huán)和社會再生產。于是,社會生產趨向于重型化和鋼筋水泥化,生產越來越多的投資品,建筑材料,修建更多的與其他方面發(fā)展不成比例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建更多的世界一流的高樓大廈,開發(fā)更多的轉化為庫存積壓的商品房。我國近些年來的情況就是如此。2016年和201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4.6%和44.3%,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81.8%和77.5%。

第二,以速度為中心的經濟政策是發(fā)生經濟風險的另一重要原因。以速度為中心的發(fā)展方式,必然要求有相應的經濟政策給予配合和支持。其中,主要是過度傾斜的經濟政策和過度擴張性的調控政策。

一是,以速度為中心必然要求實施過度傾斜的經濟政策。以速度為中心,必然要求把經濟資源(財政資源,信貸資源,物質資源)集中于在短期內更加能夠提高增長速度的方面和領域。這些方面和領域不是農業(yè),而是工交產業(yè);不是農村發(fā)展,而是城市建設;不是勞動者報酬和社會保障,而是資本積累;不是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而是產能建設;等等。這樣,就必須制定過度傾斜的產業(yè)政策和經濟政策,把大量的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投入工交產業(yè)、城市建設、資本積累和基本建設。這種不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必然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和經濟結構失衡,以至于,農村發(fā)展相對于城市建設顯著滯后,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的提高趕不上GDP的增長速度(近兩年有一些變化,但主要是GDP增速下降的反向表現),資本積累的增長遠遠高于消費基金的增長。中央早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十八大報告曾經提出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指導方針,但并沒有完全落實到位。特別是在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過度傾斜的經濟政策很容易卷土重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僅要解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分配不公的問題,而且應當解決國民收入分配過度傾斜的問題,即在現有的基礎上,重點向農村、農業(yè)、勞動者、居民傾斜。單純的“做大蛋糕”可以增加絕對量,但不能改變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是孕育經濟風險的溫床,必須引起經濟決策機構和咨詢機構的高度重視。

二是,以速度為中心必然要求實施過度擴張性的調控政策。以速度為中心,不僅必然要求實施過度傾斜的經濟政策,而且必然要求實行過度擴張性的調控政策。以速度為中心,總是要制定盡可能高的經濟增長目標。為了實現高增長的目標,總是要實施擴張性的宏觀調控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特別是在經濟增長速度有所降低的情況下,更是實施過度擴張性的調控政策。我們經常使用的提法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但“積極的”實際上是擴張性的,“穩(wěn)健的”在多數情況下同樣是擴張性的。從“八五”到“十二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分別為:17.2%,18.4%,16.4%,21.4%,13.9%。大大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從2008年到2016年,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分別為:18.8%,31.7%,19.9%,16.8%,15.0%,14.1%,13.6%,14.3%,13.5%。大大高于同期經濟增長和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之和。近幾年來,廣義貨幣M2和GDP之比高達200%,遠遠高于發(fā)達國家。這種擴張性的調控政策不僅收效越來越小,而且?guī)碓絹碓蕉嗟呢斦L險和金融風險。現在,我們雖然沒有實施10年前那種“大水漫灌”式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力度已經足夠大了。究竟實際效果如何,可能的風險有多大,尚有待觀察和評估。

五、防范和化解我國重大經濟風險的戰(zhàn)略對策

防范和應對重大經濟風險,既不能只著眼于眼前一時一地,也不能只是從技術層面入手,而必須針對經濟風險形成的經濟根源,制定相應的戰(zhàn)略對策。這些對策不可能完全消除由市場經濟形式本身產生的風險,但有可能把因不科學的發(fā)展方式產生的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道路特有的制度優(yōu)勢

如何防范和應對當前這類重大經濟風險,是一個新課題。人們一般想到的是經濟手段、技術手段和政策手段,這當然是少不了的。但是,在中國的條件下,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殊手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優(yōu)勢。

1.制度優(yōu)勢的核心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我國制度優(yōu)勢的核心。習近平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由此出發(fā),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強調指出,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就是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我國制度優(yōu)勢的核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架構中,黨的領導決不能是虛的,和各級政府的關系不是并列的,更不是和政府機構相脫離的。如果講“中國特色”,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的特色。我們應當重視人民政府和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作用;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之下,人民政府和國有經濟才有可能具有社會主義性質。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前提是黨自身必須健壯強大。在上述理論認識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zhí)政地位決定了,必須全面從嚴治黨;而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有針對性,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中國道路的現階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黨面臨長期而復雜的“四大考驗”——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八拇罂简灐钡膶嵸|是,能否在絕大多數國家走一般道路(資本主義道路)的情況下,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特殊道路(社會主義道路);能否在商品交換、資本關系普遍化的條件下,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而不被侵蝕。而其核心是,共產黨人經受資本的考驗。實踐證明,嚴峻復雜的經濟政治環(huán)境必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從而出現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這就使我們黨面臨尖銳和嚴峻的“四大危險”——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為此,從嚴治黨必須永遠在路上。從嚴治黨是實現黨的全面領導的根本保障。

從嚴治黨最重要的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指出,首先,必須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全黨要堅定執(zhí)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尊崇黨章,嚴格執(zhí)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zhàn)斗性,自覺抵制商品交換原則對黨內生活的侵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tài)。完善和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制度,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既充分發(fā)揚民主,又善于集中統(tǒng)一。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堅決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中央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加強黨性鍛煉,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作為根本政治擔當,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其次,必須以思想建設筑牢政治建設的思想基礎。必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革命理想高于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tǒng)一的思想基礎。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如果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都落實到位,真正做到從嚴治黨,黨的全面領導就可以名至實歸。如果中國共產黨真正成為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如果我們的共產黨員真正是合格的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那么,我們面對的任何經濟風險都是可以戰(zhàn)勝的,而那些由改革和發(fā)展中的偏差和失誤導致的風險,就可以避免了。

2.必須夯實“社會主義道路”的經濟基礎和制度保障

對我國現階段經濟制度的認識應當避免兩種片面性。在我國理論界,對我國現階段經濟制度的認識存在兩種片面性。一種是,沒有把兩種不同歷史形態(tài)的社會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直接對立物的社會主義和有落后國家產生的后發(fā)展國家社會主義——區(qū)別開來,沒有把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現階段的經濟制度同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區(qū)別開來,以為現在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直接實踐,因而力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藍圖對號入座,力圖把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和中國現階段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另一種是,沒有把兩條不同發(fā)展道路——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借以形成的經濟制度區(qū)別開來,沒有把兩種有質的差別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一般的市場經濟——借以存在的制度基礎區(qū)別開來。他們把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民政府和一般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等同起來,把我國的國有經濟和一般市場經濟中的國有經濟等同起來,力圖按照一般市場經濟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作為我國改革的理論指導。顯然,前者是脫離實際的和超階段的,他們要么繼續(xù)堅持傳統(tǒng)社會主義及其計劃經濟,要么力圖把市場經濟作為純粹的“方法和手段”嫁接在“兩種公有制”的基礎上。后者則混淆了兩條道路的質的區(qū)別,力圖通過“市場化改革”,根本改變社會主義道路借以存在的制度基礎。

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制度具有雙重屬性和雙重職能。在人類社會的現階段,各國的歷史任務和經濟形式是大同小異的,只是發(fā)展道路不盡相同。主要有兩條發(fā)展道路:一條是一般道路,即大多數國家所走的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另一條是特殊道路,即非資本主義道路或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在政治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領域存在重大質的區(qū)別;我國所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是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共產主義目標相聯系的。但是,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并不等于現在已經建立了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那樣的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前提和母體,二者就經濟關系來說是直接對立物。但是,中國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基礎上,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道路現階段的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制度并不是直接對立物,雖然存在一定的非此即彼——質的區(qū)別,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共同點,存在某種亦此亦彼,具有社會形態(tài)演變過程中過渡形態(tài)的特征。在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以前的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我們不能不發(fā)展同現實生產力和市場經濟形式相適應的私有制經濟,不能不發(fā)展以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不能不實行基于多種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多種分配方式。正因為如此,“社會主義因素”不可能像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那樣,完全從“公有制”(社會所有制)、聯合勞動和“按勞分配”上體現出來。因此,中國現階段的經濟制度有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不僅表現在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上,也表現在:人民政府和國有經濟具有雙重屬性和雙重職能。一種是同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般屬性和一般職能,即共性,這就是,承擔和解決市場和民間解決不了和解決不好的問題。另一種是同社會主義道路相適應的特殊屬性和特殊職能,就是社會主義因素的承擔者和實現形式。這種雙重屬性和雙重職能就如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指揮勞動具有雙重屬性和雙重職能一樣。這種特殊屬性和特殊職能構成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現階段的制度基礎。

必須夯實和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基礎。中國現階段經濟制度的特殊性,主要不在于公有制的表面形式有多大比重,而在于,我們能不能找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因素”借以體現的新載體、新形式?,F在,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道路現階段社會主義因素借以體現的新形式,主要是人民政府和國有經濟。我國的政府之所以稱之為“人民政府”,就是因為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直接代表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的權益。我國的國有經濟之所以歸結為“全民所有制”,就是因為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國有經濟是未來社會所有制的基礎和雛形,體現的是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市場經濟借以存在的生產方式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價值(利潤),企業(yè)內部的產權制度、企業(yè)制度、分配關系同一般市場經濟沒有質的區(qū)別。在公有資產(國有資產)的法律所有權和經濟所有權已經分離的情況下,公有制只存在于法律所有權的形式上,而且只是存在于企業(yè)外部,只是從外部約束和影響企業(yè)的行為。因此,“社會主義因素”既不可能從企業(yè)內部直接體現出來,也不可能主要從“公有制”的表面形式上體現出來。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基礎,主要從市場經濟關系的外部體現出來。這就要求,人民政府必須直接代表和保護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的權益;國有經濟必須直接代表全民的利益,必須把經濟命脈掌握在國家手里。在現階段,國有經濟的職能不是在一般盈利性、競爭性領域同民營經濟競爭奪利,而是在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基礎上下功夫。只有在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域,才作為“國家資本”參與國際競爭?,F在的問題是,為了夯實和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基礎,必須把人民政府和國有經濟體現社會主義因素的屬性和職能落到實處,做到名副其實。在此基礎上,我們當然還必須處理好資本和勞動、國家和資本的關系,給民營經濟留有足夠的發(fā)展空間,充分發(fā)揮民營經濟的比較優(yōu)勢,做到公私兼顧、社資兼有、勞資兩利。如果社會主義道路的制度基礎真正夯實了,有些人為的經濟風險就不會發(fā)生了,應對已經形成的風險也就不在話下。

(二)根本轉變以速度為中心的傳統(tǒng)發(fā)展方式

轉變發(fā)展方式的要義是科學理解發(fā)展的本質。轉變發(fā)展方式對于避免發(fā)生新的經濟風險至關重要。中央早已經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或發(fā)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進而提出要貫徹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新的發(fā)展理念。指導思想和發(fā)展理念的根本性轉變,雖然不能消除已經形成的經濟風險,但可以做到不再積累越來越多的經濟風險,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傳統(tǒng)發(fā)展方式造成的經濟風險。轉變發(fā)展方式的要義是科學理解發(fā)展的本質。發(fā)展本質上是人的發(fā)展,最高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就人類社會現階段來說,消除貧困(廣義的貧困)仍然是發(fā)展的基本目標。就我國來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當前發(fā)展目標的基本任務。經濟發(fā)展是全部發(fā)展的基礎性內涵,但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fā)展;在正常情況下,經濟增長充其量不過是經濟發(fā)展的指數。因此,絕不能把提高增長速度和發(fā)展等同起來。

轉變發(fā)展方式的核心內容是放棄以速度為中心。所謂轉變發(fā)展方式,最核心的內容是,不以增長速度為目的,不以速度為中心,不以GDP論英雄,不以增長速度作為衡量政績的決定性標準,不把速度和發(fā)展劃等號。要真正從以速度為中心轉向以人民為中心,特別是以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的利益為中心。在保障實實在在的經濟質量和綜合效益的前提下,當然應當力爭較高的增長速度,但不應主觀地設定速度底線,不追求不切實際、不惜代價、得不償失的速度。我們有些綜合經濟部門喜歡算“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或者分別拉動了多少個百分點),其實,這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投資和出口減少了,即使消費的絕對水平沒有變化,消費的相對貢獻率也會提高。我們應當更多地算一算整個國家的投入產出率,算一算整個國家的有效產出代價(成本)率,算一算勞動者報酬和居民收入的含金量,深入地了解一下人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很多時候,速度提升了,企業(yè)(資本)的困難緩解了,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財富的轉移和再分配,是通過一定的經濟政策和價值杠桿(價格的,利息的,賦稅的杠桿),從勞動者和居民身上轉移到企業(yè)(資本)和地方政府。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減稅讓利政策有利于企業(yè)降低成本,減少虧損,增加盈利。如果前提是企業(yè)稅賦過重,而企業(yè)的產品有銷路,那么,這種政策就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前提,而是單純?yōu)榱颂岣咴鲩L速度,這樣做就不值得了。無論是政府還是銀行,本身都不創(chuàng)造財富;所謂減稅讓利,不管中間經過了哪些中間環(huán)節(jié),最終都不過是利益的轉移。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堅持科學發(fā)展,是對我們有沒有決心轉變發(fā)展方式的重大考驗。

居民住房的正確定位是轉變發(fā)展方式的重要標志。居民住房的正確定位是,不再把居民住房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不再把以居民住房為主的房地產業(yè)作為實現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yè)。起初,房地產業(yè)是為了解決居民住房困難而發(fā)展起來的,但后來逐漸變味了,被幾個利益主體利用了。在以速度為中心的情況下,人們發(fā)現,房地產業(yè)可以形成很長的產業(yè)鏈,因而對于拉動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商品房具有商品和資本雙重屬性,因而房地產業(yè)為投資者和投機者提供了很大的炒作空間;房地產以地產為基礎,而地方政府是城市地產的所有制代表,因而也為地方政府獲取土地財政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于是,房地產業(yè)便成為實現高增長和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手段,成為金融機構和炒房者投機賺錢的平臺,同時也成為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途徑。但是,一旦改變了居民住房的本來性質,一旦各方利益主體都希望借助房地產業(yè)獲取自己的利益,一旦房地產價格連續(xù)瘋狂上漲,弊端和風險就是無窮無盡的了。弊端不僅僅在于使大量有住房需求的居民買不起房,不僅會由于泡沫破裂帶來嚴重的金融風險,而且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成本和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中央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給居民住房以明確的定位:“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并采取了一系列遏制房地產泡沫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旦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方方面面就會把這個定位丟在腦后,再次打起房地產的主意,紛紛欲放棄對房地產的政策控制。這就說明,在一些人的意識中,增長速度和狹隘利益比科學發(fā)展更重要。如果這種做法不改變,轉變發(fā)展方式就會落空。

轉變發(fā)展方式需要創(chuàng)新增加就業(yè)的思路。轉變發(fā)展方式的一個重要障礙是為就業(yè)設置速度底線。過去曾經認為,增長速度一旦低于8%,失業(yè)率就會到達社會難以承受的地步。的確,充分就業(yè)是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問題是如何實現充分就業(yè),是否一定要為就業(yè)設置速度底線。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失業(yè)的根源是勞動和所有權的分離,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特有的經濟現象;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未來社會,都不存在失業(yè)問題。在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定的失業(yè)率是難以避免的。所謂“充分就業(yè)”不過是社會可以容忍和接受的失業(yè)率。我國失業(yè)的增加主要是基于下述原因:一是經濟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擴大,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普遍化,勞動就業(yè)越來越取決于資本的需要。二是科技進步的速度加快,各種產業(yè)技術構成和資本有機構成加快提高,一定的資本量吸收和使用的勞動量越來越少;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機器人的普遍使用,對活勞動的需求還會進一步減少。三是農業(yè)經營不能取得平均利潤,種地不合算,甚至賠本,在城鄉(xiāng)隔離政策逐步取消的情況下,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加大了城市勞動力的供給。在不少情況下,大批農民工進城不是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而是農業(yè)收益率太低的結果。四是產業(yè)的技術結構不夠合理,在產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個時期以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扶持發(fā)展。五是城市商業(yè)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存在片面性,許多為居民所需要的傳統(tǒng)商業(yè)服務業(yè)——小百貨,小賣店、小吃店、修理業(yè),茶館,酒吧,等等,在城市拆遷和街面結構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在高昂房地產價格的壓迫下,在超級市場、快遞等新形式的沖擊下,都難以經營下去了。這樣就大大減少了這些領域的就業(yè)。實施擴張性的經濟政策的確可以暫時增加就業(yè),但只是權宜之計;更何況,如果和其他負效應相比較得不償失,代價過高,這種做法就不具有合理性。無論如何,提高增長速度絕不是增加就業(yè)的唯一出路。我們應當為增加就業(yè)而努力,但應當更多地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政府作為和正確的經濟政策。上述幾個方面,除了前兩個方面外,如果我們做一些政策性的調整,比如,振興農村經濟和提高農業(yè)比較效益,適度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調整城市商業(yè)服務結構,降低過高的房地產價格,就有可能增加就業(yè)。

(三)決心調整同傳統(tǒng)發(fā)展方式相適應的宏觀經濟政策

我國經濟風險的一般基礎是市場經濟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由此相聯系的經濟全球化,而國內的經濟原因則是經濟增長對出口和投資的過度依賴。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勞動者報酬、居民收入、居民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偏低。有關研究資料顯示,1980—2005年,中國雇員勞動者報酬占GDP的份額平均僅為38.9%,大大低于英、美等已經完成工業(yè)化的國家(60%左右),中國比這些國家至少低20個百分點,而和墨西哥這樣的中等收入國家相類似。[4]這就造成,國內居民(尤其是雇傭勞動者)消費能力過低,國內市場無力吸收生產出來的堆積如山的商品。2007年到2014年,我國最終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其中,居民消費所占比重僅為36%左右;而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和存貨)所占比重高達41%到48%。2016年消費所占比重略有提高,但不過是凈出口減少的結果。消費能力和投資能力嚴重不成比例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必須下決心調整同傳統(tǒng)發(fā)展方式相適應的宏觀經濟政策。

首先是改變過度傾斜的經濟政策。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以后,雖然資源配置方式有所改變,財政直接配置資源的比重有所下降,但銀行在很大程度上執(zhí)行了以前財政執(zhí)行的職能,從而仍然延續(xù)了長期以來實施的過度傾斜的經濟政策,國民收入分配很不合理。因此,問題的關鍵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改變以往過度傾斜政策,適度向勞動、居民、農村、消費傾斜,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其次是提高社會保障的程度。為此,應當把勞動者報酬、居民收入、居民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納入統(tǒng)計和觀察宏觀經濟是否平衡的重要指標。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其中,重要的一條“基本要求”是: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jié)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5]1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僅涉及不同階級和不同階層之間的關系,而且涉及資本和勞動、利潤和工資、賦稅和收入之間的關系;不僅涉及“共同富?!?,而且涉及平衡協調發(fā)展。不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能不能調整,是發(fā)展方式能不能轉變的物質前提。而且必須明確,單純“把蛋糕做大”,單純使勞動者報酬、居民收入和國民經濟同步增長,不可能解決不合理的分配格局。

其次是慎用過分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實際上是透支未來,是以政府的開支和投資代替民間的開支和投資,從而使政府背上沉重的欲罷不能的債務負擔;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往經濟體中注水,人為地創(chuàng)造購買力,以虛假的購買力代替真實的購買力。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實際上是使不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扭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但是必須明確,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既不能解決由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產生的問題,也不能解決由以速度為中心的傳統(tǒng)發(fā)展方式帶來的問題。因此,即使在經濟增長有較大下行壓力的時候,也一定要權衡利弊,瞻前顧后。中外經濟學界早已經形成共識:通貨膨脹有百害而無一利;絕不能用制造通貨膨脹的辦法拉動名義上的經濟增長。然而,現在仍有學者認為,中國最大的風險是增速下降,中國必須有更高的名義GDP增速和通貨膨脹;因此,必須用過分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刺激經濟增長。這種認識同中央關于防范和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的方針是背道而馳的。在經濟合理、合乎規(guī)律的范圍內,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是正確的,但必須在總體上有利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如果增長速度是由過高的代價、更多的負效應、更大的風險、犧牲未來的發(fā)展換來的,肯定是得不償失的。如果我們不決心改變這種宏觀調控政策,就會一直陷在“膨脹—收縮—再膨脹—再收縮”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到一定時候,可控的風險就變成不可控的了。

(四)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指導方針

堅決貫徹落實近期中央關于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的指導方針。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精神:第一,各地區(qū)各部門要平衡好穩(wěn)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把握好節(jié)奏和力度。當前,穩(wěn)增長確有必要,在一定意義上,穩(wěn)增長也是為了防風險。但問題是應當和能夠“穩(wěn)”到什么程度。201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突破90萬億元,每增長1%就是0.9萬億元,增長5%就是4.5萬億元。在世界經濟仍然比較低迷、外部環(huán)境不利的情況下,如果穩(wěn)增長以加大經濟風險為代價,就必須十分慎重,不能顧此失彼。第二,要穩(wěn)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長效機制方案。就是說,既不能促使過高的房價一下子落地,又不能令房地產業(yè)永久處于不健康的泡沫狀態(tài)。我們的目標是:必須回歸住房的本性,奇高的房價必須著陸,但應當軟著陸,不要急于求成。但絕不能以“穩(wěn)增長”的名義重新用制造房地產泡沫的方法拉動經濟增長。第三,要加強市場心理分析,做好政策出臺對金融市場影響的評估,善于引導預期。要加強市場監(jiān)測,加強監(jiān)管協調,及時消除隱患。我們的確應當重視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心理預期的合力。但是,市場畢竟是生產活動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場的職能是服務于市場經濟,而不是單純成為圈錢之地,更不應當成為投機賭博之地。問題的關鍵是正確、積極和有效的監(jiān)管。不要把金融市場變成為了實現某種片面目的而隨意操弄的政策工具。第四,要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大援企穩(wěn)崗力度,落實好就業(yè)優(yōu)先政策。在這里,把援助微小企業(yè)和穩(wěn)就業(yè)聯系起來,具有重要意義。但被援助的企業(yè),一定是有活力、有需求、有市場的企業(yè)。第五,要加大力度妥善處理“僵尸企業(yè)”處置中啟動難、實施難、人員安置難等問題,加快推動市場出清,釋放大量沉淀資源。這就要求,對于認定的“僵尸企業(yè)”,一定不能再用輸血的辦法延緩生命,關鍵是對其中的勞動者做出妥善安置,使他們有出路,有生活來源。總之,中央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穩(wěn)就業(yè)、穩(wěn)金融、穩(wěn)外貿、穩(wěn)外資、穩(wěn)投資、穩(wěn)預期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qū)間。這“六個穩(wěn)”是相輔相成的,但它們之間也是有矛盾的。因此,必須服從發(fā)展大局,服從防范重大風險大局。按照先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今年經濟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這“三個良性循環(huán)”。這是對今年金融工作、防范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改革的定調。為此,要把降低企業(yè)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加快處置“僵尸企業(yè)”,要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要繼續(xù)堅持“住有所居”的目標定位,堅持“房住不炒”的行業(yè)定位,堅持“因城施策”的調控方式,嚴控新增房貸規(guī)模、嚴查信貸資金變相流入房地產領域。如果中央的一系列指導方針得到認真貫徹落實,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經濟風險,避免發(fā)生大的經濟風險。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肮┙o側結構性改革”是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來的。2016年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專門研究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yōu)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yè)加快出清,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由上可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是一項權宜之計,而是一個重大的戰(zhàn)略性方針。在仍然存在經濟下行壓力的時候,這個“主線”一定不能動搖,已有的成果一定要鞏固住,絕不能走回頭路。我們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概念不能望文生義。這一概念和西方經濟學中供給學派的觀點不是一回事,和單純的結構主義理論也不同,這是在中國現階段條件下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從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出發(fā)的。它要求,在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中,把調整結構的重點放在供給方面,但不排斥必要合理的需求調節(jié),更不排斥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要通過改革即經濟關系的調整為結構調整創(chuàng)造制度條件,促進供給結構的調整;這一方針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促使產業(yè)結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力,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

猜你喜歡
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經濟”
夜經濟 十人談 激蕩另一種美
經濟下行不等同于經濟停滯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虛擬經濟、實體經濟孰輕孰重? 中國經濟亟需強化“脫虛入實”
分享經濟是個啥
分享經濟能給民營經濟帶來什么好處?
擁抱新經濟
安庆市| 玛沁县| 长垣县| 博兴县| 衡水市| 彭州市| 长治市| 四会市| 惠来县| 台湾省| 上高县| 茂名市| 石景山区| 扬州市| 尚志市| 梓潼县| 丹凤县| 永靖县| 龙州县| 鄄城县| 杭锦后旗| 乌鲁木齐县| 和政县| 陆川县| 芜湖县| 金昌市| 铜山县| 琼海市| 隆化县| 合江县| 航空| 海林市| 柳江县| 嵊州市| 马山县| 安化县| 宁南县| 石棉县| 广东省| 团风县| 韶关市|